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需求與供給:推動價格變化的神奇力量

丈母娘需求是房價的幕后推手

2009年9月,顧云昌在成都的“中國地產金融年會2009區域巡回峰會”上,“剖析”房價上漲是因為“丈母娘需求”。

顧云昌稱,小兩口快結婚了,卻一直不買房,于是丈母娘把女婿找來“探討”,這下小女婿坐不住了,只好清倉、典當,籌錢買房,這就是“特剛需求”。顧云昌指出,“特剛需求”不是個別現象,目前在京滬杭和深圳等地,這種“需求”在持續,改善性需求、投資性需求都在持續,長遠來看,中國房價還會緩慢上漲。

顧云昌的言論一出,遭到了多數人的炮轟。有人調侃說,估計很多“丈母娘”還沒搞清楚狀況,突然就被推到了房市的最前沿,買不起房的,因為結婚被逼買房的,都向“丈母娘”開炮吧。

熟悉房地產專家“雷言駭語”的朋友,恐怕都已經發現,“丈母娘炒房論”并非獨創,而是沿襲了兩年前萬通集團主席馮侖的“未婚女青年推動房價上漲”的理論,并將其發揚光大。

2007年底,房地產商馮侖提出“未婚女青年”推高房價,馮侖說:“年輕女孩,沒有房子嫁不嫁?90%的女性是不嫁的。所以說,未婚女青年推動了房價上漲,這具有很濃的中國特色。”他認為買房應限制在35歲以上,他認為房價上漲跟需求有很大的關系,很多人結婚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有房,至少要交得起首付。如果政府強制規定35歲才能買房,將降低對住房的需求,從而降低房價。

從馮侖的“女方的適度施壓,是房價的隱性推手”到“丈母推高了房價”向我們揭示了兩個問題供給和需求。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經說過,學習經濟學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你只需要掌握兩件事,一個叫供給,一個叫需求。什么叫供給和需求?

在經濟學中,供給是指生產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應的能力。例如:當房價在一萬塊的時候,開發商愿意蓋多少套房子;而按照他的生產能力,他最終又能提供多少套房子。

構成需求的因素有兩個,一是購買欲望,二是購買能力。例如:當房價在一萬塊的時候,有多少人買的起房子;在一定的時期內,有多少人需要買房子,如結婚的需求、工作變動買房的需求等。購房者因為結婚、投資、居住等愿意,需要購買房子;另外,他還要負擔的起,首付、利息……

經濟學家巴曙松說,當前房價上漲過快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供給與需求問題。開發商開發的房子過少,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很多開發商不敢拿地,不愿意拿地蓋房子,而當前,80后一代又需要結婚、工作,供給的嚴重不足和丈母娘需求過旺導致房價高企。

20世紀90年代摩托車曾風靡一時,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很多廠商投資生產摩托車;當摩托車市場飽和,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廠商又紛紛轉產汽車或進入其他行業。影響廠商供給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產品的成本。當一種物品的生產成本相對于市場價格而言較低的時候,生產者大量提供該物品就有利可圖。例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價格急劇上升,提高了制造商的能源開銷,從而提高了其生產成本,進而便降低了其產品的供給。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是供需不平衡導致這些商品的尊貴,因此,白菜在浙江能賣出好價錢,而蘆薈在北京也能賣出好價錢。而丈母娘需求的故事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房子供不應求,從而導致房價持續增長。

女追男是市場先生導演的杰作

一女孩到了青島之后,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男同胞普遍質量不高,但都很搶手,一般工作穩定身高沒有太大問題的男孩簡直就是炙手可熱。據說,青島的相親大會,去的80%都是未婚女孩。一個叫小美經朋友介紹與一男孩相親,見面的時候發現那男孩無論是身高長相都實在太挫,也看不說他有什么其他閃光點,她壓根沒看上,就拒了。

半年之后,小美跟當時那個朋友一起吃飯,朋友透露:“你知道他結婚了嗎?剛結婚!娶的老婆可漂亮啦,家庭條件還非常好?”小美幾乎背過去:“不可能吧?就他?”她著實想不通了好幾天。

實際上,小美在青島這座男少女多的城市就處于賣方市場,供給(男孩)太少,即使商品不太好(身高、相貌、財富)、價格很高(男孩子要求高),也不得不買。因為你不買(女追男)很快就會被其他女孩子給買走了。

在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問題:數量龐大的“剩女”異常焦灼卻無法找到新郎,被迫女追男。而剩女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婚姻市場中女多男少!如果這個現象用經濟學來解釋就是供求關系中的買方市場與賣方市場的失衡。

買方市場是交易由買方左右的市場,市場在具有壓倒優勢的買方控制下運行的。在買方市場上,商品供給過剩,賣方之間競相拋售,價格呈下降趨勢,買方在交易上處于主動地位,市場商品豐富,貨源豐富,有任意選擇商品的主動權。比如在深圳,女:男人數大約為7:1 ,所以男人都比較搶手,不愁娶不到老婆,男方處于買方市場的地位。

賣方市場是交易由賣方左右的市場,賣方在交易上處于有利地位的市場。在賣方市場上,商品供給量少,由于供不應求而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即使商品很次、價格很高,也能順利銷售出去,商品價格呈上漲趨勢。貴州省貴陽市牌坊村原名牌方村,處在崇山峻嶺之中。村里幾乎沒有適齡未婚女孩,在冊的60名其實早已“逃離”這里在外打工。相反,這個2249人、665戶的山村有282條光棍,約占男性總數的1 / 5。30歲以上的光棍俯拾皆是。最大的光棍65歲。這里的男女比例(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是134.7。所以在這里,女性就比較珍貴,可以挑挑揀揀,婚姻就處于賣方市場,由女的決定。

據國家統計局網站的一張中國人口分布(年齡)調查表顯示:在我國,男性比女性多了2.74%。超過70歲以上年齡段中,女性人口遠遠多于男性。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在22——46歲這個年齡階段中,女性比例超過了男性。極端數據出現在27—31歲這個年齡階段,女性人口數量比男性多出了6.21%。這個年齡段恰好是大齡剩女頻發的階段。

更令人嘆息的是,女多男少的情況在22歲以下年齡階段的人口中突然轉變了,極端 情況出現在7-11歲的年齡段中,此時男人竟然比女人多出了23%。這個相差二十多歲的年齡差距根本沒法彌補現在男多女少的嚴峻現實。

看完這個,也許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媒體天天嚷著說我國男多女少卻有大量“剩女”囤積的根本原因了。總體上我國人口是男多女少的,但在適婚年齡階段卻是女多男少的。男性處于有利的買方地位,可以挑挑揀揀。但女性卻不幸處在非常被動的賣方地位,稍不注意就會被擠出局,買不到商品(男性)。由于供小于求,所以女追男成了一種流行趨勢。

買方市場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比較普遍。一般經況下,在產品過剩的情況下,買方有更多機會選擇產品。比如,空調大戰、VCD 大戰、彩電大戰、微波爐大戰,都為買方市場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對于賣方來講,降價、打價格戰或者服務戰是通常的選擇。因此可以說,買方市場是有利于消費者的。

而對于企業來說,當市場處于買方的時候,商家也應該轉變經營策略。美國某鐘表公司一直被公認為是美國最好的鐘表制造商之一,但銷售額和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市場形勢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的許多消費者對名貴手表已經不感興趣,而趨于購買那些經濟、方便新穎的手表。因此當買方市場出現時,企業必須積極推銷和大力促銷,以刺激消費者大量購買本企業產品。推銷觀念產生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的階段。許多企業家感到:即使有物美價廉的產品,也未必能賣得出去;企業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重視推銷,轉變經營策略。

當前,鐵礦石、房子就屬于賣方市場。“錢越來越貶值,為了跑過CPI,總要買資產。從市場情況看,房價很難抑制。我認為有錢還是要買房。”方先生表示。這種想法十分普遍。嘉定11號線附近的西尚海,1.35萬元/平方米,216套房源三天內訂了近90%。市中心某新盤開盤,200套房源,僅關系號就有300多個,到最后,能否買到稱心房源,要看誰的關系更硬。

均衡是買東西時還價的指揮棒

買者:你這件衣服多少錢?

賣者:500元。

買者:太貴了,我最多能給250元。

賣者:250多不好聽啊,干脆我以進價賣給你!450!

買者:還是太貴了,300元怎么樣?

賣者:300元太便宜了,要不咱們都讓讓,400元就成交。

買者:350元給不給?不給我就走人。

賣者:等會等會,350就350吧。這次絕對是虧本賣給你了!

當人們在購買東西殺價時,絕大多數商家都還是會和你討價還價的。這是因為在雙方的博弈中,賣衣服的商家處于為商品定價的優勢地位,他通常愿意為自己的商品定個最高的價格。相反,消費者因為不知道進貨價格而處于劣勢。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商家逐利本性的懷疑,就會促使其不斷地用砍價來測探商家的心理底線,進而摸清最貼近物品真實價值的價格。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一個物體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作用下,而暫時保持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經濟學把這個概念借用過來,作為自己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之一。

均衡理論的創始人是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瓦爾拉斯的均衡理論中有一個拍賣喊價人又稱“瓦爾拉斯拍賣者”通過對商品的競賣,得到商品的均衡價格。在這一點上,供給量與需求量恰好相等。既不存在短缺的現象,也不存在供給過剩的現象,因此也就不存在使價格進一步變化的壓力。買賣雙方都滿意并愿意接受和保持下去的狀態,一種不再變動或沒有必要再變動的狀態。

我們不妨做個假設,來分析這一過程。

1.商家給出實價,雙方都不討價還價

顯然,這種行為對商家是極為有利的,但從商家這一方來說,就不符合前提假設——經濟學中理性人的關鍵特征就是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商家這樣的行為將導致生意沒有繼續運營的成本,時間久了,商家自然虧本,退出市場。

2.商家給出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雙方不討價還價

這種情況下,商家處于優勢,但是對于消費者來說,他感覺到商品質量和價格不符,不討價還價,也不符合假設的前提。沒有人明知吃虧還會持續購買下去。若商家一直不降價,長此以往,消費者也會因為價格太高,自己的利益無法得到滿足而不再購買商品。

3.商家給出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但雙方討價還價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商家能夠滿足自己定高價的傾向,消費者也能滿足自己壓低價格的傾向。兩者都感受到了彼此利益能夠有達到最大化的可能。就像上面買衣服的人,他認為自己將衣服壓價到350元,感覺到很劃算;而賣衣服的人,就算嘴上說自己做了賠本的生意,實際上還是會賺到一些。

分析的結論就是,在商家和買家雙方都愿意選擇討價還價。在市場經濟中,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處于平等地位,所以,彼此能夠充分地在交易中對價格進行協商,表達自己的看法,即討價還價。這樣的市場環境,也為討價還價提供了社會基礎,刺激了人們討價還價的行為。

所以,喬治敦大學教授克里德·威爾康斯說:“市場經濟就是討價還價的經濟。”所以,現在上至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下至街邊的小商小販,交易的雙方都會討價還價。

掌握均衡,目的是為了掌握價格變化的規律,商家可以依據供需均衡及時調整庫存。

例如,當水果市場上存在超額供給時,水果商就會發現,他們的冷藏室中越來越裝滿了他們想賣而賣不出去的水果,他們對這種超額供給的反應是降低其價格,價格要一直下降到市場達到均衡時為止。

當水果市場出現超額需求時,買者不得不排長隊等候購買可提供的幾個水果的機會,由于太多的買者搶購太少的物品,賣者可以作出的反應是提高自己的價格而不是失去銷售量。隨著價格上升,市場又一次向均衡變動。

弗里德曼:“均衡狀態是這樣一種狀態,它一經確立,就將被維持下去。”這時市場上最穩定的價格形成了,賣蘋果的和買蘋果的都會以這個價格來提供或消費貨物,所以他們最終共同決定了這個物品在市場上的價格。

開發商靠捂盤制造稀缺來賺錢

有位很有眼光的郵品收藏家談到自己的收藏經歷的時候,說自己的成功源于一個字“捂”。原來,這位郵品收藏家“捂”的“庚申猴”票,1988年底價是25元/枚,2010年的現價為11000元,22年漲了440倍(現價是其面值的137000多倍);文革票大全,1988年底價一套1900元 ,2010年現價150000元 ,22年漲了78倍。看來,“捂”對郵品身價揚升的奉獻,令人驚奇!

郵品收藏家的“捂”背后就是資源的稀缺性。因為“捂”的時間長了,本來很普通的郵品成了稀缺的產品,自然價值就提升了。

稀缺是經濟學上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們都知道,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物質總是有限的。滿足這種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負任何代價隨意取得,稱之為“自由取用物”,如陽光和空氣等;但絕大多數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稱之為 “稀缺物品”。

凡高生前一直不得志,直到死后才聲名大噪。這些原因就有梵高的畫藝術價值很高,高不可攀、存世數量很少、賣家炒作等原因。他的畫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和他一樣畫風的畫家,雖然印象派很多,但是用那么鮮明顏色.點匯成畫的筆法的畫家當時應該只有他吧。毫無疑問,他的畫是稀缺的。所謂的稀缺,并不是絕對的數量多少,而是指相對于人們無限多樣、不斷上升的需求來說,用以滿足這些需求的多寡,級有用的資源總是相對不足的。再也不會有第二個梵高,這就具有極小的價格彈性,所以他留下的僅有的畫作就會價值連城。

而對某些稀缺的產品來說,其價格往往會高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以手機號為例:在2009年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中,卡塔爾電信運營商Qtel被認定拍出了全球最昂貴的手機號碼。一個6666666的手機號是于2006年5月23日被拍賣的,最終成交價格為1000萬卡塔爾里亞爾,根據當時匯率水平計算約合275萬美元。吉尼斯世界紀錄此前記載的最昂貴的手機號碼是中國四川航空以48萬美元拍得的88888888手機號。

花錢買房產、汽車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物品,或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或日后有升值的潛力;花錢買服務,也能得到實實在在的享受。而天價手機號碼既不是實在的物品,也不是實在的服務,那么,人們如此狂熱地追捧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價值的號碼,甚至不惜血本將其收入囊中,到底圖什么呢?

我們從資源的稀缺性角度來分析。這些數字往往由于諧音或傳統的思維習慣形成,比如說,我國有很多人認為“8”字能給自己帶來好運,主要就是因為8與“發”諧音,例如“168”(一路發)、“888”(發發發)、“518”(我要發)等號碼很受人們的喜愛。

但是這些號碼畢竟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不可能使每個人得到滿足。因此,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對于這些吉祥號碼,就必須以高價才能獲得。這也正是“物以稀為貴”的一個佐證。

火車上有一個推著車賣盒飯的列車員,那盒飯在市場上最多價值5元左右,但是在這趟火車上卻賣到了20元。奇怪的是,她每次在車上就放三盒,賣完了還要回去取,來回跑。于是又乘客問:你車上不會多放幾盒,又不是放不下,為何只放三盒,何必賣完又回去取呢!

列車員就說道:你沒見過賣樓的以捂盤惜售的辦法,不但可以賣高價房還可以賺人氣嗎!我們這是捂飯惜售,乘客看到飯少,再加上吆喝賣完就沒有了的心理預期,不但乘客不講價格,就連買飯與掏錢的時候也不會不猶豫,這樣賣的又快又不會降價。

如果車上放的飯盒多,你吆喝的再好聽,有的乘客還是會給你講價錢,還有些乘客心里想,等你賣不完的時候肯定會降價格,到降價的時候再買呢!這樣不但不好賣,最后還要降價賣出。

這就是以“捂”形成的“物稀”的假想市場,從而抬高“價貴”的格局。很多人都會以為“物以稀為貴”,萬萬沒有想到有時候“物稀”可以通過人“捂”的手段形成,讓本來是自然形成的市場災難演變成人為的市場災難,成為一些人賺取錢財發不意之才的衍生手段。

在汽車市場也有通過捂車加價的手段,賺取更多的錢。利用捂車的手段,制造一種車型緊張的假想,通過這種市場缺貨的心理預期,來欺騙消費者,逼迫消費者多掏錢或加價快提車為目的。

當然,將“捂”字運用最為精妙的當然還是房地產開發商。按理說,開發商把房子建好了,趕緊出手套現為上。之所以出現“捂盤惜售”的怪現象,表面上看來,是開發商采取的一種精心選擇銷售時機、謀求一個利潤最大化的銷售策略。但是,房地產市場不是一般的交易市場,根本原因在于房地產存在一定的稀缺性,特定區位的房源只能是有限的,而“捂盤”無疑深化了這種“稀缺性”。

不少樓盤以“定購”、“擬定合同”為由捂盤惜售,從而讓購房人形成房源緊張、供不應求的恐慌心理,開發商獲取利潤最大化。房子早蓋好了,但是,就是遲遲不拿出來賣。許多樓盤采取“擠牙膏”式推盤策略,讓很多買家感覺“可買的房子越來越少”。“捂盤惜售”這個樓市老生常談的現象,常常會引發購房人的“恐慌心理”,導致房價非理性推高。

就是這種捂盤惜售,讓百姓痛恨的銷售欺騙手段,卻在中國資本市場被復制應用,似乎有種泛濫的一種趨勢。

缺乏價格彈性的糧店從不促銷

某糧店開張,但顧客并沒有老板預想的多。當老板看到滿街的商店降價促銷的吆喝聲不絕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隨處可見,而看到這些紅紅火火的顧客盈門的場面,老板心想“薄利多銷”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將貼在外面的價目表改了一下,在原來的“1.8元1斤”上用紅筆劃去了“1.8”改成了“1.7”,即“1.7元1斤”。價格便宜了1角,但是并沒有多吸引多少顧客。老板想,可能是因為降價的幅度不大,于是將“1.7”改為了“1.5”,變成了“1.5元1斤”,這是非常便宜的價格了。但老板發現,吸引的顧客還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賬的時候,銷售收入竟然幾乎沒有增加。

這使糧店老板十分納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經濟學告訴我們,影響一種商品價格的因素有很多,除消費者的偏好和對該商品的預期價格外,主要有該商品的價格、其他相關商品的價格,以及消費者的收入等。價格彈性是用來測量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對其影響因素變化的敏感程度,價格彈性反映的是在影響該商品的需求的其它因素給定不變的前提下,改變其價格,其需求發生變化大小的程度。

如今,商品打折已經成了一種風氣,無論大街小巷,總會看到“大甩賣”、“跳樓價”、“大放血”等字樣。但我們很少看到糧食、食鹽等商品打折銷售,零食缺乏彈性就是其主要原因!

在商業活動中,對于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可以實行低定價或采用降價策略,這就是薄利多銷。“薄利”是價格低,每一單位產品利潤少,但銷量大,利潤也就不少。因此,降價策略適用于這類物品。但是對于需求缺乏彈性的商品不能實行低定價,也不能降價出售。降價反而使總收益減少,所以現實中很少有米面、食鹽之類的商品降價促銷。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一種物品的需求富有彈性,還是缺乏彈性呢?由于任何一種物品的需求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所以,需求的價格彈性取決于許多形成個人欲望的經濟、社會和心理因素。

從生活中,我們也能得到這樣的體會,生活必需品傾向于需求缺乏彈性,而不必需品傾向于需求富有彈性。小麥、大米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并不會因為價格的變動而起太大的改變。與此相反,當大蒜價格上升時,大蒜需求量會大幅度減少,原因是大多數人把小麥、大米作為必需品,而大蒜作為一種作料,沒有了大蒜,我們一樣能吃飯。

1979年我國農副產品調價,豬肉上調20%左右。在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下,豬肉的需求富有彈性,豬肉漲價后人們的部分購買力轉向其他代用品,導致豬肉的需求量迅速下降。國家不得不將一些三、四級豬肉降價出售,加上庫存積壓,財政損失20多億元;再加上農副產品提價后給職工的副食補助20多億元,整個財政支出增加40多億元。

另外,有相近替代品的物品往往較富有需求彈性,因為消費者從這種物品轉向其他物品較為容易。2004年禽流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家禽類相關產品的生產,但并沒有從整體上影響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因為在禽流感流行期間,人們在飲食上對雞肉的抵制是最明顯的,對于鴨、鵝等家禽的相關產品也頗有顧忌。家禽本來是人們的主要肉食對象,而如今它們的供應量大幅度減小。于是,人們的肉食對象集中在豬、牛、羊、魚等動物上。

我國糧食卻在10多年前就逐步放開了,而食鹽到現在仍繼續實行專營,并且不光是我國,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鹽都控制得很嚴。例如,美國號稱市場經濟的典范,什么商品的生產銷售都是由市場供求來決定,可對食鹽卻控制得特別嚴格。美國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協會和政府共同管理,政府負責鹽開采的審批,制鹽企業都必須在美國食品醫藥管理局進行登記,而美國鹽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制定各種鹽的技術指標,并有專門機構對不同用途的鹽的指標進行監督檢查。

這種對鹽的嚴格控制,有很多種原因。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價格彈性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因素。由于食鹽沒有替代品,其需求彈性很小,所以國家對食鹽的管制非常嚴格。對于人們來說,不管食鹽價格漲多高,都必須消費。如果國家放開對食鹽的控制,導致食鹽市場出現混亂,則對人們生活影響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彈性也是不斷變化的:現代社會的商品的價格彈性和漢朝的價格彈性,早已產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手機,剛出現時,還屬于“有錢人”的彈性需求,這些年下來,手機已經成為了“人人必需”的剛性商品;電腦,過去并非剛性需求,如今已經變成最堅挺的“剛性需求產品”,

而電腦都離不開的基本軟件——操作系統,也毫無懸念的成為了“剛性需求”;而私家車,在“城城皆堵”的中國,也是越來越“剛性”。

在災區遭商販哄抬的吉芬商品

英國學者羅伯特·吉芬19世紀在愛爾蘭觀察到一個現象: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災荒,雖然土豆的價格在饑荒中急劇上漲,但愛爾蘭農民反而增加了對土豆的消費。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吉芬,就把吉芬發現的這種價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隨之增加的經濟現象叫做吉芬現象,簡單地說就是越買越高。

按照正常的供求規律,商品的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但是為什么土豆的價格貴了一倍,卻為什么銷售一空呢?原來供求關系也是有例外的。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價格上升但需求量卻上升的商品——吉芬商品。

需求量隨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上升而增加的商品稱為正常商品。需求量隨消費者的實際收入上升而減少的商品稱為低檔商品。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當人們的口袋越來越鼓時,他們就越來越在意消費商品的檔次:在有能力“鳥槍換炮”的時候,人們通常不會浪費這種能力。據此,我們可以把商品分為兩種:正常商品與低檔商品。對前者的消費會隨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對后者的消費則恰恰相反。

而愛爾蘭的土豆吉芬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在饑荒這樣的特殊時期,面包、肉類、土豆的價格都上升了,但人們的收入大大減少,更買不起面包、肉類,相對便宜的土豆便成為人們的首選,這樣對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價格增長比其他食品類的價格增長更快。

2010年,智利地震后,災區物價飆漲,從食品、嬰兒紙尿布、燃料等的一切價格都不斷上升,這對震后災民來說簡直苦不堪言。恢復營業的超市和商店外大排長龍,物價比地震前上漲了至少三倍,雖然知道有人蓄意哄抬物價,但大家還是不得不接受現實,因為買不到就得餓肚子。

單就一種現象而言,天底下到處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現象。很多“北漂”的人們選擇在北京城郊結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里的居住環境比市區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價比也比較低,房屋一般比較簡陋。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涌入城鄉結合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雖然城鄉結合部的租房價格不斷上漲,但相比主城區而言價格還是比較便宜,對于剛剛在北京立足的年輕人來說,選擇在這里租房還能享受到相對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價比并不高。

吉芬現象是市場經濟中的一種反常現象,是需求規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如果天降大雨,地鐵口的雨傘盡管價格較平時上漲,但銷量還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價格還不是高得離譜,人們就會購買。試想如果雨并不是很大,人們可以趕到商店再去購買的話,小販們的高價雨傘自然就無人問津了。吉芬商品還常常在災難時期被商家利用。比如在“非典”時期,個別商家就是利用了人們的恐慌心理,哄抬物價。

美國人羅伯特·西奧迪尼寫的《影響力》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處旅游勝地,新開了一家售賣印第安飾品的珠寶店。由于正值旅游旺季,珠寶店里總是顧客盈門,各種價格高昂的銀飾、寶石首飾都賣得很好。唯獨一批光澤瑩潤、價格低廉的綠松石總是無人問津。為了盡快脫手,老板試了很多方法,例如把綠松石擺在最顯眼的地方、讓店員進行強力推銷等。

然而,所有這一切都徒勞無功。在一次到外地進貨之前,不勝其煩的老板決定虧本處理掉這批綠松石。在出行前她給店員留下一張紙條:“所有綠松石珠寶,價格乘二分之一。”等她進貨歸來,那批綠松石全部售罄。店員興奮地告訴她,自從提價以后,那批綠松石成了店里的招牌貨。“提價?”老板瞪大了眼睛。原來,粗心的店員把紙條中的“乘二分之一”看成了“乘二”。

其實,生活中的“吉芬現象”并不少見。最突出的就是這幾年來的房市。房價漲得越來越快,而買房子的人卻越來越多,許多沒錢的人也在想方設法購買,借錢、按揭、攢錢……無不希望自己 “有房一族”的美夢早日成真。其實在股票市場上也存在吉芬現象,如某一種股票價格上揚的時候,人們都會瘋狂搶購這種股票。而當一種股票的價格下跌的時候,購買這種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擁有的人也希望盡快拋出去。人們越高越買,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股票價格升高,說明投資者有利可圖。

為了迎合部分高消費群體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高價禮品,價格越高,越能夠顯出對送禮對象的高度重視。于是中秋節出現上萬元一盒的月餅,飯店里出現數十萬一桌的飯菜也就不足為奇了。

思考:為什么電影院提供折扣電影票

這是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后,一個做假證的人在互聯網發個一個廣告,廣告是這樣的:六月是外出旅行的好日子,如果你愿意,辦理一張學生證可以為你省去不少經費。

多多的好處,一次長途旅行就可以把辦理學生證的支出追回——對應經濟危機的好辦法,節省無處不在。

這多少有點笑話的成分,但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現象。影院老板還經常給特殊群體(學生、老人等)打折,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的需求對價格更為敏感。

有人說這樣并不害怕學生從中套利嗎?與黃金和食鹽不一樣,電影票無法隨意轉售。這是因為:

2006年《達·芬奇密碼》全球公映后票房節節攀升,5月26日—28日,某市某影城推出學生優惠活動,在校生憑學生證購買電影《達·芬奇密碼》夜場票,可打四折,只需20元/張,另隨票贈送文樂書店會員卡一張,持卡購書可享受8.5折優惠。

這次白鹿影城推出的學生優惠活動為期三天,該影院當天6點10分開始的所有場次的《達·芬奇密碼》都只需20元。另外,白天場《達·芬奇密碼》原價40元,學生憑證購票打半折,也是20元/張。

另外,6月10日至7月10日,為國產影片展映月,白鹿影城即將放映多部優秀國產影片,并推出針對學生的觀影優惠活動。

從上面這個案例我們也看出,打折的學生電影票是夜場電影票,也就是從時間上進行了限制,所以一般的人,上班族會可能會犧牲晚上兩個多小時的寶貴睡覺時間而耽誤下一天的工作。

電影院為了避免學生轉手套利的可能性想出了各種機智對策。不少訣竅都具備一個共同點:賣家允許顧客以折扣價購買,但前提條件是顧客必須首先躍過某種門檻。比如真維斯可能會短時賤賣,在某一天的下午三點進行打折,這樣一來,顧客需要經常來真維斯店碰運氣,也提升了企業的人氣。愿意付出此種努力的買家,得知打折開始,就不怕麻煩地專門趕過去買,從而享受折扣價。不愿費勁的顧客則要支付較高的價格。

年輕人不可能買一張學生票,然后再把它賣給成年人,從中牟利,因為只有拿著學生證的人才能使用折扣票。倘若賣家提供的是一種體驗,而非切實的產品,那么從本質上來說,套利的機會是有限的。但一個學生看了電影,不可能把自己的體驗轉賣給別的成年人,所以也無法轉賣;對于假證,影院也會設置門檻,研究生證不打折,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拿著一個本科的學生證去看電影,這多少會讓自己臉紅或者過意不去。

看過賣家為不同定價設置門檻的例子,你一定會發現,不管什么商品,賣家多少都要用到此類手段。有一個在入住酒店登記的時候,突然注意到辦事員背后有幅海報上說,“記得詢問我們的特價。”他很好奇,問過之后,對方告訴我,他可以拿到 150 美元的房價。

房客為了獲得折扣所要躍過的門檻是,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由于這個門檻太容易清除,但往往很多人卻并沒有享受到折扣或者特惠。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注意過。還有一些客人恐怕會覺得詢問特價不體面,對價格也并不敏感。還有一些客人,比如能報銷房價的商務人士,根本就不在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闻县| 新平| 宜兰市| 望奎县| 将乐县| 寻甸| 象山县| 堆龙德庆县| 湘乡市| 平顺县| 德惠市| 嵊州市| 衡阳市| 阳西县| 西充县| 华亭县| 九台市| 樟树市| 汤阴县| 察雅县| 阆中市| 普安县| 内乡县| 诸暨市| 同德县| 靖边县| 唐河县| 乌拉特后旗| 汾阳市| 鄄城县| 昌图县| 永登县| 建阳市| 皮山县| 南乐县| 金昌市| 依兰县| 绥江县| 故城县| 凤阳县| 洪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