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8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92字
  • 2015-12-29 09:34:19

又發背神驗方。

狗白糞(半兩)上一味,覺欲作腫者以暖水一升絞取汁,分再服以滓敷上,每日再為之,瘥止。

又方凡腫起于背胛中,頭白如黍粟,四相連腫赤黑,令人悶亂者,名發背也,宜禁陽事酒蒜面,若不灸療,即入內殺人,可當瘡灸七八百壯,有人不識,多作雜腫療皆乃死。

又方取三年酢滓微火煎,和牛脂封上,日一易之。

又方取亂發灰,酒服一方寸匕,亦治瘭疽。

又方狗牙灰,酢和封之瘥。

又方飲鐵漿三升,下利即瘥。

又方豬羊脂封之,亦療乳癰妙。

又方鹿角灰,酢和涂之佳。

又療石氣在皮膚腫熱膏方。

生麥門冬(去心) 葳蕤 鼠李皮 石膏(碎) 凝水石 沙參(各一兩) 青葙子 露蜂房(各一分) 竹瀝(一大合) 杏仁油(一大合) 牛酥(五大兩) 生地黃汁(三合)上十二味切,內酥油瀝中,微火上煎令魚眼沸,一炊久膏成,覺有熱處即摩之,瘥止。

又療發背及癰疽潰漏,并未潰腫毒方。

栝蔞 榆皮 胡燕窠 鼠坌土 女人潮信帛(水洗取汁)上五味等分,潮信汁和如泥,涂腫上,干即易之,潰者四面封,亦覺即封之,三五日瘥又排膿內塞散,主大瘡熱已退,膿血不止,瘡中肉虛疼痛方。

防風 茯苓 白芷 桔梗 遠志(去心) 甘草(炙) 人參 芎 當歸 黃 (各一兩)附子(二枚炮) 桂心(二分) 濃樸(炙二兩) 赤小豆(五合熬)上十四味搗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服夜一服。

又排膿止痛,利小便散方。

瞿麥(二兩) 芍藥(三兩) 赤小豆(微熬) 桂心 芎 麥門冬(去心) 白蘞(各二分) 黃 當歸(各二兩)上九味搗篩,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

又療癰腫令自潰長肉,薏苡仁散方。

薏苡仁 桂心 白蘞 當歸 肉蓯蓉 干姜(各二兩)上六味搗篩為散,先食溫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之,又療諸虛不足,發背,及癰疽瘥后經年復發背,由太風聚結,毒瓦斯在內閉塞,得夏月出攻背,不治積聚作膿血,或為內漏,內塞排膿散方。

山茱萸 五味子 茯苓 干姜(各六分) 當歸 石葦(去毛) 芎 (各四分) 附子(二分炮) 肉蓯蓉 巴戟天(去心)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干地黃(各八分) 菟絲子(酒漬) 地麥(各三分取洗者) 石斛 人參 甘草(炙) 芍藥 桂心(各五分)上二十味搗散,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一。稍加至二匕,長服終生不發癰癤。

又療癰疽發背,婦人發乳,諸癤已潰未潰者便消,不消者速潰疾愈,內補散方。

木占斯 敗醬 細辛 干姜 濃樸(炙)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 人參(六分一法二兩) 栝蔞子(六分) 防風(六分)上十味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二,間食長服去敗醬又療癰疽發背,豬蹄湯方。

豬蹄(一具) 黃 黃連 芍藥 黃芩(各二兩) 薔薇根 野狼牙(各八兩切)上七味切,以水三斗煮豬蹄令熟,澄取三升,漬諸藥煮,取一升洗瘡,一食頃著帛拭干,著生肌膏,日二,生痂止,瘡痛者加當歸甘草各二兩。

又蝕惡肉散方。

馬齒礬石(燒研) 茹 麝香(研) 丹砂(研) 雄黃(研) 雌黃(研) 白礬(各三分燒汁盡研) 硫黃(三分研)上八味細作散敷之,先蝕惡肉令盡,即封生肌膏。

又癰疽蝕惡肉膏方。

大黃 附子(去皮) 莽草 芎 雄黃(研) 雌黃(研) 真珠(研各一兩) 白蘞礬石(燒研) 黃芩 茹(各二兩)上十一味,先以豬膏一升半煎六種草,去滓內 茹礬石末,絞之涂瘡中,惡肉盡即止。

又散方。

茹(膝頭者) 礬石(燒研) 雄黃(研) 硫黃(研各二分)上四味為散,內瘡孔中,惡肉盡止,勿使過好肉也。

又療癰疽發十指,或起膀胱,及發背,去惡肉方。

豬蹄(一具治如食法) 當歸 大黃 芎 芍藥 黃芩 獨活 莽草(各一兩)上八味,以水三斗煮豬蹄,取八升汁,內藥,煮取四升,去滓洗瘡,兩食頃拭令燥以后,麝香膏封之。

又麝香膏,主諸惡瘡及癰疽發背,去惡肉方。

麝香 礬石(燒) 雄黃 真珠(各一兩研作末)上四味,以豬脂攪令如泥,涂惡肉盡即止,更敷生肌膏。

又生肌膏,主癰疽發背已潰方。

甘草 當歸 白芷 椒(去目) 干地黃 細辛 續斷(各三兩一法無續斷) 烏啄(六枚去皮) 肉蓯蓉(三兩) 薤白(二十莖) 蛇銜(一兩)上十一味切,以好酢半升和漬一宿取豬膏三斤微火煎之,令魚眼沸,三上三下,候白芷黃膏成,用涂之佳。

又療胸背游腫癰,黃 湯方。

黃 人參 麥門冬(去心) 石膏(碎) 芎 當歸(各二兩) 生地黃(八兩) 甘草(炙) 芍藥(各三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三十枚擘) 半夏(四兩洗去滑) 竹葉(一握)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煮竹葉,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療服石之人患瘡腫等,單服牛蒡方,每吞三撮。

又方每食訖,含生干地黃丸如胡桃大,除熱補益也。

又療年四十以上,強壯常熱,發癰無定處,大小便不通,大黃湯方。

大黃 黃芩(各三兩) 升麻(二兩) 梔子(五枚) 芒硝(一兩湯成下)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芒硝,攪令調,分三服,得利為度,不過三劑即瘥。

又療散發生瘡腫赤 方。

取赤石臼一片,燒令赤,置酢中,搗作末敷之,如燥更易,以瘥為度,又取糞中蠐螬蟲搗如泥涂腫上,不過三度即合口,甚妙。

又主腹內癰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三兩) 芥子(半升)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碎切)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膿即下,無膿者下血。

又若大熱背腫身多生瘡,下諸石方。

露蜂房(六兩) 木緋帛(一尺) 亂發(二兩) 升麻(三兩)上四味,先用緋帛裹蜂房等,以麻纏使遍,于炭火上燒,令煙盡,及熱搗碎作黑灰,篩之取末,候熱時,空腹酒和服一方寸匕,日再,服此藥五六日,即常以小便及大便下青黃赤汁,及黑物極滑而腥臭者,此石下候,三五度下即休,若多恐令瘦損,若不大急困,但煮五加木汁服,亦療疔腫。

又療背上初欲作腫方。

大黃 升麻 甘草(炙) 黃芩(各三兩) 梔子仁(百枚)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快利便止,不下便進。

又凡發背為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上一味少著水和,熟搗如強泥,作餅子濃三分,依腫大小貼之,以艾布其上,灸其豉餅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若熱痛急易之,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勿令豉餅蓋卻,但四面著灸,孔中汁出,即瘥止。

又療惡毒腫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入小腸,痛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茴香草上一味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又取滓敷腫,此外國神法,從元嘉末來用之,神效起死人。

又生魚薄,主乳癰方。

生鯉魚(長七寸) 大黃 莽草 灶中黃土(各六兩)上四味,別搗魚如膏,三味下篩,更搗令調,以生地黃汁和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即愈。

又療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竹葉黃 湯方。(出古今錄驗)竹葉(切三升) 黃 (四兩) 小麥(一升)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二兩研) 人參(三兩) 升麻(一兩) 茯苓(二兩一法七分) 桂心(六分一法二分) 當歸(三兩) 干棗(十四枚) 五味子(三兩) 生姜(三兩) 干地黃(一兩) 麥門冬(三兩去心) 知母(一兩)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又商陸貼諸腫方。

商陸(二兩) 黃芩 黃連 白芷 白蘞 大黃 莽草(各二兩) 白芨(二兩)上八味搗篩,消膠汁和如泥,涂紙貼腫,干即易之。

又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孔,乃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此法大良無比,勝于眾法,貼此主癰疽潰后,及凍瘡有刺不出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令潤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又梔子湯,主表里俱熱,三焦壅實,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 甘草(炙各二兩) 黃芩 知母(各三兩) 大黃(四兩別漬) 梔子仁(七枚)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四味,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內芒硝,分三服。

又療癰疽發背后小瘰 ,李根散方。

李根(切一升) 甘草(炙) 桔梗 黃芩(各二兩) 葛根 當歸(各三兩) 桂心 芍藥(各四兩) 芎 (六分) 通草 白蘞 濃樸(炙) 附子(炮各一兩) 栝蔞子(一升) 半夏(一升洗)上十五味搗篩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瘡大困者,夜再,有人發背骨出十余節,服此即瘥。

又主癰瘡發背方。

蜀椒(汗) 黃芩 人參(各二兩) 干姜 附子(炮) 白蘞 防風 桂心 甘草(炙各一兩) 芎 (二兩) 赤小豆(一合半)上十一味為散,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服之。

又內補散,療癰疽發背,已潰未潰,排膿生肉方。

當歸 人參(各二兩) 桂心 芎 濃樸(炙) 防風 白芷 桔梗 甘草(炙各一兩)上九味為散,以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再,瘡未合,服勿停。

又瞿麥散,主諸癰未潰,瘡中疼痛,膿血不絕法。

瞿麥 白芷 黃 當歸 細辛 芍藥 芎 薏苡仁 赤小豆(末各一兩)上九味,先以清酒一升漬小豆,出銅器中熬之,干復漬,漬復熬,五遍止,然后搗諸藥下篩,酒服一方寸匕,日三夜二,服三五日后,痛者癢,肌肉生,一法以春酒漬小豆。多痛倍瞿麥,痛未開倍白芷,多膿倍黃 薏苡仁芍藥,甚妙。

又黃散,主癰疽撮膿方。

黃 (五分多膿倍) 赤小豆(一分熱口干倍) 芎 (二分肉不生倍) 芍藥(三分痛不止倍) 白蘞(三分) 栝蔞(三分小便多倍之)上六味搗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一方有甘草三分)又療發背及癰腫熱 ,已熟者即膿出,未熟者自然消除,神驗方。

牛蒡根(嫩者洗去土勿令見風細切一大升)上一味,以水三大升煮令爛,絞去滓,更盛于瓷器中,重湯煎之,使如稀糊,以涂爛帛貼腫上熱則易之驗。

十八

乳石發動熱氣上沖諸形候解壓方五十二首

論曰∶夫乳石之性,緩而且速,能悍風寒,逐暑濕,導經脈,行飲食之氣,在陰即補其不足。在陽即能發其炎,陰盛陽虛,則二儀亢位,所以炎上腑之受邪。則表熱氣隔,至陰之伏也,脈形陽浮而數,陰伏而沉,理之于經,自然通泰,若灸之于孫絡,即血脈遄流,或全抑之,則乖于石性,理而兼助,則表里周營,若遇小發,可自勞力按摩,不可即治,熱不已者。別法隨事擇用解散方。

療寒熱胸中塞,面腫,手足煩疼,是鐘乳發,宜服生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 豉(三升綿裹) 蔥白(切半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體氣熱是客熱,當自漸加衣物,雖似惡,加之后必佳,忌如常法,此方甚良(千金同)又壓丹石發方。(天臺山國清師所敷用)杏仁(一百枚去皮尖)上一味,以水一升于盤中研之,絞取汁令盡,以白面二升用杏仁汁溲作 。還以杏仁汁煮,務令極熟,其病者量性多少啖之,令盡訖,又取美酒數升煮十余沸,候熱訖,病者量性多少飲之,徐令盡,蓋覆安臥,初覺心悶,頃間四體輕虛,一服三年不發,大效。

又療乳石發方。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半升和清酒半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灸,熱徹欲汗,承熱服令盡,蓋衣臥,須臾大汗即瘥。(千金翼同)又若因食倉米臭肉動乳方。

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五六度,即瘥。(千金翼同)又食飲損者方。

于蔥豉湯中加當歸一兩煎之,去滓分服即瘥,若未,可即服蘆根湯。(千金翼同)又若已服安和藥,仍不退者,此小觸動,服蔥豉等湯不解者,可服蘆根湯解壓之方。

蘆根 地榆 五加根(各一兩)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即解(千金翼同)又若得時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損人性命,縱服湯藥,必終難瘥,宜作生熟湯浴之方。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于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久乃出湯,以衣被覆蓋睡,豁然平復,如患太重者,不過三兩度即瘥。(千金翼同)又解一切石發方。( 法)胡豆(半升)上一味搗,研之以水八合,絞取汁飲之,即瘥,虛弱人半升,中平以意量之。

又大黃丸方。

大黃(五兩搗末) 大麻子(五兩熬勿令焦待冷于簸箕中以手 去皮取仁研如膏)上二味合治令勻,以蜜和丸如梧子大,以湯飲下十丸至二十丸,以宣利為度,此方甚妙,通陽壅秘,服之尤良,忌如常法。

華陀薺 湯,療石毒卒發者,栗栗如寒,或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發毒者,亦熱悶昏昏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是腑臟氣不和所生,療之方。

薺 (四兩) 甘草 藍子(各一兩) 茯苓 黃芩(各二兩) 蔓菁子(一升) 人參(一兩)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余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若虛弱倍人參,若氣上加茯苓薺 一兩,甚良,(千金翼云若體寒者倍人參減黃芩若氣上倍茯苓加薺 一兩)應楊州所得異故單蔥白湯藥,療沉體中數年或更發宜服之方。

蔥白(一斤切)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服盡,未定,更作服之,至三劑即瘥止。

又療乳石發,樊尚書傳,蕭亮常服良驗,余因熱重盛,切慮不安,遍于李虔 率更吳升諾議處求解法,亦稱此味奇絕方。

甘草(二兩炙) 生犀角(一兩牛屑) 葳蕤(三兩)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甚效。

又方烏豆(二升)上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以銅缽重湯煮,取一升,每服一匙,盡即瘥,未定更作佳。

又若盛熱發方。

取無灰酒煮三五沸,承稍熱服之,以布手巾兩個,浸水以拓熱處,取瘥為妙,更互用之又療諸乳石發動,口干寒熱,似鬼神為病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宣县| 荔波县| 沙湾县| 朝阳区| 余干县| 邳州市| 垣曲县| 灵石县| 于田县| 特克斯县| 金昌市| 大足县| 通州区| 张家口市| 建水县| 新绛县| 南川市| 灵山县| 南宁市| 林口县| 司法| 黄龙县| 慈溪市| 临沂市| 屏边| 化德县| 治县。| 桃园县| 疏附县| 微山县| 泾阳县| 都匀市| 宜良县| 吴堡县| 石楼县| 庆云县| 红桥区| 肇东市| 盈江县| 开原市|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