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傾聽——輕輕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探索教育的價值觀
- 林格
- 4249字
- 2016-02-29 09:59:03
不知不覺的、悄悄的、一點一滴滲透的教育是最厲害的教育。
孩子的反叛往往由于教育者說話太多。修煉自己的教育狀態,實現閉著嘴說話,才能贏得孩子的尊敬。
我們的孩子內心里都有永不熄滅的蠟燭,這根蠟燭有著無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務是做一根火柴,點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你知道怎樣聽孩子說話嗎?你知道孩子說的話里隱藏著什么秘密嗎?很多人并沒有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很有奧秘的。只有用心的人才能聽到孩子的心靈之音。
美國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主持一個與孩子對話的節目。有一次,她測試孩子說:假如你駕駛飛機載著乘客在空中飛行,突然發現飛機有問題,出現故障,沒油了,你怎么辦?
這小孩直截了當地說:我就趕快跳傘,讓他們在飛機上等著我,我要第一個跳傘!
坐在臺下的許多觀眾哈哈大笑起來,有的觀眾覺得這孩子真鬼頭,發生故障他第一個跳傘,先想到自己跳傘自己逃生。
這位主持人接著問道:然后呢?
這個小孩說:我去取汽油,我還得回來救他們。
聽到這句話,那些大笑的觀眾們止住了笑聲。他們沒想到在孩子單純、幼稚的舉動當中,包含著一顆博愛的心。
這位主持人有一個十分可貴的地方,就是她繼續傾聽孩子的講話,最終了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天底下的父母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因為不了解孩子就很難教育孩子。然而,許多父母與孩子近在咫尺卻難以溝通,甚至常常發生沖突。很多父母覺得和孩子溝通困難,不能理解孩子為什么與朋友聊天時興高采烈,說起話來滔滔不絕,而跟父母說話卻像擠牙膏,問一句答一句,問多了還不耐煩。
為什么會這樣呢?
只要稍稍留意便會發現,孩子跟朋友說話,對方常能耐心地聽他把話說完,還會贊同他的意見;而父母總在聽孩子說第一句話時便急不可待地訓斥孩子,甚至找出許多例子來證明孩子不對,根本不聽孩子把話說完。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話,而在于父母不愿做孩子的傾聽者。
做孩子的忠實傾聽者,是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
父母常常要求孩子應該“如何做”,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不去努力發現孩子這樣做的理由就一味地“糾正”,這是很不明智的。只有做孩子的忠實傾聽者,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談得上有效地教育、引導和幫助孩子。
在《改善親子關系的方法》一書中,有一個案例值得深思:
一名四年級的女孩,從三個月前開始變得學習困難,學習成績下降,甚至不愿意上學。媽媽反復追問后,孩子說她在學校丟失了許多橡皮,說語文課上做練習時,老師曾讓她借橡皮給一位男生,但那位男生沒有把橡皮還給她,她向老師反映后,老師不理睬,還對她有些不耐煩。于是,媽媽說:“你這孩子,怎么這樣小心眼!一塊橡皮算什么?你要什么橡皮,我給你買好了,不要再找老師的麻煩。老師天天要給你們上課,多忙啊,你真不懂事!”孩子仍舊不高興,對媽媽的勸說無動于衷,并且更不愿意上學了。
這位母親只了解了事情的表面,就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并不過問孩子為什么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也不聽聽孩子的想法。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了。很多時候,父母應當做孩子的聽眾,耐心地聽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完,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幫助孩子。
沒有一位父母不愿意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與自己的孩子成為好朋友。很多父母在同事和朋友眼里都是很寬容、體貼的,他們可以傾聽一個失意朋友的訴說,卻很難和孩子溝通好。到底是什么阻斷了親子間的交流呢?
一位母親聲帶上長了結節,醫生強迫她噤聲,至少十天不許說話。這天,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嚷:“我恨老師!再也不去學校了!”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么說,母親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因為她不能講話。氣憤的兒子趴在母親的膝蓋上,傷心地哭著:“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嘲笑我,真沒面子!”母親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摟著傷心的兒子。兒子沉默了幾分鐘,似乎逐漸平靜,最終從母親懷中站了起來,輕輕地說:“我要去公園了,同學們還等著我呢,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
由于一個特殊的原因,這位母親體會到了“沉默”在親子溝通中的重要意義。沉默是金,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在親子溝通中,“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甚至比“說”更重要。父母如果希望與孩子的關系更融洽、更親密,希望家庭氣氛更和諧、更溫馨,就應當想方設法讓孩子向父母傾訴。
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會對人產生損害,對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傷害更大。孩子的心事如果長期得不到傾訴,內心世界往往容易變得封閉,他們的心態也會變得不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癥。
《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語文老師接了高中一年級的一個班,班里有位男生引起了她的注意。那個男生看起來很瘦弱、很敏感,眼睛里經常透著憂郁和倔強。他很少和同學嬉笑打鬧,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即使參加活動也是郁郁寡歡。上課的時候,這位老師發現他的眼神飄忽不定,很少舉手發言,即使老師點到他,他也只是愣愣地站起來,詞不達意地說完,臉紅紅地坐下,趴在桌子上半天起不來。
一次下午上作文課,他遲到了。遲到后的他竟然理直氣壯地站在教室門口,一臉倔強,沒有絲毫的歉意。這位老師當時很生氣,就問了一句:“你為什么遲到?”學生卻盯著自己的腳尖,不抬頭也不說話,全班同學目光齊刷刷地落在了他的頭上。班里鴉雀無聲,氣氛緊張。當時,那位老師真想用教師的威嚴壓服他,但她想了想,還是忍住了,平靜地讓學生回到座位上。
下課以后,老師讓那位學生到辦公室里去一趟。學生來了以后,老師沒有批評他,而是和顏悅色地說要給他再講一遍課堂上的內容。那位學生有些詫異,也有點“受寵若驚”,臉色也緩和下來。過了一會兒,見氣氛已經很融洽了,這位教師就說:“剛剛老師問你為什么遲到,并不是想批評你,因為老師知道你自己也不愿意遲到。我覺得你的自尊心很強,不愿意老師批評你,也不愿同學看不起你。”
那個學生張了張嘴,想說什么,但又把話咽了下去,低下頭,盯著自己的腳尖。
這位老師說:“既然你不愿說,老師也不勉強你,你這樣做肯定有你的理由。我希望你把我當做是大姐姐或者朋友,我只想尊重你、理解你,而不會責難你、譏笑你。你如果把心事說出來,就可以輕松一下。痛苦讓兩個人分享,痛苦就少了一半。對吧?”
后來,那位學生終于敞開了心扉,向老師傾訴他的心事:原來,母親去世以后,爸爸丟下他和弟弟又娶了“那個女人”,而“那個女人”非常刁蠻,不讓父親和他們來往,也很少給撫養費……
通過這次傾訴,老師了解了學生的情況,在以后的教學當中盡量給他更多的幫助。上課多提問他,盡管有些問題他回答得不那么理想,老師仍然給予表揚,鼓勵他進步。同時也發動學生和他交往,當他有困難的時候主動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另外,老師還經常和他聊天,讓他有機會傾訴內心的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幫助,這個學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雖然和別的同學比,他還是有些壓抑憂郁,但臉上時常帶有笑容,眼中少了些憎恨,性格也開朗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這位老師的方法是很好的,在課堂上她沒有逼迫孩子對遲到的理由作出解釋,當課后關系融洽的時候,她又鼓勵學生傾訴內心的煩惱,最終了解了學生的真實想法。
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和教師卻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常常自以為是地根據成年人的判斷來決定孩子的想法。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不給他們申辯的機會,更不愿意傾聽孩子的訴說。這樣做,不僅堵住了孩子的嘴巴,也堵住了他們的心靈。
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跟親子溝通不暢有關。實際上,親子溝通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父母聽得少而說得多造成的。孩子在想要尋找傾訴對象的時候,卻發現自己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為語言垃圾的承載者,他們怎么會愿意和父母溝通呢?尤其是當孩子心中積郁了不良的情緒時,父母更要注意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否則,孩子很可能因為無法宣泄自己的情緒而變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閉,對人與人的感情不信任、偏激、叛逆,或通過一些不正當的途徑發泄壓力,甚至瀕臨犯罪,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并不善于傾聽。而,不善于傾聽,恰恰可能是當代中國諸多現代性問題的根源。現代性問題層出不窮。從文化角度上來看,其中一個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群體缺乏自我接納的品質。
眾所周知,自我接納是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更是現代人走向成熟的關鍵。而心理學家經常忽視的是,自我接納的品質并非表現在自我的體認上,而是會在人的表達上一覽無遺。
也就是說,自我接納將最終展現為——知道什么可以說,什么不可以說,即“嘴巴的品質”。然而,嘴巴的品質是耳朵培養出來的!不善于傾聽,或者不屑于傾聽,最終的結果是失去了照見自我的“鏡子”,是對自我與他人、自我與自然、自我與自我之關系的漠視。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需要指導和教訓,他們需要的是有人傾聽他們訴說,有人理解他們的感受,在受傷的時候、沮喪的時候、憤怒的時候或者興奮的時候,有人能和他們一起分擔或分享。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關鍵是父母轉變態度。父母要想和孩子好好溝通,必須學會傾聽。怎樣做孩子的忠實傾聽者?我的建議是:
少“說”多“聽”
與孩子溝通的重點就是要注意揣摩孩子沒有說出來的思想感情。和孩子溝通,父母應該多聽少說,在孩子說話的時候要表現出好奇、興趣和樂趣,可以使用眼神、手勢、撫摸等方法,營造出寬松的氣氛,鼓勵孩子多說話。在談話的過程中不要隨意打斷孩子,也不要輕易改變孩子的話題。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在批評處分之前務必給孩子足夠的申辯機會。認真地聽取孩子的訴說,不但可以加強親子間的溝通,還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讓他明白爸爸媽媽總是體諒和支持他的。
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孩子交談
吃飯、散步、臨睡前、旅行都是很好的交談機會,這時候孩子的情緒比較放松,常常會表達出自己最想說的東西。孩子在越小的時候越愿意訴說,教師與父母應該以充滿耐心與興趣的姿態來傾聽,因為這個時候正是溝通的黃金時期。如果將這種溝通堅持下去,即使是孩子長大了,也會習慣與教師、父母交流。
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溝明顯表現為雙方談不到一塊兒。與跟老年人談話相比,跟孩子談話似乎更需要一種類似天賦的才能。在和孩子交談之前,你必須主動并自然地與孩子接近。開始同孩子接觸時,應該有意識地與孩子保持一段距離,只對他們偶爾地注意一下,表示一下好感;等到孩子對你的存在習以為常,感到你并無惡意后,再尋機同孩子進一步接近。要真正與孩子很好地相處,你還必須了解孩子心理、生理上的特點,懂得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