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1)

  • 寶珠
  • 李樹江主編
  • 4808字
  • 2016-07-21 13:26:56

水珠

大安國寺是唐睿宗李旦做相王時的王府舊址。等到李旦即位為皇帝后,就在這里建了一所寺院。李旦曾經布施給寺院一顆寶珠,讓以此珠做寺院的鎮庫之寶,并說:“這顆寶珠價值億萬。”寺僧把它放在了柜子里,卻沒有把它看成寶物。開元十年(公元722年),寺僧要擴建寺院,打開柜子檢視寶物,將要把它賣掉,見盒子的封簽上寫著:“此珠價值億萬。”僧人們打開盒子,見珠子的形狀像一塊片石,紅顏色,到晚上能發出微光,光高數寸。寺僧們議論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怎么能價值億萬呢?先拿出去試著賣賣吧。”于是讓一個和尚拿到市場上去賣,姑且試試它的價錢。過了幾天,也有貴人前來打問,但等到看了珠子后,就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同瓦礫沒有什么區別,怎么能這樣亂要價錢呢?”都譏笑而去,賣珠的和尚也感到羞愧。十天后,來打問的人知道珠子有夜光,有的出價數千貫,價錢就越來越大了。一個多月后,有西域的胡人到市場來瀏覽,以尋求寶物,見到珠子后非常高興,捧起珠子高舉過頭頂,表示敬意。胡人的地位很尊貴,派翻譯問道:“珠子的價錢是多少?”和尚說:“一億貫。”胡人撫摩玩賞,徘徊了很久才離去。第二天,胡人又來了。翻譯對和尚說:“寶珠確實價值億萬,但胡人在外旅居時間很長,現在只有四千萬貫錢,想用這個價錢買這顆珠子,不知行不行?”和尚很高興,就同他一起去拜見寺院住持,住持答應了。第二天,胡人繳納了四千萬貫錢,將珠子買了去。同時還對和尚說:“這個價錢同珠子的實際價值相比,差得確實很多,但愿你們不致于責難我。”和尚問胡人從哪里來,而這顆珠子又有什么奇特功能。胡人說:“我是大食國人。我們國王在貞觀初年與大唐通好,來進貢了這顆寶珠。后來國王常常想念此珠,下令說誰能尋回寶珠,將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授予相位。已經尋找了七八十年,今天我才僥幸得到了它。這是一顆水珠,每當軍隊在行軍休息時,掘地二尺,把珠子埋在下面,泉水馬上就會涌出,可以供給好幾千人馬飲用,所以行軍時從來不會缺水。自從失去寶珠后,軍隊行軍經常苦于干渴困乏。”和尚表示不相信。胡人便讓掘地埋珠,過了一小會兒,便有泉水噴涌而出,水質十分清澈。和尚親口喝了泉水,才明白了寶珠的神奇。胡人于是帶著寶珠子離開,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附原文:

大安國寺,睿宗為相王時舊邸也。即尊位,乃建道場焉。王嘗施一寶珠,令鎮常住庫,云:“值億萬。”寺僧納之柜中,殊不為貴也。開元十年,寺僧造功德,開柜閱寶物,將貨之,見函封曰:“此珠值億萬。”僧共開之,狀如片石,赤色,夜則微光,光高數寸。寺僧議曰:“此凡物耳,何得值億萬也?試賣之。”于是市中令一僧監賣,且試其酬直。居數日,貴人或有問者,及觀之,則曰:“此凡石耳,瓦礫不殊,何妄索直?”皆嗤笑而去,僧亦恥之。十日后,或有問者,知其夜光,或酬價數千,價益重矣。月余,有西域胡人,閱市求寶,見珠大喜,偕頂戴于首。胡人貴者也,使譯問曰:“珠價值幾何?”僧曰:寶珠“一億萬。”胡人撫弄遲回而去。明日又至,譯謂僧曰:“珠價誠值億萬,然胡客久,今有四千萬求市,可乎?”僧喜,與之謁寺主,寺主許諾。明日,納錢四千萬貫,市之而去。仍謂僧曰:“有虧珠價誠多,不貽責也。”僧問胡從何而來,而此珠復何能也。胡人曰:“吾大食國人也。王貞觀初通好,來貢此珠。后吾國常念之,募有得之者,當授相位。求之七八十歲,今幸得之。此水珠也,每軍行休時,掘地二尺,埋珠于其中,水泉立出,可給數千人,故軍行常不乏水。自亡珠后,行軍每苦渴乏。”僧不信。胡人命掘土藏珠,有頃泉涌,其色清泠,流泛而出。僧取飲之,方悟靈異。胡人乃持珠去,不知所之。

——原文出自唐·牛肅《紀聞》,后錄入宋·李訪編《太平廣記》第九冊卷四百二十,中華書局1961年9月印行。

徑寸珠

近代有一位波斯胡人,來到扶風縣的一所旅館,見主人門外有一塊方石,便在此盤桓了好幾天。主人詢問緣故,胡人說:“我想用二千貫錢買這塊石頭去搗洗布帛。”主人為能得到這么多錢非常高興,便把石頭給了他。胡人把石頭拉出去后,當著眾人把石頭剖開,從中得到直徑在一寸左右的珠子一顆,于是用刀割開胳肢窩,把珠子藏了進去,便啟程回國。胡人搭船渡海,航行了十幾天,船忽然顛波起來,面臨著沉沒的危險。船夫知道是海神索求寶物,便搜遍了整艘船,但并沒有發現什么寶物能獻給海神,就想把這位胡人投人海中,胡人害怕了,便割開胳肢窩取出了珠子。船夫對海神祝禱說:“如果您索求的是這顆珠子,那就把它取走吧。”海神便伸出了一只非常大而且多毛的手,把珠子捧走了。

附原文:

近世有波斯胡人,至扶風逆旅,見方石在主人門外,盤桓數日。主人問其故,胡云:“我欲石搗帛。”因以錢二千貫求買。主人得錢甚悅,以石與之。胡載石出,對眾剖得徑寸珠一枚,以刀破臂腋,藏其內,便還本國。隨船泛海,行十余日,船忽欲沒。舟人知是海神求寶,乃遍索之,無寶與神。因欲溺胡,胡懼,剖腋取珠。舟人咒云:“若求此珠,當有所領。”海神便出一手,甚大多毛,捧珠而去。

——原文出自唐·戴孚撰《廣異記》,由《太平廣記》第九冊卷四百二十輯出。

破山劍

近代有一位書生,在耕地的時候耕出了一把劍,磨洗之后帶到市上去賣。有一位胡人要求買這把劍,開始時還價一千錢,逐漸加價到一百貫,書生不賣給他。胡人隨書生來到他家里,拿著這把劍,玩賞不舍,于是加價到一百萬,并約定好第二天帶錢來取劍。恰好當晚月色很好,書生便同他的妻子在月光下共同看劍,笑著說:“不知道這把劍能做什么用,怎么能賣這么貴的價錢呢?”院子中有塊洗衣石,書生用劍指向石頭,石頭馬上從中間裂開。第二天,胡人用車拉著錢來到,取過劍一看,嘆息道:“劍的光芒已經沒有了,怎么會這樣呢?”便不再買了。書生詢問原因,胡人說:“這是破山劍,只可以用一次。我想拿它去破寶山。現在光芒已經完全沒有了,我懷疑你拿它砍了什么東西。”書生夫妻倆非常后悔,向胡人說了破洗衣石的事情。后來胡人以十貫錢把它買了去。

附原文:

近世有士人耕地得劍,磨洗詣市。有胡人求買,初還一千,累上至一百貫,士人不可。胡隨至其家,愛玩不舍,遂至百萬。已克明日持直取劍,會夜佳月,士人與其妻持劍共視,笑云:“此劍何堪,至是貴價?”庭中有搗帛石,以劍指之,石即中斷。及明,胡載錢至,取劍視之,嘆曰:“劍光已盡,何得如此?”不復買。士人詰之,胡曰:“此是破山劍,惟可一用。吾欲持之以破寶山。今光芒頓盡,疑有所觸。”士人夫妻悔恨,向胡說其事。胡以十千買之而去。

——原文出自唐·戴孚撰《廣異記》,由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二輯出。

魏生

在唐朝安史之亂平定以后,有一位魏生,因為出身于有功勛的皇親國戚之家,所以年青時同許多王侯為友,家財萬貫。但他喜歡結交一些行為不軌之徒,因此而變窮,被世家大族所排斥。為了躲避戰亂,他帶著妻室逃往嶺南。幾年后,到戰亂平息方才返回。船行駛到虔州(今江西贛州市)地界,由于下起了暴雨,便靠岸停船。雨停后,魏生順便登岸游覽眺望,忽然在砂石灘上看見有個地方有一股氣往上直沖幾十丈。他便順著這股氣找過去,在亂石間看見一塊石片,其大小如手寶珠掌,形狀像一塊碎瓦罐片,又像一塊石頭,顏色半青半紅,非常分明。魏生姑且將石片取回,把它放在了書箱中。等回到家,故交舊友全都離散消逝,他又沒有錢財去活動,讓朝廷登載自己的身份,只好借了一間房子住下來。市場上有許多胡人客商,其中有些過去就同他相識,大家都可憐他,就都分給他一點錢財。有一次,胡人自己舉行寶會——胡商的做法,是每年舉行一次同鄉人的大聚會,各自展示寶物,寶物最多的,戴帽子坐于首座,其余的依次分列——邀魏生去觀看。魏生忽然想起自己所拾到的石片,就取出來放在懷里帶去,也不敢先說這件事,坐在最末一個座上看著。吃完飯,眾胡人都拿出寶物來比試。坐在上座的一位拿出明珠四顆,其直徑均超過一寸。其他胡人都站起來,對他磕頭行禮。隨后依次出示者,有的三件,有的兩件,都是寶物。輪到最后一個座,眾胡人都笑了起來,開玩笑地對魏生說:“您也有寶貝嗎?”魏生說:“有。”于是取出懷里揣的石片給眾人看,自己也笑了起來。哪知三十幾位胡人全都站了起來,把魏生扶在了首席上,各自分別磕頭拜見,行禮行了個夠。魏生開始以為是調侃自己,十分慚愧惶恐,后來明白了他們的誠意,感到非常驚異。那些老胡人看見這塊石頭,有的竟然激動得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哭了起來。眾胡人于是請求魏生把這件寶貝賣給他們,說可以完全滿足他的要價。魏生便獅子大張口,要價一百萬。不料眾胡人都很生氣地說:“你為什么要辱沒我們的這件寶貝呢?”由此一直加價到一千萬才算成交。魏生悄悄地問胡人:“此寶叫什么名字?”胡人說:“這是我們本國的寶貝,因為戰亂而遺失,已經三十多年了。我們國王廣為尋求,下令說:‘能找到它的人,位拜國相。’這次我們回去都能獲得厚賞,何止是幾百萬呢!”問它有什么用處,胡人回答說:“這是寶母。但凡每月十五,國王親自來到海岸上,設壇進行祭祀,將此寶放在壇上,過一晚上,明珠寶貝就都自行聚集在它的旁邊,所以叫做寶母。”魏生由此得到的錢財是他過去財產的好幾倍。

附原文: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少以勛戚,歷任王友,家財累萬。然其交結不軌之徒,由是窮匱,為士旅所擯。因避亂,將妻入嶺南。數年,方寧后歸。舟行至虔州界,因暴雨息后,登岸肆目。忽于砂磧間,見一地,氣直上沖數十丈。從而尋之,石間見石片如手掌大,狀如甕片,又類如石,半青半赤,甚辨焉。試取以歸,致之書篋。及至家,故舊蕩盡,無財賄以求敘錄,假屋以居。市肆多賈客胡人等,舊相識者哀之,皆分以財帛。嘗因胡客自為寶會——胡客法,每年一度與鄉人大會,各閱寶物。寶物多者,戴帽居于坐上,其余以次分列——召生觀焉。生忽憶所拾得物,取懷之而去,亦不敢先言之,坐于席末。食訖,諸胡出寶。上坐者出明珠四,其大逾徑寸。余胡皆起,稽首禮拜。其次以下所出者,或三或二,悉是寶。至坐末,諸胡咸笑,戲謂生:“君亦有寶否?”生曰:“有之。”遂出所懷以示之,而自笑。三十余胡皆起,扶生于座首,禮拜各足。生初為見謔,不勝慚悚,后知誠意,大驚異。其老胡見此石,亦有泣者。眾遂求生,請市此寶,恣其所索。生遂大言,索百萬。眾皆怒之:“何故辱吾此寶?”加至千萬乃已。潛問胡:“此寶何名?”胡云:“此是某本國之寶,因亂遂失之,已經三十余年。我王求募之,云:‘獲者拜國相。’此歸皆獲厚賞,豈止于數百萬哉!”問其所用,云:“此寶母也。但每月望,王自出海岸,設壇致祭之,以此置壇上,一夕,明珠寶貝等皆自聚,故名寶母也。”生得財倍其先資也。

——原文出自唐·皇甫氏撰《原化記》,由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卷四百三十輯出。

紫(羊末)羯[1]

唐肅宗乾元(公元758年—759年)年間,國家因為收復長安、洛陽二京,糧餉供應不足。監察御史康云間出任江淮度支使(掌管錢糧、財政收支的長官),征收江淮地區商人、百姓五分之一的財產,以補貼國家的開支。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是江淮地區的一座大都會,康云間派錄事參軍李惟燕掌管其地的征收事宜。有一名和尚,請求征收他一百萬錢。說著便從胳肢窩下取出一個小瓶子呈上,瓶子有兩只拳頭合起來那么大小。問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他閃爍其詞,而不以實話回答。李惟燕要以所征收來的錢糧供給眾人,當然不能拒絕和尚的主動捐納,而接受和尚的主動捐納,就很難不按他所說的百萬之數計算,無奈之中,只好故作驚訝地說:“上人從哪里得到這樣的寶物?如果我們出售這件寶物,一定不違背您所說的價錢。”有一位波斯胡人見到了這個瓶子,就按和尚所說的價錢買了去。胡人到了揚州,長史鄧景山知道了這件事,就去問胡人,胡人說:“瓶子里裝的是紫羯,人得到它,就會被鬼神所保護,在火里頭燒不死,在水里頭淹不死。世上有這樣的寶物,但沒有這件寶物的價格,它不是普通的明珠、雜寶所能比得上的。”鄧景山就又征收胡人一萬貫(一千萬錢),胡人很樂意地交出了錢財,而毫無意見。瓶子里有十二顆珠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修武县| 昌邑市| 邵武市| 兴文县| 嘉义县| 吴忠市| 高清| 宜兰市| 桐梓县| 巴里| 柳州市| 元谋县| 揭东县| 龙岩市| 河池市| 社旗县| 万荣县| 崇阳县| 广西| 五大连池市| 台东市| 项城市| 老河口市| 乡宁县| 明溪县| 凌源市| 邹平县| 定日县| 丽江市| 沛县| 棋牌| 莲花县| 临西县| 新乡县| 娱乐| 雷山县| 紫金县| 徐汇区| 五大连池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