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石嘴山——地名(2)
- 事說石嘴山
- 石嘴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 4339字
- 2016-05-19 12:52:44
事實上,黃渠橋在方志記載中稱通潤橋。《平羅紀略》載:“通潤橋去城(平羅縣城)東北三十五里,俗稱黃渠橋”。俗稱壓倒了正名,知道通潤橋的人越來越少,而黃渠橋的名字則越來越響亮。清道光四年,任平羅縣知事的徐保字有《通潤橋散布》一詩。其詩云:公暇攬幽勝,渠流跨土梁。水田飛白鳥,野廟矗青楊。小市人聲散,空街夜色涼。蕭然塵外意,一曲在滄浪。詩中描寫了當年黃渠橋的景致。水田白鳥,野廟青楊,風光很美。“小市人聲散”一語則透露出當時黃渠橋已有集市。
黃渠橋聞名塞上,它曾是惠農縣治之所在。近年來,黃渠橋因地處要道而日漸繁榮,其中,當地的名小吃——羊羔肉也使黃渠橋之名傳播寧夏。
12.廟臺:古寺高臺上的村堡
李潔2005.3.29
在中國,與寺廟相關的地名很多。我市同樣如此,如惠農區的廟臺,平羅縣的下廟等等,地名都與寺廟有關。
廟臺現為惠農區的一個鄉。早年間稱廟臺堡。該堡之所以名廟臺,是因為堡建在寺廟的高臺之上。
清道光三年,任平羅縣知事的徐保字有《由靈沙村至廟臺堡》一詩。其詩云:“茲鄉頻苦旱,極目斷炊煙。核戶多逃藪,開荒半訟田。河聲千丈落,樹色一溪連。更指前村路,靈旗古廟偏。”從該詩詩題來看,至少在徐保字任職之時,廟臺堡就已經存在了。現在的鄉名沿用了過去的堡名。從詩的末句來看,當時寺廟仍存,故有“靈旗古廟偏”之句。至于古廟有多么古老,則難以推定。詩中描繪了當時靈沙至廟臺一帶情景。顯然,當時廟臺乃是苦旱之地,鄉民多逃亡,田園荒蕪。
現如今,古廟早已蕩然無存,廟臺也痕跡全無,只有廟臺之名尚存。
13.燕子墩:邊塞烽火的見證
李潔2005.4.5
明代,石嘴山是邊防要地。明王朝在這里筑長城,建城堡。為了傳遞軍情,在長城內外,“四顧險要之處”,明王朝還設立了聯絡成網的烽火臺。
烽火臺又稱墩臺或墩。于是,石嘴山地區便有了許多以墩臺名命名的地方,諸如小興墩、大興墩等等。
今惠農區燕子墩鄉也是以墩臺名命名的。該地之所以叫燕子,是因為那里有座烽火臺。這座烽火臺真正的名稱已失傳。當這座烽火臺隨著軍事功能的消失而廢棄后,便成了燕子棲息之所。成群的燕子在墩上為巢,人們便將它稱之為燕子墩。以墩名稱附近之地,墩名便演化成了地名。
這種以烽火臺命名的地方,不但顯示著當年該地作為邊防要塞,軍事重地的歷史,也使當地的人文景觀含有強烈的邊塞風格,同時,也是邊塞烽火的見證。
14.美好的地名:禮和
李潔2005.4.12
石嘴山市有些地名是寄寓了人民群眾美好愿望的。這其中最美好的地名當屬禮和。
禮和是今惠農區的一個鄉。關于“禮和”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清代此地有村落,村人知書達理,待人禮貌和氣,故稱禮和村。這種解釋給人很美好的感覺,而且從字面上看來也頗合情理。但是,若追根溯源,禮和實乃臨河之音轉。所謂臨河,就是因為該地臨近黃河。臨河音轉之后變成了禮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贊成禮和之說,因這個地名很美!
15.下營子:昔日明代兵營
李潔
石嘴山市在明代是邊防要地。因此,許多地名與軍事設施相關。大凡與關隘、軍營、烽火臺有聯系的地名都是如此。燕子墩是以烽火臺命名,正誼關是明代著名關隘鎮遠關音轉而來。此外,還有下營子。
下營子曾是原石嘴山市惠農縣的一個鄉。下營子曾經名噪一時,原因是清光緒年間,這里曾發生過一起教案。當時,參與義和團的山東人龍占海,在義和團失敗后流落至平羅。他于姚大奇、馬躍川等人在雪夜中潛入下營子教堂,殺死神甫兩人。此事震驚了清廷。后來,龍占海被捕就義。幸存者馬躍川則參加了辛亥革命平羅民軍起義,成為首領。此事讓下營子聞名寧夏。
但是,下營子之得名,緣于其地曾是明代的兵營。據說,該地設兵營分上、下兩處營盤。一名上營子,一名下營子。后來兵營都不存在了,但是名稱遺留下來,于是化為地名。下營子曾成為鄉名,上營子則成為村名。這些地名都是證明古代石嘴山是軍事要地。
16.昔日省嵬山今日紅崖子
李潔2005.5.15
原陶樂縣紅崖子鄉,是因紅崖子得名。紅崖子山則是因為崖上之土石為紅色而得名。其實,在西夏時,紅崖子山名省嵬山。
省嵬山是紅崖子山,有四條依據:其一,史載李德明于省嵬山下建省嵬城。城當時在河東,山當然也在河東。而在河東距省嵬城最近之山就是紅崖子山。其二,省嵬山是當時黨項部族首領命名。其名未必百姓皆知。紅崖子山應是當時民間的俗稱。其三,筆者曾見過一則轉引自《新渠寶豐志》的史料。該史料稱:省嵬城為紅崖子舊城。所謂舊城是相對后來新建的寶豐城而言的。這也說明紅崖子山即省嵬山。其四,陶樂地區的老人口碑相傳,也認為紅崖子山是西夏時的省嵬山。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如今,紅崖子之名仍存,省嵬山之名則僅見于史籍。
17.姚伏——明代軍屯遺留的地名
李潔2006.5.26
在寧夏乃至我市有許多以人名命名的村鎮。例如:姚伏、周城、五香等等。這些以人名命名的村鎮,是明代軍屯經濟在地名上的反映。
明朝很重視屯田。軍屯是明代寧夏經濟的主要內容。從事軍屯的都是簽發戍邊的兵士。他們同作戰的軍士一樣,都編入軍籍,終身服役。所以屯田兵士和在役軍士的子弟都稱“軍余”或“余丁”。軍屯兵士及軍余屯田處設堡寨,堡寨多以駐軍長官或屯長之名稱之。于是,人名就變成了地名。周城原為周澄;五香原為武祥;姚伏原為姚福,其名皆是如此而來,只是后來用字上有所變化而已。
這類以人名命名的村鎮大抵是明代遺存,是當時軍屯經濟的產物。
18.邊塞留痕
李潔2006.2.17
石嘴山地區自古為軍事要地。明代,此地更是抵御蒙古部族侵擾的邊防要塞。至今猶存的長城、烽火臺遺跡等等軍事設施便是歷史的見證。然而,還有另一種見證,即使在長城、烽火臺等遺存都消失之后,仍然存在,這便是與之相關的地名。
明代,賀蘭山沿山諸口,大抵都設有關隘,駐軍把守。關名往往轉化為地名,以關名稱所在之地。今正誼關即是明鎮遠關音轉而來的一個地名。
明代烽燧遍地,墩臺林立。墩臺即烽火臺,各有其名。有的以其所在處的山口名命名;有的以其所在地的湖泊命名;有的則以其所在地的屯堡命名。例如,沙湖墩即是因為其建于沙湖附近而得名。這個墩臺之名,至今猶可指引人們判斷古沙湖之方位。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墩名轉化為地名。墩臺廢棄后,以其名稱其所在之地。諸如,大興墩、小興墩等等,皆系此類。常勝墩所在之地,雖略去了“墩”字,但“常勝”作為村名仍存。燕子墩則是因為該地有墩臺,后來成為燕子棲息之處,人們稱墩臺為燕子墩。當然,這已不是墩臺原名,而是后來的俗稱。此后又以墩名命名,遂有今之鄉名。
既為邊防要地,便必需駐軍,駐軍就有兵營。兵去營空之時,營盤雖廢,營為仍存,只不過是化成了地名。上營子、下營子之類的地名,即由此而來。
明代實行軍屯。軍屯兵士與作戰兵士,同在軍籍,但軍屯士兵稱“軍余”,從事農田生產。屯田之地設堡,堡名大多以帶隊官長之名命名。現存的許多地名就是由明代軍屯的堡名而來。例如,姚伏、周城、五香等。實際上,周城原作周澄、五香原作武祥,皆系以屯長之名命名的堡名,只不過在歲月流逝中用字發生了變化。
關隘、墩臺、兵營、屯堡,這一系列與邊防相關的設施之名,演化成為地名后,是比那些設施更牢固的遺痕。即使地面遺存不復存在,這些地名仍可使人想見石嘴山地區作為邊防要塞之歷史風貌。
19.水利投影
李潔2006.2.24
石嘴山地區位于黃河之濱。漢、唐之時,已有所開發。清代雍正年間,更是大規模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隨著渠、壩、閘、橋之建,也就有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地名。這些地名,可以說是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影,反映了本地水利建設、農業發展的情況。
雍正年間,通智奉旨在今石嘴山地區修建了兩條大渠,一名惠農渠,一名昌潤渠,渠上設閘,逢路建橋,于是出現了閘、橋之類的地名。
惠農渠渠尾之間,名尾閘。以閘名稱其地之堡為尾閘堡,此后沿用,成為鎮名,即今尾閘鎮。以惠農渠為坐標,稱渠北之地惠北,于是平羅曾有惠北鄉。昔日的惠農縣,今日的惠農區則是直接以渠名命名的。
昌潤渠第一道水閘,稱頭閘;第二道水閘,稱二閘。于是,在這兩座閘附近的村堡,便也分別命名為頭閘、二閘。沿用到后來,就成了鄉、鎮之名。至于黃渠橋,其正式名稱是昌潤橋。《平羅紀略》記載:“昌潤橋:在昌潤渠上,俗稱黃渠橋”。橋側之地以橋名為名,這便是今黃渠橋鎮鎮名之來歷。通智奉旨開渠,所開之渠,民間稱皇渠。黃渠則是皇渠演化而來。清人徐保字有《昌潤橋散布》詩,即寫此地。于今昌潤橋之名已不為人知,但作為俗稱的黃渠橋卻盡人皆知。
有些地名體現著人們的美好愿望。據傳,今西永固地方原是黃河故道。河旁有村,名“永固”,意為原河堤永遠堅固。清代黃河改道,但永固村仍在。通智建惠農渠時,渠道穿村而過,將一村分為東、西兩處,東邊稱東永固,西邊稱西永固。東、西永固,后來分別作為村名、鄉名留存。
以渠、閘、橋名命名的地方,是很常見的。從這類地名中,可以看出水利建設及相關設施的發布狀況、道路交通狀況,乃至農業開發狀況。循名探實,不但可以知史,且頗有趣味。
20.開拓者的豐碑
李潔2006.11.17
石嘴山市境內有許多地名與移民開發有關。有的以最早的開發者的姓氏命名,有的以開發的成果命名。在石嘴山市境內這類地名多見于陶樂地區。
以最早的定居者的姓氏命名的地方,如:高仁、馬太等。所謂高仁、馬太,皆是最早在當地定居者的姓名。以早年開發成果命名的地方,如:六頃地、上八頃、下八頃等。所謂六頃、八頃,皆是當年開發土地的面積。高仁、馬太、六頃地、上八頃、下八頃,都曾作為鄉、鎮名稱使用。雖然,行政區劃時有調整,行政建制時有變動,有的鄉、鎮已不存在,但作為地名在民間是很難消失的。至于平羅縣的高莊鄉,其得名亦與最早的定居者相關,但“高”卻并非最早定居者的姓氏。據說,明末有馬姓回民自金積遷居其地,建筑村莊時,莊臺墊得較高,故有馬家高莊之稱,后簡稱高莊。
這類與移民開發相關的地名,反映著當地開發的狀況、居民的變遷,可以說是開拓者的豐碑。
21.水閘名作地名
李潔2006.11.24
我市不少地名與農田水利建設相關。大凡與河、渠、橋、閘有聯系的地名,皆屬此類。
惠農區尾閘鎮,因其地位于惠農渠渠尾之閘附近,故稱尾閘。平羅縣頭閘,是因其地位于昌潤渠第一道水閘之處而得名。二閘則是因其地處唐徠渠第二道水閘之處。至于渠口,則是因其地處惠農渠渠口之處得名。這些地名最早皆為村堡之名,后被用為鄉鎮名。
另外,還有些地名雖與河、渠、橋、閘無直接關聯,但仍不無淵源。例如,平羅縣的惠北,是因地處惠農渠以北而得名。惠農區的西永固,其地原系黃河河道,河堤旁有村名為永固,取河堤永遠牢固之意。后河水改道,建惠農渠時,渠道從村中穿過,將一村分為東、西兩處,于是又有了東永固、西永固之稱。
這類與河、渠、橋、閘相關的地名,反映著農田水利建設的發展情況,實乃水利建設在地名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