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李冠
- 宋詞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1551字
- 2016-02-26 15:04:22
【詞人簡介】
李冠,生卒年不詳,字世英,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與劉潛同時以文學稱京東,又與王樵、賈同齊名。著有《東皋集》二十卷,已佚。《全宋詞》錄其詞5首。
六州歌頭(秦亡草昧)
秦亡草昧,劉、項起吞并。鞭①寰宇,驅龍虎,掃欃槍②,斬長鯨。血染中原戰。視余、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
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③。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嗚咽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何處見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注釋】
①鞭:借指武力。
②欃(chán)槍:彗星的別稱,古人視彗星為災禍的預兆。此處比喻叛亂,動亂。
③泉扃:九泉。
【賞析】
《史記·項羽本紀》可視為這首懷古詞的本源,全詞蒼涼激越、雄壯激昂,將項羽起兵反秦、征戰沙場、敗于劉邦、痛別虞姬、自刎烏江這一系列壯懷激烈的歷史歷程,凝練地概括于一首長調,顯示出高超的藝術概括力。
起首兩句概述了秦朝滅亡、楚漢相爭的歷史大局。“草昧”形容時世混亂黑暗,自古亂世出英雄,劉邦、項羽亂世起兵、逐鹿中原,都力圖稱霸天下。
“鞭寰宇,驅龍虎,掃欃槍,斬長鯨。”這四句字字鏗鏘有力、慷慨激蕩,表現出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意圖推翻舊王朝的浩然陣容與聲威。“鞭寰宇”表現了項羽鞭指帝位、欲統天下的霸氣;“龍虎”指代項羽手下的精兵強將,項羽能“驅”之,可見其非凡的軍事才能;“欃槍”喻指叛亂、動亂,“長鯨”指代秦朝大將,“掃欃槍,斬長鯨”意指項羽勢如破竹,將秦朝逼入土崩瓦解的被動局面,寫出他為反秦事業立下的汗馬功勞。
“血染中原戰”道出戰爭的殘酷,也為項羽的悲慘結局做了鋪墊。“余、耳”指的是項羽扶植的反秦大將陳余和張耳。“勢奔傾”指出了秦被滅后,項羽一方的形勢由強變弱:大將陳余被殺、張耳反戈投靠劉邦,不歸附劉邦者也一一被消滅。“兵散”描繪出項羽軍隊的頹勢,與前文“掃欃槍,斬長鯨”對比強烈。“刁斗”是古代軍隊器具,白天用來燒飯、晚上用來巡更。月明如水之夜,項羽被劉邦圍于垓下,兵將已無戰勢,風聲急促、旌旗繚亂、時至夜半三更,曾經所向披靡的項羽聆聽著四面傳來的楚歌,與虞姬淚眼相對,絕望地感嘆“虞兮虞兮奈若何”。
過片承接上文,具體描寫霸王別姬的場面。“念花無主”中“花”指代美人虞姬。項羽兵敗,大勢已去,虞姬想到被俘后可能遭受的羞辱,愁思凝聚眉端。忠貞剛烈的虞姬揮劍自刎赴死,展現了她對項羽的真摯感情。“時不利,騅不逝”化用項羽《垓下歌》中“時不利兮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寫項羽從垓下突圍后,在陰陵再度被圍困;“嗚咽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末路窮途、大勢已去,英雄悲戚驚動天地,項羽拒降、不愿忍辱偷生,在烏江自刎身亡。這幾句連貫而下,塑造出項羽這一悲劇英雄的形象,意境慘烈悲壯。
“功蓋世”是詞人對項羽的高度評價,贊其功高蓋世;“何處見遺靈”與前句對比強烈,說明即使驚世英雄也會隨著歷史的流逝而被遺忘,語調沉重哀婉。“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描寫出寒江波冷、枯木凋零的悲寂景象,增添了悲劇色彩。“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結尾處寫今人對項羽的憑吊懷念,“勝負難憑”一句含有詞人對項羽的敬重,表現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歷史觀。
詞人李冠字字珠璣,道破了項羽一生的流離顛簸,寫出其成敗榮辱。全詞語言凝練,人物刻畫豐滿形象,歷史觀點鮮明,是懷古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大師導讀】
《六州歌頭》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傳其聲為吊古詞,如“秦亡草昧,劉項起吞并”者是也,音調悲壯,又以古興亡事實之,聞其歌,使人慷慨,良不與艷詞同科。
——宋·程大昌《演繁露》
冠,齊人,為《六州歌頭》,道劉、項事,慷慨雄偉。
——宋·陳師道《后山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