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泰勒的教育思想遺產(1)
- 泰勒(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叢書)
- 楊明全
- 4863字
- 2016-05-18 14:35:14
人類從遠古的洪荒中走來,歷經艱難波折和蒙昧困頓,迎著文明的曙光一路披荊斬棘,最終走出愚昧,實現了對自然的征服和自我提升。在這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偉人和思想者,用他們超越時代的思想啟迪他人、指引后來者,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文化才得以傳承并生生不息。在古代,東方的孔子、孟子等“諸子百家”,西方的“智者學派”和古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思想的巨人,因其思想的長久影響而彪炳史冊。這些偉大的文化啟蒙者在歷史上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這些遺產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當然,在現代社會,由于文明的演化和知識的積累,已經很難再出現古代那樣的巨人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總有一些人在各自的領域奉獻了一生,其思想和成就讓人敬仰。我們在本書中要談的泰勒就屬于這樣的人。
在前言中我們談到,“泰勒原理”在學術界尤其是課程研究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這種成就,人們禁不住要問:泰勒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學術思想?他的學術思想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在本章,我們首先介紹泰勒的生平,對泰勒主要的教育實踐活動進行分析;其次,為了讓讀者深刻了解“泰勒原理”,我們對“泰勒原理”的理論基礎和當時課程研究的狀況進行分析;最后,對泰勒教育思想的影響進行簡要評價。
第一節 泰勒:時代的弄潮兒
泰勒盡管在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并不像有些偉人一樣,他的一生并不具有傳奇色彩??疾焖纳轿覀儼l現,他的一生其實很平凡:在學生時代他是個好學生;工作后他是個好老師、好領導。他一生勤奮、不慕名利,沒有大起大落的傳奇經歷,但思想活躍、眼光敏銳,能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他自信勤勉、堅忍不拔,成就了自己,也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
一、泰勒的生平
1902年4月22日,泰勒出生于美國西部城市芝加哥。1921年,他從并不出名的多內學院(Doane College)畢業,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后,他在南達科他州的首府皮爾市(Pierre)的一所中學教授科學課程。一年后,他考入美國南部著名大學納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深造,1923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1927年,泰勒考入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攻讀博士學位。進入芝加哥大學后,他師從當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康茨(Counts,G.S.)和賈德(Judd,G.M.),學習行為主義心理學;師從著名課程論專家查特斯(Charters,W.W.),學習課程理論。芝加哥大學是一所私立的綜合性大學,1891年創辦,1892年10月1日正式開課。這所大學是美國最負盛名的私立大學之一,學術聲譽排名第四,目前為止共有81位校友曾獲諾貝爾獎,其中包括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楊振寧和崔琦。在這樣一所大學中,泰勒刻苦學習,在學術上獲得了巨大的進步,1927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27年畢業后,泰勒來到了北卡羅來納大學任教,1929年,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在該大學,他擔任學校成績測試總監一職。他被聘請來協助改善大學的教學和提高大學生學業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泰勒第一次創造了中期評估,在評估時不再單純依賴考試成績和紙筆測驗,而是通過收集證據來考察學生的表現,從而致力于以如何促進教學和學習為首要目標。正因如此,泰勒被看做是檔案袋評價的最早倡議者之一。
1938年,泰勒回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在此期間,他先后擔任了教育學系系主任、大學主考、社會科學院院長,同時還兼任了美國三軍學院(Armed Force Institute)考試部主任。1949年泰勒寫下了著名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
1953年,泰勒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創建了“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后,擔任該中心主任,直到1967年退休。
退休后的泰勒,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是以飽滿的熱情活躍在教育領域,從事教育科學的研究,并在眾多教育學術團體中任職。1994年,作為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課程論專家,一代教育大師泰勒逝世。
作為一個教師,泰勒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高足很多都是后來在課程與教學及教育評價領域享有聲譽的學者,如:塔巴(Taba,H.)、施瓦布(Schwab,J.J.)、比徹姆(Beauchamp,G.A.)、古德萊德(Goodlad,J.I.)、布盧姆(Bloom,B.S.)和克龍巴赫(Cronbach,L.J.)。泰勒的學生古德萊德曾經對泰勒的影響做過評價。他說,泰勒既是教師,又是行政管理人員、學者、機構創建者、立言人、顧問、咨詢者、朋友。不論處于何種角色,泰勒都能起到這個角色應起的作用。泰勒平時不會理會從事某種活動會對自己生涯有何種影響,只要這項任務有價值,需要去做,他就會為這項工作付出很大的精力,并始終愿意承擔這類工作。在古德萊德看來,泰勒最大的貢獻是他在與人交談時,給數千人提供的個人咨詢[1]。
作為一名行政人員,泰勒由于學識廣博、待人誠懇,深得人們的仰慕。與泰勒打過交道的人說:“如果你懷著任何擔憂的心理,只要一見到泰勒,就會馬上平靜下來。”泰勒的處世之道與他的人生哲學有關。他認為:“一個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不斷地試圖使自己變得更富有人情、更善于學習、更有助于他人,以及與別人一起形成一種尊重每個人的潛力、不貪圖他人為自己服務的社會。”
作為一名學者,泰勒著作等身,據統計,到1986年春為止,泰勒的論著已達700篇(部)。他的論著已成為美國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部分。1976年,“全國教育改進基金會(NFIE)”專門組織出版了《對美國教育的看法》一書,詳細列舉了泰勒1929~1974年的所有論著。而后,又有人列舉了泰勒1929~1986年的全部論著進行出版。美國《思想雜志》(Journal of Thought)于1986年春出版了專輯,探討泰勒對美國教育的影響。
二、泰勒的教育實踐
做過短暫的中學教師之后,泰勒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高校教學、理論研究和學術創作。在泰勒一生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其中一項工作在美國教育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這就是1933~1941年的“八年研究”(Eight-Year Study)。
1929年,經濟危機席卷美國全國,導致了持續多年的經濟大蕭條。這對美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濟不景氣、工廠倒閉導致了大量工人失業,大多數中學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就算是升入大學和學院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對學習不滿,很快不少人就退學了,他們加入到失業大軍,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矛盾。因此,當時美國教育界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改進學校的課程和教學,緩和日趨激化的社會矛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進步教育協會率先發起了一項教育改革的運動,從學校的課程、教學和評價入手,研究如何改進學校的教育實踐。這次運動從1933年一直持續到1941年,這就是美國教育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鞍四暄芯俊钡哪康氖恰巴ㄟ^使中學擺脫大學的支配,開發設計一類對青少年有用的課程”[2]。泰勒作為評價組的組長,領導了這次教育改革運動。
在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教育界,不少從事中小學教學和研究的人認識到,除非大學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否則中學永遠不能建立起課程修訂的實驗基礎,因為大學入學考試的要求決定了中學的課程設置,使中學課程固定為一些大學要求的學分而已。大學和中學的關系很緊張,這種緊張的關系令人難以滿意。于是在1932年,進步主義教育委員會就在全美范圍內選擇了300多所學院和大學,與這些大學進行合作,并簽訂了一個方案,以解除大學入學考試對一小部分中學的限制,這一小部分中學就是由該委員會挑選出來的30所中學,這些中學有意愿進行合作,并且有能力完成相關的探索任務。1933年秋這些中學正式開始根據社區和學生的特殊需求而改革它們的學校課程,開始進入實驗。顯然,評價的角色非常重要,比如,要為大學提供中學生學業進步方面的資料;新的課程方案的優缺點;分析改革目標以便指導課程變革。由泰勒領導的評價委員會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為參與研究的學校編制了評價學生進步情況的工具,并且對那些來自實驗中學并已升入大學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和評估,他們共研究了1000多名學生?!鞍四暄芯俊钡慕Y果說明,“來自30所中學的畢業生在大學里并沒有因為他們中學的實驗性課程而受到阻礙。相反,對比其他學生,他們的平均分更高,獲得的學術榮譽更多,更準確、系統和客觀地思考問題,并有更強的求知欲。他們更關心世界大事,在學院里,他們每年獲得的非學術性榮譽也多于其他人,并且能更機智地適應新環境”[3]。
“八年研究”是泰勒開展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泰勒的課程原理就是在“八年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據說有一天,泰勒與其他研究人員一起到餐館吃飯。其他人都在聊天,而泰勒則在思考問題。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但手頭又沒有筆,就跟服務員要了一張餐巾紙,順手在上邊寫了幾句話,然后就把餐巾紙放到一邊,加入到大家的討論中。吃晚飯后有人提醒他,問他在餐巾紙上寫了什么?他才想起來,找到了那張餐巾紙。而餐巾紙上寫的幾句話,就是“泰勒原理”中提出的四個問題。于是,后來人們就把“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稱為“誕生在餐巾紙上的課程原理”。
在美國,有很多學者給予“八年研究”很高的評價。例如,課程論專家坦納(Tanner,D)就認為,“在美國曾經開展過的課程實驗中,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實驗是八年研究”[4]。而泰勒在其中的作用也為美國學者所贊賞。“八年研究”奠定了泰勒的評價思想和課程思想的基礎,由此也成就了泰勒的教育人生。
第二節 泰勒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從大的方面來說,泰勒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評價和課程兩個方面。他提出了兩條基本原理,一是評價活動的原理,體現在1934年出版的《成績測驗的編制》一書中;二是課程編制的原理,體現在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無論是“評價原理”,還是“課程原理”,都反映了美國當時的教育情境和社會需求。在本節,我們將對泰勒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進行剖析,這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泰勒原理”的精髓。
一、科學管理理論
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文明已經高度發達,這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美國工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資本積累和工業技術進步。在社會生產領域,那些工業主們發現,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單純地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和增加工作強度來提高利潤,因為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已經達到極限,而且這種手段很容易引起工人的反抗。顯然,如何發展、組織、控制和管理這些工業資源的低劣方式嚴重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當時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系嚴重激化:資本家對工人態度蠻橫,工人生活艱苦,而資本家個人卻過著奢侈的生活;工人則不斷用搗毀機器和加入工會組織領導的大罷工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勞資關系的對立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對于如何解決發揮勞動力潛力的問題,有人主張使用優良機器替代勞動力,有人主張試行分享利潤計劃,還有一些人主張改進生產的程序、方法和體制。正在他們急于尋找新的途徑時,一個人提出的一套思想讓他們喜上眉梢,這個人就是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而他的思想被稱為“科學管理理論”。泰勒提出的原理,也深受科學管理理論的影響。
泰勒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思想的創始人。他出生于美國費城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中學畢業后考上了哈佛大學法律系,但因眼疾不得不輟學。1875年,他進入一家小機械廠當徒工,后來轉入米德維爾鋼鐵公司(Midvale Steel Works),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先后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他在工廠的經歷使他了解工人們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產率的嚴重障礙。為此,泰勒開始探索科學的管理方法和理論。他從“車床前的工人”開始,重點研究企業內部具體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