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言為心聲,洞察他人內心先要用心聽(2)
- 知人知面知心的行為心理學
- 文成蹊著
- 4073字
- 2016-04-18 10:53:27
口頭語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特征和處世風格,它是受重大事件和積累效應兩大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口頭語一旦形成,在一段時間之內就很難改變,你甚至可以從中看出某個人在某一時期的精神狀態和處世態度。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口頭語的變化來掌握自己的內心變化,通過改變口頭習慣來改變消極的心理。不過,人們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受到口頭語的束縛,很多時候無論口頭語與你想表達的內容是否適用,它都會不自覺地跑出來,破壞你的發言質量,影響你的個人形象。因此,如果你的口頭語和你所要表達的意思毫無關聯,還是盡量避免的好。
行為密語
口頭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它往往出現在某個人不經意的時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這個人的內心狀況和處事風格,它是一個人內心想法的流露。因此通過對口頭語的觀察,我們能看出對方的個性特點和行為習慣,如果我們想要與對方很好地相處,那么我們一定不要忽視口頭語這個重要的信號。
說話的速度暗含著心理玄機
人的語言表達同時也是心理、感情和態度的流露,而其中,語速的快慢緩急更直接反映發言者的心理狀態。可以說,說話速度是了解心理狀態的關鍵因素。
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相對固定的說話方式和速度。而通過對說話速度的仔細觀察,就不難掌握一個人的個性和真實心理。
說話速度很快的人,往往是急性子,他們說話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樣,一口氣說完,沒有別人插嘴的份兒。這種人一般比較精明能干,性格熱情外向,大都屬于個性比較張揚的類型。這種人在氣質類型上通常屬于多血質,他們雖然性格開朗活潑、不拘小節,但是有時候卻容易急躁、做事沖動。
說話速度較慢的人,一般都是慢性子,他們反應相對遲鈍,說話慢條斯理,事情再急也不慌不忙,反而讓聽的人替他們著急。這種人通常比較老實厚道,性格安靜內向,可能還會顯得有些木訥。這種人在氣質類型上多為黏液質,他們性情溫和、做事認真,但是又比較愛面子,有點兒小脾氣,常會為一些小事生氣。
語速是每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語言特色,也是每個人獨有的性格特征,它是客觀固有并且會長期存在的。當然這種固定的說話方式有時候也會突然有所改變,而這種改變則能準確地顯示出說話者當時的心理狀態和心理訴求。
1.語速由快轉慢
一個平常心直口快、伶牙俐齒的人,在某一時間或者面對某一個人時,突然變得反應遲鈍,說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這種情況通常說明這個人對一些事情有所隱瞞,抑或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而感到心虛,從而導致說話時底氣不足。
當然,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在戀愛中的男女身上。平常口若懸河、幽默風趣的男子和伶牙俐齒、熱情爽朗的女性,一旦面對自己心儀的對象,就可能突然變得不知所措、害羞起來,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于是語速就由平時的又快又急變成了含含糊糊、斷斷續續。這無疑就是一種“我喜歡他(她)”的心理信號。
還有一種可能是,說話者一般是在強調某種觀點或某件事,這樣做是為了引起聽者的注意。
2.語速由慢轉快
一個平時說話慢條斯理的人,語速突然加快,而且音量也明顯提高,說明他可能是遭遇了無端的猜疑或誹謗,這些讓他情緒激動,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或尊嚴,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和說話速度。相反,在受到別人指責時,如果他的反應是無言以對,那么這種指責就很有可能是真的。
一個人的語速比平時快,也多出現在撒謊的時候。雖然,撒謊的人通常會因心虛而使語速減慢變得支支吾吾,但是如果謊言事先已經捏造好,撒謊者的語速就會明顯比平常快,因為他急于把整套謊言盡快說完,同時不愿意自己的謊言被打斷或者被拆穿。
語速突然加快也可能出現在辯論或者演講當中,這種情況則是由發言內容造成的。發言者由于情緒被調動起來,語速就會不自覺地加快,潛意識是為了不給對手或聽眾反駁和思考的余地。
說話速度能微妙地映射出一個人說話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你用心留意一個人語速的變化,就不難發現他的內心起伏和心理玄機,這是掌握心理操控術的一種有效方法。
行為密語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說話速度,說話速度能夠很微妙地反映出一個人說話的心理狀態,也能夠反映出這個人的個性特點,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了解話語的速度蘊含的意義,那么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這個人的興趣和喜好,這樣我們就能在了解對方的基礎上與對方進行更好的交往了。
粗俗謾罵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
語言的心理表現形式不全是隱晦難以覺察的,它有時也表現得非常激烈,如言辭粗俗的謾罵。這些言辭粗俗的謾罵往往不是因為真的和自己所謾罵的對象有什么深仇大恨或者對其深惡痛絕,他們很可能只是想借此發泄一下自己的不滿,而這種不滿往往是由于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造成的。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承受著生活的壓力,心中的不滿時刻都在堆積,有了情緒就需要宣泄,只不過人們采取的方式不同,而謾罵則是一種不可取的過激的行為方式。
我們有時可以在大街或公交車上看到這樣的情景:
一些打扮入時、穿著得體的女性因為擁擠或被踩了腳而大吵大鬧,其罵人的粗俗程度和分貝高度有時令人難以想象,與她們給人的形象相去甚遠。
她們為什么會在公共場合如此不顧形象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她們在某個方面欲求不滿,她們這樣做是為了發泄自己心中堆積的情緒。
這些人在心理上常常會感到焦躁和不安,但是卻沒有辦法消除,只好積壓在心中。擁擠或踩腳只不過是個導火索,而這條導火索也正是她們所需要的,這些小事件只不過是她們借題發揮的一個工具。一旦被她們逮到這樣的機會,長期堆積的情緒就會即時爆發,而且用非常極端的方式,不管時間、不論地點、不分對象、不計后果。
這種現象往往因生活和工作壓力所致。曾經有一則報道稱有一位白領女性為了宣泄壓力,曾多次扮成農婦專門擠公交車跟人吵架。所以,如果遇到了這樣一個對你無禮謾罵者,一定不要往心里去,最好采取無視的態度不予理睬。因為那些惡毒的臟話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她針對的人不一定就是你。如果你真的生氣而與之對罵,并不一定能在口頭上占到便宜,反而會讓事態擴大,得了她的意卻壞了自己的形象。即使她就是針對你的,你也同樣可以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冷處理方式或者更加禮讓謙恭的方式讓問題自動解決。
我國古代心理學分析中有這樣的例子:
一天,一個讀書人去廟里拜見方丈,他對方丈說:“我今天罵人了,感覺真痛快!”
方丈問他緣由。他說:“我今天碰到一個我非常討厭的人,他與我講話,我沒理他,他居然不生氣。于是我就罵他‘你就像一坨屎’。他愣了一下看看我說‘你就像一尊佛’。我非常驚訝,但是我心里還是感到很高興!”
方丈說:“你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他說你像佛,說明他心中有佛;你說他像屎,說明你心中有屎。”
這是中國古代的心理學思想中體現的精神分析內容,古人就已經發現了謾罵者的潛在心理特點,而現代人卻渾然不覺,實在是有些遺憾。語言的心理操控術就是要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了解謾罵者的心理特征,從而能很好地把握人和事,當然其中也包括操控自己的情緒。
行為密語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一個人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而粗俗地謾罵別人。這時,我們會對這樣的人產生很大的反感情緒。事實上,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的素質不高,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產生的影響;其次可能因為這個人不能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產生一種極端的情緒。
如果我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分析謾罵者的心理特征,就能很好地處理突發的情況了。
吹噓是一種內心焦慮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不難聽到這樣的話,如“要不是我……”、“他還不是靠我啊”、“就他那樣的”、“這算什么啊”等。
聽到這些吹噓自己、貶低別人的話,人們大多會一笑置之,并不會真的在內心去佩服說話者的能力和才干,甚至有時候還會打心眼兒里鄙視這種人。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犯這樣的毛病。
英國有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每天至少講一次大話。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這通常是由于我們內心的焦慮和不自信引起的,有時候也是急于證明自己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補償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慮的需要是引起人們吹噓和說大話的兩種常見心理因素。
有的人喜歡夸耀自己的能力和身份。
例如,一位股票代理一開口不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戶,就是領導多么器重他,可是這些并不是事實。
這種吹噓一方面是為了顯示自我、引起別人認同和關注;另一方面是為了彌補心理落差,在心理上實現理想自我的訴求。
蘭琪現在對丈夫王榮越來越厭煩,因為她發現王榮最近越來越喜歡跟別人吹噓。
蘭琪和王榮兩人也只不過算是公司中層,但是王榮卻喜歡向別人夸耀自己的家產有多么豐厚,自己的工作如何出色,自己如何受老板賞識,前途如何無量等。這一切都讓蘭琪非常反感,因為丈夫根本就是在講大話。
有一次,王榮甚至還嘲笑收入不如自己的朋友小趙,說什么在他看來月薪如果低于8000元就基本上算是下等人了,氣得小趙摔門走人,朋友聚會也不歡而散。
王榮的這種癥狀就是典型的以過分吹噓來取得心理補償的癥狀。通常,人們吹噓是為了掩飾和消除內心的不安,彌補心理落差。這種行為在男人身上尤其明顯,他們習慣用語言來消除心理的壓力和包袱,抵御社會和家庭對他們的期望,能力弱的人更容易將吹噓當做一種麻醉劑,他們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
大話可以讓人獲得心理博弈的優勢,刻意蔑視自己的對手,從而使焦慮情緒降低。人們往往會因為工作壓力太大,需要借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這一般屬于心理正常范圍。但如果吹噓得完全不合邏輯,甚至于有妄想的傾向,那就是精神異常的表現了,需要心理醫生來進行心理輔導,以免出現精神問題。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中,我們應該注意吹噓反映的心理問題,對于自己和身邊的人的吹噓現象有所覺察。一方面防止自己的夸夸其談讓人反感,給別人留下不良印象;另一方面通過這一現象,防止心理問題的發生。
行為密語
吹噓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個人的焦慮或者是自卑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某種方式來調節。當我們發現了某人很喜歡吹噓的時候,我們不要嘲笑他,因為他也許是在隱藏某種焦慮的情緒,而是要抱著理解的態度與對方交往,同時在私下里善意地提醒對方注意心理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