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飯局首先要讓自己顯得彬彬有禮
人的形象并不是常見的打扮和外貌的概念,而是綜合素質、外表與內在結合的、處于不斷變化中的印象。它包括服飾、行為、語言、修養、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居住環境、出行方式、交際圈,等等。它們在無聲而又明顯地為你下著定義,你的身份、你的社會地位、你的生活品質、你的未來。
高雅的舉止和優雅的談吐,往往是你接近別人的第一步,而無意之中那些“不入流”的言行舉止往往毀你沒商量。
于嘉是一家建筑設計公司行政助理,一次,她陪老板陳先生約見一位客戶,在茶樓邊品茶邊商談合作事宜。相談正歡,茶樓的一位服務員送點心上來,卻少送了一份。這可惹惱了那位客戶,他勃然大怒,邊發脾氣邊想要動手發泄一番,把那個年輕的服務員嚇得除了連聲道歉再也說不出什么話來。
陳先生倒是非常淡定,只是讓服務員再補一份點心,然后又接著如常地聊起來。
回去之時,陳先生告訴于嘉終止與這位客戶的會談,另找他人。于嘉不解,陳先生說:“那位客戶遇事太沖動,不能穩住大局,如果與他合作,可能會因一些細節有摩擦而影響生意。”
此即為因舉止失當而白白丟掉一次機會的反例。
如果你的社會地位已經提升到上層,行為言語卻時不時露出一些粗陋,那么無論你是誰,都難以得到人們的尊敬;相反,你雖非上層,舉止言語卻符合上層的文明,那么你的提升空間就非常廣闊。
很少有人天生就個人魅力不凡,要使自己成為一個魅力非凡的人,可以在社會的大課堂悉心接受磨煉,學習文明的禮儀,提升自己的修養水平。
禮儀是社會交往中,以約定俗成的方式來表現互敬互愛的過程,也是要求自己自尊自重的過程,它涉及服飾、交往習慣、溝通技巧、情商等內容。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個人內涵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社會交往中實用的行為藝術,是人際交往中受到社會認可的互尊互敬的習慣做法。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禮儀可以說無處不在。而要用禮儀去征服別人,首先就要重視形象,其次要注意言行舉止,其中重要的是語言,也就是人與人交流的直接載體。你想要在某個圈子里如魚得水,就要有紳士般的風度,優雅的舉止,謙虛的態度,這是人們為你打分的基礎。富有魅力的形象,就是在不斷地向你周圍的人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此人是一個重要人物,他很值得大家的信賴、他的地位不可忽視,我們都應該尊重、仰慕、信賴他。而人們似乎也聽從了、信服了。你也許沒有做出具體的行為,就已經在人們心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因此,雖然不能說形象決定成功,但成功與形象之間一定是相互促進的。越成功,你的形象就越有影響力;你的形象越魅力十足,你也就越容易走向成功。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每當看到那些小有成就卻形象不佳或脾氣乖戾的人時,我們都不免嘆息,不能建立美好形象的成功就不是成功,這樣的人只能成功地做成某些事。而形象良好、魅力十足的人不僅成就了一番事業,也同時成就了他自己。形象不佳的人只會招人厭惡,擁有美好形象的才會受人敬重。
較之外在的形象,內涵更為重要,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語言表達。要想真正獲得社會的認可,得到大家的喜愛,就要重視語言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即口才鍛煉。要鍛煉口才,首先要掌握基本的交流用語,在恰當地表達自己語意的同時展現自己的個人修養。
一個人參加任何飯局都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加自己的語言修養:
一是有禮節。見面問候就是語言的禮節。有五個最常用的問候語言慣用形式,它表達了人們在交際中的問候、致謝、致歉、告別、回敬這五種禮貌。問候是“您好”;告別是“再見”;致謝是“謝謝”;致歉是“對不起”或“不好意思”;回敬是對致謝、致歉的回答,如“沒關系”、“不要緊”、“不礙事”等。
二是有分寸。這是語言得體、有禮貌的首要問題。要做到語言有分寸,必須配合語言要素,要在知識儲備方面知己知彼,要有明確交際的目的,要選擇好交流的方式。同時,要注意如何用言語去恰當說明行為。當然,分寸也包括人際關系,交際關系距離的分寸。
三是有學識。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知識是前進和發展的推動力,人才是知識和社會前進的媒介。富有學識的人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敬重,而不學無術的白丁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鄙視。學識是語言的積淀,只有擁有一定的學識,口才技能才會隨之提高。
四是有教養。說話有分寸、講禮節,富有學識,言語優雅,尊重和諒解別人……這些都是有教養的表現。尊重別人符合道德和法規的生活方式、穿著習慣、起居飲食、個人興趣;寬容別人的缺點,在別人的確有了缺點時委婉而善意地指出;別人不講禮貌時,本著諒解的態度,視情況理智地處理。
當我們心中目標明確,知道要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樣子時,就可以按照理想中的形象來塑造自己。每個細小的側面加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大概念。這時候,無論你的風度素養還是思想見識,都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
中國是禮儀之邦,社會交往中強調的是以禮相待,以誠待人。禮儀即為社交準則,并且以語言為載體。在飯局中,口吐蓮花是大家樂于見到的,“出口成臟”、詞不達意則是敗筆。作為新時代的社會成員,我們要更好地擴展自己的人際關系網,更成功地做事情,就要重禮,以良好的口才為載體來滿足個人社會交往的需要。
讓陌生人第一時間親近你的說話技巧
越是在社會上吃得開、混得好的“飯局動物”,越是常常需要同一些陌生人打交道。初次見面,給人的第一印象最為關鍵。如何使自己留下一個好印象,為將來的相處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飯局動物”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歷練,才漸漸做到駕輕就熟。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有的人相處一輩子形同路人,而有的人卻一見如故。這是為什么呢?共同話題、最初印象、相處方式,等等,都會成為這段關系加分或減分的至關重要的因素。那么,我們應為兩人初次見面就書寫一個好的開始而努力!
兩個萍水相逢的人要想在短暫的時間內達到心靈上的共鳴,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說好第一句話至關重要。
第一句話要怎么說?有什么技巧嗎?如果你拿捏不準,就試著給人以親熱、友善、貼心的感覺著手,從而消除彼此間的陌生感。比如,白巖松在耶魯大學的演講中提到:“過去的20年,中國一直在跟美國的三任總統打交道,但是今天到了耶魯我才知道,其實中國只跟一所學校打交道。”這就恰到好處地對耶魯大學這個“三任總統的制造者”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用幽默機智的溢美之詞,拉近了與耶魯學子們的距離。
一般來說,對素不相識的人,只要事前作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你都可以找到或明或隱或近或遠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是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愛好、共同的朋友,等等。如果你能在與他人見面時及時找對話題,拉近這層關系,就能一下縮短彼此的心理距離,讓對方對你產生親切感,這會對你之后的人際交往和辦事產生意想不到的幫助。
1984年5月,美國里根總統訪問上海復旦大學。在一間大教室內,里根總統面對一百多位初次見面的復旦學生,在開場白里緊緊抓住彼此之間還算“親近”的關系:“其實,我和你們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你們的謝希德校長同我的夫人南希,還是美國史密斯學院的校友呢!照此看來,我和各位自然也就都是朋友了!”
此話一出,表明了里根對復旦大學的重視,立刻拉近了他與中國學生的距離,活絡了現場的氣氛,并收獲了復旦學生們的熱烈鼓掌歡迎。短短的兩句話就使100多位黑發黃膚的中國大學生把這位碧眼高鼻的洋總統當做十分親近的朋友,接下來的交談自然十分熱烈,相處極為融洽。可見,里根總統這段開場白的設計是多么巧妙!
根據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任何兩個人只要彼此留意,就能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或友”的關系。例如:“你是南開大學的畢業生?我曾在南開進修過兩年,說起來,我們還是校友呢!”“您來自蘇州,我出生在無錫,兩地近在咫尺。今天得遇同鄉,真是高興啊!”談話時,像這樣在時間和空間上拉近彼此的距離,就能給予對方親切感。
做到不刻意、不緊張,面對陌生人自如地放開自己,找出這段“親與友”的關系,且掌握得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要怎么做呢?
面對陌生人,我們總會下意識地存有戒備和疏遠的心理。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保護。卸掉它、主動拉近自己和陌生人的距離需要我們善于察言觀色,并留心分析、揣摩,在對方和自己交談的話語中,找到兩人的共同點。抓住這個共同點深入交流,就會成為拉近雙方距離的鑰匙。
小安是一個湖北的女孩,只身一人在北京打拼,她的工作是在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做銷售。一次,經理宴請一位重要客戶時,小安也去作陪。
在飯桌上點酒水的時候,那位女客戶說:“我感冒了,身體的原因,酒就免了,請給我一碗熱湯面就好。”她說的雖是普通話,但是那個“我”字帶出了一些湖北口音,而且,小安也聽出她的家鄉一定和自己的家鄉相距不遠。于是,小安用家鄉話和她攀談起來:“您是湖北人?離家那么遠,在這里遇到老鄉真不容易!”兩個人相視一笑,在生意關系之外,又增添了一份親近。
這頓飯吃下來,小安給那位女客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來有什么活動,她也都會指名讓小安參加。
這就是拉近與相處對象的距離,為我們的生活和事業帶來便利的例子。
當我們對他人感興趣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去關注他的一舉一動,那么他的每個細節都有可能是我們與他交談的切入點。
比如,對于飯局中的陌生人,你可以從他的口音推測他的家鄉,聊聊各地的風土人情;也可以通過聊天中獲取的專業、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信息,提出有針對性或共性的話題。假如對方能夠耐心解答,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與你交流,就可以繼續交談,引起對方與你相處的興趣和好感,局面也就這樣打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味談論自己的欲望,鼓勵他人多談論一下他自己。這樣,在交談中你會得到很多關于他的信息,有利于進一步交往。只有善于了解對方的情感和心理,才有可能正確地選擇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抓住對方與你產生共鳴之處,無限放大、深入交流,使得說話的氣氛變得輕松愉快。
有時你也可以適當地暴露一些自身的缺陷或小秘密,把握合適的尺度自嘲一下,這樣更能贏得對方的關注。如果你能坦率地正視自己的缺點,那么你正直誠實的品質將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這種誠實正直往往會成為別人對你信賴的基礎,自然你也就大受其益了。
與陌生人交流并不困難,更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抱持正確的心態,掌握交流的技巧,自如大方地與他相處。無論何時,都要讓陌生人看到你的自信、熱情、親切,同時準確地找出與他們交談的共同點,這樣贏得對方的好感,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就不是難事了。即使是對自己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談談新聞書籍等話題,這都能讓對方在短時間內喜歡上你,并享受與你談話的過程。一旦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雙方就很容易推心置腹了。
人緣好的人總是發自內心地善待他人
我們會發現,在飯局或者其他一些交際場合,有些人總是廣受歡迎,而另外一些人卻總是蜷縮一角,與人落落難合。究其原因,是交際者本身性格和交際能力的問題。受歡迎的人落落大方,把與他人聊天交友當做一件很快樂的事情;而躲在角落里畏首畏尾、從頭到尾幾乎不怎么開口的人,往往把交際當成負擔,飯局后幾乎總會被眾人遺忘。如果你想改善這種情形,就應當盡量把握“快樂別人,愉悅自己”這個大原則,讓更多的人了解你,從而接納你。
在日常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學會發自內心地善待他人,做到熱情大方,隨和可親。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和別人交流,讓別人看到我們自信幽默的一面,給別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讓人享受與我們相處的過程,喜歡上與我們交流的方式。這樣,我們在交際圈里就會如磁鐵一般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與更多人更融洽地相處。
范曾是我國當代的人物畫大師,他的書畫造詣很高,聲名遠揚,其口才也遐邇聞名。香港鳳凰衛視將范曾于2002年5月在《世紀大講堂》欄目所做的“大美無言”的演講,評為該欄目“50期以來最轟動、最成功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