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泰勒(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叢書)
- 楊明全
- 3515字
- 2016-05-18 14:35:14
擺在讀者面前的這本小書是關于課程理論和課程開發的一本入門讀物。寫這樣一本讀物是我多年來的一個心愿。我學習和研究課程論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在這些年里,每次到中小學校與老師們交流,總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是課堂教學的行家里手,對于教學非常熟悉。但是,一旦進入到課程領域,他們就一頭霧水,不知所措了。當然,他們對課程論問題相對陌生,這與我國多年來的教育傳統和教育研究取向有關,其中的原因我們不做過多敘述,但顯然這不是讓中小學教師去淡漠課程問題的理由。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推進,課程問題已經越來越凸顯,不了解課程、不研究課程問題也就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教育改革、落實教育理念。尤其是隨著我國課程管理體制的改革,一些新的課程形式需要教師自己去開發,如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等。這樣看來,中小學教師很有必要去學習一些課程理論,去了解如何研究課程問題,進而能夠自主地去開發課程、改進課程。于是,本著一種美好的愿望,我試圖通過一本書為廣大中小學教師學習和研究課程問題開辟一扇窗,帶領大家進入課程研究的領地。在眾多的課程理論和思想中,如何去選擇這扇窗呢?我認為“泰勒原理”就是了解課程研究的最基礎的課程理論,是當之無愧的“敲門磚”,是中小學教師學習課程知識、進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拉爾夫·泰勒(Ralph Tyler,1904-1994,本書在后面不再用他的全名,均稱他泰勒)是美國當代著名課程論專家和評價專家,他提出的課程理論被稱為“課程原理”,他本人被尊為“現代課程論之父”;他提出的評價理論被稱為“評價原理”。他于1949年出版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課程研究的“圣經”。對于泰勒在課程領域的貢獻,瑞典當代著名教育家胡森(Torsten Husén,1916-)有這樣一段評論:“泰勒的課程基本原理已經對整個世界的課程專家產生影響……不管人們是否贊同‘泰勒原理’,不管人們持什么樣的哲學觀點,如果不探討泰勒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討課程問題。”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2“泰勒原理”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響?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在于:泰勒所提出的課程原理符合了實踐的需要,解答了“學校如何開發課程”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從此扎根實踐,成為研究和開發課程的經典原理。正因如此,我們在本書中所談的“泰勒原理”,主要是指他的課程理論,對于他的評價理論只是稍作介紹,而且這種介紹也主要是針對課程評價而言的。可以說,盡管半個世紀已經過去,但“泰勒原理”仍然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知識財富。在新的時代,對于廣大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來說,應該怎樣去認識和理解“泰勒原理”呢?
在西方課程理論發展的歷程中,“泰勒原理”的誕生是現代課程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西方課程思想譜系龐雜、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期,有一個團體專門以教授青年人為己任,他們能言善辯、廣收門徒,被稱為“智者學派”。據記載,“智者學派”以三門課程教授學生,即文法、修辭、邏輯。這就是西方古代的“三藝”。此后,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四門課程,即算術、幾何、天文、音樂,這被稱為“四藝”。“三藝”和“四藝”被后人并稱為“七種自由藝術”,也就是著名的“七藝”。“七藝”影響了西方課程幾千年的發展,直到今天我們也能在西方的“博雅教育”中找到“七藝”的影子。但是,直到近代科學技術發端之前,西方的學校課程幾乎都是以語言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課程,18世紀之后,隨著科學和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課程才逐漸進入學校課程領域,由此豐富了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進入19世紀,人們對兒童的認識和兒童心理的研究進一步得到提升,學校課程的種類更加豐富多樣,如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bel,1782-1852)的幼兒課程、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活動課程等。在這種情況下,西方課程研究開始探討如何有效地開發學校課程,而“泰勒原理”的出現,則是前期有關課程開發理論的“集大成”,正如泰勒所用的書名一樣,他致力于探討“課程開發的基本原理”,用他的話來說,也就是“任何學校要開發課程都必須回答的問題”。“泰勒原理”為現代學校的課程開發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模式,我們可以直接把這一模式付諸實踐,很好地指導了教育教學實踐中的課程開發工作。
在西方課程理論譜系中,“泰勒原理”既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又是學校課程實踐的最得力的指導手冊。“泰勒原理”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系列社會思潮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同時又是對當時的課程開發方法的提煉和提升。在泰勒研究課程的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大行其道,科學管理的思想則成為改變人們思維方式和行動方式的利器。受其影響,早期的課程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效開發課程的方法,如“工作分析”“經驗分析”等,這些方法一方面為泰勒提出自己的原理而積累了素材;另一方面也啟發了泰勒去研制一種更科學、更有效的方法,甚至構建一種普遍適用的模式。當時恰逢美國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背景下推行課程改革運動,泰勒積極參與其中,特別是作為評價組的組長親歷了著名的“八年研究”,這又為“泰勒原理”的提出奠定了豐厚的實踐土壤。“泰勒原理”開宗明義,要求任何學校要開發課程,都必須回答四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就是“學校應該達到怎樣的目的?”以此為導向,再去選擇經驗、組織經驗并進而評價結果。由于這一模式以確定課程目標為前提,又被稱為課程開發的“目標模式”。這一模式便于操作、簡潔明了,很受課程開發者的青睞,直到今天仍然為人們所廣為使用。
在世界當代課程研究領域,“泰勒原理”是課程理論研究無法回避的一個基本的理論話題。泰勒初以“八年研究”而聞名,繼而以“基本原理”開宗立派、獨步學界,甚至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泰勒原理”成為課程理論的主導范式,以致其他課程思想黯然失色。直到70年代中期之后,以美國學者派納(William FPinar)為首的課程學者對“泰勒原理”展開了批判,提出了“概念重建主義課程理論”,這才打破了“泰勒原理”一家獨大的局面。可見,在“泰勒原理”鼎盛時期,其他思想只不過是其注腳;而后來新的課程思想的涌現,其實又是在批判“泰勒原理”的基礎上才生發出來的。因此,理解了“泰勒原理”,也就抓住了理解西方課程理論發展的“鑰匙”,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作為新時期的教師和教育研究者,我們學習和研究“泰勒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其一,把握現代課程發展和演變的軌跡,了解課程理論的發展脈絡,進而學會探究課程問題、發現課程規律。盡管“泰勒原理”已經提出半個多世紀,但它的起因、內容以及發展的命運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尤其是它所反映的一些規律性問題,恰恰為我們理解和把握課程問題的本質提供了啟發。
其二,掌握課程開發的技術,指導實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課程設計和開發能力是學校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這涉及對課程問題的深入理解,以及一些基本課程開發的技術,“泰勒原理”作為一種比較精細的課程開發模式,可以為我們在學校教育的實踐中開發課程提供具體的指導。
其三,獲得洞察力,提升專業理解。教育是一種育人的事業,它需要人們對教育問題和現象作出價值上的解讀和基本的判斷,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形成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使自己達到一定的專業高度。尤其對于中小學教師而言,課程理論知識可以豐富他們對教育教學的理解,從課程的角度而不僅僅是從教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和教育事件,多一種看待現實問題的視角,獲得深邃的專業洞察力。
本書的編寫得到了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西方課程研究中的知識譜系及其實踐效應的比較研究”的資助,是該課題的研究成果之一。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邀請了來自教育教學一線的中小學教師參與編寫,他們從自己的視角去審視和解讀“泰勒原理”,使得對原理的闡釋更貼近實踐,從而使本書更易于讓一線教師去閱讀。因此,本書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此外,在體例上,我們在每章的前面增加了“本章導讀”,在行文過程中根據闡述的問題增加了“拓展閱讀”部分,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實例。
總之,我們將努力詮釋“泰勒原理”的思想精髓,對有關的知識點進行詳細解讀和剖析,并且結合具體的實踐案例,分析如何去將“泰勒原理”運用到具體實踐中去。在遇到有關的課程問題時,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和教育研究者提供幫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育事業的追求無止境。相信學習了“泰勒原理”,中小學教師會有所收獲,進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快地達到專業圓潤的境界。若能如此,便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朱小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