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2章 李鴻章傳·梁啟超(12)

  • 李鴻章全傳
  • (英)濮蘭德 梁啟超
  • 4561字
  • 2016-11-02 22:23:02

第十一款 大清國國家允定將通商行船各條約內,諸國視為應行商改之處,及有關通商各他事宜,均行議商,以期妥善簡易。按照第六款賠償事宜,約定中國國家應允襄辦改善北河黃浦兩水路,其襄辦各節如左:一、北河改善河道,在一千八百九十八年會同中國國家所興各工,盡由諸國派員興修。一俟治理天津事務交還之后,即可由中國國家派員與諸國所派之員會辦,中國國家應付海關銀每年六萬以養其工。一、現設立黃浦河道局經管整理改善水道各工所,派該局各員,均代中國及諸國保守在滬所有通商之利益。預估后二十年,該局各工及經管各費應每年支用海關銀四十六萬兩,此數平分,半由中國國家付給,半由外國各干涉者出資。該局員差并權責進款之詳細各節,皆于后附文件內列明(附件十七)。

第十二款 西歷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即中國六月初九日降旨,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按照諸國酌定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此上諭內已簡派外務部各王大臣矣(附件十八)。且變通諸國欽差大臣覲見禮節,均已商定由中國全權大臣屢次照會在案。此照會在后附之節略內述明(附件十九)。

茲特為議明以上所述各語,及后附諸國全權大臣所復之文牘,均系以法文為憑。大清國國家既如此按以上所述,西歷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歷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內各款,足適諸國之意妥辦,則中國愿將一千九百年夏間變亂所生之局勢完結,諸國亦照允隨行。是以諸國全權大臣奉各本國政府之命代為聲明,除第七款所述之防守使館兵隊外,諸國兵隊即于西歷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歷□月□□日全由京城撤退。并除第九款所述各處外,亦于西歷一千九百零一年□月□□日即中歷□□年月□□日由直隸省撤退。今將以上條款繕定同文十二份,均由諸國全權大臣畫押,諸國全權大臣各存一份,中國全權大臣收存一份。

聯軍和約既定,尚有一事為李鴻章未了之債者,則俄人滿洲事件是也。初中俄密約所訂,俄人有自派兵隊保護東方鐵路之權,至是義和團起,兩國疆場之間有違言焉,俄人即藉端起釁,掠吉林黑龍江之地,達于營口北。東方有聯軍之難,莫能問也。及和議開,俄人堅持此事歸中俄兩國另議,與都中事別為一談。不得已許之。及列國和約定,然后滿洲之問題起。李鴻章其為畏俄乎?為親俄乎?抑別有不得已者乎?雖不可知,然其初議之約,實不啻以東三省全置俄國勢力范圍之下,昭昭然也。今錄其文如下:

第一條 俄國交還滿洲于中國,行政之事,照舊辦理。

第二條 俄國留兵保護滿洲鐵路,俟地方平靜后,并本條約之樞。

要四條 一概履行后,始可撤兵。

第三條 若有事變,俄國將此兵助中國鎮壓。

第四條 若中國鐵路(注:疑指滿洲鐵路)未開通之間,中國不能駐兵于滿洲。即他日或可駐兵,其數目亦須與俄國協定,且禁止輸入兵器于滿洲。

第五條 若地方大官處置各事,不得其宜,則須由俄國所請,將此官革職。滿洲之巡察兵,須與俄國相商,定其人數,不得用外國人。

第六條 滿洲蒙古之陸軍海軍,不得聘請外國人訓練。

第七條 中國宜將旅順口之北金州之自主權拋棄之。

第八條 滿洲蒙古新疆伊犁等處之鐵路礦山,及其他之利益,非得俄國許可,則不得讓與他國,或中國自為之,必亦須經俄國允許。牛莊以外之地,不得租借與他國。

第九條 俄國所有之軍事費用,一切皆由中國支出。

第十條 若滿洲鐵路公司有何損害,須中國政府與該公司議定。

第十一條 現在所損害之物,中國宜為賠償,或以全部利益,或以一部利益以為擔保。

第十二條 許中國由滿洲鐵路之支路修一鐵路以達北京。

此草約一布,南省疆吏士民,激昂殊甚,咸飛電阻止,或開演說會,聯名抗爭。而英美日各國,亦復騰其口舌,勢將干涉。俄使不得已,自允讓步。經數月,然復改前約數事如下:

第一條 同

第二條 同

第三條 同

第四條 中國雖得置兵于滿洲,其兵丁多寡,與俄國協議,俄國協定多少,中國不得反對。然仍不得輸入兵器于滿洲。

第五條 同

第六條 刪

第七條 刪

第八條 在滿洲企圖開礦山修鐵路及其他各等之利益者,中國非與俄國協議,則不許將此等利益許他國臣民為之。

第九條 同

第十條 同 并追加此乃駐扎北京之各國公使協議,而為各國所采用之方法字樣。

第十一條 同

第十二條 中國得由滿洲鐵路之支路修一鐵路至直隸疆界之長城而止。

至是而李鴻章病且殆矣。鴻章以八十高年,久經患難,今當垂暮,復遭此變,憂郁積勞,已乖常度。本年以來,肝疾增劇,時有盛怒,或如病狂,及加以俄使,助天為虐,恫喝催促,于邑難堪,及聞徐壽朋之死,拊心嘔血、遂以大漸,以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廿七日薨于京師之賢良寺。聞薨之前一點鐘,俄使尚來促畫押云。卒之此約未定,今以付諸慶親王王文韶。臨終未嘗口及家事,惟切齒曰:可恨毓賢誤國至此。既而又長吁曰:兩宮不肯回鑾。遂瞑焉長逝,享年七十八歲。行在政府得電報,深宮震悼。翌日奉上諭:

朕欽奉懿旨。大學士一等肅毅伯直隸總督李鴻章,器識淵深,才猷宏遠,由翰林倡率淮軍。戡平發捻諸匪,厥功甚偉,朝廷特沛殊恩,晉封伯爵。翊贊綸扉。復命總督直隸兼充北洋大臣,匡濟艱難,輯和今外,老成謀國,具有深衷。去年京師之變,特派該大學士為全權大臣,與各國使臣妥定和約,悉合機宜。方冀大局全定,榮膺懋賞。遽聞溘逝,震悼良深。李鴻章著先行加恩,照大學士例賜恤,賞給陀羅經被。派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員,前往奠醊。予謚文忠,追贈太傅,晉封一等侯爵,入祀賢良祠,以示篤念藎臣至意。其余飾終之典,再行降旨。欽此。

其后復賞銀五千兩治喪。賞其子李經述以四品京堂,承襲一等侯爵,李經邁以京堂候補,其余子孫,優賞有差。賜祭兩壇。又命于原籍及立功省份及京師建立專祠,地方官歲時致祭,列入祠典。朝廷所以報其勛者亦至矣。而此一代風云人物,竟隨北洋艦隊,津防練勇,同長辭此世界此國民。吾聞報之日成一挽聯云:

太息斯人去 蕭條徐泗空 莽莽長淮 起陸龍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 只有夕陽好 哀哀浩劫 歸遼神鶴竟何之

12.結論

李鴻章與古今東西人物比較 李鴻章之軼事

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雖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與中外人物比較,果有若何之價值乎?試一一論列之。

第一,李鴻章與霍光。史家評霍光曰不學無術,吾評李鴻章亦曰不學無術。則李鴻章與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鴻章無霍光之權位,無霍光之魄力。李鴻章謹守范圍之人也,非能因于時勢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舉動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語霍光?雖然,其于普通學問,或稍過之。

第二,李鴻章與諸葛亮。李鴻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國三代以后,具此五資格,而永為百世所欽者,莫如諸葛武侯。李鴻章所憑藉,過于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僅以區區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創業之艱,亦略相類。后此用兵之成就,又遠過之矣。然諸葛治崎嶇之蜀,能使士不懷奸,民咸自厲,而李鴻章數十年重臣,不能輯和國民,使為已用。諸葛之卒,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鴻章以豪富聞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犬馬戀主之誠,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鴻章與郭子儀。李鴻章中興靖亂之功,頗類郭汾陽,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汾陽于定難以外,更無他事,鴻章則兵事生涯,不過其終身事業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處,汾陽未必有以過合肥也。

第四,李鴻章與王安石。王荊公以新法為世所詬病,李鴻章以洋務為世所詬病,荊公之新法與鴻章之洋務,雖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識見規模決非詬之者之所能及也。號稱賢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議其后,彼乃不得不用僉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鴻章之所處同也。然安石得君既專,其布劃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遠,有過于鴻章者。

第五,李鴻章與秦檜。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鴻章與曾國藩。李鴻章之于曾國藩,猶管仲之鮑叔,韓信之蕭何也。不寧惟是,其一生之學行見識事業,無一不由國藩提攜之而玉成之。故鴻章實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評。雖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當外交之沖,其術智機警,或視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為心,而李則血氣甚強,無論若何大難,皆挺然以一身當之,未曾有畏難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長也。

第七,李鴻章與左宗棠。左李齊名于時,然左以發揚勝,李以忍耐勝。語其器量,則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虛驕者,嘗欲奉左為守舊黨魁以與李抗,其實兩人洋務之見識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舊,李亦非能維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撂保其時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艱巨謗詬,盡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鴻章與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鴻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謚文忠,皆可以當之而無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其一敗一成,則天也。故吾求諸近世,欲以兩人合傳而毫無遺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殺趙景賢,禮葬王有齡,鴻章乃紿八王而駢戮之,此事蓋猶有慚德矣。

第九,李鴻章與張之洞。十年以來,與李齊名者,則張之洞也。雖然,張何足以望李之肩北。李鴻章實踐之人也,張之洞浮華之人也。李鴻章最不好名,張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勞怨,媸名故常趨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與鴻章為難,要其所畫之策,無一非能言不能行。鴻章嘗語人云:不圖香濤作官數十年,仍是書生之見。此一語可以盡其平生矣。至其虛驕狹隘,殘忍苛察,較之李鴻章之有常識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

第十,李鴻章與袁世凱。今后承李鴻章之遺產者,厥惟袁世凱。世凱,鴻章所豢養之人也。方在壯年,初膺大任,其所表見蓋未著,今難懸斷焉。但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氣魄敢為破格之舉,視李鴻章或有過之。至其心術如何,其毅力如何,則非今之所能言也。而今日群僚中,其資望才具,可以繼鴻章之后者,舍袁殆難其人也。

第十一,李鴻章與梅特涅。奧宰相梅特涅Metternich,十九世紀第一大奸雄也。凡當國四十年,專出其狡獪之外交手段,外之以指揮全歐,內之以壓制民黨。十九世紀前半紀,歐洲大陸之腐敗,實此人之罪居多。或謂李鴻章殆幾似之,雖然,鴻章之心術,不如梅特涅之險,其才調亦不如梅特涅之雄。梅特涅知民權之利而壓之,李鴻章不知民權之利而置之,梅特涅外交政策能操縱群雄,李鴻章外交政策不能安頓一朝鮮,此其所以不倫也。

第十二,李鴻章與俾斯麥。或有稱李鴻章為東方俾斯麥者,雖然,非諛詞,則妄言耳。李鴻章何足以望俾斯麥。以兵事論,俾斯麥所勝者敵國也,李鴻章所夷者同胞也,以內政論,俾斯麥能合向來散漫之列國而為一大聯邦,李鴻章乃使龐然碩大之支那降為二等國,以外交論,俾斯麥聯奧意而使為我用,李鴻章聯俄而反墮彼謀。三者相較,其霄壤何如也。此非以成敗論人也,李鴻章之學問智術膽力,無一能如俾斯麥者,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實優勝劣敗之公例然也。雖李之際遇,或不及俾,至其憑藉則有過之。人各有所難,非勝其難,則不足為英雄。李自訴其所處之難,而不知俾亦有俾之難,非李所能喻也。使二人易地以居,吾知其成敗之數亦若是已耳。故持東李西俾之論者,是重誣二人也。

第十三,李鴻章與格蘭斯頓。或又以李、俾、格并稱三雄。此殆以其當國之久,位望之尊言之耳,李與格固無一相類者。格之所長,專在內治,專在民政,而軍事與外交,非其得意之業也。格蘭斯頓,有道之士也,民政國人物之圭臬也,李鴻章者,功名之士也,東方之人物也,十八世紀以前之英雄也。二者相去蓋遠甚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洪洞县| 灵石县| 肃南| 纳雍县| 邵阳市| 平度市| 吕梁市| 嘉鱼县| 孝义市| 绩溪县| 云浮市| 天津市| 峨眉山市| 买车| 莆田市| 大余县| 灌云县| 长丰县| 尤溪县| 肇东市| 宿松县| 义乌市| 杭锦旗| 游戏| 深水埗区| 淮安市| 昌吉市| 通江县| 钦州市| 射阳县| 佛山市| 黑河市| 大安市| 西丰县| 黎平县| 丹阳市| 永新县| 元江| 阳西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