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晏殊(3)
- 宋詞三百首大師導讀
- 華夏國學書院
- 3266字
- 2016-02-26 15:04:22
這是一幅富有民俗情趣、鄉土氣息、自然之美的風情圖,清新而歡快,略帶民歌意味,毫無“富貴”之氣,在著力表現貴族士大夫階層之閑愁的《珠玉詞》中顯得格外特別。
【大師導讀】
“疑怪昨宵春夢好”三句,如聞香口,如見冶容。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
用清淡的筆觸,刻畫暮春接近初夏的景色。后段寫得特別生動,采桑少女斗草的興高采烈和她的天真無邪的笑聲,劃破了寂靜的春的田野,格外使人感到生活的溫馨和美麗。
——胡云翼
這首詞純用白描,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純潔心靈。筆調活潑,風格樸實,與主題相稱。
——沈祖棻
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賞析】
少女寂寞或少婦相思多被稱為“閨怨”,“閨”指女子,“怨”即離別怨恨,晏殊此首《玉樓春》正是閨怨詞。詞人以男身寫女心,將女子的愁緒和思念刻畫得有情有致,感人至深。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長亭兩旁綠楊、芳草郁郁蔥蔥,春意盎然,但長亭之中卻正上演離別?!熬G楊芳草”的景象是為反襯“拋人”之事而來?!澳晟佟笔且郧啻耗晟俅Q男子,當指女子所戀之人;“拋人”暗指輕易分別,透露著女子的不安和幽怨;又用“容易去”承接,將男子因年少輕狂輕言分別之狀描畫出來。
“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寫分別后,女子午夜時分仍輾轉難眠,好不容易入夢,片刻便被五更時的鐘聲敲醒,她睡眼惺忪地望向室外,只見窗外的花朵都在春雨擊打中飄落?!皻垑簟眱勺种毖耘颖弧澳晟賿伻恕焙笮闹械募拍蛻崙浚B夢境都是殘破不完整的;而“花底”“三月雨”之照更是情以注之,三月時節本就春雨綿綿,而花嬌易逝,在雨水中墜落本是正常,但在女子情緒感染下,花雨成了“離愁”的載體。
上闋四句由“年少拋人”事引入,順承“殘夢”“離愁”之象,將女子與戀人分別后的離愁別緒娓娓道來。下闋由情生情,聚焦于抒發情感,用反語將女子的深情道出。
表面看來,“無情不似有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寫人之無情,實則是從側面轉入,凝于有情:無情人不必像有情人一樣承受太多痛苦,有情人的一寸芳心化作千絲萬縷,皆凝聚著無限悲愁?!耙淮邕€成千萬縷”是“有情苦”的表現,女子之所以感受深刻,恰是因為“有情”,此處有“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況味。“千萬縷”是千萬愁緒,是千萬念情,是女子情感的投射,是女子芳心無處安放之境。
白居易曾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流傳千古,《玉樓春》中晏殊類比而來——“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疤煅牡亟恰敝柑斓乇M頭,遙不可及但至少還有極點,即所謂“有窮時”,但“相思”卻無邊無際,即“無盡處”?!案F”和“盡”相對,將女子的思念蔓延開去,一語難以道盡。
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譽其“婉轉纏綿,深情一往,麗而有則,耐人尋味?!比~由女子抱怨“年少拋人容易去”而始,卻由“只有相思無盡處”而終,情感由怨轉念,由愁轉思,通過白描手法把女子的意緒宕開,以無怨之思,更表思念之雋永。
【大師導讀】
夏閏庵謂后半闋惟極寫“離愁”二字,若南宋人為之,必別出一意,斷不如此直說。此等處正宜著眼。
——俞陛云
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晏殊說:“無情不似多情苦。”傷離別的,受相思之苦的,都是多情之人。那無情之人倒是一身輕,但他們其實更不幸,因為他們的心是空的。
——周國平
訴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賞析】
這是寫重陽登高的作品,通過對佳節時景物環境的細致描寫,表達了詞人深切的思鄉之愁。
詞人開門見山,上闋首句便寫出“芙蓉”、“金菊”的競相盛放,突出“重陽”將至的景色特征?!败饺亟鹁斩奋跋?,天氣欲重陽”,黃菊盛開,芙蓉吐艷,兩花爭相斗艷,風中滿是馨香之氣,正是重陽佳節將來之際。
隨后由近及遠,把視線轉向遠處山村?!斑h村秋色如畫”,遠處的山村如畫卷般美麗。晏殊先以“如畫”總括山村景色,繼而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秋日意象——秋葉,將“如畫”二字坐實?!凹t樹間疏黃”,秋天的樹葉絡繹變色,滿樹紅葉中夾雜著疏疏落落的黃色?!笆椟S”二字絕妙,詞人不寫紅葉的濃密,而是以黃之疏落襯出紅之濃烈。此句含有紅、黃兩種顏色,相互間雜,更顯出色調的艷麗多彩。
上闋詞人由花至樹,由近及遠,而下闋中,轉筆至碧水藍天,引出登高憑遠的動作?!傲魉?,碧天長,路茫茫。”流水澄澈淡蕩,天空湛藍高遠,更顯得路途杳杳漫漫。以“淡”字形容“流水”,將流水澄澈潺湲的情態繪出,營造出澄凈淡泊的意境。詞人于“天”之前著一“碧”字,又于其后著一“長”字,凸顯出天空遼闊、澄澈清明之感,增添了高遠的情調?!奥访C!比?,既是對遠望之景的進一步描寫,也暗暗流露出詞人內心的茫然之感,從而引出情緒波瀾。順情而下,又出“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之句,詞人登臨高處,憑高展望,只見鴻雁飛過,觸發繚繞的情思、無限的思量。
上闋中的景色明麗鮮艷,下闋情思則疏淡沖和。詞人由景及情,隨著視線的轉移描繪出不同的景象,情懷也漸由閑適生出索寞,直至最后以“無限思量”點題束尾,水到渠成,自然貼切。
【大師導讀】
此寫秋景之詞,題材似極淺近,然作結仍極精嚴,非淺人所易著筆。
——趙尊岳
踏莎行(祖席離歌)
祖席①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消,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注釋】
①祖席:送別的宴席。
【賞析】
晏殊五歲能詩,有“神童”之稱,其文采卓然,筆力深厚為當世稱道,《宋史》贊譽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閑雅有情思”。作為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其作品多旖旎風光,歡趣中深孕悲切。此首《踏莎行》承續這一傳統而來,由景生情,再續別離苦楚。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祖席”與“別宴”同義,是餞別之席;“離歌”也強調此作是為分別而寫;“長亭”直接點明分別地點。前兩句寥寥八字,其中“祖席”、“離歌”、“別宴”三組詞語同義堆砌,點明主人公正和他人道別,將離怨渲染得濃郁沉重,為下文抒情做了鋪墊。
“香塵已隔猶回面”,“塵”是凌亂繚繞之象,“香”字點綴,暗含抒情主人公與離人深厚的情誼。香塵已隔開距離,但兩人仍頻頻回頭?!蔼q回面”三字勾勒出兩人依依分別、不忍離去的情狀。此句雖未直言“回面”的究竟是“居人”還是行人,但由后兩句看,應指兩人共回,同感不舍。
接下來具體描寫居人和行人的表現。“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本尤瞬唏R揚鞭,一邊前行一邊回頭,直到被樹林擋住視線,連駿馬似也感同,嘶鳴不止;行人乘船離去,駐足船尾頻頻張望,最終也隨江水的曲折流轉而消失不見。“嘶”字借馬嘶鳴,傳達出居人的哀怨無奈;“轉”字借船“依波”而折境,表達出行人依戀難舍的情愫。
上闋自分別的宴會寫起,由“猶回面”分述居人和行人的表現,下闋詞人將筆力聚焦于居人,詳述分別后的情狀。
居人策馬歸后,于“畫閣魂消,高樓目斷”,眺望遠去的行人。“魂消”明晰地表現出居人登高而望的銷魂狀;“目斷”承之,交待居人望眼欲穿、目依波轉。隨后續寫居人在“畫閣”所見景象:“斜陽只送平波遠?!标柟庑睘⒃诮ㄉ希b遠不知去處?!靶标枴北緸榘砺淙罩眨溟g暗含遲暮傷感;“只”字貫通,更顯寥落。斜陽余暉只能伴送“平波”“遠”去,離恨在此境中被渲染得異常濃重。
在對分別情景作了細致描摹后,詞人最后直接點出離愁:“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彪x愁縈繞,可用“無窮無盡”形容,可見此情綿密悠長,難以排遣;“思”念本就難覓難尋,“天涯地角”尋遍,更覺飄渺虛幻,無奈恨極。
由“祖席離歌”始,至“天涯地角尋思遍”終,分別催生思念,自然順暢,合情合理?,F代文史學家唐圭璋評此送別之作“足抵一篇《別賦》”,此言不虛。
【大師導讀】
“斜陽只送平波遠”,又“春來依舊生芳草”,淡語之有致者也。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
以“目斷”呼應“去棹”,以“魂消”喚起“尋思”,上下銜接之密,似無意而實有意,蓋作法之極工者。
——趙尊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