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品至上(2)
- 蒙牛:經營人心之道
- 王源
- 2920字
- 2016-02-26 10:48:46
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蒙牛的選才標準中,“德”位于“才”之前。牛根生所說的不能用的三種人在自身的品德修養上,或多或少有所欠缺。這樣的人可能在短期之內體現出他的才干,為公司創造價值。但他的德行對于企業和其他員工來說,卻是長期的影響。道德上的缺陷影響到其他人,可能會產生工作態度的改變;影響到企業,可能會使企業行為產生偏頗,從而使品牌受損。
員工的品德修養往往是外界認識企業,認知品牌的最直接的途徑。一個商場的某個售貨員對待顧客的態度,直接反映到顧客的印象之中,形成對整個商場的最初認知,極易在客戶腦中形成一個難以扭轉的印象。如果這名售貨員態度刻薄冷淡,即使能夠完成當前的交易,恐怕也難有回頭的買賣,更談何顧客的忠誠度。商場的形象會因為這一次偶然的交易,在這名顧客的心目中一跌千丈,最終損失的還是商場的利益。
對于像蒙牛這樣的生產型企業來說,員工的品德修養同樣重要。蒙牛強調“質量就是人品”,把這話反過來說,同樣是一個并行不悖的真理:人品就是質量。員工能夠融入企業文化之中,對待所經手的工作程序保持嚴謹認真的態度,才能保證出品的每一袋牛奶、每一盒冰淇淋的高品質。而企業的管理層的道德品質,則直接影響企業的重大決策是否符合社會期待,是否契合公眾訴求,是否尊重員工利益,從而影響產生的決策是否有利于企業的進步。可以這樣說,員工的品德修養要契合企業文化,同時,員工的品德的集合沉淀,就形成了真實的企業文化。
蒙牛“內幕”:
蒙牛用才的三級火箭理論
企業的用人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樣的。就像火箭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燃料并拋棄前一階段的廢棄物一樣,企業也應該在不同的階段使用適合該階段的人才,讓不適合該階段的人才退出崗位。
在《蒙牛的用人觀》一文中,牛根生拆解“儲備干部”四個字,形象地道出蒙牛對于員工品德修養的衡量標準。
“儲備干部”=“處備干布”
什么叫“儲備干部”?根據諧音,我把儲備的“儲”改為相處的“處”,干部的“部”改為布置的“布”,這樣就成了“處備干布”。
第一,“處”。從今天開始,你們將相處更難處的人,處理更難辦的事。過去你經營好自己就可以了,現在你得經營好一個團隊。如果沒有做好這個準備,沒有建立這個心態,那么,我建議你和人力資源打招呼,趁早把自己換下來。否則,從今天開始,你就難上加難了!
第二,“備”。你們是不是準備好了要干更苦更累的活?是否準備好了獻出自己的智慧成就他人的功勞?你們是否準備好了為別人的失誤承擔連帶責任?這個事情如果你沒準備好,那就真的有問題。
第三,“干”。你要干什么呢?要干他人干不了的、也不愿意干的、甚至是干了以后費力不討好的事。要是沒有這個特點,這個崗位就沒有理由非你不可。
第四,“布”。設計和布置他人想也沒敢想,或者想了不敢去做的事和物。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能不能打開局面,能不能帶出一個李云龍所說的“嗷嗷叫”的團隊,就看你敢不敢涉難事、碰難題、攻難關。
這是我理解的“儲備干部”,等于“處備干布”。
“有才無德,近于小人;有德無才,近于愚人;與其有才無德近于小人,不如有德無才近于愚人。”這是曾國藩的用人觀,他認為“德為本質、才為功能”,德如水之養育眾生,才如水之載物溉田。在操守、學識、才具之中,操守居于首位。這種思想也被當代的許多企業所沿承。
“德才兼備,德為先”是惠普的用人原則,即考核一個人的標準,一個是“德”,一個是“才”。惠普在經營過程中,非常注重“德”。在惠普,“德才兼備”絕對不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口號,而是有很多具體的指標和要求。重用什么人,提拔什么人,就體現出公司對人才的態度。提拔的都是德才兼備的人,其他人就會努力往這個方向走。
惠普要求員工在經營活動中必須時刻牢記公司的職業道德規范,不能急功近利、不擇手段,否則即使完成了任務,也可能以犧牲客戶的利益為代價,或者對競爭對手不公平。惠普認為一個出色的員工不僅要得到自己公司的認同,也應當受到用戶和競爭對手的尊重。惠普是這樣對“德”進行定義的:“德”就是企業提倡的價值觀念。價值觀念的背后就是對好壞、對錯、善惡的評判,比如,惠普認為,在經營過程當中,即使是為了公司的利益,也不可以犧牲正直,也不可以違法,這就是惠普的基本價值觀念。
當然,德才兼備德為先,卻也不能忽略“才”的重要性。牛根生提到的能用的三類之中,后兩類強調的就是人才之“才”。企業在注重員工品德修養的培養的同時,不能忽視員工知識技能的提升。兩者齊頭并進,培養使用“德才兼備”的員工,才是用人之道的至高境界。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說起來簡單的一句話,做起來卻并不容易。要有容人之量,能夠容忍他人的失誤,不予指責;遇到問題之時,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是否自己也對問題的產生負有責任;同時,要對自己高標準、高要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最后,通過自身的努力,將問題解決,以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改變世界。
在蒙牛,同樣道理的口號還有很多,例如“調整自己最簡單,改變別人難上難”,“要自責,不要指責”,“放射自己的光,但不要吹熄別人的燈”、“從最不滿意的客戶身上,學到的東西最多”……
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要從自己身上發現缺點,而不是抓著別人的小辮子不放,施咎于人。要與自己的缺點較勁,使得自己越來越完善,讓思想和思維變得更成熟。什么問題都從自身開始考慮,是哪里出了問題,自己能否作出改變,自己還需要做什么?而不是在出現問題時先去埋怨別人,指責他人的不是,把自己擇得一干二凈。
蒙牛“內幕”:
蒙牛名言
尊重人的品德,重視人的智慧,
承認人的價值,珍惜人的感情,
維護人的尊嚴,提高人的素質。
思路決定出路,布局決定結局,
噸位決定座位,心態決定狀態,
腦袋決定口袋,心胸決定功勛。
古人一日三省其身,就是一個自我修養的過程,就是一個使自己轉變的過程。通過轉變,人會更成熟,更從容,在和別人共事與合作的過程中,在和環境的共處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不再拘束,而是變得游刃有余了。時刻審視自己的人是一個自助的人,一個勇敢的人。他需要對自己“傷痛處”痛下“殺手”,需要自己往自己的“傷口”上撒鹽……但是,這些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是不會白白承受的,當他們在努力改變自己的時候,會發現自己與理想的目標越來越近。
在蒙牛,有著這樣的規定。你領來的客人踩了綠地,你須代他向希望工程捐款50元,理由是,客人不知道企業的規矩,但你不是不知。如果你沒有向客人及時告知,責任在你;告知了客人沒執行到位,還是等于你沒執行到位。
古人說:“勉人為善,諫人為惡,固是美事,先須自省。”別人做了好事,對他進行勉勵贊揚,別人做了壞事,對他進行規諫勸告,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必須事先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是自己平時也做不到的事,卻要去規諫別人,非但不會被別人聽取,反倒要被別人鄙薄。這就好比是自己在朝為官,有被人稱頌的地方,才可以用自己在朝為官的方法教誨別人;自己處理政事卓有成效,才可以用自己處理政事的方法來教誨別人;自己的才學被人所尊崇,才可以用自己進德修業的要領來教誨別人;自己的品性德行被人尊重,才可以用自己的操行來教誨別人。如果說自己尚且做不到,卻要去教誨別人,豈不被別人恥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