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7章 痘疹(2)

神功散(何知府傳) 此方初覺熱,服之不出,若見標者,服之毒瓦斯即散;陷者,服之即起。

川芎(六兩) 當歸(六兩) 升麻(六兩) 甘草(六兩)上為細末,一起取東流水煎三次,每次用水三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半,濾下,又煎二次,共藥水四碗半聽用,又用好朱砂四兩,以絹袋懸入瓷罐,加前藥水封固,水煮盡為度,取出焙干為末,以紙羅過聽用。再以引經散,用糯米二三合,以紙包緊,外用黃泥固濟,入火煉紅冷定,打碎,取米黃色者用之,白色者不用。每服以朱砂末一錢,米末一錢,煉蜜二匙,好酒二匙,白沸湯一小鐘,共一處調勻,用茶匙喂盡取效。

黃柏膏 治痘瘡初出,先用此膏涂面,若用之早,則痘瘡不生于面;用之遲,雖出亦稀少。

黃柏(一兩) 紅花(二兩) 甘草(生,四兩) 綠豆粉(四兩)上為末,香油調成膏,從耳前眼唇面上,并涂之,日三五度。

出痘三朝證治例

凡三日痘漸出齊,然毒瓦斯尚在內,忌用大寒大熱之劑。寒藥滯毒不散,難出;熱藥愈熾火邪。故熱毒盛者,盒飯解毒,毒解之后,略與溫補,否則反變虛寒之證矣;虛寒甚者,先當溫補,補后略與解毒,否則反生熱毒之證矣。善治者,調適中和而已。

夫發(fā)熱一日即出痘者,太重;二日即出者,亦重;微微發(fā)熱,三日后乃出痘者,為輕;四五日身涼,乃見痘者,尤輕。自出痘一日至二三日方齊,大小不等,紅潤圓頂,光澤明凈如珠者,吉,不須服藥。若有他證,照后所論,加減調治。

凡小兒發(fā)熱一日,遍身紅點,如蚊蚤咬者,決非痘瘡,乃熱毒為風寒所遏,不能發(fā)越故也。宜照發(fā)熱門內,煎敗毒散熱服表之,汗后身涼,紅點自退,再越二日,出痘返稀矣。

凡發(fā)熱一日,遍身出痘稠密如蠶種,根雖紅潤,然頂白平軟不得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熱毒熏蒸皮膚而生痱瘡,亦名疹子,俗曰麻子,其始發(fā)熱,亦類傷寒之狀,但麻證始終可表,宜照發(fā)熱門內,煎敗毒散表之,退肌膚之熱,則麻子自沒矣。夫發(fā)熱門內云∶既見紅點,切戒再表者,謂痘瘡也。此復云∶表退者,謂麻疹痱瘡,非正痘也,宜慎辨之。然痘疹初出,與麻疹痱瘡略相似,若根窠紅,頂圓突,堅實礙手者,痘也;若根或不紅,頂虛軟,略有清水,摸過不礙指者,麻疹痱瘡也。疑似之間,可以辨明,而用藥得無誤乎!凡發(fā)熱一日,即見紅點,根紅頂圓,堅實礙指者,正痘瘡也,此由毒瓦斯太盛,故出速,宜敗毒散,或化毒湯加紫草、紅花、蟬蛻之類,涼血解毒可也;若一日出齊,稠密紅赤成片,此毒盛太過,不久,紫黑發(fā)斑而死。

凡壯熱驚搐,煩渴譫語,如見鬼神者,宜辰砂六一散;痰盛者,宜抱龍丸。

凡痘出不快者,加味四圣散、紫草飲、絲瓜湯之類。

凡痘出灰白不紅綻,或灰黑陷頂,表寒而虛,二便清,身涼,口氣冷,不渴不食,食不化,里寒而虛,此表里虛寒也,急宜溫脾胃,補血氣,以助貫膿收靨,保元湯加白術、川芎、當歸、木香之類,蓋脾土一溫,則胃氣隨暢,而無內虛陷伏之憂;氣血既成,則送毒得出,無癢塌之患。失此不治,必不能貫膿收靨,過十一二日后,發(fā)癢抓破而死矣。若溫補之后,痘肥滿紅潤,能食,二便如常,此表里皆平矣,再勿溫補,恐變熱毒;若痘紅紫,又當解毒以調血氣,否則變成黑陷,譬又傷寒變證不常,非雜病可徑直而取效也。

凡痘色紅紫,根窠成片近黑,黑如烏羽,色潤者為血活,尚可醫(yī);若黑如炭者血死,不可治。凡看色仿此推之。焦陷,表熱而實;大便閉結,小便赤澀,身熱,口氣熱,口干引飲,里熱而實,此表里皆熱盛也,急宜涼血解毒,祛出化毒湯加紅花、黃芩、地骨皮,或紫草湯調四圣散。蓋涼血不致紅紫,解毒則免黑陷,失此不治。過六日后,毒盛不能盡出,反攻臟腑,變黑歸腎,死矣。悔何及哉?若解毒之后,痘頂不紅,根窠紅潤,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里皆清矣,再勿解毒。若色轉白,證變虛寒,又當溫補氣血,以助貫膿收靨,否則反成癢塌,猶傷寒過服涼藥,陽證變陰,又當服保元湯加干姜、白術之類,不可拘泥。

凡痘瘡初出之際,須看胸前,若稠密,急煎消毒飲,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減食加人參。

凡痘色淡白,頂不堅實,不礙指者,氣虛也;根窠不紅,或略紅,手摸過處轉白者,血虛也。盒飯大補氣血,以保元湯加川芎、當歸。

凡痘熱盛,發(fā)紅斑,如錦紋在皮肉者,化毒湯加紅花、黃芩、升麻。喉痛加玄參,磨犀角和服,此傷寒陽毒發(fā)斑,用玄參升麻湯加減之法。若見黑斑,不終日而死矣。

凡出痘時,或有紅丹,如云頭突起者,敗毒散加紫草、紅花、黃芩解之。

凡出痘后,或發(fā)麻疹稠密如蠶種者,化毒湯加柴胡、紅花解之。若色好,不可過用涼藥傷脾,以致陷伏。

凡出痘時,或泄瀉,大便黃,小便赤,口氣熱如渴,此為熱瀉,宜去桂五苓散加木通、車前、燈草;如溏泄清利,口氣冷不渴,此為寒瀉,宜五苓散加肉豆蔻,甚者保元湯加白術、干姜。

凡痘正出,或因吐瀉陷伏,宜胃苓湯;寒甚吐瀉不止,宜理中湯加丁香、肉豆蔻,附子。

凡因食積生冷,膨脹疼痛者,平胃散加山楂、麥芽、香附、砂仁之類。

凡痘瘡初起發(fā)時,自汗不妨,蓋濕熱熏蒸故也,甚者,保元湯實表,以防其難靨也。

凡痘出紅赤,掀摸過皮軟不礙指者,此賊痘也,過三日變成水泡,此危證也。急少下保元湯,大加紫草、蟬蛻、紅花解之;或煎燈草木通湯調六一散,利出心經蘊熱而紅自退;如已成水泡,則保元湯中倍加四苓散利之,此千金秘方也。不然則遍身抓破赤爛而死。(愚見賊痘者,是諸痘未漿,此痘先以成熟者,亦是賊痘也,又名假虛。泛發(fā)太陽脈門、喉掩、心等處,三日見者,六日死;四日見者,七日亡;五六日見者,十一二日必死也。)凡痘一出即變黑者,乃腎證也,此為惡候,如有起興,少用保元湯,大下紫草、紅花服下,外用四圣散點之。然早能涼血解毒,必無此患,亦多因脾胃衰弱,土不能制水故也。經曰∶紅變白,白變黃者,生;紅變紫,紫變黑者,死。

自出痘三日內,毒瓦斯半于表里,此時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峻塞之藥傷胃,峻熱之藥助火。虛寒不補,則陷伏癢塌;盛熱不解,則變黑歸腎,然則醫(yī)者,可不審證?

出痘三朝決生死例

一、出痘之時,須面稀少,胸前背上,皆無根窠,紅潤頂突礙手,如水珠光澤者,上吉也,不須用藥而愈。

一、出痘之時,腰腹疼痛不止,口氣大臭,其自出紫黑色黯者,決死。

一、出痘之時,白色皮薄,而光根全無紅色,或根帶一點紅,三五粒如綠豆樣,此痘決不能貫膿,久后成泡清水,擦破即死,不可因其好者而妄與下藥。

一、出痘之時,全不起,頂如湯泡,及燈草火灰者,十日后,決主癢塌而死。

一、出痘之時,口鼻及耳烊紅,血不止者,決死。

一、出痘之時,起紅斑如紋者,六七日后,決死。

一、出痘之時,起黑斑如痣狀,肌肉有成塊黑者,即死。

一、出痘雖稀,根窠全白無血色,三四日便起脹,痘大按之虛軟,此名賊痘。血氣太虛,至貫膿時變成水泡,大若葡萄,內是清水,無膿皮薄,白如紙,擦破即死。好痘相間,可治。

凡痘初出,每三五點相連者,必密;單見形者,稀。有小紅點先見,名血痘,不起不退者不治。

凡痘出后見紅點,太陽脈門,胸心喉掩無者,可治。若太陽兩頰、胸心如蠶種,不治。干澀如 尬者,不治。舌縮者不治。初出即虛泛,不治。燈照恍惚,見黑蔭者,不治。見赤點,如綠豆大,于兩腋小腹數(shù)點者,不治。

出痘三朝方藥例

胡荽酒 治痘疹,已發(fā)未發(fā),噴之立出。

胡荽三兩細切,以酒二鐘煎沸,用紙密封,不令氣出,候冷去渣,從頂至頤頷微微涂之,更噴背膂胸腹及兩腿皆遍,再用滿房門戶遍灑之,尤妙。

化毒湯 治痘已出,以此消毒,或出不快,皆宜服之。一云∶痘瘡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若服此一劑,即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即解其半;若全出,即當日頭焦,只三服愈。

紫草茸(五錢) 川升麻(二錢半) 甘草(炙,二錢半)上銼,每二錢,糯米五十粒,同煎服。

消毒飲 治痘瘡初出,胸前稠密者,急進此藥三四服,決透,消毒應手,神效。

鼠粘子(四錢) 荊芥(二錢) 甘草(一錢,生用) 防風(去蘆,五分)本方加山楂、黃芩酒洗、紫草煎服。減食,加人參,細銼一劑,水煎,加生犀角尤妙。

加味四圣散 治痘瘡出不快,及變黑陷者。

紫草茸 木通 黃 川芎 南木香(各等分) 甘草(炙,減一半)上銼,水煎服。如大便閉,加枳殼;大便如常,加糯米百粒解毒,能釀而發(fā)之。楊氏曰∶糯米能解毒發(fā)瘡。

紫草飲子 治痘出不快,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紫草二兩,細銼,百沸湯一大碗,沃之蓋定,勿令氣出,逐旋溫服。紫草能動大便,發(fā)出亦輕。大便利者,不可用。

絲瓜散 治痘出不快最妙。

絲瓜不拘幾個,連皮、子燒存性為末。每服一抄,時時用米湯調服,此物發(fā)痘最妙。或以紫草、甘草煎湯,調服尤佳。

紫草膏全蝎(二十個) 僵蠶(八個,炒) 麻黃(五錢) 甘草(五錢) 紫草(五錢) 蟾酥(一錢) 白附子(五錢)上為細末,另將紫草一兩,銼、煎,去渣,熬成膏,紫草湯化下。又用蜜二兩,入好酒半盞,煉過,同紫草膏攪勻,調前末藥,丸如皂角子大,每三四歲兒服一丸。紅紫黑陷屬熱毒者,紫草湯化下;淡白灰陷屬虛寒者,好酒化開,熱服。發(fā)熱之初,煎敗毒散化下,表汗亦能稀痘;證似風寒者,參蘇飲化下;發(fā)驚者,薄荷、燈心、蔥白湯化下。

保元湯人參(去蘆,二錢) 甘草(一錢) 嫩黃 (一錢)上銼一劑,生姜一片,水煎溫服。

一二日初出,圓暈成形,干紅少潤,毒雖犯上,其氣血未離,可治,以俟其氣血交會也。然毒尚淺,急以保元湯加官桂,兼活血勻氣之劑;如毒若盛,兼解毒之藥活血,加當歸五分,白芍一錢;勻氣,加陳皮五分;解毒,加玄參七分,牛蒡子炒七分,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二三日根窠雖圓,而頂陷者,血亦難聚,為氣虛弱,不能領袖其血,以保元湯加川芎、官桂扶陽抑陰,豈有不痊者哉?四五日根窠雖起,色不光澤,生意猶存,為氣弱血盛,以保元湯加芍藥、官桂、糯米助衛(wèi)制榮,斯為調燮之妙也。

五六日氣盈血弱,色昏紅紫,以保元湯加木香、當歸、川芎助血歸附氣位,以全中和之道也。

五六七日,氣交不旺,血雖歸附,不能成漿,為氣血少,寒不能制,急投保元湯加官桂、糯米助其成漿,而收濟惠之偉功,斯為治矣。

七八日,毒雖化漿而不滿,為血氣有疑,不能大振,以保元湯加官桂、糯米發(fā)陽助漿,斯可以保全生命矣。

(一至此專主貫膿,膿已滿,雖有他證,亦不壞事。若痘無膿灰暗,雖無他證,亦死。)八九日,漿不沖滿,血附線紅,氣弱而危也,以保元湯加糯米,以助其氣而駕其血,斯?jié){成矣,于此可見施治者之妙道也。

十一二日,氣血沖滿,血盡漿足。濕潤不斂者,內虛也,以保元湯,血亦有力,加白術、茯苓助其收斂而結痂也。

十三四日,毒雖盡解,漿老結痂之際,或有雜證相仍,以保元湯隨證加減,不可峻用寒涼大熱之劑,恐致內損之患故也。

十四五六日,痂落,潮熱唇紅,口渴不食,以使君子湯加陳皮、山楂、黃連。如渴甚,以參苓白術散;如熱不解,以大連翹飲去黃芩主之。證去之后,多有內損,或余毒未解,此則尤為難治也。

凡痘疹發(fā)渴者,為氣弱而津液枯竭也,以保元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即止;如不止,以參苓白術術散一二劑即止。

凡痘瘡不起發(fā),膿漿不濃,以保元湯加川芎五分,丁香四分,夏月二分,糯米二百粒,煎熟,加好酒、人乳各半盞同服。

若頭額不起脹,加川芎六分為引。若面部不起脹,加桔梗四分為引。若腰膝不起脹,加牛膝四分為引。若兩手不起脹,加桂枝二分為引。

起脹三朝證治例

夫出痘歷此四日,當漸起脹,先出者先起,后出者后起,至五六日,毒瓦斯盡出已定,若根窠紅活,肥滿光澤明凈者,不須服藥。若有他證,照后論治。

凡痘不起脹,灰白頂陷者,氣血不足,虛寒證也,宜服內托散加丁香,或酒調紫草膏;若灰黑陷伏,酒調無價散,或就加酒少許,煎內托散調下無價散,最妙。

凡紫紅不起脹者,火盛血熱,宜服內托散,去官桂,加紫草、紅花,熱盛加黃芩;若紫黑陷伏,調獨圣散,即穿山甲;熱極黑陷有痰者,先服抱龍丸降痰,后煎紫草湯調無價散,或少加蟬蛻末。蓋異證屬腎,四牙亦屬腎,故能發(fā)腎毒,內有貓牙解毒,故熱證亦宜,如無此,無價散、至寶丹皆治熱毒紫黑焦陷之要藥也,可選而用之。

凡痘起脹時,毒盡在表,須賴乘實則無虞,茍略有瀉,則內氣虛脫,毒乘虛反攻,而瘡陷伏矣。熱瀉所下黃黑赤色便時,肛門熱痛如火下者,臭滯殊甚,氣強盛而能食,或小便黃赤澀痛,宜四苓散加木香、車前子、赤芍、烏梅煎服;若所下白色,或淡白色,氣怯弱而不能食,或兼小便清滑,此虛瀉也,宜服固真湯;若泄瀉腹脹,口渴氣促,痘色灰白者,可服木香散送下肉豆蔻丸;腹脹愈作者,酒調人牙散。

凡血氣不足發(fā)癢者,輕則保元湯加減,重則內托散去桂,倍白芷、黃 、人參、當歸、木香。癢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攻里、官桂治表,表里皆實則易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顺县| 常州市| 鸡西市| 文安县| 保康县| 开平市| 石屏县| 锦州市| 托克托县| 龙岩市| 万年县| 平顶山市| 黔南| 汝城县| 六安市| 方山县| 洪雅县| 彩票| 安康市| 上林县| 特克斯县| 达日县| 故城县| 卢湾区| 汽车| 洮南市| 天峻县| 临漳县| 乐东| 扶余县| 清苑县| 延吉市| 泸州市| 紫金县| 庆城县| 明星| 武冈市| 宝清县| 东辽县| 开江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