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弘一法師編——說經悟佛及格言別錄(1)
書名: 弘一法師全集之佛學·雜記(01)作者名: 弘一法師本章字數: 4757字更新時間: 2016-11-02 22:00:32
(一)弘一法師說經悟佛
(釋德禪)
一.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本心即禪宗講的真如本性,教下講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愿心,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講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進心、禪定心、般若心,這都是大乘菩薩的本心。凈宗所講的清凈心、平等心、覺心是本心。就凈宗總括來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心。這個心要是失掉,立刻就要懺悔。懺是懺摩,悔是悔過,此梵華合一名詞。懺摩是發露,悔是改過自新。真心悔改,心地即清涼。我們的心若不清凈不平等,覺心就失掉了,應立刻懺悔。祖師大德勸我們老實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包括宗門教下所講的本心統統在內,一個也沒有除外。佛號斷掉了,立刻提起來即是懺悔。懺悔不是叫你天天想已做的事,這個錯了,那個錯了,如再這樣想就是再造罪,每想一次即再造一次。已做的過失知道了,以后不再做叫懺悔,至于究竟圓滿徹底的懺悔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徹底鏟除,怎能不清涼呢?
二.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于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學佛同修對佛菩薩都愿意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而對于眾生則忽略了。試想泥塑木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一個象征,啟發我們的本性,見到佛要尊重?!度A嚴經》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薄稛o量壽經》說:“一切眾生皆成佛?!彼噪S順供養尊重承事一切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尊重承事諸佛?,F在問題來了,假如這個眾生無惡不作,思想行為都是違逆本性的,也要隨順嗎?佛在世時弟子們已經代我們請示,佛說不可以隨順,善行善事應隨順,惡行惡事不隨順。見其作惡,以真誠慈悲心勸導之,如其不聽即隨他去,不再說,佛法稱之為“默擯”。佛教我們隱惡揚善,心中只記好事,不記惡事,如常記惡事,心就不清凈了。我們從佛所學,可以完全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它是世出世間最好的教育。
普賢行是建立在六度基礎上,如蓋一棟大樓有五層,普賢行是第五層,第四層是大乘菩薩六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般若度。六度的基礎建立在三學戒、定、慧上,三學的基礎建立在十善上,十善是人天乘,十善的基礎建立在五德上。五德以孔夫子為典范,當年孔門學生談到夫子的德行有五項,即溫、良、恭、儉、讓以五德的基礎修十善,以十善修三學,以三學修六度,以六度修普賢行。我們凈宗學會在行門上提倡的德目即由此而來。另外還加了一個六和,六和最重要,家和萬事興,不和沒有前途,個人與團體都要毀滅。果能照以上步驟修行,能使一切眾生與一切諸佛歡喜。
三.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癡人。以嗔恨故,于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此段經文值得我們每天隨時警惕。嗔恚是三毒之根,起了嗔恚心必與眾生結怨。平時對人對事對物常犯此病,必須深自悔責。為什么自己智慧不開,功夫不得力沒有進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貪、嗔、癡未斷。《華嚴》是佛對法身大士所說,菩薩立志存心是自度度他,如還有嗔恚,結怨于人,則自度度他的目標就達不到了。佛菩薩對于多嗔的人在想,此人欲求菩提為什么還會生嗔恚心與人結怨?這與他的心愿恰恰顛倒,有嗔恚即不能斷煩惱,也不能證解脫得自在。怨結另有一解,佛說:“十善厚友,十惡冤家?!痹菇Y亦可以指十惡而言。
四.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于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此文是把一切眾生都看作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問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說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寫一長生牌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香花供養他如佛。他說這樣不行,我見到他就討厭。此乃功夫不夠,應再用功修,幾時見到此人不覺討厭,還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凈了。清凈、平等、覺是三而一,一而三,一個得到了,其余兩個也得到了。
五.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經,也是一個大部頭的經。傳到中國來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譯過來,即心地戒品,上卷心地觀法,下卷講戒律。學作菩薩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要能承受代眾人之毀辱。一切過錯自己承當,好事讓與別人,可以消除我們無始劫以來的貪嗔罪業,這與世間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覺悟,很難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六.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云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臺灣有單行本流通。一切眾生大的煩惱是貪嗔,嫉妒是嗔恚之一分。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勸我們把貪嗔癡三毒煩惱斷掉,這是修行的根本。心中有三毒才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心中無三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若遇毒蟲咬傷,應生慚愧心。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住的寮房中有臭蟲跳蚤蚊蟲等,都不驅除。小侍者欲為大師清理,大師不許,并說:我的德行不夠,留著它們叫我改過自新。大師70歲以后,所住的房間沒有一個臭蟲跳蚤。大師是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他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晚間沒有浮云,可以看到星星月亮清清楚楚,比喻人若離開貪嫉,則心中清凈,見事不逡。
七.生死不斷絕,貪欲嗜昧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犬寶積經富樓那會)
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個覺悟的人,如不知了生死,學任何法門都脫離不了輪回。就法門說,一律平等并無高下。貪是貪愛,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這個世間,還貪愛這樣,貪愛那樣,想離開娑婆就難了,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沒有能出三界,仍在輪回,就是因為貪欲嗜味。若不離開,如養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這個偈子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寫照,始終沒有離開辛苦。特別在這個時代,第一,同修貴精不貴多,志同道合,真修實練,不是人多湊熱鬧。第二,道場重實質,有學風道風,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沒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凈心,其他神通感應都不重要。
八.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云何于他人。數生于喜怒?(諸法集要經)
此從比喻說,人命無常,如閃電之剎那生滅?!督饎偨洝氛f:“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鼻Y婆城是幻象,非真實。世間萬法無常,如執著有我有常就痛苦了。起心動念,順自己意思,生歡喜心;不合自己意思,生嗔恚心。不知道一切事都是假的,一場夢而已。
九.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后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常常提到嗔恚之害。嗔恚對于修行有莫大障礙,如佛門中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被馂猷另V?,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功德與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發脾氣,定就失掉了,跟著慧也沒有了。福德不會失掉。名聞是榮譽,為社會大眾所尊重贊嘆者,雖有好名聞,也會被嗔恚所破壞,因為人不喜見也。
十.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余。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個幸??鞓返纳?,然幸福快樂由哪里來呢?絕不是由修福而來,今天的富貴人或高官厚祿者,他們日日營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臉,并不快樂。修福只能說財用不虞匱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塵,生活不缺,受用夠了就行,不必貪多,吃得飽,穿得曖,住得舒適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絕不在乎有多少財富與產業。無憂無慮,沒有牽掛,所謂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迷,處世待人接物恰到好處,自然快樂。
十一.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槊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世尊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周利粱陀伽者,根機很鈍,其兄教他讀誦上項偈子,經過三個月之久都背誦不出來,認為不可造就,令其回家,他哭泣不肯去。世尊見到,教他兩句偈,后來他證得羅漢,大開圓解,辯才無礙。世尊說周利檠陀伽前生是一位三藏法師,會講經說法,但是吝法,教人總要留一手,所以今生得愚癡報。身語意三業不造惡不惱害眾生。正念觀察人生享受五欲六塵與外面境界都是空的,欲屬心法,境屬色法,二皆非實。《心經》與《百法明門論》都講到這個問題。百法中前面九十四種屬有為法,心法屬“欲”,色法屬“境”,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心、色二法,亦即此偈中所說的欲、境二字?!督饎偨洝氛f:“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苯形覀冇^想,為什么不要造惡,不要惱害有情,因為萬法都是空的。緣生體空,而因果不空,造惡必受惡報。另外還叫我們不要修無益的苦行。小乘人著相修苦行,有時修得很冤枉,大乘則否。但是佛在戒經中常常贊嘆苦行,因人肯吃苦,才能斷絕一切貪、嗔、癡、慢,不取奢華享受。生活平淡,可以激發道心。佛教周利巢陀伽兩句偈是:“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生?!苯塘松弦痪?,下一句又忘了,教了下一句,上一句又忘了。以周尊者之鈍才尚能證到羅漢,我們比他總好一點,若今生不能成就,毋乃太自棄了。
十二.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自古以來世間人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不怕因果,造了許多罪惡,此迷惑顛倒之人所喜愛,真正覺悟的人不要??v然得到也不要,為避免禍害,成全功德,有利與大家享受,仔細想想道理不難明白。人在世間一切享受夠用就行了,衣服夠穿就行了,吃能吃多少?住房能遮避風雨就行了,不必大廈別墅。在美國我見過很大的住宅,設備豪華,我在里面坐坐很舒服,喝喝茶,享受享受,但是主人苦了。為收拾房子,操心受累,受很大壓力,所為何來?聰明人應不做糊涂事。
十三.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色、聲、香、味、觸”是五塵,屬于物質,再加上一個“法”,名為六塵,法屬于知識。眼所見者為色,耳所聞者為聲,鼻所嗅者為香,舌所嘗者為味,身所接觸者為觸。這都是外面的環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貪嗔癡慢。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愛著,一愛一執著,毛病就來了。心被境界所轉,即是凡夫。佛在一切經論中。常常提醒我們要修行,行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中難免發生很多錯誤,修正錯誤的行為謂之修行。五塵都是虛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愛著。佛菩薩對五欲六塵亦享受,但不執著,沒有愛、取、有,沒有分別執著,永遠在定。
符按文內提到法字,法師解釋為知識,甚為恰當。仍恐初機對于法字之含義,究何所指,尚有疑惑,茲略補充之。法字梵語為達摩,乃通于一切之謂,包羅萬象,一切事事物物,不論眼見耳聞,即看不見,聽不到,有形無形,真實虛妄,而為心思所想及者均稱為法。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均包括在內,故又稱一切法。
十四.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佛在《楞嚴經》上講到世間現象比其他經典講的詳細,其他經只講六道,而《楞嚴》講七趣,多一個仙道。七趣經文很長,講地獄道幾乎占了一半,特別詳細,叫我們小心謹慎,不要墮地獄。嗔恚是地獄道之業因,貪愛是餓鬼道之業因,愚癡是畜生道之業因。佛法是什么?佛是覺的意思。法是一切萬法,對一切萬法覺而不迷就是佛法。嗔恚心一起來就迷了,覺性就喪失了,故稱失佛法之根本。我這次在圣荷西講經,有人提出學佛總是進進退退的問題,這是因為在修學過程中,功夫不夠,沒有得到法喜。古人學佛,最初五年學戒,遵照老師的教誨,依照老師指定的課程用功,第一個階段成就,即能得到法喜。精神飽滿,不易疲倦。俗語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蔽覀兛垂沤翊蟮拢迣W不疲不厭。吃的是粗茶淡飯,睡眠時間很少,修持不懈,勇猛精進,其精神是由法喜中來的。心里很想修善行,行善事,但被三毒障礙,不能自主。種種惡口之府藏乃是口業的來源,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時時刻刻要警惕,回光返照,此之謂覺察,也是禪宗的觀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