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泰勒原理: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1)
- 泰勒(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叢書)
- 楊明全
- 4849字
- 2016-05-18 14:35:14
人類在發展,人類的知識體系在大環境中也發生著各方面的變化和改革。教育體系的改革在各國的發展中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眾多的教育學家、學者提出自己在相關領域的見解與主張,這些主張都有著或相同,或不同的目標,不管怎樣都是在圍繞著某個目標提出一定的說法。一個領域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起著導航的作用,目標的建立關系著后續工作的諸多方面,目標模式在多年的變更中發展出很多的種類。在教育領域中,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基本包含著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組織與選擇、課程的實施與評價三個方面。“泰勒原理”是眾多目標模式中的一個,但它在課程理論中的作用卻是舉足輕重的,在很多的課程理論中我們都會發現“泰勒原理”的影子,所以本章內容主要從“泰勒原理”出發探討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
目標模式是20世紀初開始的課程開發科學化運動的產物,以實用主義哲學為指導思想,并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將目標作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和核心,強調先確定目的、目標,再以精確表述的目標為依據進行評價。它是課程開發研究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理論形態,也是教育教學實踐領域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實踐模式。課程開發模式指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根據某種思想和理論,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教學方法、管理手段,以及制定課程評價原則而形成的一種形式系統。不同的課程開發模式有著不同的教育哲學和心理學基礎,代表不同的課程組織結構和教學過程,反映課程與相關領域的不同關系。
拉爾夫·泰勒系統發展了基于行為目標的課程設置模式。在課程理論先驅博比特和查特斯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泰勒提出了課程開發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形成了以目標為中心的課程原理,并提出了著名的四個問題:學校應該達到哪些教育目標;應該提供哪些經驗才能達到這些目標;怎樣才能組織這些教育經驗;我們怎樣才能確定這些目標得到實現。“泰勒原理”的目標模式是一個線性的、步驟明確的課程開發模式,符合客觀的理性原則。四個步驟高度概括了課程開發的基本過程,反映了課程開發的基本規律,從而使學校課程開發的實踐具有了可以遵循的模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應用價值。正因如此,“泰勒原理”被看做是目標模式的典型。在實踐中被廣泛的運用。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和前提,課程目標的定位是課程開發和設置中關鍵的一環,課程的開發總是圍繞著一定的目標進行,目標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泰勒的目標模式產生后,一直在課程開發的理論研究及課程實踐領域居主流地位,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課程開發的唯一模式。我國新課程目標的確立無疑少不了對“泰勒原理”目標模式的研究。
一、課程目標與教育目標
教育目標 (educational goals,goals of education)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體現的是不同性質的教育和不同階段的教育的價值,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分別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標。課程目標 (curricular objectives)是教育目標的下位概念,它是具體體現在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中的教育價值,如不同學科的目標、具體教學過程的目標。[1]課程目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目標(或任務),是學校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化。鐘啟泉先生認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最寬泛,層次最高,指導范圍最廣,它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培養目標次之,是針對一個學段或一種類型的學校,培養目標對教育目的的解釋具有獨特性、針對性,也可以體現一個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特色;而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最具體的,它的制定必須要考慮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要求。”并列出了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圖。[2]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育目標可能包含多個方面,雖說有不少人對教育目標的分類作了種種嘗試,但影響最大的,當推師承泰勒課程原理的布盧姆等人編寫的《教育目標分類學》。事實上,泰勒本人也多次參加了該書起草的討論。布盧姆等人認為,一部完整的教育分類學,應該包括學習的三個基本領域: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他們了解到,這種劃分本身就存在著把這些領域分割開來的危險,為了便于分析才作這種劃分。他們認為,教育目標主要是為了有助于“內容和行為的選擇,這些內容和行為組成了課程的結構,并為評價某一特定的教育計劃是否成功提供基礎”。并把每個目標領域再細分為多個層次和水平。
1.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
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級到高級共分為六級:①識記,對先前所學內容的回憶,包括對具體事實、方法、過程和理論等的回憶;②領會,能把握所學內容的意義,具體表現為能用自己的話表述、能加以說明、能進行簡單的推斷;③應用,能將所學內容運用于新的具體情境,包括概念、方法和理論的應用;④分析,能分析所學內容的結構;⑤綜合,能創建新的知識結果,例如擬訂一項操作計劃或者概括出一組關系等;⑥評價,能依據內在和外在標準對所學內容進行價值判斷,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
2.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
根據價值內化的程度,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從低級到高級共分為五級:①接受,指注意某種現象;②反應,指主動參與;③價值評價,指接受某種價值標準、偏愛某種價值標準和愿意為某種價值標準做奉獻;④價值觀的組織,指能對不同的價值標準進行比較,建立內在一致的價值體系;⑤品格的形成,指能運用價值體系長期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3.動作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
這一領域的目標分類并不是布盧姆直接編寫的,目前來看存在多種方法,并且沒有公認的分類,根據國內眾多學者的傾向,我們這里選取辛普森(Simpson,E.J.)所作的分類來做介紹。他將技能領域的教育目標按照由低級到高級的水平分為5級:①知覺,指運用感觀獲得以后可以用于指導動作的相關信息;②定向,指從生理、心理和情緒等方面做好活動的準備;③有指導的反應,指對某一動作技能的模仿和嘗試;④機械動作,指能以某種熟練和自信的水平完成動作;⑤復雜的外顯反應,指能熟練操作復雜的動作。
布盧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用學生外顯的行為來陳述目標。制定教育目標是為了便于客觀地評價,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實上,只有具體的、外顯的行為目標,才是可測量的。第二,教育目標是有層次性的。他們將學生行為由簡單到復雜按序排列,后一類目標建立在前一類目標的基礎上。第三,教育目標分類學是超越學科內容的。不論哪門學科,不論哪一年級,都可以把教育目標分類學的層次結構作為框架,加入相應的內容。他們已做了成功的嘗試,制定了十幾門學科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目標的界定
泰勒從教育目標的重要性出發,從各方面去分析目標是什么,指出目標是人們有意識地追求的對象,即學校教職人員想實現的宗旨。在泰勒原理中第一步便是學校應力求達到何種教育目標,而這些目標將成為選擇教學材料、制定教學內容、形成教學步驟以及準備測驗和考試的標準。對于如何篩選這些教育目標,泰勒提出了關于教育目標確立的五個來源。第一,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教育工作者要對學習者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明確掌握學生的特點。第二,對校外生活的研究。也就是說要把課程內容聯系實際,對生活經驗和社會問題進行梳理,選出有助于學生發展的內容。第三,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學科專家的見解要準確運用,真正的理解其內涵。第四,利用哲學選擇目標。第五,利用學習心理學選擇目標。要想真正的理解學生,就必須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這五個來源把學習者、生活和理論研究三者聯系起來,教育目標的制定離不開這三者,任何單一的信息都不足以為明智地選擇教育目標提供基礎。
在泰勒的模式中,目標既是選擇、創造和組織學習經驗的決定因素,又是開發評價程序和評價工具的規范,也是課程過程的起點和歸宿。泰勒認為,教育是改變人的行為方式的過程,并采用了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這一術語。行為目標克服了課程目標模糊性和隨意性的缺陷,使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并為評價的效度提供了依據和條件。
綜觀課程目標研究的發展,課程目標的含義一直是廣大專家和學者所爭論的焦點。目前,對課程目標概念的理解,盡管理論界也存有異議,但基本觀點還是比較一致的,即普遍認為課程目標是在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要求,它期望一定階段的學生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素養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
課程目標含義問題的爭論則主要集中在與其有關概念的關系及課程目標自身的內容構成上。課程目標與教育目標、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經常被人們混淆。對于課程目標含義存在多元理解,鐘啟泉先生認為:“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教育目的最寬泛,層次最高,指導范圍最廣,它是一個長期的目標;培養目標次之,是針對一個學段或一種類型的學校,培養目標對教育目的的解釋具有獨特性、針對性,也可以體現一個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辦學特色;而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是最具體的,它的制定必須要考慮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要求。”[3]
在課程目標的設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就包括如何去設立目標的問題。首先,課程目標設計要以現代教育教學質量觀、人才觀為指導。適應社會發展和人類發展的需要;其次,有關課程目標設計的表述方式,“泰勒原理”做了相關的闡述,課程目標不只是教師要明確的,更要在一定程度上從學生的角度來表達目標,列舉各科知識不能煩瑣,要在已有的概括化的陳述方式上,加上一些行為化的目標;最后,課程目標設計要系統化、科學化,體現一定的邏輯性,這個邏輯性要結合具體學科知識的特點,還要結合學習者的心理發展特點,同時也不能忽略與時代相結合的特點。總之,設立目標主要考慮內在和表象這兩方面的因素。
三、課程的“三維目標”
我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課程標準”取代了沿用多年的“教學大綱”,反映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基本理念。在課程標準中使用了“課程目標”的概念,它作為課程標準的核心部分,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最為關鍵的準則,是課程編制的起點和終點。正確認識課程目標及其相關概念,在新課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國家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課程建設的思想、方向及其內容是不同的。國家的各方面建設要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課程的發展也不例外,現代的課程建設必須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培養各類高素質人才為總目標,以現代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改變傳統教育教學思想的束縛影響,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文化、業務、身體、心理等方面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新課程提出了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對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理解是不是到位,這需要我們深入的研究。而在教學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更是以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為主。如何正確的理解三維課程目標是當務之急。
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或三個維度:學生學習任何知識和技能都要運用一定的方法,具體的學習都要經歷一個過程,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伴隨一定的情感和態度,包含一定的價值觀。所以說,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一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系在一起的,是一個整體。
在具體的教學中,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現在具體的教材中,但這要求教師全面的理解課程與教材,才能夠深入去挖掘出全面的三維目標。在教輔的幫助下,使三維目標體現在每一節課中,每一堂課的課程目標是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同樣的教材,不同的學生基礎,提出的課程目標也不一樣。例如,在初中課本某節講生日的英語課中,知識的掌握即是一些相關的詞匯與句型的掌握,教師一定能把這部分教好,但內含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去關心別人,在自己收到生日禮物的同時要能想到在別人的生日送去祝福和禮物。這一點可能有些教師就會忽略。因此,對于一些越是看似簡單的課程越是要挖掘其中的情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