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石嘴山——名勝古跡(2)

5.“山石突出如嘴”處

李洪圖2002.3.6

石嘴山之市名源于地名,地名又源于山名,山名源于山石之形狀。《大明一統志》載:石嘴山“在衛城(今銀川市)東北二百里,山石突出如嘴”。明清的寧夏方志亦有如是記載。顯然,石嘴山之所以名為石嘴山,是因為“山石突出如嘴”。

在石嘴山工作多年,始終未見過“山石突出如嘴”之狀。直至1987年6月隨市志辦的同志察看古跡時,始尋到“山石突出如嘴”之處。

那地方位于石嘴山當地人俗稱石喇叭之處的黃河岸邊,亦即石嘴山城區至河濱區的中途,緊靠公路邊,面向黃河。若從路上觀之,幾于平地,但面河的一方,巨石突出,伸向河面,從石之兩側觀之,確如張開之大口。“山石突出如嘴”,此之謂也。

當年石嘴山“山石突出如嘴”之處,或許并非此處這一小段,而是沿河很長很長的一段。大約是自然與人事諸多原因,使之逐步縮小,留存下來的僅此而已。然而,有此一處,當可使后來者形象地明白市名的來歷。

6.澇壩口石刻塔

李洪圖2002.1.23

石嘴山市在文物普查時,發現兩處共七座石刻塔。其中,澇壩口兩座,大棗溝五座。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炎炎夏日,一行十余人乘一輛中巴,從大武口溝口的石城子開始,至正誼關口的老關疙瘩,看遍沿山一帶古跡,澇壩口石刻塔亦在其中。

石刻塔者,山崖石壁上雕刻的塔也。澇壩口石刻塔在溝口北岸的崖壁上,并排兩座,皆為喇嘛式塔,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呈三角形。兩塔造型相同,西邊的石刻塔三層須彌座上,為覆斗形塔身,腹中見開方龕,龕高30厘米。寶珠塔頂上置一小三角體塔剎,塔體通高2米、底寬1.2米。東邊的石刻塔為五層須彌座,塔體通高1.8米,底寬0.95米。兩塔表面均有白灰殘痕,說明塔體曾以白灰抹壁。有關人士據塔之造型及西夏盛行佛教并風行喇嘛教諸方面,判斷該塔系西夏時期所刻。若干年后,《石嘴山日報》有報道云:有牧羊少年于石刻塔附近撿得銅碗,村民接踵而至爭相挖掘,獲銅碗、銅盤、銅豆若干。有關部門聞訊后全部追回。《寧夏日報》有報道稱:這批銅器,經專家鑒定為西夏祭器,彌足珍貴。這批文物的發現,進一步證實,石刻塔乃西夏時刻制。

天空云卷云舒,山谷中寂靜無聲。石刻塔既是宗教活動之產物,當年這里必定有相應的宗教活動。然而,“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對于數百年前的情景,今人不可妄斷。當我從山上往下走時,拍下了一張照片。照片上的石壁上,兩座石刻塔清晰可見。歲月如流,物是人非矣。

7.石嘴山市境的史前遺存

李潔2006.8.25

石嘴山市境發現的史前遺存有四處:暖泉遺址、明水湖遺址、簡泉遺址、高仁鎮遺址。

暖泉遺址在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其地位于平羅縣西南58公里的賀蘭山洪積扇上。在這處遺址,發現了石器、陶器等文物,還發現了房址。房址為淺地穴式,略呈方形圓角,邊長3米左右,朝東設有門道。房址中心設有煮飯、取暖、照明用的火膛。火膛旁有磨盤、磨棒等加工食物的器具。這說明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已有人類定居,并已出現原始村落。

明水湖遺址在大武口明水湖。其地在平羅縣西北9公里處,北臨北長城。在這處遺址發現了石葉、石片、石核等,還發現了紅陶、灰陶陶片、石珠等。這也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簡泉遺址在大武口簡泉村。其地在石大公路旁,賀蘭山腳下。在這處遺址發現了刮削器、石核等石器。

高仁鎮遺址在平羅縣高仁鎮,其地在黃河以東。在這處遺址發現了細石器、仰韶文化半坡型和廟底溝類型的彩陶片,龍山文化陶片等。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安志敏在1987年來寧夏進行考古調查時,于6月22日到簡泉遺址、高仁鎮遺址考察。考察后,他在給市志辦的復信中說:“高仁鎮遺址范圍較大,在流動的沙丘之下,暴露有文化層,是寧夏北部遺址中保存較好的一處。”他還說,簡泉遺址“文化性質尚難作進一步判斷”。“總的來說,寧夏北部的史前遺存,包括細石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細石器的早期可能是獨立存在的,但它的晚期也可能同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并存。這些遺存的相互關系尚有待深入工作。”

我市境內的上述史前遺存,說明距今四五千年之前,今石嘴山市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草木茂盛,生態環境良好,很適合人類生存居住。當然也說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不但已有人類活動,而且已有人類定居。今天,如果你站在這些史前遺址上,遙想當年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狩獵、生活的情景,你一定會感到這片土地的久遠、厚重,無盡的滄桑之感一定會油然于心頭。你也一定會為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而自豪。

8.千古興廢昊王渠

李潔2006.9.29

昊王渠又稱李王渠,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在位時(公元1032年~1048年)所建。昊王渠遺跡是石嘴山市境內的西夏遺跡之一。20年前,在當時的大武口鄉,尚能看到昊王渠的痕跡。不過,那時是在文物工作者的指點下才看出來的。眼下,大約已很難尋覓舊跡了。

昊王渠實際上是在漢代和北魏古渠的基礎上開建的。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在賀蘭山東麓建成了一條長達120里的大渠,因其處于賀蘭山下的高處,因而名為高渠。漢王朝滅亡后,羌族等游牧部族占據今寧夏,高渠亦隨之廢棄。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薄骨律鎮(其轄地約為今寧夏北部)鎮將刁雍主持在搞渠的基礎上重開水渠,名為艾山渠。艾山渠使用不久,又淤塞廢棄。李元昊在位時,對廢棄的艾山渠加以修復并擴大延長,使之成為一條寬20的多丈,長300余里的大渠。這條大渠起于今青銅峽,止于今石嘴山,與今西干渠平行,但在今西干渠之西。漢代的高渠,北魏的艾山渠,并未延伸至今石嘴山市境,唯有李元昊擴建的昊王渠進入了今石嘴山市境,并留有遺跡。

昊王渠使用時間并不太長,隨著西夏的滅亡,又再度廢棄。直到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0年左右),又大規模疏浚整修。當時主持整修工程的寧夏巡撫都御史王珣有詩曰:“滾滾河流勢險哉,平分一派傍山來。經營本為防胡計,屯守兼因裕國哉。”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重修這條大渠,一是為了“防胡”,二是為了“屯守”。也就是說修渠的目的是想把水渠當做阻擊游牧民族的防線,同時還想屯田,發展農業。于是,這條渠又名為靖虜渠。渠名也就有了軍事意味。然而,這次修整,勞民傷財,徒勞無功。因為“石堅不可鑿,沙深不可浚,財耗力困,竟不能成,仍為廢渠。”

漢代高渠、北魏艾山渠、西夏昊王渠、明代靖虜渠,幾次修復,幾度廢棄。“修”當然是農田灌溉之需,“廢”則是地理條件與技術條件所決定的。其一是該渠位于賀蘭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沙礫部位,渠水滲漏嚴重。其二是渠道穿越20多條山洪溝,水渠易被山洪沖毀。其三是黃河河床不斷下切,地面相對抬升,渠首引水困難。在此情況下,只有降低渠首和上游渠身,但最終為頑石流沙所困而告失敗。

昊王渠的興廢展示了寧夏悠久的水利歷史,顯示了古代寧夏人民興修水利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這足以令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引以為豪。

9.石嘴山采礦之始

李潔2005.9.30

石嘴山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采礦業始于何年?現存最早的文字記述,見于《石嘴山土神祠記》。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通智奉旨修建惠農渠、昌潤渠。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惠農、昌潤二渠建成,又分別在今平羅縣姚伏、寶豐,曾設新渠、寶豐兩縣,并將原平羅柔遠市口移至石嘴山。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通智在石嘴山修建了一座土神祠,并題寫了《石嘴山土神祠記》。

《石嘴山土神祠記》全文是:“侍郎臣通智、大理寺卿臣史在甲奉命重興是役。方大功未舉,計用石、鐵、煤炭,為數甚多。遠用恒艱,爰于石嘴山相度采取。托皇上天福,山川獻瑞,應手而得。取石十萬余丈、鐵五十萬余斤、煤炭不下十萬車。閘座城堡,不勞而成,且向之荒灘,今成沃壤,耕鑿遍野;鐵石、煤炭,取之不盡;更出干泥,燒造瓷窯,以資民用,萬戶歡呼。因上奏九重,欽奉硃批:‘此皆上天仁愛蒼生之大德。朕以手加額焉。欽此’。臣等仰體國家崇德報功之典,于山之陽擇地建祠。俾山土神祗有所憑依,人民商賈得抒誠敬。于是乎記。”

這篇記述修建石嘴山土神祠之緣起的記文,是頗有史料價值的。從文中可見,通智當年修建惠農、昌潤二渠,建筑新渠、寶豐二縣,乃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會同史在甲維修唐徠渠時,曾就近取料,在石嘴山采石十萬余丈、鐵五十萬余斤、煤炭不下十萬車,用以修建閘座、城堡。據此可知,早在清雍正年間,石嘴山已有冶鐵業。另外,記文中說,石嘴山“更出干泥,燒造瓷窯”。可見至遲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嘴山就已有了燒瓷業,開始生產瓷器。至于采煤業當然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之際。道光九年成書的《平羅紀略》記載平羅物產時說平羅出產煤炭、石炭、干炭、干泥,煉鐵、燒瓷,為使“山土神祗有所憑依”,“人們商賈得抒崇敬”,所以才修建土神祠。惠農、昌潤二渠建成,新渠、寶豐二縣增設,“移市口于石嘴子”,于是石嘴山便有了商業活動。采石、開礦、煉鐵、燒窯,于是石嘴山便有了冶煉業、采礦業、燒瓷業。上述各業的出現,再加之石嘴山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交通要道。所有這些便構成石嘴山形成城鎮的要素。

10.清代蒙漢貿易的口岸

李潔2005.8.18

石嘴山俗稱石嘴子,左依賀蘭山,右臨黃河,地處險要,為水陸交通要路。清代在這里開設市口,是寧夏與毗鄰蒙古族聚居地區貿易的口岸之一。

清代,寧夏與毗鄰的蒙古族聚居地區的貿易是有規定地點的。當時規定開設市口的有三個地方,即花馬池、橫城、石嘴子。這三個市口,每十天交易一次,每月開市三次。開市之日,蒙古人可以到市口交易。除此之外,清廷部郎衙門還發給阿拉善左旗腰牌三十面。每牌限十人以下憑牌出入赤木口、黃峽口、宿嵬口,到寧夏(銀川)城,于寧夏居民交易。寧夏居民不經官方許可也不得私入蒙境。

石嘴子市口是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由平羅柔遠市口遷址而來。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0年)在平羅城北“柳陌河之邊墻西闇門”開設市口,名為柔遠市口。其地距平羅城三十里。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通智建成惠農渠和昌潤渠,增設新渠縣(在今平羅姚福)和寶豐縣(在今平羅寶豐)。與此同時,“移市口于石嘴子”。

清代對蒙漢貿易控制甚嚴。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為了禁止在蒙漢交易時“勒索抽用錢”而立于石嘴子大街上的兩塊石碑表明了蒙古人出售商品的種類。碑文說:“蒙古一、二月出賣皮張,三、四月賣絨毛,五六月羊,七八月馬,九月茶馬,畢歲以為常。……”蒙古人用皮、毛、羊、馬進行交易,購回布匹、茶葉、日用雜貨。

石嘴子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地開設市口后,清代統治者防范甚嚴。按規定,石嘴子市口每月初一、初十、二十日開市交易。交易之日,平羅營參將、鄂爾多斯梅林、厄魯特梅林親臨市口,共同監督貿易,維持市場秩序。當時在石嘴山市口建有監夷廳、東監夷廳、西監夷廳,分別為上述漢、蒙官員的辦公之地。因為交易時有稅,故而市口還沒有稅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大地震后,昌潤渠倒塌,地成澤國,民戶星散,新渠、寶豐二縣隨之裁汰。為了加強石嘴子的防務,又從平羅營拔出都司一員、千總一員、兵丁二百五十名,移駐石嘴子附近的大敵臺(在今紅果子)。大敵臺千總帶兵丁五十名駐防石嘴子。后因石嘴子“民蒙交涉事件繁多”,當地“人夫工匠絡繹不絕”,統治者擔心“不時逃亡奸宄易于混跡”,又于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在這里“設立文武,專司稽查彈壓”,向石嘴子派駐主簿一員,把總一員,帶兵丁五十名,負責管理蒙漢貿易事務,維持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

石嘴子市口自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始,至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止,前后歷時一百八十五年之久。辛亥革命后,廢止了清代的蒙漢貿易規定,但石嘴子仍然是蒙漢貿易的中心。

11.石嘴山市境的賀蘭山口

李潔2006.7.28

賀蘭山聳立于銀川平原與阿拉善高原之間,南北綿延二百余公里,東西最短處十余公里,最長處五十公里。在古代,它是我國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賀蘭山有許多溝谷,這些溝谷是東西之間的通道。溝谷的進出口,稱為溝口,戰時為關隘,平時則為交通要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甘谷县| 西和县| 玉树县| 安阳市| 手机| 廉江市| 军事| 宜春市| 大埔区| 松江区| 柘城县| 永城市| 盐津县| 武功县| 榆中县| 贡山| 柳江县| 敦煌市| 永德县| 姚安县| 丘北县| 金湖县| 静海县| 探索| 南丹县| 桦南县| 海丰县| 信宜市| 久治县| 繁昌县| 漾濞| 离岛区| 攀枝花市| 云梦县| 时尚| 商城县| 巴楚县| 正宁县| 娱乐| 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