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石嘴山——名勝古跡(1)

  • 事說石嘴山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5041字
  • 2016-05-19 12:52:44

1.江山留勝跡

——石嘴山市境內的西夏遺存

李洪圖2002.6.29

早在五代時(公元907年—960年),黨項族就已進入今石嘴山市境。宋神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李繼遷攻占定州(今平羅姚伏),市境即為李氏占據。此后,從李元昊稱帝直至西夏滅亡,市境均為西夏定州地。是故,雖歷經風雨滄桑,市境內仍有不少西夏遺存。

省嵬城遺址

省嵬城是李繼遷之子,李元昊之父李德明所建。當時定州有富兒、曲家、竾浪、小阿富兒“四蕃部”,皆為黨項部落,在宋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建省嵬城。

省嵬城遺址在今惠農縣廟臺鄉省嵬村。遺址東墻長593米,南墻長587米,呈正方形,城東、南兩面開門,西、北兩面無門。該城為市境內惟一的西夏建國前城堡遺存,已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嘉靖寧夏新志》載,省嵬城“在省嵬山下”,是“河東廢城”。當地相傳省嵬山即今陶樂紅崖子。現遺址不在河東而在河西,據考證是黃河改道所致。“廢城”即廢棄不用之城,意謂不再作為軍事據點或行政所使用,并非無人居住。省嵬城成為“廢城”的時間很可能是在西夏滅亡后,但可以肯定地說,至遲在明嘉靖年間已是“廢城”,但其城猶在,只是官方棄置不用而已。

省嵬城建于西夏開國前,建城的目的是“以馭諸蕃”,也就是在城中駐軍以控制定州一帶的黨項部落。西夏建國后,該城既非統治中心,亦非戰略要塞,其地位及作用只能日趨減弱,絕非某些資料所渲染的那般重要,實際上仍未超出“以馭諸蕃”之功能。西夏大慶四年(公元1143年)哆訛起義時,定州的富兒、竾浪等蕃部為骨干力量,攻城略地,其勢猛烈。其中省嵬城當是義軍攻占的主要目標。

省嵬城成為“廢城”后,毀于明崇禎年間的地震。《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史料匯編》中有一條引自《新渠寶豐志》的地震史料。原文是:“明崇禎時,相傳紅崖舊城地震時,先有老翁把七齡孫子,遨游街上,其孫忽色戚驚啼,稱駭恐甚,促翁急出東門外,有半里許,忽天搖地動,一時人號犬吠,老翁回頭看時,滿地丘墟,人民無一活者。”紅崖舊城即指省嵬城,因當地人稱省嵬山為紅崖子之故也。

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1644年)至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通智建寶豐城,最短73年,最長也只99年。在建寶豐城時,當地老人當然對省嵬城的震毀仍記得清楚,所以當地才會有“搖倒省嵬城,打起寶豐城”之說。時隔久遠,此說則無從談起矣。這點亦可說明省嵬城震毀時間距建寶豐城不會太久。

省嵬城何以名“省嵬”呢?“省”,探望、問候之意也。“嵬”,李氏之黨項族姓嵬名之略稱也。這座“以馭諸蕃”的城名為省嵬,意為令諸蕃來探視問候嵬名氏也。換言之,就是要當地的各黨項部落都聽其號令,歸其管束。

西夏離宮遺址

西夏離宮遺址在平羅縣賀蘭山大水溝溝口,是賀蘭山規模最大的離宮遺址。

離宮早已灰飛煙滅,僅存建筑遺跡。在溝口兩岸,有依山勢用石塊壘砌的建筑臺地數十處,南北逶迤十余里。其中,北岸有建筑臺地三組,南岸有十余處。臺地多呈長方形,臺面大小不一,每層臺前均以石塊壘成直壁,兩側或正中有石砌臺階。遺址上至今仍可見西夏時的殘磚碎瓦。該遺址面積之大,分布之廣,足可令人想見當年離宮的宏偉壯觀。

史載,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元昊“大役丁夫數萬,于山之東營離宮數十里,臺閣高十余丈,日與諸妃游宴其間。”該處離宮當是此時所建。還有專家依據史料記載及大水溝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推測該地可能是西夏軍事重鎮克夷門之所在。

昊王渠遺跡

昊王渠,據傳為李元昊所開,亦稱元昊渠、李王渠。這條渠遺跡在平羅、大武口、惠農均可見。

昊王渠位于黃河以西賀蘭山洪積扇地帶,南始于青銅峽峽口,北止于惠農紅果子溝南入河處,中間經永寧、銀川、賀蘭、平羅等地,全長150公里。據專家考證,這條渠實際上是在漢代高渠、北魏艾山渠的基礎上疏浚治理,延長擴大而成。這條渠廢棄后,明弘治13年(公元1500年)寧夏巡撫王珣曾又重修,并更名為靖虜渠,但終因“石堅不可鑿,沙深不可浚,財耗力困,竟不能成”,仍為廢渠。

石刻塔

石刻塔有兩處,一處在澇壩口,計有兩座。另一處在大棗溝,原有五座,現存四座。

這些石刻塔均刻于山中石壁上,皆為喇嘛式塔,有白灰抹壁痕跡。根據塔的形制及白灰抹壁,專家判斷為西夏時所刻。后于澇壩口石刻塔下出土的西夏祭器證實了專家的判斷。

這些石刻塔是迄今寧夏所僅見者,他處尚未發現。

此外,大武口溝尚有李王殿遺跡。沿山一帶還有當地人稱為昊王墳的西夏墓葬若干。在大風溝、小王泉溝榆樹臺,還曾先后發現西夏窖藏錢幣。據專家考證,這些錢幣窖藏是西夏滅亡時,夏民為躲避蒙古軍的殺戮,向賀蘭山腹地逃亡時臨時掩埋。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聲威赫赫的西夏國在市境內留下了一些供后人憑吊的遺跡。然而“千古興亡只如此,不必登臨感慨多”!

2.石嘴山城鎮的形成

李潔2006.7.21

石嘴山市現有大武口、惠農兩個城市區。大武口區是1958年以后才出現城鎮的。惠農區城鎮的起源,則可追溯至清代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

惠農區城區其地名石嘴山,俗稱石嘴子,曾是石嘴山市市政府所在地。本文所說的石嘴山指該地。明清之時,這里是寧夏極北的曠野之地。從清代雍正七年開始得以逐步發展,形成城鎮。

首先,惠、昌二渠建成,農業發展,民戶日增。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廷委派侍郎通智開挖惠農渠和昌潤渠。通智督率民夫,經過三年的努力,在雍正七年,建成了惠農渠和昌潤渠。兩渠建成后,擴大了灌溉面積,使原來的荒地成為耕地。據《平羅紀略o水利》載:“平羅縣屬惠農渠交界自通義橋起,至尾閘堡歸入黃河止,長一百四十五里。澆灌新戶田四千二百頃。”“昌潤渠舊制名曰復興昌潤渠,自口至梢永屏堡歸入黃河,長一百八十里。”在兩渠溉區內,招民墾種,農戶日增。石嘴子附近有了農戶、農田,這無疑為石嘴山出現城鎮提供了一個重要條件。

其次,“移市口于石嘴”,石嘴山形成了蒙漢貿易中心,出現了商業。據《平羅紀略o市集》載:“平羅貿易始于康熙三十六年。”蒙漢交易的市口設在“柳陌河之邊墻西暗門”,名為柔遠市口。惠農渠、昌潤渠建成之后,通智奏請清廷批準,在今平羅姚伏、寶豐兩地分別增設了新渠縣和寶豐縣,并于雍正七年“移市口于石嘴”,將原柔遠市口遷至石嘴山。石嘴山市口“每逢初一、初十、二十日交易,有稅。”開市交易之日,河東山后的蒙民紛紛赴市。市口之設,使石嘴山成為蒙漢交易的口岸,逐步形成了蒙漢貿易中心。這種民族貿易的發展,使石嘴山的商業日益繁榮,從而為石嘴山形成城鎮提供了又一個重要條件。

再次,開發礦產資源,出現了采礦、冶礦、陶瓷諸業。石嘴山礦產資源豐富。早在明末清初,就開始了煤炭開采。雍正四年至雍正七年,通智修建惠農、昌潤二渠,增設新渠、寶豐二縣,乃至雍正八年,他會同史在甲重修唐徠渠時,都曾在石嘴山采石、采煤、采鐵礦石。《平羅紀略o藝文志》載有通智所作《石嘴山土神祠記》一文。文中稱,當時曾在石嘴山“取石十萬余丈、鐵五十萬余斤、煤炭不下十萬車。”可見當時石嘴山不但有采煤業,而且已有了鐵礦開采和冶鐵業。文中還說:石嘴山“更出干泥,燒造瓷窖,以資民用”。顯然,當時石嘴山已有陶瓷業,開始生產瓷器。上述各行業的出現,使得各類工匠聚集石嘴山,從而對石嘴山城鎮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最后,依山伴水的地理位置,使石嘴山成為寧夏與內蒙水陸交通要沖。石嘴山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古代為兵家必爭之地。但在和平年代,此地則可作為通商大道。清代石嘴子有黃河水道,船只可達磴口。所謂“葉葉風帆塞上行,黃河渡口認歸程。分明春水江南思,天際咿呀一櫓聲”,便是黃河石嘴山至磴口水運情景的寫照。石嘴山扼水陸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自然使它成為貨物集散之地,往來客商的必經之處。加之黃河有船渡河水運,又聚集了大量船工。所有這些也是石嘴山城鎮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惠、昌二渠建成,農業發展;開設市口,進行蒙漢貿易;開采礦產資源,出現采礦、冶煉、陶瓷諸業;扼水陸交通要道,成為貨物集散之地等等因素,使石嘴山漸成城鎮。現在的石嘴山市是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一座新興的城市。

3.千古奇聞:“天雨肉”

李潔2006.3.31

“天雨肉”的奇聞出自廉縣。廉縣是今石嘴山市境歷史上第一個縣級行政建制。廉縣城故址在今平羅縣下廟暖泉。

廉縣城建于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前后。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軍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兩千余里,大敗匈奴。此后移民寧夏,開荒種地,發展農業,于是在今平羅下廟暖泉筑城,設置廉縣。廉縣在當時既是管理屯田移民的行政中心,也是賀蘭山東麓的邊防要塞。在西漢時為北地郡所轄19縣之一。在東漢時為北地郡所轄六城之一。王莽時曾一度更名為西河亭,因為它位于黃河西。

東漢末年,羌族起義,朝廷對北地失去控制,廉縣廢棄。它在歷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在廉縣故地的暖泉,考古工作者發現了石器、陶器、石磨盤,以及房址,認定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還發現了大量漢墓,并出土了一批漢代陶器。這說明這一地區不僅是漢代廉縣城之所在,而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居住。

廉縣在史書中還給人留下了“廉人善射”和“天雨肉”的故事。關于“廉人善射”早已為人熟知。其大略是:漢靈帝光和年間(公元178年至公元184年),鮮卑王檀石槐死。其子和連代立。和連攻略北地時,被廉縣一位善于射箭的人射殺。關于“天雨肉”則發生在“廉人善射”故事之前。說是漢桓帝建和三年(公元149年)七月庚申,北地廉縣空中降肉如雨,肉似羊肋,大者如手。這并非出自野史、筆記之類,而是見諸于《后漢書》,發生時間記述的很具體,肉之形狀也描述得很詳細。顯然,這是件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空中降肉如雨”,在當時自然無從解釋。因而,人皆以為奇。但現在的人們大多會認為,可能是大風將廉縣周邊某處的碎肉卷起而降落于該地。這說法似有其理,但終歸難以解釋得詳盡。兩千多年前的事了,權當奇聞故事吧。

4.寧夏歷史上的“空城”

李潔2006.3.24

在寧夏歷史上曾有過兩次“空城”事件。所謂“空城”,簡而言之,就是“無人區”。這兩次事件,一次發生在西夏滅亡之時;一次發生在明代初年。

發生在西夏滅亡之時的“空城”事件,是戰爭過程中的殺戮造成的。成吉思汗曾六次攻打西夏,于夏乾定四年(公元1227年)滅西夏。當時蒙古軍隊圍困中興府(今銀川)長達半年,西夏末主李(目見)走投無路,決定獻城投降。此時,避暑于六盤山的成吉思汗病重。他留下遺囑:死后秘不發喪,待夏主獻城投降時,將其與中興府軍民全部殺掉。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蒙古軍隊對西夏軍民進行了殘酷的殺戮。《嘉靖寧夏新志》載:“蒙古鐵木真滅夏。盡克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元太祖滅夏,府遂空”。百人之中僅一二人幸免,于是寧夏竟成了一個無人區。其實這場殺戮并不限于中興府城內,實際上是波及很廣的。1979年、1980年先后在今市境內的大風溝、小王泉溝出土過西夏錢幣窖藏、窖壁皆無加固痕跡,錢幣亦無盛裝容器,顯系西夏滅亡時,西夏居民為避蒙古軍殺戮向賀蘭山腹地逃亡時途中匆忙所藏。

發生在明初的“空城”事件,是軍事防御的需要。當時,明王朝為了應對元朝殘余兵力的反撲,主動撤出寧夏境內的全部軍民,造成了一個真空防御地帶。《嘉靖寧夏新志》載:“國初立寧夏府,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廢,徙其民于陜西。”“后詒徙其民于長安,遂空。”顯然,這次“空城”事件發生在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由朱元璋下令將寧夏軍民遷移至陜西而造成的。如果說西夏滅亡時那次“空城”事件中還有幸免者留存,那么明代的“空城”事件則應當是有組織的、不留一人的“空城”。這次“空城”直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立寧夏衛,“徙五方之人實之”,始告結束,歷時五年。

兩次“空城”事件,給寧夏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損失。“空城”事件之后,當時的政府都要從各地調集軍民來屯田,形成了大規模的移民。這便形成了寧夏人口來源于各地的狀況。西夏滅亡后,元世祖曾派張文謙、董文用、郭守敬來寧修復水利設施,安撫回歸故土的逃亡者,并將蒙古軍、新府軍(改編的南宋軍隊)調往寧夏屯田。明代“空城”之后,更是“徙五方之人實之。”寧夏自秦漢之際,便曾多次移民。這兩次“空城”事件之后,移民規模更大,可以說寧夏的人口來源自古便是“五湖四海”。

本文中所說的寧夏按照當時的行政設置,所包含的地域為今寧夏北部地區,不包括南部山區。今石嘴山市境亦在其中。如果從明初那次“空城”以后“徙五方之人實之”算起,今寧夏北部世居之家時間最長者也不過六百余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禹城市| 济阳县| 承德县| 桃园市| 玉田县| 胶州市| 永川市| 平陆县| 区。| 淳安县| 固原市| 沅陵县| 印江| 安徽省| 娄底市| 揭阳市| 石嘴山市| 乌拉特后旗| 定边县| 文安县| 西宁市| 民乐县| 永昌县| 阜城县| 天津市| 北辰区| 越西县| 临武县| 修武县| 黄石市| 高州市| 太谷县| 兴仁县| 淄博市| 若羌县| 恭城| 桃源县| 日照市| 仪征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