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李鴻章傳·濮蘭德(6)

在與太平軍首領達成這個協議后,戈登把他們投降后的細節交給程學啟將軍按計劃執行。戈登此后便離開軍營向李鴻章報道這一情況,并試圖從他那里得到額外的獎勵,以此補償他們不得搶奪城內戰利品的損失。為了消除軍隊對搶奪的貪欲,他下令讓軍隊從蘇州向外撤行軍一天的距離。但是李鴻章現在認為形勢已成定局,便忘記了他所有慷慨的承諾,拒絕了戈登給“常勝軍”發兩個月薪餉的請求。這件事影響太壞了,因為它降低了戈登在官兵當中的威信,并差點引發一場兵變;更壞的事情還在后面。戈登曾經當著程學啟的面鄭重承諾,只要太平軍首領按條件投降,即可免于死罪。即便沒有得到李鴻章的命令,戈登也有權許下這樣的承諾,并希望投降者受到人道的待遇。

在幾個月前,攻占太倉之后,戈登向朝廷移交了七名太平軍首領,后者遭到了殘酷的拷打和屠殺;他們被凌遲處死。這種野蠻的行刑激起了歐洲人的強烈反感,甚至上海英軍的司令官布朗將軍明確地向李鴻章表示,如果此類事情再次發生,所有英國軍官都將從朝廷軍隊中撤走。

李鴻章不得不嚴肅對待這個警告,表示以后會用人道的方式處理這種事。但這一切都是發生在太平軍表現出明顯的潰敗之前。現在,他預見到塵埃即定,他完全可以鎮靜地期待戈登和英國同僚們的離去。因此,事情的發展已讓他不必在壓力下實現許下的承諾。于是他毫不猶豫地下令,趁戈登不在場時處死了投降的太平軍首領,以免這場殘酷的屠殺受到他的阻止。

有關這次屠殺有著各種說法,對其原因編造了各種理由。首先,戈登在極端憤怒中明確地指出,李鴻章不僅下達了處死各位大王的命令,還讓蘇州遭受任意搶奪。這兩個事實都被李鴻章的直接代表人程學啟將軍證實了。搶奪的做法,毫無疑問是李鴻章故意執行的恐怖行動,能起到震懾作用,并把它作為簡單的替代籌集軍隊薪餉的辦法,關于這一點,他沒有隱瞞事實。

處死太平天國那些投降的將領后,李鴻章肯定沒有弄錯戈登對這種背信棄義的做法的反應,因為事成之后,他回避躲藏了幾天,以便避開這個英國人對他的報復。實際上,他一直隱藏到戈登怒氣沖天地帶著軍隊撤到昆山為止。但他寧愿冒此風險,不論是戈登的怒氣,還是英國部隊立即從朝廷部隊里撤走,他都不害怕因為他很清楚京城方面不但不會降罪于他還會大大嘉獎他,這是由于他采取了最牢靠的措施來保衛大清帝國免遭這些造反首領的再次叛亂。他知道用這種背信棄義的方式屠殺太平軍首領,無疑會抹殺掉自己一部分功績。從這一點來看,他的想法是對的;由于戰爭的勝利,賜給他的嘉獎要遠遠超過與他鋌而走險惹怒戈登所付出的代價。的確,這些勝利為他后來的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依照英國的權威人士在現場收集到的可靠證據,對那些投降將領的屠殺行為發生在李鴻章接見他們之后,當時李鴻章在軍營里與之會面時態度十分友善。他親自恭喜了這些首領的棄暗投明,并承諾推薦他們擔任清軍的高級職務。接下來他說了一番客套話,離去之前將他們交給程學啟將軍招待。正當他們與程將軍安靜地交談過程中,李鴻章安排的劊子手突然朝他們撲去,把他們砍成碎片。

無疑,這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但是兩個月后,通過羅伯特·赫德(后來成為爵士)的斡旋,戈登稍微消了些怒氣,他同意再次擔任原來的職務,這時李鴻章卻拿出了一套被狡猾粉飾過的事情經過。為此他還特地發了一份公告,把他的官僚手段說得十分合乎情理,說不僅是權宜之計,也是人道的做法。

這份公告是應戈登的要求才發表的,目的在于公布一個事實:他與遵照李鴻章之命犯下背信棄義的罪行沒有任何關系。這份公告的確清楚地傳達了這個意思;同時,它為李鴻章的無罪也作出了辯護,讓這件事情顯得(按李鴻章自己的話說)“總督的意思,盡管看上去似乎與戈登有異議,但事實上是一致的”。此外,為了說明屠殺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李鴻章聲稱,太平軍首領們來到他的軍營時,拒絕剃發,拒絕卸下武器等等,“納王說的話模棱兩可,舉止十分無禮兇殘”。

“所以這位總督為了安全起見,必定會對已經達成的條件做任何的更改。剛開始的時候,總督同意戈登招安這些人時,他對最后時刻他們企圖更改投降條件的行為毫無所知。出于對事態之后的發展,面對突然出現的種種危險跡象,如果在沒有和戈登將軍協商的情況下不采取行動,一切都將為時已晚,那么勝利在望的跡象也會煙消云散。

若李鴻章嚴格遵守協議,讓這些首領活下來并再次走上造反之路,那么成千上萬的人此后便會受害。如果他們成為第一批被允許投降的造反派,那么原定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然而幸運的是,關鍵時刻的迅速判斷,把這些亡命徒送上了斷頭臺,他們的追隨者也是樹倒猢猻散,所有人的安全都得到了保障,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李鴻章是個很會顛倒黑白的藝術高手,而戈登在文字游戲方面不是他的對手。作為一名英國軍官他懷有偏見,他對官僚手段和傳統也一無所知,這讓他在屠殺發生時無法寬恕這種行為,但到底還是在赫德和其他調解人的引導下,意識到有關蘇州投降的和談、承諾的大赦、交好的酒宴以及安排的屠殺行為都遵照了中國政治的經典傳統,這種傳統從遠古就開始有了。

在這幅場景中,富有騎士精神、講究誠信的戈登顯然不符合以上傳統。根據李鴻章的觀點(注意,這就是從中國官僚的觀點來看),戈登對那些太平軍的性命十分擔憂,為自己的誓言遭到破壞感到萬分震怒,但這種擔憂和震怒既不誠實也很荒謬。在這里我們遇到了劃分東西方的鴻溝,無論是李鴻章還是戈登都無法跨越。

在占領蘇州兩個月后,戈登在昆山還是沉浸在憤怒的思索中,懶于理事,撤下的“常勝軍”也越發不滿,憤憤不平;李鴻章覺察到了敏感的局勢,在他的一生中不止一次受到過威脅,于是他被迫在支付軍餉時表現得大方一些。戈登急于看到受罪的中國人民從內戰的恐懼中解放出來,經人勸說之下他終于同意和李鴻章和解。

1864年2月,“常勝軍”恢復了征戰的狀態,不是因為戈登喜歡或者信任李鴻章,而是因為在平靜的反思后他相信自己能為中國、為英國提供最好的服務,即終結這場毀滅性的持久動亂,哪怕這需要采取他不喜歡的方式。5月份的時候,已經可以預見太平軍毀滅的結局,因此李鴻章的直接目的就是確保遣散戈登的軍隊。李鴻章懷著經典學者本能的恐懼(這并非不合理),擔心散兵游勇會叛變、敲詐以及搞破壞,當“常勝軍”的任務剛完成后,他便大方地打開金庫,立刻打發歐洲軍隊從中國撤回到他們自己的國家。在和戈登告別時他的心情可謂惱怒多于悲傷,因為這個直率的軍人像通常一樣坦白地對金錢和虛偽表示了輕蔑的態度,拒絕了皇帝賞賜的禮物和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他還直率地表示他對李鴻章毫無敬意,如今李鴻章已經成為了清朝杰出的保衛者,踏上了財富與權術之路。

但是盡管如此,毫無疑問的是李鴻章與戈登的交往在他腦海里留下了深刻而永恒的印象,讓他在后來處理外交事務上收獲很多。

李鴻章,和戈登十分相似,那就是在他們辯論的高潮中容易對持異議者發怒,而且什么事情都講究速成;他性情十分急躁,不近人情而且有時候極其容易發火。但他并不是心胸狹窄的人,而且這個勇敢的英國紳士的高尚品質也從未被他忽視。此后在時間的醫治下,戈登在他自尊心上留下的傷痕愈合了,他也忘掉了不愉快的時光,只留下美好的回憶。而戈登這方面,是既不會釋懷長恨也不會記恨不忘。

亞洲大陸隔在這兩個人中間,他們都能做到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他們的確也做到了。于是在戈登離開中國三年后,我們發現李鴻章以戈登為例,向皇帝證明了外國人的率真個性和值得信任的特點。在適當的時候本書會引用這份著名的奏折。

16年后,當中國和俄國有可能爆發戰爭的時候,李鴻章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赫德提出的建議:尋求戈登將軍的幫助。在戈登給中國政府提交的建議里,很無情地點到了中國的軟弱性。從另一方面看,這個建議也有利于阻止他們之間的敵意繼續發展下去。建議沒有讓李鴻章信服,也沒有阻止得了他去做有利可圖的蠢事,就是把錢胡亂花在軍艦和武器上;但戈登的建議恰好和李鴻章向皇帝提出的和解之策不謀而合,這個計策與左宗棠和醇親王的主戰派相對;而且,這個建議還有助于李鴻章用自己的觀點勸服皇太后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確保免去崇厚已經宣判的死罪,后者在圣彼得堡的談判中因將固爾扎割讓給了俄國而被判了死刑。

戈登這次留給李鴻章的備忘錄直率地強調了中國軍事面臨的財政困境,這個觀點顯然與他不愉快的經歷有關,如果換了一個比李鴻章氣量小的人,也許會疑心作者是不是要和他翻舊賬。但李鴻章不是小心眼的人,而且他太熟悉戈登了,知道他的話是大公無私的真心話。

戈登對李鴻章產生了影響,這不僅讓他信任歐洲人的軍事力量,而且毫無疑問的是,這也引導他開始對西方人進行重新認識。在這個意義上,暫且不說“中國人戈登”打下的勝仗為李鴻章的事業打下了成功的基礎,他的影響讓李鴻章在形成許多正確看法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這些看法為李鴻章后來制定中國的對外政策提供了靈感。是的,這種影響和他對歐洲人道德的極高評價在后來歲月里慢慢減弱了,這是他和各種各樣的外交官與金融家接觸的結果,以至他晚年的時候(尤其是1900年八國聯軍犯下滔天大罪后),談到歐洲人與基督教時總是帶有痛苦的幻滅情緒。但是戈登已向他展示了西方文明的精神力量,這讓這位儒學家深信不疑,戈登的啟示在李鴻章后來的歲月里留下了印記。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束(1864年),出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可以說是已經以外交家、政治家和行政官員的身份開創了他的事業。從這個時期到1870年間,在他成為直隸總督之前,他仍然負責指揮軍事作戰,鎮壓捻軍和回民的造反;但此時他已經是一名大官了,從此以后他手中的筆要比一直握在手中的劍更加強勁,更加有力。

1867年李鴻章成為了湖廣總督,翌年出任南洋通商大臣,在后面這個職位上,他與歐洲官員和商人的接觸范圍和重要性得到了迅速擴大。在指揮作戰和赴任新職位的空隙里,他時不時地回安徽老家探望母親,找一些空余的時光來培養家庭習慣和品德。因此在1868年于武昌接任總督之前,他在安徽住了3個月。在他的結發妻子死在太平軍手上后,他又成婚了。在這個時候,老天爺,或者說是父母的智慧為他挑選有了一個性格出眾的女人。

有關李鴻章的所有記載上都清楚地說道,他的達觀態度、克己哲學、逆境中的堅韌以及自由主義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因于他的母親和第二任妻子。他對這兩個女人完全是忠誠的;他的孝順在世人眼里的確光輝熠熠,尤其是在他母親的葬禮上,他在都察院的敵人都不止一次地以此作為例證來指責他強烈的虛榮心和來路不正的錢財。

1870年李鴻章率兵去陜西鎮壓叛亂之后(此后他便接任了直隸總督之位),就再也沒有與生前的母親見過面。他的母親在1882年春天在李鴻章的兄弟、擔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的官邸里去世。李鴻章遵照傳統滔滔不絕地表達了他的悲痛之情,并以不惜一切代價的態度完成了這個儒家喪禮的愿望,這個愿望要求他離開公職守喪27個月。他向皇上遞交了卸任奏折,這被文人學士們視為效法的楷模。其中的幾篇奏折已經印在英文作品中;但其中有一篇非常值得再次抄錄,不僅是因為它使這位總督文學作品中的典范,而且還由于它記載了某些事實,而這些事實關系到對他生平的研究。這篇文章刊載于1882年5月16日的《京報》上:

“李鴻章近日接到家信說母親抱恙,上奏希望能獲假回家看望。他說母親(其娘家姓也為李)在出任湖廣總督的兄弟李瀚章的官邸里已經住了十年有余。她今年高壽83歲,身體一直很硬朗。但去年冬天得了痢疾,雖然醫生醫好了一些,但夜間仍有發燒跡象。春天的時候情況出現了一些好轉。

在此之前,李鴻章曾讓長子李經方代為照顧母親,此后便來信說母親還是咳嗽不止,難以吸收足夠的營養。母親年老了身子越發衰弱,加上長久不見李鴻章病情更加嚴重。當這個消息傳到李鴻章耳中后,他顯得萬分焦慮,寢食難安。

自1870年春當李鴻章率兵前往陜西起,他就未能和母親見上一面。官員為朝廷效命多年而顧不上料理雙親的情況十分常見。現在他母親的病痛越發嚴重,李鴻章倍感焦灼,日夜輾轉不安。因此李鴻章誠懇地向皇帝表明,是否能讓他獲假探親。他希望如愿以償得到批準,立刻揚帆啟程行至武昌,拜見母親直到看到她康復為止,才能滿足自己對母親的愛(如同烏鴉反哺一般)。若得皇上慷慨允許,他將會感激不盡。如果他獲假成功,且母親看到久久未歸的兒子能夠回家探望必定會恢復健康。若是如此,他便速速回到工作崗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彩票| 谢通门县| 洛隆县| 桓台县| 青龙| 阜宁县| 连江县| 渭南市| 苗栗市| 左权县| 永康市| 临高县| 阿克陶县| 阿克| 武宁县| 巴东县| 南澳县| 迁西县| 无极县| 深州市| 隆尧县| 龙州县| 叙永县| 乡城县| 长宁县| 黎城县| 榕江县| 松原市| 遂宁市| 通辽市| 南召县| 泽州县| 通城县| 娱乐| 报价| 石狮市| 轮台县| 凌云县| 乌拉特后旗| 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