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2)

  • 寶珠
  • 李樹江主編
  • 4702字
  • 2016-07-21 13:26:56

附原文:

乾元中,國家以克服二京,糧餉不給。監察御史康云間,為江淮度支,率諸江淮商旅百姓五分之一,以補時用。洪州,江淮之間一都會也,云間令錄事參軍李惟燕典其事。有一僧人,請率百萬。乃于腋下取一小瓶,大如合拳。問其所實,詭不對。惟燕以所納給眾,難違其言,詐驚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貨此,當不違價。”有波斯胡人見之,如其價市之而去。胡人至揚州,長史鄧景山知其事,以問胡,胡云:“瓶中是紫羯,人得之者,為鬼神所護,入火不燒,涉水不溺,有其物而無其價,非明珠雜貨寶所能及也。”又率胡人一萬貫,胡樂輸其財,而不為恨。瓶中有珠十二顆。

——原文出自唐·戴孚撰《廣異記》,由宋·李昉編《太平廣記》輯出。

寶骨

位于長安平康坊的菩提寺,由于李林甫的官宅在它的東側,所以便在西側建了一座鐘樓。寺內收藏有郭子儀的玳瑁鞭,還有其王夫人的七寶帳。菩提寺住持法號元意,他知道許多前朝的事情,曾經說:李林甫每到生日的時候,時常在他家里備辦素齋施僧,轉請菩提寺的和尚就食。有一名和尚曾在李府誦經,李府便施舍給他一具鞍子。和尚把鞍子賣了,價值七萬。又有一名和尚廣有聲譽,曾誦經多年,當輪到他到李府誦經時,便極口稱頌李林甫所做的善事,以求得到大布施。誦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經結束時,從簾子后面送出一個彩色的小圓竹籃,下面墊著一塊絲巾,巾上放著一樣東西,像一根朽釘子,有幾寸長。和尚大失所望而歸,后悔惋惜了好些天,又想大臣應該不會騙人,便帶到西市,給胡商看,并要價一千文。胡商看了東西后,大笑道:“不止此價。”和尚敞著口要價,加到五百貫。胡人說:“此寶價值一千萬。”就按這個價錢給了和尚。和尚詢問此物的名稱,胡人說:“這是寶骨。”

附原文: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緣李林甫宅在東,故建鐘樓于西。寺內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寶帳。寺主元意,多識故事,云:李相每至生日,常轉請此寺僧,就宅設齋。有一僧嘗佛,施鞍一具,賣之,價直七萬。又僧廣有聲,口經數年,次當佛,因極祝林甫功德,冀獲厚襯。畢,簾下出采篚,香羅帕籍一物,如朽釘,長數寸。僧歸,大失所望,慚惋數日。且意大臣不容欺已,遂攜至西市,示于胡商,索價一千。胡見之,大笑曰:“未也。”更極意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寶價值一千萬。”遂與之。僧訪其名,曰:“此寶骨也。”

——原文出自唐·段成式撰《西陽雜俎》,由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卷四百三輯出。

鬻[2]餅胡

有位書生是個舉人,住在京城,他的鄰居中有位賣餅子的胡人,沒有妻子。幾年后,胡人忽然病了,書生經常去看望他,給他送湯送藥。過了不長時間,胡人病危,臨死前對書生說:“我在本國時很富有,由于戰亂,才逃到這里。原本與一位同鄉約好在此相聚,所以一直住在這里,不能到別的地方去。這幾年常得到您的同情哀憐,沒有什么可以報答,我的左臂中有一顆珠子,珍藏了多唐代小說中胡人識寶的傳說年,現在我就要死去,沒有什么用處了,特此奉送給您。我死后,請您把我埋了。您得到這顆珠子,也沒有什么用處,現今的人也沒有誰能識別它。只要您得知市場上有西國的胡人到來,就拿去問他,一定可以得到大價錢。”書生一一答應了他。胡人死后,書生割開他的左臂,果然得到一顆珠子,有彈丸大小,不很有光澤。書生將胡人安葬完了后,把珠子拿去出售,并沒有人來問。過了三年,忽然聽說新近有胡人來到京城,于是就拿珠子去出售。一胡人見到后大驚道:“先生您怎么會得到這顆寶珠?這不是近處所有的東西,請問您是從哪里得來的?”書生便說明了情況。胡人流淚道:“這位死者是我的同鄉。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來尋找此寶,可是我來的時候,在海上遇上了大風,漂泊了好幾個國家,所以耽誤了五六年。來到這里后正要去尋找他,沒想到他已經死了。”胡人向書生要求買這顆珠子,書生見珠子不甚珍貴,只要價五十萬。胡人按開價付了款。書生詢問珠子的用處,胡人說:“漢人有一種方法,將此珠帶到海上,把它放在一石油中,用火熬到二斗,這時珠子便消融于油中。將這種油涂在身上入海,則身不沾水,龍神畏懼而不敢接近,就可以在海中取寶一十六回。”

附原文:

有舉人在京城,鄰居有鬻餅胡,無妻。數年,胡忽然病,生存問之,遺以湯藥。既而不愈,臨死告曰:“某在本國時大富,因亂,遂逃至此。本與一鄉人約來相取,故久于此,不能別適。遇君哀念,無以奉答。其左臂中有珠,寶惜多年,今死無用矣,特此奉贈。死后乞為殯瘞。郎君得此,亦無用處,今人亦無別者。但知市肆之間,有西國胡客至者,即以問之,當得大價。”生許之。既死,破其左臂,果得一珠,大如彈丸,不甚光澤。生為營葬訖,將出市,無人問者。已經三歲,忽聞新有胡客到城,因以珠市之。胡見大驚曰:“郎君何得此寶珠?此非近所有,請問得處。”生因說之。胡乃泣曰:“此是某鄉人也。本約同問此物,來時海上遇風,流轉數國,故五六年。到此方欲追尋,不意已死。”遂求買之。生見珠不甚珍,但索五十萬耳。胡依價酬之。生詰其所用之處,胡云:“漢人得法,取珠于海上,以油一石,煎二,其則削,以身入海不濡,龍神所畏,可以取寶,一六度也。”

——原文出自唐·皇甫氏撰《原化記》,由《太平廣記》輯出。

嚴生

嚴生本是馮翊(今陜西大荔縣)人,家住在漢水之南。有一次,他去游覽峴山(在今湖北襄陽),得到一樣東西,形狀像一顆彈丸,黑顏色,大個頭,有光澤,看上去清澈透明,像是一粒冰丸。嚴生拿給別人看,有人說是珠子,于是嚴生就叫它做“彈珠”,經常放在箱子里。后來嚴生到長安游覽,在春明門遇見了一位胡人,這位胡人便登門拜訪,并說:“您行囊中有奇寶,希望能讓我見一見。”嚴生就把彈珠給他看。胡人捧著珠子,非常高興地說:“這是天下的奇寶,我愿意用三十萬貫購買。”嚴生問:“此寶有何用處,以致于您要出這么高的價錢?”胡人說:“我是西方國家的人。這是我國的至寶,國人稱它為清水珠。如果把它放在渾水中,水能夠變得清澈透明。此寶遺失至今已近三年,我國的水井、水泉全部變得渾濁,百姓都生了病,所以我跋山涉水,到中國來尋找它。今天果然在您這兒得到了它。”胡人讓在盆里盛了渾水,把珠子投入其中。過了一會兒,盆中的水果然變得清澈透明,連頭發都可以照得清清楚楚。嚴生于是把珠子給了胡人,取了價款而離去。

附原文:

馮翊嚴生者,家于漢南。嘗游峴山,得一物,其狀若彈丸,色黑而大,有光,視之潔徹,若輕冰焉。生持以示于人,或曰珠也。生因以彈珠名之,常置于箱中。其后生游長安,乃于春明門逢一胡人,叩焉而言:“衣囊中有奇寶,愿有得一見。”生即以彈珠示之。胡人捧之而喜曰:“此天下之奇貨也,愿以三十萬為價。”曰:“此寶安所用,而君厚其價如是哉?”胡人曰:“我西國人。此乃吾國之至寶,國人謂之清水珠。若置于濁水,泠然洞徹矣。自亡此寶,且三歲,吾國之井泉盡濁,國人俱病,故此越海逾山,來中夏以求之。今果得于子矣。”胡人即命注濁水于缶,以珠投之,俄而其水澹然清瑩,纖毫可辨。生于是以珠與胡,獲其價而去。

——原文出自《宣室志》,《太平廣記》卷四百二十輯出。

守船者

蘇州華亭縣有座陸四官廟。元和初年,有幾十只鹽船停泊在廟前。晚上,一陣雨過后,守船人忽然發現廟前一片光明,如同火光一樣,就偷偷地看,只見一個東西有幾丈長,像屋梁那樣大,在口里玩弄著一團火,有時候還把火吞了進去。守船人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便拿了一根竹篙遠遠地投過去,這個東西受驚鉆入草中,而火光卻掉在了地上。守船人走上前去一看,原來是一顆直徑一寸多的珠子,發出耀目的光輝。守船人得到了這顆寶珠,害怕它被人發現,就用衣裳把它裹了起來,可是光芒還是透了出來。他想,據說寶物怕臟東西,就脫下貼身的內衣把珠子裹上,光亮才不再透出來,后來便沒有人知道這回事。到揚州后,他拿到胡人的店里賣了,得到了好幾千貫錢。他問胡人:“這是什么珠子?”胡人沒有回答,掉頭就走了。

附原文:

蘇州華亭縣,有陸四官廟。元和初,有鹽船數十只于廟前。守船者夜中雨過,忽見廟前光明如火,乃窺之,見一物長數丈,大如屋梁,口弄一團火,或吞之。船者不知何物,乃以竹篙遙擲之,此物驚入草,光遺在地,前視之,乃一徑寸珠,光耀射目。此人得之,恐光明為人所見,以衣裹之,光透出。因思寶物怕穢,乃脫褻衣裹之,光遂不出,后無人知者。至揚州胡店賣之,獲數千緡。問胡曰:“此何珠也?”胡人不告而去。

——原文出自唐·李亢撰《獨異志》,由宋·李昉編《太平廣記》輯出。

李灌

李灌,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其性情孤僻沉靜,經常旅居于洪州建昌縣,乘一只小船停靠在岸邊。岸上有一間小草房,住著一個生病的波斯人。李灌同情他沒有幾天好活了,便做湯做粥給他吃。幾天后,胡人就死去了。臨死前,他指著所鋪的毛氈說:“這個中間有一顆珠子,直徑有一寸多,我就用它來報答您的恩惠。”他死后,毛氈中有微光閃爍,李灌拿來檢視,從中找出了珠子。他買來棺材將胡人安葬,又悄悄地把珠子放在了胡人的口中,并在墳前種樹以做標志。十年后,李灌再次來到建昌。當時楊憑為江南西道觀察使,有外國來的公文,追查胡人死于建昌旅館中的事情。凡供應胡人飲食的人,都被拷打審問了一年多。李灌詢問這些人的罪名,囚犯們原原本本地講了前因后果。李灌便把胡人之事告訴了縣里的官員,并同他們一起到城外墳上伐樹。樹已經合抱了。開棺檢視死去的胡人,其形貌還如同生前一樣。李灌于是從胡人口中摸出一顆珠子交上。當天晚上,他就駕船離開,不知到哪里去了。

附原文:

李灌者,不知何許人也,性孤靜,常次洪州建昌縣,倚舟于岸。岸有小蓬室,下有一病波斯。灌憫其將盡,以湯粥給之,數日而卒。臨絕,指所臥氈曰:“中有一珠,可徑寸,將酬其惠。”及死,氈有微光溢耀,灌取視得珠。買棺葬之,密以珠內胡口中,植木誌墓。其后十年,復過舊邑。時楊憑為觀察使,有外國符牒,以胡人死于建昌逆旅,其粥食之家,皆被梏訊經年。灌因問其罪,囚具言本末。灌告縣寮,偕往郭墦伐樹。樹已合拱矣。發棺視死胡,貌如生。乃于口中探得一珠還之。其夕棹舟而去,不知所往。

——原文出自唐·戴孚《廣異志》,由《太平廣記》卷四百二輯出。

李勉

司徒李勉在開元初年的時候做浚儀縣(今河南開封)的縣尉。任期滿后,他沿著汴水東下,準備到揚州游覽。船到睢陽縣的時候,忽然有一位波斯胡人,又老又病,拄著拐杖來拜見李勉,說:“我是一個外國人,身患重病,危在旦夕,想回到揚州。知道大人您是一位仁厚長者,希望能得到您的庇護照顧。”周圍的人都很驚異于他沒有任何付出卻想得到照顧的行為。李勉可憐他,就讓他上了船,還給他供給粥飯。胡人內心非常慚愧,于是說:“我本來是王室貴族,到這里來經商,已經超過了二十年。家里有三個兒子,料想一定會有人來尋找我。”不幾天,船停在了泅水之上。胡人病危,于是避開他人而告訴李勉說:“我的國家不久前遺失了傳國寶珠,國王召募能尋找到它的人,許以代代為公為相。我被這樣的賞賜所誘惑,貪戀名位,因此離開故鄉到中國來尋寶。最近,我已尋到了寶物,準備回國,馬上就可以得到富貴。但我擔心身藏寶物而穿越其鄉,會有很大危險,因此把身上的肉割開,藏珠于其中。不幸的是身染疾病,現在馬上就要死了。十分感謝大人您的大恩大德,我就把這顆寶珠敬獻給您。”說完便抽出刀子,割開腿肉,取出珠子,氣絕身亡。李勉便資助了喪葬用品,把他掩埋在了淮水邊上。填埋墓穴的時候,李勉暗暗把寶珠含在了死者的口中才離去。到達揚州后,到旗亭(市樓)參觀,忽然同一群胡人相遇,前后而行,于是接上了話茬,攀談起來。旁邊有一位胡人青年,氣質相貌都很像那位死者。李勉便同他談話詢問情況,果然與死者所說的一些事情相合。李勉進一步追問有關事跡,證實了這位青年就是死者的兒子,便把他父親的埋葬之地告訴了他。青年放聲大哭,后來即掘墓移尸而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招远市| 邹平县| 广德县| 仁化县| 政和县| 南郑县| 邵阳市| 阿克陶县| 涟源市| 宜兴市| 蓬溪县| 柳河县| 梓潼县| 林西县| 钟山县| 斗六市| 惠水县| 常熟市| 蒙城县| 衡阳市| 息烽县| 石泉县| 唐河县| 龙山县| 祁门县| 东山县| 舞钢市| 翼城县| 陵川县| 翁牛特旗| 上虞市| 交城县| 湟源县| 祁阳县| 贵溪市| 大同县| 平安县| 化隆| 汉阴县|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