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 外臺秘要
- 佚名
- 4930字
- 2015-12-29 09:34:19
麥門冬(八分去心) 五加皮 犀角(屑) 黃芩(各四分) 葳蕤(四兩) 梔子(四分) 升麻(四兩) 大黃(五分) 芍藥(四分) 大青 甘草(炙各三分) 苦參(六分)上十二味搗篩,密丸,食后以蜜水服十四丸,漸加至二十丸,日再,以意加減。(千金翼同)又療諸石發熱困苦方。
豬脂(五合成煉者) 芒硝(四分) 蔥白(五合切) 豉心(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煮蔥豉,取一升二合,去滓下豬脂芒硝,分三服,未瘥再服。(千金翼同)又療石發,熱盛充實,四體煩滿,脈急數,大小便赤澀,升麻湯方。
升麻 黃柏 黃連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四兩) 芍藥(六兩) 白鴨通(五兩)淡竹葉(切一升)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大黃(三兩)上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鴨通,取一斗一升,去滓澄清,取一斗,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三服,若上氣者,加杏仁五合,滿加石膏二兩。(千金同)又常防備熱發法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一兩) 人參(二兩)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彈丸,一日服三丸甚良。(千金翼同)又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方。
大黃(三兩別漬) 黃芩(二兩) 梔子(一七枚) 甘草(二兩炙) 豉(一升) 麻黃(一兩去節)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煎,取三升半,下大黃三五沸,去滓分服,得利以瘥止。(千金翼同)又方黃芩(二兩) 豉(五合綿裹) 蔥白(五合) 梔子(二七枚)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服,三劑瘥止。(千金翼同)又療石發,身熱如火燒,黃芩湯方。(靳邵法)黃芩(三兩) 枳實(二兩炙) 濃樸(炙) 栝蔞 芍藥(各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甘草(炙一兩)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如常法。(千金翼同)又療熱氣結滯,經年數數發方。
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陰干如此物可先收貯備之)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作服。春夏取葉,秋冬取根莖用。
又療膈上熱方。
柴胡 黃芩 甘草(炙) 茯苓 麥門冬(去心) 枳實(炙) 生地黃(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
又方取河中石不限多少,燒令赤,投小便一大升,候冷頓服之良。
又方取寒水石長含,以瘥為度。
又方取黃連水漬,服一升最良。
又療心下煩熱悶,內熱不安,冷石湯方。
冷石(半兩細研之)上一味,以水攪如白飲,頓服,不瘥更作。
又去石毒,麻黃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豉(一升綿裹)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之。
又豬膏湯,解大散方。
豬膏(二兩烊之) 豉(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內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食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擁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千金翼同)又療乳石發,如寒熱狀似瘧方。
前胡(半升) 黃芩 甘草(炙) 生姜 知母(各三兩) 牡蠣(熬) 石膏(各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取瘥為度,此方甚良。
又療胸背頭中游熱,補虛方。
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 茯苓 人參 石膏 生干地黃 生姜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一方無茯苓有大黃)又療石發,諸藥療不瘥方。
以硝石含之效。
又方若熱盛,可向冷地臥,腰下以濃物薦之,腰以上令薄,使受稍似涼即起,不得過度。
又三黃丸,療虛熱氣壅不通方。
黃連 黃芩(各三兩) 大黃(二兩)上三味搗篩,蜜丸,以湯飲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梧子,以利即瘥。
又療精神如失,氣攻上,骨熱方。
柴胡 升麻 黃芩 澤瀉(各三兩) 淡竹葉(切一升) 生地黃(切二升) 干藍 芒硝(各二兩)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服,取利止,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將行,體微筋嗇,郎此方從叔汾州刺史河東公口受此法,余久服石,每服此飲,頗甚為效方。
茱萸 葳蕤(各一兩) 豉心(一升) 蔥白(一握)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減半,分服。
又療服諸藥石后,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又不得食諸熱面酒等方。
五加根皮(二兩)上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候石發之時便服,未定更作服。
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沖胸,口焦干,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黃連 芒硝(各二兩) 甘草(炙) 大黃(一兩) 黃芩(三兩)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芒硝,分服,以利為度,甚良妙。
又療天行丹石發動,上下擁隔不通,頭痛,口苦不能食立效方。(醴泉杜主薄傳)青木香 紫葛 紫參 玄參 丹參 苦參 人參 石膏 代赭 細辛 桂心 獨活 蓯蓉干姜 齊鹽 吳藍(各一分) 巴豆(二分去皮心熬)上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有患服三丸,強者服五丸,余即量與之,以飲下,得快利三兩行即瘥,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內有虛熱,胸中痞滿,外風濕不解,肌肉拘急方。
香豉(一升) 梔子(十四枚) 蔥白(一握) 黃芩(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豉五六沸,去豉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之,不止更為之。(千金翼同)又療熱腫初起,始欲作癰,便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 大黃 黃芩 芍藥 枳實(各二兩) 甘草(炙) 當歸(各一兩)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腫即消散,如熱加黃芩三兩。(千金翼同)又淡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一升) 茯苓 白術 甘草(炙) 枳實(炙) 梔子 人參(各一兩) 大黃(二兩) 黃芩(三兩)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以瘥止。
又療服散不得力,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七味三黃湯方。
豉(五合綿裹) 梔子(十四枚) 枳實(八分炙) 甘草(炙) 前胡 大黃(各一兩) 芒硝(二兩)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
又增損竹葉湯,解散下氣方。
黃連 麥門冬(去心) 竹葉(切) 人參(各二兩) 枳實(炙) 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心忪熱煩悶如火氣上方。
石膏(八兩) 茯神 葳蕤 黃芩(各四兩) 橘皮 五味子 干藍 麻黃(去節) 甘草(炙) 犀角屑(各二兩) 杏仁(去皮尖) 梔子(各三兩)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大麻仁(五合研) 豉(二升)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三劑即止。(千金翼同)又療內熱結不除,或更服散,或以飲酒冷食澡洗猶不解,或腹脹頭痛,眼眶疼,或先有癖實不消,或連飲不食,或時作心痛,服此湯皆愈方。
甘草(炙) 黃芩 大黃(各二兩)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同)又散熱,白鴨通湯方。
白鴨通(五升以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一斗) 麻黃(四兩去節) 豉(二升) 冷石(一兩)上七味切,以鴨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內豉煮三沸,一每服五合,若覺冷,小便利潤,其閑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小勞,漸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頓多耳。(千金同)又下氣除熱,前胡湯方。
前胡 黃芩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梔子仁 枳實(炙) 大黃(各一兩) 杏仁(六十枚去尖皮) 生姜(三兩切)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
又麻黃湯,下氣解肌折熱方。
麻黃(四兩) 黃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兩碎) 升麻(二兩) 梔子仁(一兩)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之。
又療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宜此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 升麻 大黃 黃芩 石膏(各三兩碎) 甘草(一兩炙) 梔子仁(三合)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腹中無妨,直患虛汗方。
澤瀉 知母 石膏(各二兩碎) 當歸 甘草(炙) 人參 桂心 黃芩 茯苓(各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 竹葉(切三升)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分服瘥,忌如常法。
十八
石發熱嗽沖頭面兼口干方六首
論曰∶五臟之尊,心雖為王,而肺最居其上也,肺為華蓋,覆其四臟,合天之德,通達風氣,而肺母火也,性慣受溫而惡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肺金被火傷,則葉萎倚著于肝,肺發癢即嗽,或因石增熱,心肝虛弱,不能傳陽至下焦,遂被正陽俱躋,變成嗽矣?;驗榘l背,或作癰頭也,夫言惡寒則何以知也。肺主皮毛,皮毛遇寒即栗而粟起,其肺嗽亦萎倚著肝療石發,熱沖頭面,兼口干嗽方。
生麥門冬(去心) 葳蕤 石膏(各三兩碎) 生地黃汁(七合) 蔥白(一握和須) 干葛(四兩) 豉心(三合)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如常法。
又療熱嗽方。
取生豉漬汁溫之,才免冷食,服訖即臥,勿令入腰中故也,以意消息之。
又天門冬煎,主定肺氣,去風熱,明目,止嗽喘粗血腥,乳石發冷而補之方。(通按天冬性冷而能補病虛熱者宜服)天門冬汁(一升) 生地黃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杏仁(五合去皮尖研如膏) 白蜜(八合) 牛酥(五合) 款冬花 升麻 百部根 紫菀 麻黃(去節各二兩) 甘草(四兩炙)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澄濾,銅器中微火煎,去半,下天門冬等汁,次第下之,煉成煎,取一匙含咽之,日三五度取瘥,忌如常法。
又療上氣肺熱,呼嗽沸唾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 貝母 生姜(各六分切) 石膏(八分碎)黃芩(五分) 甘草(炙) 五味子 白術(各四分) 淡竹葉(切一握) 白蜜(一匙)上十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蜜,分服。若須利入芒硝。
又療肺脹氣急,呀嗷喘粗,眠臥不得,極重恐氣即絕,紫菀湯方。
紫菀(六分) 甘草(炙) 茯苓(各八分) 檳榔(七枚碎) 葶藶子(三分熬末之)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宜服丸,主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方。
蕓苔子 葶藶(熬各十二分) 馬兜苓(十顆) 紫菀 人參 杏仁(去皮尖) 皂莢(去皮子炙) 白前 甘草(各六分炙) 漢防(己八分)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服十丸至二十丸,增減量之。
十八
石發兼虛熱痰干嘔方五首
論曰∶凡人有五臟,合則脾胃為水谷之府,且國府足谷,則足食足兵也。人胃足食,則營衛不厥,若人能食則能悅也。陰陽和平,有何患乎,若服食之人,皆增于熱,失時不食,則胃口干焦,胃口干焦,則土不足,或因飲酒水,而食少變為痰結,酒水流下,迎令上升,下焦無陽,即陽虛也,中腑無谷,上焦漸炎,致陽嘔噦,經曰,陽數即嘔吐,又曰嘔噦發下焦之間,此之義也,可以破痰結,通水谷,填胃腑,則無咎也,夫通填之義,不可虛其虛,實其療因饑空腹飲酒飲水,食少痰結心頭干嘔方。
枳實(三兩炙) 梔子仁(一兩) 香豉(半升) 大黃(二兩別浸)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如常法。
又療結熱 ,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雁肪湯方。
雁肪(一具) 甘草(炙) 當歸 桂心 芍藥 人參 石膏(各二兩碎)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棗(二十枚擘) 大黃(二兩)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雁肪,取汁一斗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無雁肪,以雁肉,無雁以鴨代之,雞亦得。
又療嘔不止,不下食方。
薤白(一握) 橘皮(一兩) 豉(半升) 麥門冬(二兩去心) 粟米(一合)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服之,瘥止。
又療熱發,胸中痰醋,干嘔煩熱方。
半夏(洗) 白薇(各一兩) 干姜(一兩) 甘草(半兩炙)上四味切,以苦酒五升,煮取三升,分服,夫苦酒能令石朽爛,故用之。
又療數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炙) 栝蔞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黃芩 蘆根(各一兩)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瘥止。
十八
石發吐血衄血方七首
論曰∶五臟所藏,心藏血也,血之傷盛,則心脫力,制固無守,自然流溢。為陽氣傷故也,或有衄血者,加以肺風熱之謂也,若益之于服石,則客熱復盛,營衛增勞,旋周無度,則投虛而出,出而多則傷營氣。色奪而黃,久不療則氣撮撮傷損,先須破污血,留好血,調經絡,平腑臟則愈也。
療石發熱盛吐血方。
生地黃(五兩搗碎) 小薊根(切一升) 黃芩(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三七枚)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之。
又衄血方生地黃汁 小薊汁上二味隨多少,以點鼻中,兼服之良。
又療心腑中熱甚,鼻中衄血不止方。
胡粉(熬) 光墨(末) 釜下墨(末) 干姜 發灰 伏龍肝(末等分)上六種但得一物,以兩棋子許,以竹筒吹令入兩鼻孔中,即止。
又方橘皮 蒼耳莖葉 翹遙莖葉 生地黃 雞蘇苗上五種但得一味,搗絞汁,服五六合即止,如未定,即更服之。
又療頭痛壯熱,鼻衄血,心上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兩膊舉不得方。
小薊(四兩) 青竹茹 生麥門冬(去心碎) 雞蘇(各三兩) 生姜(二兩切) 生地黃汁(半斤)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
又療卒吐血一二升,口鼻俱出至一二斗者方。
生地黃汁 小薊汁 生麥門冬汁 伏龍肝(十匙)上地黃等三味汁相和,每服五合,著伏龍肝末一匙許。和攪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