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0章 李鴻章傳·梁啟超(10)

此次因河凍地潮,不能出海察勘,僅至三溝子以下十里,滿地葦草,大潮所經,遂返轡不復前進。據土人言,往下八里,已見尋常潮汐,再往下十二里,便為海濱。海口有攔門沙,潮退時,僅深二尺。此沙共長寬若干,未曾復勘,揣度必不甚小。計自鹽窩至鐵門關,海口約一百一十里。韓家垣海口,自韓家垣決口,黃河尾閭,取道于此,垂八九年,近復改道東南。韓家垣一帶,已無黃河蹤跡,惟自新蕭神廟以下,距海約六十里之遙,復見河形,中亦有水,系最低之地,積水不消。聞距海約十一里,此河分為兩溜,狀如燕尾,然亦不深。海口亦有攔門沙,潮退時,直塞口門,不容河水瀉出。此攔門沙露出水面,寬約二里。查韓家垣一道,并末筑堤。計自鹽窩至韓家垣海口,約一百里。

新挑引河,此河系于韓家垣決口之后,特于口門之下,挑挖一道,以便引水至蕭神廟舊槽入海。然當時深僅四五尺,寬僅三丈,現在尚無此數。彎曲甚多,此河計長四十里,若取直共有二十五里,大約系循原有水道挑挖節省工費之故。河底以蕭神廟韓家垣兩處,挖深三尺,便有泥土,亦有泥土竟見于地面者。周圍各村,均有井,深一丈一尺,即可見水,泥在水中,不甚深也。鐵門關附近,有燒瓦器之窯。該處土質,概可想見。

絲網口海口,現在黃河之由此口入海,漫散地上,并無河道。小水時分為多,溜底均不深,中有沙灘,正溜水底,深僅三四尺,有一兩處最深,亦不過一丈。將近海口,則只有一尺四五寸,此處水面甚寬,約有三百丈之多。聞海口并無攔門沙,想系流緩溜淺,其沙已于地上停淤,無可再送入海也。查北嶺子決口之時,尚有上游三處,同時開口,故絲網口水流不猛,北嶺子門之樹,至今猶豎水中,古廟一座,亦巍然獨立,是其明驗。若謂辛莊等處,房舍漂流,則系土屋不堅之故,非水力洶涌有以致之也。北岸于北嶺子以下,并未設堤,惟以鐵門關南堤為北岸,以護村落而已。南岸則由鹽窩起新行接筑,一堤距水約遠二里,計自鹽窩至絲網口海口約九十里。

一、酌量應辦治河事宜

治河如治病,必須先察其原。欲察其原,必須先按脈理,方知其病原之所在,然后施藥。不特厥疾可療,而且永無后患。若但按瘡敷藥,不問其毒發于何處,非良醫之所為也。黃河在山東為患,而病原不在于山東。若只就山東治黃河,何異于按瘡敷藥?雖可一時止痛,而不久舊疾復作矣,蓋其毒未消,其病根未拔也。夫水性猶人,初本善也,若不導之、教之,性乃遷矣。天之生水,原以養人,何嘗以害人?乃人不知其性,不防其遷,遂使肆為暴虐,生民昏墊,國帑虛糜,終無底止。推原其故,良因治水僅就一隅,不籌全局。今若一誤再誤,恐徒勞無功耳。欲求一勞永逸、宜先就委竊原。

由山東視黃河,黃河只在山東。由中國視黃河,則黃河尚有不在山東者,安知山東黃河之患,非從他處黃河而來?故就中國治黃河,黃河可治。若就山東治黃河,黃河恐終難治。請詳言之,溯黃河之源,出于星宿海,取道甘肅,流入蒙古沙漠,改道多次,始至山西,已挾沙而來矣,道出陜西,又與渭水匯流,其質更濁,再穿土山向東而出,拖泥帶水,直入河南,所至披靡、水益渾矣。此即黃河之病原也。下游之病良由此,主治之宜在病原加意。蓋下游停淤之沙,系從上游拖帶而來。上游地高,勢如建瓴,且兩面有山約束之,水流極速,沙不能停,迨一過榮澤一派,平原水力遂殺,流緩則沙停。沙停則河淤,河淤過高,水遂改道,此自然之理。證諸往事,已有明證。

惟一河改道,萬姓遭殃,轉于溝壑,死于饑寒,從古迄今,不知凡幾。而黃河則南遷北徒,暢所欲為,以開封為中心,自辟半徑之路,于揚于江北中間千五百里扇形之地,任意穿越,雖齊魯諸大峰,亦難阻制。河水所經之處,沙停灘結,民嘆其魚,防不勝防,迄無良策,補偏救弊,勞民傷財,其禍較疾病刀兵尤為猛烈。然天下無不治之水,雖非易事,尚非人力難施。其法維何?曰求諸算學而已。

治法,夫治法豈易言哉!黃河延袤中國境內,計一萬余里之長。地勢之高低,河流之屈曲,水性之緩急,含沙之多少,向末詳細考究,并無圖表。問諸水濱,亦鮮有能答之者。今欲求治此河,有應行先辦之事三:一、測量全河形勢。凡河身寬窄深淺,堤岸高低厚薄,以及大水小水之淺深,均須詳志;一、測繪河圖,須纖悉不遺;一、分段派人查看水性,較量水力,記載水志,考求沙數、并隨時查驗水力若干,停沙若干。凡水性沙性,偶有變遷、必須詳為記出,以資參考。

以上三事,皆極精細,而最關緊要者,非此無以知河水之性,無以定應辦之工,無以導河之流,無以容水之漲,無以防患之生也。此三事未辦,所有工程,終難得當,即可稍紓目前,不旋踵而前功盡隳矣。若測繪既詳,考究復審,全局在握,便可參酌應辦工程,以垂久遠,猶須各省黃河,統歸一官節制,方能一律保護,永無后患,但照此辦理,經費必鉅。

然欲使一勞永逸,宜先籌計每年養河之費若干,堵筑之費若干,蠲免糧錢若干,賑濟撫恤若干,財產淹沒若干,民命死亡若干,并除弊后能興利若干,積若干年共計若干,較所費之資,孰輕孰重,孰損孰益,不至于猶豫矣。按照圖志,可以知某處水性地勢,定其河身。由河身,即可定水流之速率,不使變更;水面之高低,不使游移。凡河底之淺深,河岸之堅脆,工料之松固,均可相因,無意外之慮。此皆算學精微之理,不能以意為之。

定河身最為難事。須知盛漲水高若干,其性若何,停沙于河底者幾多,停沙于灘面者幾多,漲之高低、速率不同。定河身須知各等速率,方能使無論高低之漲,其速率均足刷沙入海。河形彎曲,致生險工,亦須酌改,然大非易事,非詳慎推算不為功。蓋裁彎取直則路近,路近則低率,即地勢高低之數增。低率增則速率亦增,速率增則過水之數亦增,于盛漲時尤宜并上下游通行籌算后,方可裁去一彎。蓋裁彎能生他險,不可不慮,此亦非但憑眼力可為之事。河堤所資以束水者也,須并河身一同推算。即入水斜坡,統須堅固,以御異常盛漲,方不至誤事。

至堤之高低、厚薄,則視土性之松實,料質之堅脆耳。至應如何造法,亦須視水線高低,水力緩急。所需材料,總以能御水挖為妙,不必盡用石堤,亦毋庸盡用料埽,蓋土堤筑造堅實,護以柳樹草片,亦足以御尋常水力。查各國護河之堤,多以土為之,并無全用石工者。但須推算合法,位置得宜,看守不懈,勿任踐踏耳。其石堤料場,只于險處用之。總而言之,可省者宜省,不可省者必不宜省,然非測算精詳不可。監工茲繪堤式兩種,似與黃河合宜,何處應用何式,則俟臨時查勘,因地制宜,非謂全河均應改用也。

惟無論需用何種材料,均須采擇上品者方能堅久。大水時河流至堤根,小水時河流在兩岸之中。而堤與岸均系松土,常為急流挾之以去即化為沙,至流緩處,淤成高灘,積漸遂生危險。此固可慮,而尤可慮者,上游各土山隨時坍塌入水,流至下游,為患甚烈。應行設法保護,于過水兩岸,盡筑斜坡,先護以泥,再種草片,并多栽樹木,以堅實之。有險之處,則宜于岸根打樁,以樹枝編成筐,以泥土填成塊,再疊石為墻,或砌石為坡,并拋大石塊于水底,方足以御水力。

其土山兩旁,亦須拋石水底,再筑石墻于其上,以阻塌陷,如此則岸土不致為水拖帶,河流可以漸清,河患自然日減。此系治河應辦緊要之工程。大溜應教常走河之中間,宜在何處設法,此時不能預定。大約須于彎處水底多筑挑水壩,以導其流。挑水壩應用樹枝,或用石塊,則俟隨時斟酌情形辦理,惟秸料不能經久,且無勁力,則不可用。減水壩亦應講求,以防異常盛漲,宜即設在堤邊。應先測量地勢,察勘情形,以河流之方向,定壩口之方向。此壩須以大石并塞門德土為之。壩后所挑之河,或已有之河,應筑堅堤約束,庶所過之水,不致以鄰國為壑。此河亦須寬深不甚彎曲,且低于黃河,其河身實有容水之地,始能合用;黃河尾閭海口高仰復有攔門沙,致河水入海未暢。應用機器挖土船以挑挖之,然先筑海塘,再用機器,或可事半功倍。

此海塘接長河堤入海,則水力益專,能將沙攻至海中深處,為海口必不可少之工程。再用機器于攔沙挖深一道,俾水力更激,可以自劇其余。此項工程,需費頗鉅,然各國海口均有之,黃河何獨不然?美國密西西比海口,奧國大牛白海口,前亦堵塞,今大輪船可以往來,是其明驗。法國仙納海口,前此亦有攔沙阻礙,行船最為險惡,旋經以大石填海,筑造海塘,高出大潮水面,兩塘相距九十丈,塘成之日,海口竟深至二丈,至今船只稱便。比國麥司海口,亦曾興此大工。此外尚有多處,不勝枚舉。

黃河延袤數省,關系國計民生極大。現時上游水至下游,不能即知。下游出險,上游事后方覺,聲氣不通,防范末能周密。應照永定河辦法,沿河設立電線,按段通電,隨時隨事,報知全河官弁,俾患可預弭。此為刻不容緩之事。治河之工程,既已舉行,守河之章程,亦宜厘定,俾一律恪遵,永遠辦理,方不致前功盡棄。查現在河防員弁,雖能克已奉公,而百姓踐蹋堤埽挑土砍柳鋤草諸惡習,并未廣為禁止。應妥定律例,嚴行厲禁,周密巡查,犯者懲治。堤上不準搭蓋房屋,如須行車,必專筑馬路之處,格外培厚,方不至于損堤。官弁隨時稽查,稍有殘缺不整,即為修補。如此則工程可永遠完固,不致生意外之虞。

黃河上游,應否建設閘壩,用以攔沙。或擇大湖用以減水,亦應考。求治河有此辦法,理合聲明。上游之山,應令栽種草木,以殺水勢。泰西各國,因山水暴發,屢次為災,飭令于源頭及瀕水諸山栽種草木,水勢遂殺,偶有一二處樹木,被人私砍,水勢即復猖狂,政府嚴行禁止,并設官專管樹木。西人重視此事,是有效驗之明證。查山水暴發,其故有二,一因山上土松,不能吸水;二因山勢陡峭,無以阻水。若遍種樹木,則樹根既能堅土,又復吸水,且可殺其勢,從容而下、不至倒瀉。倘山上不宜種樹,亦應種草,其功雖不及樹木之大,亦終勝于無。法國頒行亞爾伯諸山種樹律例以來,成效已大著矣。

一、現時應辦救急事宜 前篇治河應辦各事,既非旦夕之功。必俟全河詳細測量,估計工料,妥籌辦法。方臻美備。誠恐河流洶涌,迫不及持,亟應先辦救急事宜。庶幾現時災患不生,將來治理較易,救急之事維何?曰培修堤岸,固筑險工,并疏通尾閭而已。至于更改河形以暢其流,展縮河身以順其性,保護堤岸以阻其傾,各工程應俟日后從容辦理,此時無暇及此。培修河堤之法,前篇已詳言之,毋庸再贅。惟應以埝為堤。若大堤則相距太遠,有河面過寬之患,又復殘缺不整,修無可修,即修亦無益。各處險工,宜全行固筑,應派員全工察勘,估計工程。凡當沖之堤,已朽之埽,務即一律保護,其過低過薄之堤,亦應加高培厚。堤內臨水之坡,應加泥一層,以種青草,并于堤根遍栽樹木,設法禁人踐踏。此為最急之務,速辦為妙。

有險處之堤根,或拋石或編壩以固之,亦須因地制宜。凡堤有所開過路之道,應即行修補,并于堤頂筑造石子馬路,以便車馬往來,不至損礙。尾閭海道,最宜妥定,鐵門關、韓家垣現均淤塞,絲網口則水勢散漫,并無河槽。查此項尾閭,擇地者主見不一:有謂鐵門關淤塞處應挑通使水仍復舊道者;有謂宜仍由韓家垣舊道者;有謂應由十六戶挑引河直至鐵門關以避鹽窩險工者;有謂應由鹽窩挑一直河仍由絲網口者;有謂應于蒲臺縣三岔河引水入海者;有謂黃河應于大馬家挑河至孔家莊并入徒駭河使之入海者。大馬家在利津上游八里之地,查徒駭河形頗彎曲,孔家莊河面約寬九十丈,小水水面約六十丈,兩岸頗高,并未筑堤,大水約離岸尚低八尺,其上游于禹城以下,全已淤塞,海口約距孔家莊七十里,并無攔沙。

鄙意黃河末治之先,其水不應走徒駭河,蓋恐濁流入清,即使清者亦變為濁,未免可惜。如欲酌定一處,必須于各處詳細測量,品地勢之高低,察流水之方向。查現在武備學堂測量生頗具聰明,又復勤奮,四散測量,不遺余力,惜時日太促,未能詳備,所繪之圖,只能閱其大概,況各段河中過水之數,以及地之低率,無從查考。至引河河形,惟按海口之地甚平,引河以愈短愈直愈妙。蓋河短勢直,即低率市增,流水較有力也。河身則以能容盛漲為度,兩堤則以能束水為度,又須格外堅固,以防沖決。大約海口所有舊河槽,以不用為妙,以舊槽形皆曲折,堤亦不周備,不如另擇新地酌量形勢辦理之為愈。今無論引河挑在何處,其海口必須有機器挖沙,不能恃水自刷,因河病末除,河沙未減,到處停淤之病,仍不能免,恐新挑之河,不久亦如舊口為沙堵塞不通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乐陵市| 湖口县| 吉木萨尔县| 家居| 南安市| 信宜市| 白水县| 山阴县| 利津县| 紫阳县| 东至县| 巢湖市| 长泰县| 双鸭山市| 武隆县| 交口县| 安图县| 石狮市| 东乡县| 平原县| 肇源县| 文安县| 瓮安县| 汶川县| 都昌县| 天津市| 本溪| 和静县| 县级市| 浦北县| 彰武县| 县级市| 安泽县| 峨眉山市| 博罗县| 澳门| 衡东县| 阿城市| 长顺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