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政治博弈
- 歷史不忍細看:超值白金版
- 邢群麟
- 10312字
- 2016-02-29 11:09:36
·“秦晉之好”不過是聯姻背后的政治博弈
自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通過聯姻締成所謂“秦晉之好”后,此詞便被后世用來,來形容兩戶人家幾代結親,親上加親??瓷先ァ扒貢x之好”倍顯親密,其實不過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為所用”的基礎上,所以其中很難排除陰謀的成分。而“秦晉之好”這一典故的來源,更是充滿了齷齪的算計。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間的相互嫁娶已成慣例。秦穆公剛剛登基為王,有睥睨天下的野心。當時晉國占據中原寶地,乃大國之一,所以穆公向獻公求親,娶了獻公與齊姜的女兒伯姬。
晉獻公老來昏庸,被美色所困,為了討好自己的年輕妃子,為立最小的兒子卓子為王,竟然殺了太子申生。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見狀心寒,生怕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所以均逃往別國避難。而夷吾直接投奔了姐姐伯姬,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庇護。
晉獻公死后,夷吾聯合里克、邳鄭等臣子將九歲新君卓子摔死在宮中,派人通知重耳回國,但重耳忌諱夷吾的狠毒手段,拒絕了回國的邀請。不過,夷吾想要回國稱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只好請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國繼位,事成之后送穆公秦河西五個城池。穆公為了得到地盤,便命大將公孫枝率三百兵車,送夷吾回晉國成為晉惠公。
哪知道晉惠公不守信用,當上君王便毀了之前許諾秦穆公的五城,秦穆公惱羞成怒,決定與晉國斷絕往來。不久,晉國突然遭逢旱災,顆粒無收,難民四起,晉惠公沒辦法,只好再次找秦穆公這個姐夫幫忙。秦穆公考慮到晉國對自己還有用處,便借糧給了晉國。不料第二年秦國大旱,晉惠公不但不幫忙,竟反過來諷刺秦國。
秦穆公不忍受氣,遂令聞名遐邇的宰相百里奚攻打晉國,將督戰的晉惠公俘虜過來。伯姬見自己的弟弟被俘虜,生怕秦穆公殺了他,于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終于令秦穆公改變初衷,迫晉惠公割地求饒。晉惠公無奈之下只好將土地奉上,還把兒子公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這才使兩國的關系修好。
公子圉在秦穆公眼里,就是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夷吾,于是穆公便將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讓外甥成了自己的女婿。幾年之后,晉惠公病了,公子圉怕父親將國君的位置傳給別人,扔下懷贏逃回晉國,果然坐上了皇位。沒想到公子圉也是忘恩負義之人,竟然定下國策,與秦國老死不相往來,妻子也不要了。秦穆公一看這個女婿是個不義之徒,決定要幫重耳重奪晉國國君的皇位,遂把懷贏再次嫁給了重耳。論關系,重耳本是秦穆公的大舅子,但如今又成了秦穆公的女婿;懷贏一女嫁二夫,從前夫的妻子變成了前夫的叔母。
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趕走了公子圉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但令誰也料不到,秦穆公扶持三代晉國國君,都遭到了背叛。晉文公拒絕與秦國往來之后,發憤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秦穆公直到晉文公死后才借機打敗中原霸主的晉國,終修得正果,稱霸一方。
一段稱霸的歷程,充滿了可笑的婚姻關系。兩國統治集團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互相聯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結成關系密切。而實質上親家之間鉤心斗角,爭奪霸權,兵戎相見。似乎“秦晉之好”這段“佳話”更適合用“秦晉之爭”來代替。
·秦“十二金人”隱藏的政治意圖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中原江山大一統的皇帝。他為中華民族開創了走向統一的局面,為后世所傳頌。然而其焚書坑儒的暴戾之舉,又著實令人心寒,而收天下之兵以鑄金人十二,更給世人留下了不解之謎。
雖謂之“金人”,實際并非純金所鑄。當時的兵器主要由銅鑄成,古人也把青銅稱為金,由此,其實是十二銅人。金人體型高大,飾以精致的花紋,鑄造工藝相當高超。
關于秦始皇鑄造這十二尊金人的緣由,民間主要流傳著以下兩種說法。
一說秦始皇在群臣的陪同下觀看雜耍,正高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此事觸動了秦始皇的心病,他為此日思夜想,寢食難安。恰逢臨洮一農民有消息來報,說見到了十二個巨人,并講述了當地盛傳的童謠:“渠去一,顯于金,百邪辟,百瑞生。”這正中秦始皇下懷,使其得以假托征兆,借助天意,下令收鑄造十二尊金人。
一說金人得以現世,源于秦始皇的一場怪夢。一日,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無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此萬般無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鼻厥蓟鼠@醒之后,即刻下令鑄造十二金人。
秦始皇借助以上冠冕堂皇的托詞,名正言順地實現了他收繳天下之兵的企圖,想來這也合情合理。作為一代帝王,不得不為如何鞏固自己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王朝霸業苦心籌謀。為防止各地潛在的敵對勢力借助武力謀反,最直接同時也是最徹底的辦法,就是收繳和銷毀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
假傳天意也好,借助夢兆也罷,都只不過是使之合法化的策略而已罷了,其真正的意圖,已昭然若揭。
·韓非之死不過是政治角力的結果
一直以來,韓非之死都是眾說紛紜,但其中最著名的則是史籍上的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韓非是因為同門師兄李斯出于妒忌將其殺害;一種則認為,韓非之所以不得善終,是因為他向秦王進了姚賈的讒言,結果害人不成,反而賠了自己的性命。
韓非與李斯是同門,兩人一個善于撰述理論,是理論家,一個善于政治謀劃,是政治家,都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這兩個法家人物的老師卻是戰國時代的最后一位大儒——荀子。
韓、李兩人同在荀子門下求教,朝夕相對,對彼此的身世、才能和缺點都非常了解。李斯是楚國上蔡人,早年只做了一名小吏,他發現,廁所里的老鼠瘦骨伶仃,見人就跑;而倉庫里的老鼠卻腦滿腸肥,人來了也大搖大擺,絲毫不“怯場”,于是發出感嘆:“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奮發之心溢于言表。
韓非本身就是韓國宗室,自幼養尊處優,聰穎而飽讀詩書,唯一可惜的就是天生的口吃,說起話來磕磕絆絆,所以即使在道理上清楚明白,可總是讓人感覺底氣不足,沒有說服力。好在,韓非嘴上不行,筆下卻生花放彩,他想象無窮,尤其善于以寓言的形式講述復雜深奧的道理,且文風雄健,汪洋肆恣,讀來鼓蕩人心。先秦諸子里,除了莊子能在文章上與他一較高下之外,其他人根本不是對手。李斯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對這位同門師弟既佩服,又有些恐懼。這就叫做“既生瑜,何生亮?”
韓國經年積弱,到了戰國末年,已經成了七雄里的末流國家。學成之后,滿懷一腔報國志的韓非回到了故鄉韓國,他看著祖國江河日下的情勢,心急如焚,于是多次上書向韓王,希望他能采納自己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理念,讓韓國強大起來,重新榮耀祖先的威名。不過,韓王和他的國家一樣,已經到了“虛不受補”的膏肓階段,把韓非的金玉良言都當成了驢鳴狗吠。韓非無奈之下,將滿懷的憂憤都傾注筆端,寫下了《孤憤》、《五蠹》、《說難》等曠世名篇,共計有十萬多字。先秦經典中,《老子》只有幾千字,《論語》不過一萬多字,所以韓非的著述,在當時可謂是“長篇巨著”。
墻里開花墻外香,這些韓王看不入眼的廢話,卻給將來統一天下的蓋世雄主秦王嬴政看到了,他手不釋卷,日系揣摩,看到精彩處忍不住擊節贊賞,漸漸地愛屋及烏,對韓非這個人也“思念”起來。他常常對侍從說:“若能與韓非先生一起散步,縱論天下,哪怕叫我立時死去,也心甘情愿。”而那時,李斯早已憑著自己靈敏的政治嗅覺來到了秦國,并經由呂不韋的推薦,慢慢地做到了秦國的高官。李斯也備受秦王嬴政的尊敬和倚重。
后來,秦王終于發動大軍攻打韓國,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韓王送韓非赴秦,與秦王想見。因一個人而發動一場戰爭,可以想見韓非子的魅力。
聞名不如見面,韓非果然沒讓秦王嬴政失望,他與秦王臥膝長談了幾個晝夜,說得秦王時而深思,時而大笑,完全不知疲倦。可是,這卻遭到了師兄李斯的嫉妒,他擔心,若讓韓非這么“表現”下去,恐怕將來秦國再無自己的立錐之地。于是向秦王進讒,說韓非此有經天緯地之才,胸藏百萬雄兵,可是他一心向著自己的韓國,斷斷不會為我所用。這樣的人,留在世上,豈非是給我大秦將來統一天下留下一個天大的麻煩?
“一言點醒夢中人”??紤]到已經把韓非子“榨取”得差不多了,豺狼之性的秦王翻臉便將韓非下獄,最終又給李斯逼死獄中。
另一個說法是,韓非與姚賈交惡,于是向秦王說他的壞話??墒且Z的舌頭比韓非利索得多,一番剖心挖肺,終于讓秦王感動,相信他的無辜。而韓非反因構陷不成而為秦王所棄,最終身敗名裂。
此外,民間也有說韓非本是韓人,卻為秦效力,甚至還為秦國滅掉韓國出謀劃策,是 “韓奸”,所以他的橫死乃是遭了果報。這種說法實在是有些迂了,因為戰國時候,各國人才自由流動,根本不會囿于一姓一地。君王與策士之間的關系是“契約伙伴”,大家忠誠的對象應該是契約,哪有忠于國家之說呢?
關于韓非之死,恐怕根本原因還是在他自己的身上,胸藏百萬雄兵,涂有高等的智慧,卻無高等的情商,在戰國這種亂世當中,確實是難以生存下來的。
·匈奴扣押蘇武的真正目的
西漢時,中原政權與西北少數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時好時壞。加上漢武帝本身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使得匈奴與漢庭的關系處于持續緊張的狀態。當時,兩國在外交上雖然也有使節互通談判,但是由于雙方統治者出于對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經常會出現談判失敗的現象,而本國的使節也會因此被對方扣押,當成人質。歷史上著名的蘇武,就是因此被扣押匈奴十九年不得放還的。
蘇武,字子卿,生于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卒于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因為蘇武的父親曾出任漢庭官員,所以他自己也憑借父親的關系成為漢武帝的侍從。
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本已完成外交任務的蘇武一行人,偏趕上匈奴上層內部發生暴亂,蘇武等漢朝使節因身份敏感受到牽連,匈奴單于威逼蘇武投降,但是蘇武堅貞不屈,最后被匈奴發配北海,只給他一小群公羊崽,還說什么時候他的公羊下崽了,什么時候才放他回漢朝。
蘇武在北海生活艱辛,餓了,掘鼠洞找草籽野果充饑;渴了,就抓一把雪吃;冷了,就和羊群依偎取暖。原本出使匈奴時還是一個壯年人的蘇武,在被匈奴扣押的這十九年中已經成為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了。
蘇武被扣押的時候,漢朝也曾出面交涉,要求匈奴歸還人質。但是不久之后,漢武帝卻出人意料地發動了對匈奴的戰爭,在戰爭中,李廣之孫李陵因無援兵支援,以五千步卒抵擋匈奴大軍,無奈敵眾我寡,最后投降匈奴。漢武帝將李陵家室盡數誅滅,李陵因此徹底歸胡,蘇武也因此失去被漢軍救出匈奴的機會。
在蘇武被困于北海的時候,李陵曾奉匈奴單于的命令去勸降蘇武,兩個人在北海的苦寒之地,飲酒擊節而歌,各自抒發了自己的思鄉之情和國仇家恨。
后來,漢武帝駕崩的時候,李陵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蘇武,蘇武面向著南方痛哭嘔血。
漢昭帝登基后,對外采取和談政策,幾年后,匈奴與漢朝議和。漢昭帝命人去匈奴要回漢使蘇武,但是當時的匈奴單于卻謊稱蘇武已經死亡,不肯將蘇武放回漢朝。后來漢使與同隨蘇武出使匈奴的?;萑〉寐撓担诺弥K武還沒有死。于是漢使謊稱昭帝在上林苑射雁,發現雁腳附書,說蘇武在北海牧羊。匈奴這才不甘不愿地將蘇武及其隨從一行九人放回漢朝。
其實,從匈奴與漢庭修好之后,蘇武就應該被放歸,況且在這十九年內匈奴單于也更換好幾位了,漢朝也不會追究當時在位單于的責任。那為什么無論是曾下令將蘇武困于北海的單于,還是漢昭帝時與漢朝修好的單于都不愿意將漢使送還漢朝呢?
仔細想來,道理很簡單。
蘇武所在的北海,即今天的貝加爾湖,當時是匈奴與丁令的邊界。蘇武被長期流放在此地,對匈奴當地的情況已經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對丁令的一些情況也基本清楚。對于這樣一個全面了解匈奴內部及外圍情況的漢人,匈奴單于是非常不愿意將他放回漢朝的,因為一旦蘇武回朝,就意味著漢朝會大量掌握匈奴的基本資料,雖然兩國現在暫時交好,但未來絕不會一直和平下去,到兩國交戰的時候,匈奴將會因泄漏了大量的國內信息而在戰場上處于劣勢。
另外,蘇武在匈奴十九年,期間他也與匈奴婦女成婚生子,對于匈奴來講,只要是男丁,都是寶貴的戰斗資源。因此,蘇武也算是對匈奴的戰備發展做出貢獻的。
事實果然如匈奴單于所料,蘇武歸漢以后,與一同回來的?;莨餐蔀闈h朝對匈奴作戰的指揮參謀。尤其是常惠制定的針對匈奴的作戰計劃,使得漢朝趁匈奴內部爭斗力量衰弱而聯合烏孫攻擊匈奴,最終導致了匈奴的分裂,從而再也無力與漢朝對抗了。
蘇武牧羊的故事,一直作為愛國主義英雄事跡的典型代表。然而,很少有人思考在這背后的國家政權利益之爭。蘇武留胡節不辱,實際上是一個臣子在兩國政權軍事斗爭下的無奈選擇。
·實力雄厚的大唐為何向突厥稱臣
突厥先世源出于丁零、鐵勒。南北朝時鐵勒原住在葉尼塞河上游,后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達山),突厥人也在此安家,屢屢進犯中原。隋朝未統一中土時,北方多次遭到突厥的進犯。
隋滅陳完成南北統一后,隋朝與北方的突厥在力量角逐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大隋利用軍事和政治手段開始權力打擊突厥,恰在此時突厥汗國也因內部不和而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驟然的分裂使突厥其喪失了攻占中土的良機,隋文帝抓住時機,利用這層關系而牢牢控制了東西突厥的勢力。
但是,自隋二世楊廣登基之后,隋國力漸漸衰微,群雄并起,不少起事的力量攀附北方突厥,其中包括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等人,就連在晉陽(太遠)起事的李淵、李世民夫子也曾臣服突厥。根據《舊唐書》記載,在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時,突厥軍隊曾趁機襲擊晉陽,大肆掠奪,令李氏父子領教了突厥的實力,所以為了保證能在太原立足,李氏父子決定忍辱負重,先依仗突厥,年年朝貢割地,與突厥可汗修好。
隨著李氏父子的勢力逐漸壯大,儼然有一統北方的趨勢,突厥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常以各種借口要求李家增加朝貢。李淵天性保守,在軍事上并非激進之人,所以一直隱忍,但到了大唐統一天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而登基之后,依然也對突厥表示臣服,這就叫人難以理解了。憑借李唐的軍事實力,與突厥分庭抗禮猶有余份,為什么李世民卻要低頭呢?
這一切要從“渭水之盟”說起。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東突厥的頡利、突利二可汗便率兵十余萬人直逼長安。在此之前,二可汗就率15萬兵馬攻占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內蒙古部分地區)大肆劫掠,而這一次則是出動20萬兵馬,距長安城僅四十里的渭水之北駐扎軍隊,威懾長安城。此事致使長安人心大動,朝野驚慌。太宗李世民甚至與二可汗直接沖突必然要遭受重擊,便采用了緩兵之計,以大批量的金帛財物賄賂二可汗,并與突厥結盟,表示臣服。“渭水之盟”簽訂之后,突厥果然撤兵。其實若是突厥不依不饒,就此南下,中國的歷史將會就此改變。但突厥人短淺的目光使他們最后招致萬劫不復的境地。
自受到“渭水之盟”的屈辱,李世民一直隱忍不發,沒有做任何打擊突厥的事情,而是加緊訓練兵士,增強軍事實力。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分析當前形勢,做好充分軍事準備后,12年隱忍在此一舉,勢必要永訣突厥禍患。他派出李靖率領唐軍主動攻打突厥,突厥軍大敗,頡利可汗被活捉。突厥大勢已去,只好向唐室表示臣服。此后李世民清掃北方諸國,北方各國均向唐朝俯首稱臣。
欲取之,先予之。大唐天子李世民將這一兵法之道運用得神乎其神。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李世民不禁懂得知人善用,同時也憑借其文治武功創造出中土百年安穩的盛世奇景。
·房玄齡揭秘官爵長青的秘訣
幾千年來,名臣將相出了不少,但是能夠官爵長青幾十年,特別是作為開國肱骨而免除“走狗烹”結局,保持永居高位的臣子更是少之又少。大唐開國名相房玄齡卻是個中翹楚,其為官的秘訣值得探究。
房玄齡對唐初“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可說是居功至偉,無人能及。雖經歷宦海浮沉,三起三落,仍能穩居相位,后世流芳。其中的秘訣,耐人尋味。
自幼聰敏好學的房玄齡,博學多才不在話下,更難得的是他天生有敏銳的政治觸覺。在秦王李世民還只是個年近弱冠的血氣男兒時,房玄齡就察覺到其天命所在。當時,李淵父子起兵不過短短兩個月,一切都還是未知之數,而房玄齡就認定了隋朝將亡、李家王朝取而代之,于是毅然“杖策謁于軍門”,投奔李世民。
房玄齡老成持重,目光長遠。每次出征得勝,其他將領爭先恐后地搶奪珍玩寶物,唯有房玄齡憂心于為李世民招攬人才,收集各地民情民風、圖書典籍,以備有朝一日治國之用。房玄齡的做法間接為李世民樹立了求賢若渴的高大形象,在爭取民心的斗爭中把握先機。他的遠見卓識,令李世民嘆服。
房玄齡在“玄武門之變”的皇位斗爭中,充當了重要的謀士角色。當時李世民雖為次子,但因戰功顯赫,加號“天策上將”,位于一切王公之上。太子李建成對此心生疑忌,認定李世民會威脅到他繼承皇位,便與四弟李元吉聯合,妄圖置李世民于死地。房玄齡力薦李世民效法周公,除掉李建成及其同黨,這樣才能鞏固李唐王朝的統治,確保國家社稷的安定與昌盛。房玄齡的想法與李世民一拍即合,使他成為推動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的重要人物,從而也奠定了他在秦王登基之后的特殊地位。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房玄齡為尚書左仆射,行宰相之職。在22年的宰相生涯中,房玄齡忠心耿耿,為貞觀之治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夜以繼日地工作著,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甚至肯屈尊兼做“度支郎中”,親力親為地打理財政預算和賬目。他的忙碌讓李世民都難以承受,曾當面勸他不要總把自己弄得太疲累??煞啃g依舊如故,不為所動。
房玄齡深知“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在李世民授予他“太子少師”的職銜時,上表請求解除機要職務退出權力中樞。李世民不僅不批準,還下詔命令他不得繼續上表就同一問題再次請求。當太子準備儀仗隊要正式拜見老師的時候,房玄齡始終沒敢接受如此禮遇??v使身居相位,仍謙恭禮讓,謹慎維持君臣之道。
房玄齡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肚里能撐船”,其寬大的胸襟,足以令同朝為官者拜服。有一次他重病在床,奄奄一息。一個特別尖酸刻薄的官員居然說:“一個人應該分得清輕重緩急,譬如宰相生病這件事,在我看來就很有區別對待的必要。一般情況下,如果房玄齡生的是小病,我們絕對應該前去看望,因為這樣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感情,以后,宰相也會給我們點恩惠。如果宰相病得嚴重了,那就另當別論。因為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付出的就永遠沒有收回來的可能了?!狈啃g知道后,不但沒有大發雷霆還以顏色,還在那人來探望之時面帶笑容地對他說:“謝天謝地,我知道我自己不會有什么大的問題了,因為你都來看我了!”
“孜孜為國,知無不為”,道出了房玄齡的為官之道;“虛懷若谷,德才兼備”,更彰顯一朝盛世的名相風范。
·王安石變法,為何遭到好友司馬光的極力反對
宋神宗趙頊在位年間,宋王朝出現嚴重的內在危機。國家正亟待改革,這時王安石應運而出,宋王朝迅速掀起了熙寧變法的改革之風。此時的司馬光正直青年,在歐陽修的推薦下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御史中丞,在改革風中本可以做一番事業。但是他卻與王安石站在了截然不同的立場。王安石的變法,激進革新,忽略了一些傳統固有的情況,幾乎顛覆了趙氏王朝祖宗留下來的所有治國規矩,在司馬光看來:“先王之法,不可變也。”
站在當世的角度,司馬光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變法應當減輕農民負擔,但是王安石變法中的許多政策反而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他們的生活更困苦。許多貪官污吏利用變法,趁機搜刮地皮,私下做盡壞事。一時間變法大失民心,百姓怨聲載道。
王、馬二人的爭執,就從此處開始。王安石認為變法可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農民負擔,因為善理財者,可以使“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但司馬光確認為:“天地間物產總有一個定數,不在民、便在官,所謂的善理財只不過是盤剝百姓罷了”。言下之意就是王安石非但沒有減少民之負擔,反而更增加了民眾的困苦。
司馬光這樣說也是有根有據的。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王安石變法的內容以及其運行機制。在經濟方面,施行方田均稅法、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軍事上施行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科舉選材方面,施行太學三舍法、貢舉法。撇開其他政策不談,但就一個“市易法”,就足以證明王安石變法的弊端之處。
熙寧五年(1072年)三月,國家頒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資金一百萬貫,在開封設“市易務”(市易司),在平價時收購商販滯銷的貨物,等到市場缺貨的時候再賣出去。同時向商販發放貸款,以財產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納息二分,以達到“通有無、權貴賤,以平物價”的目的。
乍看“市易法”很像是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可是卻與宏觀調控大不相同。宏觀調控管理市場,國家本身是不參與經營的,只是平抑物價。但“市易司”從事的卻是買賣生意,這其中自然牽涉到利益問題。“市易司”雖然不能像商人奇貨可居一樣牟取暴利,但是為了盈利,在收購和發放時就會有回扣的問題存在?!笆幸姿尽北緛碜鳛閲覚C構存在,如今卻打上了商業壟斷組織的徽章,商人們為了能從“市易司”那里獲得收益,就必須要給司中官員以賄賂。如此一來而去,大量的貪官污吏在“市易司”中產生了,百姓還是得不到實惠,反而更加受到政府的剝削。官方經商,竟是禍國殃民。
“市易法”剛出臺沒多久,蘇軾就曾上書王安石陳述以上弊端,許多官員也對種種變法有微詞,司馬光也在其中。但王安石非但不聽,還以“人言不足恤,天變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理由,令近臣蔡京等人將神宗圍在了變法的輿論范圍內,忽略了朝內上下反對的呼聲。
王安石的變法或許好意居多,但卻有不周全的地方。司馬光大為反對作為好朋友的他,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司馬光的反對,也有其刻板的一面,在司馬光看來,治理天下就好比對待房子,壞了就加以修整,不是嚴重毀壞就不用重新建造。改革要穩妥,因為“重建房子,非得有良匠優材,而今二者都沒有,要拆舊屋建新房的話,恐怕連個遮風擋雨的地方都沒有了”。司馬光的這些觀點未免迂腐,這是時代和社會給士大夫的心理束縛,在所難免。
一開始,司馬光只對新法持反對態度,后來才用激烈的言詞彈劾王安石。兩人由莫逆之交,發展到互相攻擊,用司馬光的話來說,最后變成“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的死對頭,在無休止又無效益的爭論中同歸于盡,王安石戴上“熙豐小人”的帽子被千夫所指,司馬光則作為反對王安石的元祐(宋神宗之子宋哲宗第一個年號)守舊黨,背上“元祐奸黨”的罪名被后世唾罵。
司馬光一輩子維護了帝王宗法,落得千古罵名,然其政治生涯,卻也不見多么痛快。王安石下臺了,他最后也下臺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法,恰似在二人面紅耳赤的爭斗中結束了。
·清廷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只為平衡朝中勢力
發生在清同治和光緒兩帝期間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晚清四大冤案之首,歷時四年才得以沉冤得雪,這個案件之中也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真相。
楊乃武是浙江余杭縣鄉試的舉人,自幼勤奮好學,為人正直,好打抱不平。小白菜原名畢秀姑,是葛品連之妻,長相相當俏麗。小白菜夫婦曾租住在楊乃武家的一間房子里。因葛品連在外幫工,早出晚歸,而楊乃武與小白菜同住一樓,過往甚密,所以街坊鄰居就傳出流言,說楊乃武與小白菜之間關系曖昧。同治十二年10月初9,葛品連突發疾病,本以為是患了流火疾,到了申時葛品連便死了。葛品連死后的第二天,尸體的口、鼻內竟流出血。因此葛品連的母親馬上向余杭縣知縣劉錫彤要求驗尸查明死因。
劉錫彤帶著仵作沈祥及門丁沈彩泉等前去勘驗,勘驗過程之中,沈祥用銀針刺探尸體喉部,青黑色,擦之不去,不似是砒毒之征,心下疑惑,卻并未用皂角水多次擦洗。就向知縣稟報說是中毒身死,卻未報何毒致死,而沈彩泉則說是砒毒致死。劉錫彤又聯想到街坊間關于楊乃武與小白菜有奸情的流言,馬上就認定小白菜有殺夫嫌疑,將小白菜帶回縣衙審問,小白菜最后卻在劉錫彤的嚴刑酷法之下,承認了自己用砒霜毒死了葛品連。當年的《申報》載,小白菜受的刑是“燒紅鐵絲刺乳,錫龍滾水澆背”。酷刑之下,小白菜供述說她是在10月5日這天從楊乃武手中得到砒霜,在10月初9這天把砒霜倒入藥湯中讓葛品連一起服下,以達到她與楊乃武通奸居住的目的。
得到小白菜的口供之后,劉錫彤如獲至寶。因為劉錫彤與楊乃武之間本就有仇怨,楊乃武曾以濫收錢糧、斂贓貪墨的罪名舉發他,劉錫彤因此而斷了財路。于是劉錫彤馬上逮捕了楊乃武,但是楊乃武卻說自己10月2日到10月初9這段時間根本不在余杭縣內,而是去余姚岳母家辦事。否定小白菜供認的初五日交砒霜的事實。楊乃武拒不認罪,劉錫彤就對其嚴刑拷打,熬不過嚴刑酷法的楊乃武最后也不得不認罪。
得到楊乃武和小白菜的供認,杭州知府陳魯以楊乃武與小白菜通奸共謀害死葛品連定案,判處兩人死刑。
期間,楊乃武在獄中,書寫了關于自己是被屈打成招的申訴材料,由其妻楊詹氏和其姐楊淑英向衙門申訴。經過輾轉波折,驚動兩宮太后和皇帝,兩宮太后示意將楊乃武與小白菜案由刑部在北京重審。刑部接下此案后,便調集本案的有關證人及楊乃武和小白菜進京。審理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疑點,尤其是發現楊乃武和小白菜都受過酷刑,與官員上奏中所說的并無刑訊一節明顯不符。當初提供證詞說賣給楊乃武毒藥的艾仁堂藥店的店主錢坦已經死亡。種種疑點說明這起案子極有可能是冤案,于是刑部決定重新開棺驗尸。經過再次驗尸,刑部仵作認為葛品連屬于因病而死,并無中毒現象。冤案是由于沈祥等首次驗尸不符合朝廷規定的檢驗要求而造成的。
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歷時四年多,最終得到平反。朝廷下令革去了劉錫彤知縣之職,并發黑龍江效力贖罪,不準收贖。沈祥以及其他相關人等30多位官員被革職、充軍或查辦,浙江巡撫楊昌浚、浙江學政胡瑞瀾,杭州支付陳魯一干官員100余位革職永不續用,此案也終于得以告一段落。
從最后的審判結果來看,這場案件其實是朝廷平衡湘系勢力的手段而已。因為當時浙江一帶的官員幾乎都是出身于曾國藩的湘軍,同處湘系,官員之間相互扶持,相互維護,從而致使案子遲遲難以翻案。對于朝廷來說,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就是最好的削弱湘系勢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