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覺悟世間無常

“舍”的智慧

凡事不必死執(zhí),只需要學(xué)會判斷,什么是該堅持的,什么是該放下的,做到該堅持的堅持到底,該放下的不再執(zhí)著。

舍是放下,放下的是煩惱、是痛苦。想做到放下有兩個要點,一是明白為什么要放下,二是知道怎么放下。

無論富貴貧窮,無論職業(yè)年齡,每個人都有痛苦煩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那么一絲難以斷除的牽扯牽絆。人們不想有這些痛苦煩惱和牽絆,人們想自由自在、想隨心所欲。所以要學(xué)會放下。

放下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是真的要做到,需要參透煩惱的根源所在,如果要做得徹底,甚至需要修習(xí)一生。

太虛法師生長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一直有佛教救國的思想并堅持不懈的努力。民國政府建都南京后,太虛法師從廣州來到南京,發(fā)起創(chuàng)立中國佛教會,該佛教會在第二年并入寄禪大師為會長的佛教總會,名為:中華佛教總會。太虛法師為《佛教月刊》的總編輯。并會不久之后,會長寄禪法師圓寂,太虛法師在寄禪法師的追悼會上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chǎn)革命。他的三大革命的理念被很多人誤解,因此難以推行。但太虛法師沒有因此煩惱,他覺得因緣不到,不必堅持,因此辭去《佛教月刊》總編輯的職務(wù),放下一切繁雜煩惱,入普陀山閉關(guān)修行。

凡事都有因果,都講緣分,只有因緣具足,才能順理成章的做到,如果時機不到,因緣不足,甚至對錯自己也難以判斷,遇到障礙的時候就不要死執(zhí),死執(zhí)下去不但事情本身做不好,還會徒增煩惱。這個時候,放下才是智慧。

放下這個理念去普陀山閉關(guān),不堅持必須推行,這也是太虛法師智慧過人之處。

兩年之后,太虛法師法學(xué)精進,深有所得,又重新出關(guān)去臺灣、日本等地講學(xué),他宣講和平人道,反對戰(zhàn)爭殺戮。

那么我們普通大眾,沒有像太虛法師一樣的智慧,遇到障礙的時候,很少想到要適時地放下,于是煩惱就來了,確實不是我們不想放下,是很難想到要放下。

很多人會想到勇往無前地堅持,以為只有克服這些障礙,做到這件事情,煩惱就解除了,但是如果客觀條件確實不允許的話,你在執(zhí)著堅持的過程中會得罪很多人、事情也會出很多偏差,最終不但事情沒做成,反而煩惱更多了。之前是一個煩惱,這個煩惱就是這件事兒怎么做不成呀,自己在心里糾結(jié)煩惱,這一通折騰之后就不一樣了,事情仍然沒做成,由于堅持的過程中得罪了人,或者出了偏差,你的煩惱就從一個變成了很多個了。

死執(zhí)必受挫,放下是智慧??!所以遇到障礙的時候我們不要逞強,先分析一下,這件事到底是不是能有進展,如果能進展,那好啊,找到方法,認真執(zhí)行就行了。如果確實不具備完成的條件,那就得放下了。

這么說下去,朋友們還是覺得無從做起,為什么?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是不是應(yīng)該放下,取決于人們自己的判斷,為什么要堅持,為什么要放下,我們需要一個標(biāo)準。只有明了了這個標(biāo)準,才能判斷什么是該放下的。

那這個標(biāo)準時什么呢?這個標(biāo)準就是學(xué)會看透世事。如何看透世事?看透需要智慧,智慧就是覺悟。我們這本書會以太虛法師早年讀《八大人覺經(jīng)》的感悟為啟示,以《八大人覺經(jīng)》的八個境界順序為導(dǎo)入,細心體會文中故事的意義,參悟文中的道理,你會明了舍什么,怎樣舍。

“得”的自在

舍中有得,得從舍來。舍得才能不受煩惱牽絆,才能自在。舍得是覺悟,是智慧,讓我們跟隨太虛法師的啟示,增長覺悟智慧,獲得真是永恒的自在。

有舍才有得。假設(shè)上文中太虛法師不舍掉大眾暫時不接受的理念暫時閉關(guān)修行,繼續(xù)堅持他的理念,他會得到什么?大家會在短時間內(nèi)認同并執(zhí)行他的理念嗎?當(dāng)然不會,如果會,他就繼續(xù)堅持了,他會得到什么呢?得到煩惱啊!

大家不接受他的理念的時候,他一個人連孤軍奮戰(zhàn)的戰(zhàn)場都沒有,去跟大家辯論嗎?辯贏了又如何?大家就能行動起來幫他推行他的理念嗎?當(dāng)然不能!不但不能,反而會使他的理念、甚至于他自己更難被眾人接受。因為一個人想做什么,不是被脅迫的,不是被一場辯論左右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只有人們從心里面愿意去推行,這個理念才得以推行,時機未到,即便靠自己的辯才贏得一百場辯論也是輸。

太虛法師是證得大智慧的人,所以他不執(zhí)著,因緣不到,自己就閉關(guān)修行去了。這一舍,他舍掉了無限的煩惱,得到了清凈自在,而且在閉關(guān)修行中,自己精進了不少,這一舍,把精力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他得到了智慧。

工作生活當(dāng)中,我們也有不少煩惱,這些煩惱從哪里來呢?都是從人和事當(dāng)中來,煩惱從是非生起,這煩惱的源頭是是非。

我們也想舍掉這煩惱,但是人們都有貪心,一邊想舍掉煩惱,一邊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這樣的想法能不能實現(xiàn)呢?答案當(dāng)然是否定的,這樣的想法決不能實現(xiàn)。既想得到想要的東西,又不想有煩惱,這是大貪心啊,貪心是引起煩惱的根本,你舍不下根本,只想讓所有人和事兒滿足自己,這樣的事情即便有一次兩次、十次八次周圍的人和事兒都滿足了你,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這樣,何況一次兩次的情況也很少。

要明白,我們要舍掉的不是煩惱,而是貪心。

上述這種情況中,煩惱源于貪心,要舍煩惱,就把貪心一起舍掉,斷了煩惱的根源,煩惱就不會來了,你就從是是非非當(dāng)中解脫出來了,就自在多了??粗鴦e人被是非折磨的煩惱重重,你該從心里慶幸自己的智慧覺悟了。

得從舍來,舍中有得,得到的總比舍棄的多。但是要事事能判斷該不該舍,舍掉什么,還需要智慧,這智慧來自于覺悟。有多高的覺悟就有多高的智慧,那么怎么才能轉(zhuǎn)變成一個有覺悟有智慧,懂得舍得的人呢?接下來的內(nèi)容,我們會通過太虛法師的啟示逐步幫你認識什么是有覺悟,如何做到有覺悟。

生死無常不必苦執(zhí)

太虛法師說:“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剎那變遷,歷成住壞空而總歸烏有?!奔热皇篱g萬物都如此,人的生老病死當(dāng)然也是如此,這便是無常。我們要舍棄人生天長地久的執(zhí)迷,覺悟這生死無常的真理。

家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生老病死,太虛法師說:“人是幻相而無實體的,人生是剎那剎那變化的。”世間種種都在不斷變化,沒有實體,也沒有永恒。人們往往苦執(zhí)于某件事不肯放下,苦執(zhí)于生而懼怕死亡,這些都是痛苦的源泉。

因為死執(zhí)而生痛苦,因為痛苦而讓內(nèi)心經(jīng)受磨難,所以要舍。覺悟世間無常的時候,我們要舍下就是這死執(zhí),獲得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

在佛陀的時代,有對夫婦老來得子,而且這是他們唯一的兒子,夫婦倆人當(dāng)然非常高興。他們對這個孩子百般疼愛、萬般呵護??墒敲\弄人,由于這個孩子從小就身體不好,有一年傷風(fēng)之后怎么也治不好,最后還是離開了人世。

這巨大的打擊讓夫婦兩人都無法接受。因為傷心過度,一年之后老婦人也撒手人寰。從此只剩下老漢一人了。老漢整天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覺得活下去也沒什么意思了。

恰好有一天佛陀經(jīng)過這里,他看到老漢的樣子就走過去勸解。老漢一見是佛陀,就急忙請求佛陀讓他的家人復(fù)生。

佛陀見此情景只好說道,“既然如此,你一定要用最好的香來貢拜,這樣我才能想辦法讓他們復(fù)活。如果你找不到這種香,那我也沒有任何辦法?!?

“是什么樣的香啊?就算再困難我也一定找到?!崩蠞h一聽高興地不得了,迫不及待地問佛陀。

佛陀說:“這種香不是什么名貴的香,但是這種香必須是從沒有死過人的人家找來的才可以。我給你三天期限,你必須找到?!?

老漢聽完佛陀的話,撒腿就往旁邊的村莊跑,他一秒也不想耽誤,一心想到?jīng)]有死過人的人家去找香。

老漢敲開第一戶人家的門問:“你們家死過人嗎?”

那家人沒好氣地說:“真是,活了這么大歲數(shù)了,眼神不好使了吧,沒看見院子里正在辦喪事呢?”

老漢探頭往里一看,趕緊就走了。

他敲開第二戶人家的門問:“你們家死過人嗎?”

開門的壯漢對他說:“怎么沒死過呀,我爹娘都是我送的葬,我倒是不想讓他們死,可是年老的死去,小孩子長大,這一代一代不都是這樣嗎?”

老漢聽了丟下門口的壯漢繼續(xù)往前走了。

……

他敲響了第十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個瘦小的男孩兒,看樣子最多也就十幾歲。老漢和氣地問:“你爹媽不在家嗎?”

小男孩兒咬了咬嘴唇回到道:“他們幾年前就都病死了,我一個人打柴賣柴過日子,有時候還挨餓……”

老漢看看了看這可憐的孩子,把兜里的錢和吃的東西放在這個孩子手里一些就搖著頭走了。

老漢敲開另外一戶人家的門,問開門的老婆婆:“你們家死過人嗎?”

老婆婆疑惑地說:“這……誰家還沒死過人啊,這要是一直活著不就成妖精了嗎?”

兩天兩夜下來,老漢已經(jīng)跑遍了周圍的兩個村子,還沒有找到?jīng)]死過人的人家,倒是聽到了很多關(guān)于別人的不幸,見到了各種比他更可憐的人……老漢不死心地繼續(xù)跑向第三個村子。

三天三夜過去了,老漢兩手空空來找佛陀。

佛陀問:“讓你找的香找到了嗎?”

“沒有?!崩蠞h誠實地說。

“那你想怎么辦?”佛陀問他。

“這三天三夜我問了很多人家,但就是沒有沒死過人的人家。”

老漢說著忽然給佛陀跪下了。

佛陀問:“你為什么拜我?”

老漢說:“雖然沒找到香,但是我心里舒服多了,也知道他們根本就不能復(fù)活了。家家戶戶都死過人,很多人都比我更不幸,人就是這么一輩一輩走過來的,是老漢我太傷心、太想念親人才希望他們復(fù)活的。不管他們能不能復(fù)活,以后我要好好活著,幫助那些可憐的孤兒、沒錢看病的病人……”

佛陀點點頭說:“世間生死無常,變幻萬千,越是苦執(zhí)越是痛苦,你要看透了這變化、這無常,從痛苦中走出來,做你可以做的事兒。”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經(jīng)歷,是對靈魂的一場歷練,不必在這種無常中苦執(zhí)才能擺脫痛苦,勇敢地生活。

正如太虛法師所說,“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剎那變遷,歷成住壞空而總歸烏有。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鏡里空花,暫現(xiàn)即逝,沒有永遠不滅的可能性。”生死也是人間常事,世間生死相繼,哪有一直長存的道理,生者雖然懷念逝去的親人,但也要懂得這個道理,化去心中痛苦,既要祭奠逝者,以表懷念之情,也要從死執(zhí)中把自己解脫出來,舍掉這死執(zhí)的障礙,才能脫離悲苦,恢復(fù)生活的力量。

富貴無常多幻化

財富如水,流動不息,所以財富、人生富貴,是流動的,積財者要懂得舍財,要知道富貴無常,舍財是避禍,也是種下之后的生財之因。

生死都無常,財富哪有長久之理,但是人們總是希望能有一生一世的富貴。世人多追求財富,然而哪知富貴無常,也不過是這場云煙中的一縷濃煙而已。太虛法師講無常的時候說:“一切好像空中浮云,水上泡影,鏡里空花,暫現(xiàn)即逝,沒有永遠不滅的可能性。

既然富貴無常,那么就不能以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決定對待一個人的態(tài)度,要知道財富如水,流動變化,你恭敬的是人而不是財,如果以一個人占有財富的多少而對人生分別心,那就是執(zhí)迷于財富的長久長存了。

在古代西部的一座大山上,曾住著一位高僧和他的幾個徒弟。時常有周圍居住的人,去他們那里上香。有一次,小廟里來了位穿著華麗的貴人,看上去這個人有三十歲左右的年紀,他相貌英俊,但是卻傲氣十足。

上完香之后,這位貴人給這個小廟捐了很多銀兩,說是讓高僧和他的徒弟們修繕廟宇。高僧謝過這位貴人,之后命小和尚們多準備兩個人的齋飯,說要留香客吃飯。

貴人聽了有點納悶,他問高僧:“大師,我來上香并沒有帶隨從,您怎么讓徒弟們多準備兩個人的齋飯呢?”

高僧笑著回答說:“施主有所不知,還有一位同施主一樣年輕有才的香客也要在這里用齋飯?!?

貴人聽了恍然大悟:“噢,原來如此啊,不知道是哪位名流???一會兒倒要好好聊聊呢?!?

高僧聽了也沒說話,只是笑了一下,說了聲失陪就回到禪房參禪去了。

終于到了用齋飯的時間,小和尚把貴人引到用齋的房間,然后端了三份飯菜上來,雖然是素菜素飯,但是看得出是招待貴客的禮儀了。貴人很高興。

這時,高僧領(lǐng)著另外一位施主進來了,貴人見高僧來了,就起身禮貌地迎接高僧。當(dāng)他看到高僧身后還有一個人的時候,心想:“一定是那位名流也到了吧,他應(yīng)該也給寺廟捐了很多銀兩吧,不然怎么會和我一樣受到寺廟里這樣高規(guī)格的接待呢?”

可是當(dāng)他向高僧身后迎過去想趕緊打招呼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跟在高僧身后的是個接近衣衫襤褸的人,他以為這個人是上香走錯了房間,便大聲呵斥說:“嘿,窮小子,上香的大殿在前院呢,這里是香客用齋的房間,趕緊出去吧?!?

這個年輕人聽了禮貌謙和地說:“多謝您指點,香早就上過了,我是來這里用齋飯的?!?

這時高僧引薦道:“這就是我剛才跟貴人您提起的那位一起用齋的香客——劉公子。”然后高僧安排二人坐下用飯。

只見這個衣衫不整的年輕人從容地坐了下來和他們一起吃飯。貴人怎么也想不通為什么這樣一個窮小子會有資格和他這樣一位有錢有地位的人一起吃飯,于是半責(zé)難半羞辱地問:“你這個窮小子給這寺廟捐了多少銀兩???你捐的銀兩夠付這齋飯錢的嗎?”

劉公子好像并不在意貴人的羞辱,微笑著回答:“不瞞大貴人,我只給這寺廟捐了身上唯一的一枚錢,而且那還是我一天的飯錢,那枚錢只夠買兩個米糠做的團子,根本買不起這上好的齋飯?!?

貴人聽了更加得意了,大聲說道:“那么跟我一起吃飯是你的幸運了,趕快吃吧,下次就不要用這一枚錢到寺廟里來蹭吃喝了,哪天走到我的門口,我讓家人把喂貓狗的剩飯賞你一點,省的煩勞大師和寺里的其他僧人為你忙碌做飯了?!?

劉公子聽了也不生氣,只是點點頭說:“那在下就遵命,趕緊吃飯了?!?

高僧看著貴人的樣子,聽著他們的談話,輕嘆了口氣也吃起飯來。

飯后,貴人和劉公子分別向高僧道謝,說一些今生有緣能與高僧吃飯深感榮幸之類的話。高僧聽了笑笑說:“兩位施主先不用謝,十年之后貧僧與兩位還有機會共用齋飯,那時候再謝我吧?!备呱f完飄然而去。

貴人看了看身邊的劉公子說:“要不是給大師面子,我這輩子都不會跟你這樣的窮小子一起吃飯,你這叫花子真是掃了我的幸了?!闭f完恨恨地瞪了劉公子一眼就大步離開了。

貴人本指望上完香之后,從此會一順百順,財運也會更加旺盛,但是沒想到總是遇到一些不隨心的事兒,雖然是小事兒,但是幾乎每天都有,而且這些事兒對他的影響程度竟是日益加深。使他的社會地位和財運一損再損。一晃十年過去了,當(dāng)年的貴人如今落魄到無家可歸的程度了。他衣衫襤褸地到處行乞。如今早就沒人叫他大貴人了,喊他的小名王帽兒的算是有禮貌的,大多數(shù)人甚至直接喊他叫花子或者要飯的。但是由于他以前富有的時候雖說不是什么大善人,但也從未做過為害鄉(xiāng)里的壞事兒,所以總能受人同情,討到吃的東西。

有一天他沿途討飯迷了路,來到一座寺廟門前,這時候天忽然起了狂風(fēng),眼看就要下大雨了,他無處藏身,之后跑到廟里的大殿躲雨。

躲雨的時候,他看到大殿正中的佛像,心想:“既然都看見佛了,就好好拜拜吧,希望佛祖保佑我今天不挨餓。”可是他忽然拍拍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找到哪怕半根拜佛的香。外面下著大雨,他想出去找兩根草桿作香似乎也很難實現(xiàn)。

這時,有一個小和尚遞給他一炷香,對他說:“施主是要拜佛吧,這里有一炷香,送給施主吧?!?

他謝過小和尚后焚香拜了起來。等他起來之后才發(fā)現(xiàn)剛才送他香的那個和尚還站在他身邊看著他,好像有什么話要說。于是他問:“在下慚愧,沒有錢捐給寺廟,讓小師傅見笑了。小師傅有什么話就說吧?!?

小和尚也不理他說的話,只是對他說:“我?guī)煾刚f了,雨停之后,請施主到后院用齋飯。”

他一時驚訝地說不出話來,追問小和尚他師父是誰、怎么會知道認識他并知道他此時就在大殿等等。但小和尚端坐殿前雙眼微閉,一言不發(fā)地開始參禪。他也不好再問,只好等在一邊。

將近晌午的時候雨停了,參禪的小和尚起身帶他到了后院的一個房間,然后上了三份飯菜,請他坐下。他狐疑地問:“這里只有我一個人,即便師父好心施舍齋飯,一份就夠了呀,怎么是三份呢?”

小和尚回答:“稍后我?guī)煾负土硗庖晃簧舷愕南憧鸵惨黄饋碛谬S飯?!闭f完就退出去了。

這時,從門口走進來兩個人,前面的人是一位慈悲的老僧人,后面還跟著一位衣著華麗的人,一看就是一位有錢有地位的貴人。

等高僧到了近前,他站起來本想跟僧人道謝,卻忽然愣在那里,他覺得眼前這位僧人似曾相識,但就是想不起來什么時候見過了。往后面一看,后面那位貴人似乎也很面熟,但是印象就更淺了。

老僧人看了他的表情說道:“施主一定是覺得貧僧和后面這位施主眼熟吧,難道施主沒覺得這房間和這桌齋飯也很眼熟嗎?十年前咱們?nèi)齻€可是在這里吃過同樣的一桌齋飯啊。”

其實他本該記得這寺廟和眼前這位高僧的,但是這幾年的遭遇致使他顛沛流離只顧一日三餐,所以剛才一時沒想起來,在高僧的提醒下,他終于想起了當(dāng)年那頓齋飯。

“難道后面的人就是……”他話沒說完,臉先紅了,自知羞愧地低下了頭。

情景是多么的相似,但是十年之后,他和劉公子的財富占有量與社會地位卻互換了,又想起當(dāng)年對劉公子的奚落,此時他才覺得無地自容。

劉公子真誠地跟他打招呼,又像當(dāng)年一樣主動坐在下手的位置,大方、謙虛、從容、寬和,眼神和舉止沒有一點傲氣。

高僧看著他說道:“施主之所以流落到這一步,不是你時運不佳,而是你不愿為主,反而喜歡做奴隸?!?

他疑惑不解地說:“我很慚愧,讓兩位看到我如今落魄的境地,但是我從來沒想過要做奴隸呀,還請大師指教。”

高僧說:“施主雖然沒有害過人,也沒有做過其它大惡之事,但卻甘心為金錢的奴隸,恃財而傲,目中無人,當(dāng)年奚落劉公子,是因為你以某個人現(xiàn)階段占有財富的多少去判斷一個人,也因為你甘心做錢財?shù)呐`,我佛才會讓你在這十年的流浪中自省?!?

他聽了喃喃自語:“真的不要成為錢財?shù)呐`,富貴無常,一切都像煙花一樣幻化。劉公子才是我的榜樣,他窮時不自卑,能從容坦率不覺低人一等,富有時不驕傲,能謙虛大方真誠待人?!?

高僧點點頭說:“世間一切事物幻化無定性,富貴的地位也是如此,施主要覺悟這世間的財富來去無常啊?!?

這天之后,這位十年前的貴人——如今的流浪者在劉公子的幫助下重新經(jīng)商,變得和十年前一樣有錢有社會地位,但他卻以深刻懂得了富貴無常的道理,再也不做錢財?shù)呐`了。

財富本無常,舍掉做財奴的心態(tài),恭敬謙虛地對待每一個人,才能夠在順境或逆境中做的了自己的主人。

世間人喜歡榮華富貴,盼著錢財滾滾而來,錢如流水,有來必有去,總在不同的人之間流動,富貴多財是幻化無常的泡影,倘若執(zhí)迷錢財,便做了錢財?shù)呐`,甘心為奴者下場可悲可憐,所以無論富貴與否,都要懂得富貴的幻化無常,保持一顆覺醒的心。

情無常隨緣來去

癡情能讓人迷失,迷失在情感、情欲當(dāng)中難以自拔,于是生出種種煩惱糾結(jié)。對于情,緣來了就該珍惜,緣盡了就要舍下,舍下對情的過分執(zhí)著,才能得一份寬慰安然。

世間人最難舍的就是錢和情,如果把錢和情都看透了,知道這些也是隨緣而來,緣盡而去,人們就會少很多煩惱,得很多坦然了。上文中我們說了錢財無常,對于錢財有的人倒是能夠放下,但對于愛情,很少有人能夠明了這無常的道理的。

愛情能讓人身心愉悅,也能讓人痛徹心扉,然而愛情也沒有人們所希望的天長地久,有緣的時候它來了,緣盡的時候它去了,看不透的人沉淪于對往昔的追憶和失去的遺憾,終日苦悶不堪。不是因為誰背叛了你,也不是因為命運不公平,只因為世間沒有永恒,情也無常。生活和經(jīng)歷只不過想教會你這個道理罷了。

太虛法師說:“由諸行無常求合理的進步?!钡拇_如此,我們不能期待自己的微薄之力能扭轉(zhuǎn)乾坤,找回令我們沉醉的美好,但我們可以在諸行無常的人群和萬事萬物中求得合理的進步,增長智慧,讓人生更從容簡單。

有一個年輕男子受人誘惑,常常跟著一幫人去偷搶東西,他以此為生,并以此為樂。

有一次這個人和他的同伙們聽說十天后有一個有錢人要從這里經(jīng)過,于是他們計劃在半夜里趁這個有錢人從遠離城鎮(zhèn)的那座大山經(jīng)過的時候,搶走那個人的錢。于是他們計算好時間,真的在某天夜里去搶那個有錢人的錢,剛剛得手,就聽到后面有狗叫的聲音,于是搶錢的人們都帶著自己搶來的東西趕緊跑,可是這個年輕男子迷路了。

由于太慌張他走不顧一切地朝山里跑去,夜晚看不清路,山上的草地樹林又很相似,他轉(zhuǎn)啊、轉(zhuǎn)啊,走了一夜也沒走出這座大山。又累又餓的他不管不顧地躺在草叢里睡著了。

當(dāng)男人醒了的時候已經(jīng)是第二天中午了,明媚的陽光照耀著整座山林,身邊的花草樹木都茂盛地生長著,整座山林美得讓人陶醉。

他站起來朝地處走去,想找到回同伙那里的路,剛走了幾步,忽然聽到一個老人的哭聲和呼救聲。他循著聲音找過去,看到一位頭發(fā)胡子全白了的老大爺坐在地上悲傷地大哭著。他走過去問:“老大爺,你這是怎么了?怎么哭得這么傷心?”

老大爺說:“別提了,昨天晚上經(jīng)過這座山的山腳時,遇到一伙土匪,把我的錢和東西都給搶了,那些東西可是我要送到臨近縣城的救命錢財呀?!?

“土匪?搶了你的錢?……”年輕男人帶著疑問重復(fù)老人的話,然后忽然驚訝地自言自語,“原來、原來我是土匪?這些年我竟然是土匪?同伙的人們告訴我搶的都是壞人的錢呀,所以每次搶完錢我都以為是給那些被壞人欺負的人報了仇,可是……我、我怎么是土匪呢?”

年輕男人轉(zhuǎn)過臉問老大爺:“老大爺,為什么搶錢的人一定是土匪呢?要是他們搶的是壞人的錢也算是土匪嗎?”

老大爺說:“搶東西就不是正路子,再說了,聽說臨縣的百姓們遇到水災(zāi),很多人的房子都被沖垮了,吃的東西也沒有了,都要餓死了,我車上的錢就是送給臨縣這些災(zāi)民的。怎么就被搶走了呢你說?”說完老大爺又傷心起來。

年輕男人聽完問:“你為什么要送錢給他們?”

老大爺說:“當(dāng)年我十幾歲的時候被壞人欺騙,跟著那些壞人為非作歹,有一次和那些人一起被人抓住了,我的同伙們都被那里的知縣判了死刑,但是被害的主人家看我年紀還小,又面有善意,就說我是他們家親戚,是被誤抓的,求知縣繞我一命,可是當(dāng)時我已經(jīng)招供了,知縣怎么可能相信呢,知縣大人后來提出需要至少有十個那家人的鄰居證明我是他們的親戚才肯饒我沒罪。后來居然有很多人來為我證明,于是我沒有死。出了縣衙我就跪在那家人前面不起來,不住地磕頭感謝,并說一定報答他們。那家人把我?guī)У剿麄兗腋艺f了很多話教育我要好好做人,后來我就徹底悔悟,當(dāng)學(xué)徒、做生意……今天終于能報答那家人和那些善良的百姓們了,可是錢又被搶走了,嗚嗚……”

年輕男人聽完后普通一下跪在老大爺面前說:“我也是一個走錯了路的人……”他把所有的話以及搶錢的事兒全都告訴了老大爺。老大爺沒有過多責(zé)怪他,而是帶著他和他搶來的那些財務(wù)一起到了臨縣,除了把財務(wù)分給大家之外,他們還幫他們蓋房子等等。后來這個男人就定居在他幫忙救災(zāi)的這個縣里,把家里貧苦的母親也接過來,上山打柴、給人做伙計等等。

有一天他上山打柴的時候,遇到一位受傷的姑娘,男人把這位姑娘背回家,掙錢給她治傷、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幾天之后這個姑娘的傷逐漸好起來,人也能說話了。男人問她怎么一個人跑到大山里去了,她說:“我是個孤兒,有一位好心的爺爺一直照顧我把我養(yǎng)大,很多年前爺爺為了找一種罕見的藥材去了這座大山深處,從此再也沒有回來,后來聽獵人說是被狼吃了,只看到了衣服。我是來祭拜爺爺?shù)?,可是不小心摔傷了?!?

姑娘好了之后就一直住在男人家里,幫他照顧母親、收拾家務(wù),怎么也趕不走。說是要報恩,想嫁給他。男人聽了之后說:“我是個壞人,我以前當(dāng)過土匪,搶過這個縣城里人的救命錢,你嫁給我是選錯了人?!?

姑娘一聽說是不是你曾經(jīng)在我摔傷的那座山腳下?lián)屵^錢,然后遇到一位老大爺……男人聽了驚訝地說:“你怎么都知道???”

姑娘難過地說:“我就是來祭拜那個爺爺?shù)模瑺敔攲ξ姨崆斑^這件事,還說你本來是一個好人,只是那時候不分是非被人誘惑了?!比缓蠊媚锬樢患t接著說:“爺爺本來是想采完藥帶我一起來的,他說他請一位廟里的法師算過,你和我有夫妻緣分,他本想帶我來定親的。”

“有夫妻緣分?法師真這么說的?”男人驚訝不已,“我母親說小時候有一位法師說我今生沒有男女之緣,這些我跟老大爺說過呀,可是這位廟里的法師卻說我和你有夫妻緣分?”

“爺爺說他也問了那位法師,那位法師說是因為你不再偷盜,改惡向善,所以才有這緣分,我和你的緣分是上天給的……”

后來男人和這位姑娘結(jié)了婚,他們恩愛有加,一起照顧母親,一起為鄉(xiāng)鄰們做好事,而且每年都去山上祭拜老大爺。

三年之后,姑娘生了一個男孩兒。男孩十五歲的時候,他們的母親安詳放心地老去了。這么多年來,這對夫妻的感情一直非常好,男人常常覺得這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緣分,格外珍惜。

一年以后,老大爺忌日的時候,他們又一起上山去祭拜老大爺,回來的路上,那姑娘忽然被一叢灌木絆倒,滾下山崖摔死了。這個沉重的打擊一下子就把男人擊垮了,他像瘋了一樣咒罵、哭泣、奔跑……可是任他怎么折騰也沒有用了。男人把妻子埋在了山崖下她死去的地方,然后整天坐在妻子的墳前不肯離開。

“法師不是說過嗎,不是上天給的緣分嗎?怎么會忽然就離開我了呢?我一定去廟里問個究竟,一定要讓你回到我身邊。”男人說完毫不理智地站起來想去妻子提到過的那座廟里,一回頭,卻發(fā)現(xiàn)一位法師就站在身后。

他憤怒而悲傷地吼道:“法師,請告訴我這是怎么回事?我的妻子怎么忽然就摔死了呢?這不是上天給我們的緣分嗎?怎么回事兒呀,快點告訴我?”

法師慈悲地說:“本來你是個暴徒,所以今生沒有男女之緣,但是你在這里遇到老大爺,在老大爺?shù)母谢?,憑著心中的善根改惡向善,你的命運才開始發(fā)生變化。你的妻子為你照顧母親、養(yǎng)育兒子,你們雖然恩愛有加,但是你們緣分已盡,緣來緣去都隨它吧?!?

男人不甘心地流著淚看著法師,法師又說:“世間情本無常,你只想享受這情的歡愉,卻不敢承受情的悲傷,看不透這無常的是你呀?!?

愛情是人生的一堂課,它因頗多因緣來到我們面前,當(dāng)因緣了結(jié)時,任你如何不舍也留不住,它只是教你看透無常,學(xué)會放手,隨緣來去。舍掉這情執(zhí),看破這無常,才能在波濤起伏的命運之海里面得到寬慰,得到更高的智慧。

珍視無常中的每個瞬間

世間變化無常,我們要懂得舍棄恩怨,珍惜善緣,舍棄恩怨心量就漸漸變大,珍惜善緣就能得歡喜心,把生命中的每個瞬間都用歡喜填滿,我們就擁有一個愉快幸福的人生。

前面第三、四、五個小節(jié)我們說過生死無常、富貴無常、情愛無常。生命、錢、情這三個方面是人生中最易執(zhí)迷其中的,所以我們重點提出來說。既然我們懂得生命無常、富貴情愛無常,那么推而廣之,就可以理解太虛法師說的世間萬事萬物都無常了,朋友有相遇就有離別,一個行業(yè)有興盛就有衰微,人生有順境就有逆境……那么我們在這個無常的世間工作、生活,在這里吃,在這里住,面對這些無常變化,我們應(yīng)當(dāng)有一個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面對人生無常,我們應(yīng)該懂珍惜、懂寬容、懂得不留怨恨、給自己留一個通途。從這個小節(jié)開始,我們就來依次說說為什么要珍惜,什么是寬容,以及怎樣給自己和他人留一個通途。

太虛法師說:“因為凡夫有漏身軀,充滿著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的矛盾性。在這矛盾律中,生起了貪嗔疑慢的根本煩惱,造了許多罪惡。所以我們不凈的幻質(zhì),無非是惡的貯藏所,那里有美的區(qū)域。何不回過頭來細細想一想:從前種種殺他物以養(yǎng)己身,損他財以利己家等等的行為,推其根源,不過欲維持一己的生命而已,雖用盡伎倆,費盡心血去保護己身,而其生存的光陰,亦不過僅僅數(shù)十寒暑,終歸于消落湮沉。”

世間如此變化無常,我們要學(xué)會在這無常的每個瞬間修行心智,在生活的每個件小事中得到智慧,以使我們的生活氣息變得溫和寧靜,這就要學(xué)會珍惜,珍惜每個在生命中流過的瞬間,珍惜每個可以提高心智、開啟悟性的機會。

讓我們來看一位高僧啟發(fā)弟子的故事:

一天飯后,高僧把自己的弟子都叫到身旁,問他們說:“你們每天都去化緣,可知道究竟是為了什么?”

弟子們都恭敬的回答說:“師父,我們是為了給自己的色身營養(yǎng),以便求得清凈解脫。”高僧看了一遍自己的弟子,又緩緩地說道:“那么,我來問問你們,你們可知道這色身究竟能夠維持多長嗎?”

一位弟子走上前來回答說:“有情眾生的平均年齡大概有幾十年光景。”

高僧搖了搖頭說:“看來你還沒有悟透生命的真諦。”

這時另一位弟子又恭敬的走上前來回答說:“生命其實就好似這花草,春天發(fā)芽,秋天開花,冬天枯黃,最后死去。”

高僧雖面帶微笑,但是仍舊搖頭說道:“你雖已經(jīng)體悟到生命的短暫,但是還是沒有悟透佛法的精要,不夠深切?!?

于是第三個徒弟說道:“我們的生命,就像浮游蟲一樣,朝生晚逝,只是一晝夜而已!

高僧依舊搖頭,說:“入佛法甚微,還是沒有悟到究竟?!?

高僧否定了一個個的答案,并逐漸給予的啟發(fā),弟子們的境界不斷地提高,終于有一個弟子說:“生命就和晨露一樣,看似晶瑩剔透,可是只要陽光一現(xiàn),轉(zhuǎn)眼就會消逝掉!”

高僧這次是笑而不語,此時又有一名弟子走了出來,堅定地說道:“弟子以為生命只在我們的一呼一吸間。”

弟子們聽了這個回答都驚得說不出話來。

高僧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說道:“說的不錯!其實我們生命的長度不過在呼吸之間。你們都要牢牢的記住,千萬不可對自己有所懈怠放逸,要時時刻刻好好修行?!?

正如上述故事中的師徒們得出的結(jié)論,世間一切都無常,人的生命也只在呼吸之間,但是人們還是很難懂得珍惜每個瞬間的道理,看看這個掃葉子的小和尚吧: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和尚每天都要早起打掃寺廟院子里的落葉。這差事每到秋天更是顯得勞累,特別是遇到刮大風(fēng)的時候,寺廟院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是隨風(fēng)落下的葉子,厚厚實實的一層。這要花費一個早上的時間去清掃,而且掃過之后過不了半天就又會落下一層。于是他在早晨打掃之前,首先花費很大的力氣搖動大樹,把將要落下的樹葉都搖下來,然后再打掃干凈。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把明天的樹葉都一起打掃了。這樣小和尚一整天都非常的高興。可是第二天到院子里一看,他吃驚極了,整個寺廟的院子還是和每天一樣,落滿了葉子。

小和尚忽然明白:“我們不可能把明天的日子也提前過了,師父總說世事無常要努力修行,原來是要我們在無常的變化中、在每一個瞬間里感悟生命,以至于我們不做傻事,能在無常中從容應(yīng)對。”

的確,能正確認識無常,才不至于在幼稚的想法中蹉跎,才能夠珍惜生命,善待無常。人們總是忽略了做某件事的瞬間,而過多地對過去和未來寄托太多東西。過猶不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錯過瞬間的珍惜,在等待中蹉跎也同樣可怕。

一個書生的妻子突然去世了,這讓書生一時無法接受。下葬的那天人們發(fā)現(xiàn)整個靈堂都布滿了鮮花,一時弄不清什么狀況。后來才知道原來書生的妻子很喜歡鮮花,可書生總認為那是浪費,于是總是推脫說以后吧,一直沒有買過一朵鮮花。但直到妻子去世也沒來得及買,在妻子死后,他用鮮花布滿了她的靈堂……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間,正因為它短暫無常,我們才應(yīng)該珍視每個瞬間,尚未落下的葉子無法提前掃去,我們就掃去此時地面上的葉子,體驗此時的打掃。愛妻喜歡鮮花,就不要等到來不及。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要珍惜這無常世間的每一個瞬間,在這人間佛教中努力參悟,達到圓滿。

以寬容的心待無常的事

生活和工作總是會有些起伏的,每當(dāng)遇到不順心的人和事兒,我們要懂得寬容,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生活中這些無常的事兒,我們就舍掉了惡因,種下了善因,必然會收獲善果。

珍惜是個理念,只在思想里懂得要珍惜還不夠,還得知道什么樣的做法是珍惜,怎么能做到珍惜。世間沒有永恒,非要說永恒的話,無常才是永恒,為了珍惜每一瞬生命時光,為了不讓自己在這無常的世事變化中感到疲憊和煎熬,我們首先要懂得寬容他人。

太虛法師在講《正法念處經(jīng)·觀天品》的時候提到:“有智慧的人,應(yīng)當(dāng)要以忍滅嗔。懂得慈悲和寬容?!?

寬容是一種氣量,當(dāng)你這樣去做的時候,你的胸懷會越來越開闊,一顆開闊的心,總是能讓自己和周圍的人都感覺很舒適,也能給被寬容的人以啟示。

有一個很出名的畫家,他是個居士,有一天他和朋友在報攤上買報紙,朋友禮貌地對報販說了聲謝謝,但報販卻冷口冷臉,沒說一句話。

“這家伙態(tài)度很差,是不是?”他們繼續(xù)前行時,畫家問道。

“他每次都這樣。”朋友說。

“那么你為什么還對他那么客氣?”畫家問他。

朋友答道:“為什么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畫家的朋友的聰明之處就在于不用怨恨的心去看這個世界,我不管別人的態(tài)度如何,我只管我自己,寬恕了別人的惡語,就能讓自己生活的坦然一些。

清晨,一位居士抱著一束鮮花,提著一籃子供果趕到大佛寺去供佛。他右腳剛踏進大殿,左側(cè)突然跑出一個人來,正好與他撞個滿懷,將他抱著的鮮花、提著的水果都撞翻在地。

居士看到滿地的水果和破碎的鮮花忍不住嚷道:“你看!你怎么這么魯莽,把我供佛的水果和鮮花都給撞成了這個樣子,你怎么向我交待?”

那個撞他的人有些不滿地說道:“撞翻就撞翻了,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完了,你干嘛那么兇?”

居士一聽更生氣了:“你這是什么態(tài)度,本來自己錯了,還責(zé)問別人!”

接著,雙方就彼此謾罵、互相指責(zé)起來。

這時,寺中住持廣圓禪師正好經(jīng)過,他將兩人帶到一邊,問清原委后對他們說:“莽撞行走不應(yīng)該,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不對,這都是愚蠢的行為。能坦誠承認自己的過失以及禮貌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明智之舉?!眱蓚€人聽后都低下了頭。

廣圓禪師接著又說道:“人生一世需要處理的各種事情太多了。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要處理好與師長、親族、朋友的關(guān)系;在經(jīng)濟方面,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在家庭方面,要培養(yǎng)夫妻感情、照顧子女生活;在精神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如此這般,才不會虛度人生。想想看,你們今天為了一點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好心境,還浪費了這么長時間,值得嗎?相互寬容一些,不就什么事兒也沒有了嗎?”兩人聽后,都漲紅了臉。

不能寬容別人,也就束縛了自己。寬容是一種生活藝術(shù),是看透了人生無常以后所獲得的那份從容、自信和超然,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也是大家風(fēng)范的一個標(biāo)志。

一個人得罪了你,你不但不跟他計較,不向他報仇,反而原諒他,寬恕他,必要時,還去幫助他。寬容大度能使傷害你的人感到無地自容,激起他靈魂的震撼,同時又中止了相互責(zé)難的惡性循環(huán)。更為難得的是,寬容大度還會帶給你心理上的平靜,能為你贏得寶貴的時間,把精力投入到事業(yè)中去。

自古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學(xué)佛就要學(xué)習(xí)佛的慈悲,學(xué)習(xí)佛的寬容,在這無常的世界中用寬容凈化人們的靈魂。

世事無常中,留一個通途給彼此

看破世間無常,舍掉貪心,心就得自在了,遇到事情也沒必要非要較真到底,忍一時不快,給對方留一個通途,也是給自己留了一個通途。

珍惜和寬容是把煩惱生活轉(zhuǎn)化成真善美的生活的做法,生活中有一些事情需要我們隨機應(yīng)變的處理,上文的珍惜和寬容已經(jīng)給我們種下了凡事趨向于通途的善因,我們只要能把握一個原則,就能更好地利用這個善因結(jié)出善果,這個原則就是:不管處理任何事情,都不要把人逼到死角,給彼此留個通途,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太虛法師說:“在人類生活中,做到一切思想行為漸漸合理,使人們互相仁愛、謙讓、扶助,這就是學(xué)佛的初步。學(xué)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范,日進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xué)佛。”

太虛法師教大眾在日常生活、工作當(dāng)中仁愛、謙讓是讓人們在世事無常中給自己的人生留了一個通途。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永不停息,變化無常,承載是非的主體也不斷變化,所以,正如太虛法師所說,我們要讓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漸漸合理,彼此相互謙讓、仁愛,無論是誰是誰非,留一個通途給彼此,這樣才能與這個無常的世界好好相處,讓無常的世界多一點溫暖和美好。

無著禪師是一位非常有修行的禪者。他的修行功夫,并不是從禪通高明中得見,也不是從談玄說妙中得見,而是從他為人的慈悲和藹,處世的圓融智慧中得見。

早年,無著禪師收了許多孤兒作為他的沙彌弟子。這些沙彌因年紀小,玩心很重,經(jīng)常在做完晚課后,偷偷地翻墻出去游玩,直到半夜三更才回來。

有一天夜里,無著禪師在房中等候,直到沙彌們翻墻出去玩后,他便悄悄地走到后院,把沙彌們放在墻角藉以攀爬的高腳凳拿走,自己站在那兒靜待沙彌們回來。

初更過后,沙彌們紛紛從外頭回來了。當(dāng)他們從墻頭爬下來的時候,以為和以前一樣,踩的是高腳凳,結(jié)果:“不對啊!怎么軟綿綿的!”再往下一看:“不得了,是師父的肩膀啊?!?

當(dāng)沙彌們雙腳踏到地板上后,一個個驚魂未定,傻了眼地望著無著禪師,可禪師竟完全不對他們表示責(zé)備,只是拍拍孩子們的臂膀,說道:“孩子們!夜涼了,趕快回去加件衣裳吧!”

從此以后,寺院里再沒有人出去夜游,無著禪師,也從來沒有再與差沙彌們提起這件事。

無著禪師給徒弟們留了一個通途,讓他們自己感受和思考,結(jié)果徒弟們把跳墻夜游的毛病徹底改了。在這無常的世間,恒久的是愛心,他能讓人感受溫暖,啟迪人的智慧。

有一位16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jīng)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dāng)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dāng)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dāng)?shù)膸椭??!?

智者兩眼發(fā)光,繼續(xù)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lǐng)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悅:“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么才能把它們統(tǒng)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jīng)歷?!?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別。

后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后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后,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能夠正確地處理好自己與別人的關(guān)系,這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人的一生很短暫,少年把握好了機會,用他的一生去體驗智者所說的話。

世事多變遷,生活多磨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把人逼上絕路,給他人留一個通途,也是給自己的心和未來鋪了一條溫暖的路。

為你推薦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fēng)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guān)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tài)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tǒng)。

三弦 29.5萬讀過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 class=
會員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tài),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fēng)云!

烽火戲諸侯 13.5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龍族(1-4合集)
會員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xué)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xué)院——卡塞爾學(xué)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

江南 20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津南区| 水城县| 大名县| 泰安市| 邵阳县| 汉源县| 榕江县| 谷城县| 烟台市| 金湖县| 集贤县| 精河县| 四川省| 徐汇区| 德保县| 崇明县| 通道| 兴文县| 莱西市| 抚顺县| 民勤县| 仙游县| 金阳县| 三河市| 来凤县| 峨山| 灵宝市| 靖边县| 四子王旗| 江华| 余江县| 金秀| 盱眙县| 龙州县| 山阳县| 文化| 昌黎县| 苗栗县| 积石山| 卓尼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