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平靜——教育者之美,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涵養,就是一個人有許多優點,但能把大多數優點藏起來。

內心寧靜,外行迅敏,中道也。達成中道者,務必有三十年的目光,三個月的快速行動之計劃。

心情,這兩個字是教育的一門大學問。心是心靈,情是情緒,情緒是心靈的外在展現,因此,人也可以從把握人的情緒的角度,理解人的心靈。回歸教育的本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靜心情,涵養孩子的平靜。

對于教育者來說,更需要靜心、收心,需要控制情緒,否則,再好的教育內容在壞情緒的作用下,都會變得令人生厭。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關尹子》中說:“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這里的“情”,就是指情感、情緒,應該像水流動時的波浪;“心”就是人的意愿和愿望,應該像水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趨向,有一定的態勢(動能和勢能);而“性”就是人的本能、需要,應該像水一樣。

人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偉大。教育者要用一顆平靜的心靈,去面對我們的孩子,這是教育成功的首要前提。

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代著名的慧宗禪師常為弘法講經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臨行前吩咐弟子看護好寺院的數十盆蘭花。

弟子們深知禪師酷愛蘭花,因此侍弄蘭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風大作,暴雨如注。偏偏當晚弟子們一時疏忽將蘭花遺忘在了戶外。第二天清晨,弟子們后悔不迭: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蘭花憔悴不堪,狼藉遍地。

幾天后,慧宗禪師返回寺院,眾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準備領受責罰。得知原委后,慧宗禪師泰然自若,神情依然是那樣平靜安詳。他寬慰弟子們說:“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在場的弟子們聽后,肅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頂,頓時大徹大悟。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看似平淡的偈語里,暗示了多少佛門玄機,又蘊涵了多少人生智慧: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工作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交往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兒育女的。

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生活的……

在現實生活里,現代人時常心為物役,患得患失。因此,錯過了許多的快樂和幸福。常言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況且事已如此,生氣又何益?從此將那棵快樂的蘭花栽種于心田,擁有了蘭心蕙質,我們的心境一定會盈滿幸福。

在教育中,沒有什么比保持良好的心態更重要的了。世界萬象,任何事都可能發生,關鍵是要有一個始終平和的心態。有了良好的心態,才能沉下心來思考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大衛教7歲的兒子凱利怎樣使用割草機。當他正教凱利如何在草地盡頭將割草機掉頭時,他的妻子叫他,要問事情。大衛剛剛轉身,凱利就把割草機推到草坪邊的花圃上,所過之處的花草均被夷為平地。

大衛對兒子吼叫起來,這時妻子很快走過來,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說:“大衛,請記住,我們在養小孩,不是在養花!”

養花需要細心,培養孩子更需要耐心和愛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發生很多讓父母頭疼的事情。父母對孩子一定要悉心教導,尊重、寬容,千萬別傷害了孩子,孩子稚嫩的心靈比花葉更脆弱,更需要呵護。

父母們往往很難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孩子,給予孩子自由。其實,孩子的人生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父母沒有必要更不應該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在這方面,魯迅的做法很值得我們思考。

1929年9月,許廣平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海嬰。魯迅夫婦寂寞之中得到這一安慰,故以大海的兒子之意命名。

海嬰生性活潑,經常糾纏父親。魯迅喜歡飯后靠在藤椅上,把零食放在桌邊,一邊慢慢地吃,一邊悠閑地看書。海嬰往往從藤椅下鉆出來,毫不客氣地搶父親的糖果、餅干。魯迅只是微笑地看看兒子,從不呵責。海嬰也從來不怕父親,有時還會擠在他的身邊,輕輕揪他的胡子玩,更喜歡像騎馬一般坐在他的身上,親昵地伏在父親胸前,小嘴說出一個又一個天真的問題。魯迅十分喜歡孩子“敢說、敢笑、敢罵、敢打”的天性,愿他做一個活潑而真誠的人。

一次,魯迅告訴來訪的朋友說:“這小孩淘氣,有時弄得我頭昏,他竟問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友人聽了發笑,說孩子正在幻想旺盛時期,而本性又是帶神經質的,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笑話,魯迅點頭稱是。后來,他作了一首《答客俏》的詩,寫出了他對孩子的一片愛憐之情: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古代楚人稱虎為於菟(wūtú)。魯迅愛憐其子,意在期望他成為虎虎有生氣的國家人才。不料海嬰剛滿7歲,魯迅便離開了人間。魯迅在去世前囑咐家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學家。”

現在,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實際上就是讓孩子成為實現自己理想的工具。以這樣的心態去培養孩子,不僅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嚴重的還會扭曲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的一生發展成為“噩夢”一場。

我們要明確的是,孩子不是屬于父母的某種“東西”。當父母意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時,就比較容易放棄扮演“過來人”的角色,讓孩子自己選擇。

著名漫畫家蔡志忠的父親很愿意讓孩子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蔡志忠上中學時,大部分時間都沉迷于漫畫世界,多門功課不及格,甚至面臨留級的命運。當時,臺北的一家漫畫出版社邀請蔡志忠去畫漫畫。蔡志忠不知道父親能否同意自己放棄學業。

一天晚上,父親像平時一樣坐在藤椅上看報。蔡志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親身后,輕聲說:“爸,我明天要到臺北去畫漫畫。”父親沒有抬頭,邊看報邊問:“有工作了嗎?”“有了!”“那就去吧!”這一問一答中,父親一動也沒動,繼續看他的報,也始終沒有要求蔡志忠走到他的面前。

或許,蔡志忠和他父親當時都未曾想到,這短短十來秒對話,影響了蔡志忠的一生。如果當初父親一定要他留在學校,他日后還可能因為漫畫而聞名嗎?

反觀我們身邊,卻有很多父母以“愛”的名義不斷傷害著孩子,把孩子當成工具,來實現他們未完成、或者不可能完成的夢想。他們“重視孩子”只是表面的,實際重視的是他們自己:

重視孩子學習、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往往是重視自己的虛榮。

重視孩子成長、希望孩子完成自己未圓夢想,往往是重視自己的愿望。

重視孩子將來、認為“我是在為你好”的時候,往往是重視自己的判斷。

重視孩子是不是“聽話”、是不是“守規矩”,往往是重視自己的權威。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愛他,才會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會重來,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只知道聽從大人的意愿,漸漸失去自我。

很多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全然忘了他們自己也曾是孩子,全然忘了他們自己也曾經有過童年。

三年級小姑娘幸子,被媽媽關在黑黢黢、堆滿雜物的壁櫥里反省,又急又怕,盼望媽媽早點放她出去。可是,外面一點動靜也沒有,也許,媽媽到鄰居家串門去了。

幸子想起了那個小姑娘。幾天前,媽媽把她關在壁櫥里,她用鋼筆式手電筒照著光亮,在舊紙箱子里發現一個筆記本,一個和她一樣命運的小姑娘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令人心酸的肺腑之言。每當她被媽媽關在壁櫥時,幸子就想聽聽小姑娘的傾訴。她止住眼淚,絲毫不敢疏忽大意,先從1默數到100,接著高聲喊:“來人哪,我害怕呀!我再不敢啦!”停了停,最后在哽咽中深深地舒了一口氣:媽媽不在起居室。

她伸手到雜物夾縫里摸出一個鋼筆式手電筒,從舊紙箱子里取出那個筆記本,借著微弱的光線閱讀起來。

“……還是在壁櫥里。可是,我并不害怕。因為只用一點兒光就能把這里照亮,而且,只有這里,才是屬于我的世界。在這里我不必擔心挨打挨罵。在我家里,偏偏壁櫥才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把真話都寫出來真痛快呀!可是,連作文本上都不許寫真話。我若是在作文本上寫了真話,老師就會擺出一副厭惡的面孔,媽媽的臉色更可怕,所以,這個筆記本誰也不讓看。在這個筆記本上我只寫真話,寫過以后就把它們忘掉,讓這些事情在我腦子里永遠消失。”

“爸爸工作很忙,作為補償,他常常給我買玩具。我真該為此感謝他,爸爸比媽媽溫和得多了。可是媽媽說爸爸在外邊干了壞事,經常扯著嗓子和爸爸吵鬧。每次吵鬧過后,爸爸就對我特別溫柔,并且專門當著媽媽的面說,他最喜歡這個孩子,要是只有這個孩子該多好。所以,媽媽在我做了錯事時,就扇我耳光,這時,我就飛快地鉆進壁櫥,在黑暗中又哭又喊,讓自己漸漸平靜下來。我不想看見兇神般的媽媽。我特別喜歡溫柔的媽媽。我將來長大成人,一定要做溫柔的媽媽,不論孩子做錯什么事情,我都絕對是一個溫柔的媽媽……”

“好啦,出來吧!以后再不許弄臟衣服啦。”拉扇門外傳來了媽媽的聲音,親切又溫柔。幸子心中猛地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喜悅,滿臉堆笑,從壁櫥里蹦出來,竟然忘記把筆記本放回原處。眼尖的媽媽盯住筆記本厲聲問:“那是什么?從哪兒拿的?”

“從那個紙箱里……”

“隨隨便便翻媽媽的東西,真淘氣!”

“我沒有淘氣。我只是看看里邊寫些什么。”

“一個舊算術本子,有什么好看的?混賬東西!剛穿上干凈的制服,你就翻得滿身是泥;讓你反省,你又給我搗亂。小無賴,還不給我滾進去!”

幸子哭喪著臉,慢慢退回壁櫥,把筆記本扔到舊紙箱子里,把自己埋在深深的黑暗中,心想:要是一直待在這里邊該多好!

蘇聯教育家加里寧告誡人們:“絕不要把他們教育成悶悶不樂,過早就想變為成年的人。”孩子的童年是十分寶貴的。愛孩子,就要捍衛孩子的童年,讓他們獲得輕松愉快的生活。很多父母生怕孩子在童年時代就落后于人,所以早早地為孩子規劃人生,于是,孩子的童年生活被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擠占,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無情地打磨成一臺臺學習機器,孩子寶貴的童年也被扼殺。

童年是具有特別意義的。我們的教育能否獲得可持續的發展,取決于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樂的、是自由的,他就有無限的張力;如果他的童年是過于沉重,過于勞累的,他就會厭倦學習、生活甚至人生,心靈就封閉了。沒有開放,便沒有發展。

平心靜氣不易,克服浮躁亦難。身為父母,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則,孩子的一生將毀在最愛他們的人手中。我的建議是:

盡量讓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

當你批評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批評是對事不對人,家長在批評孩子時,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客觀事實,避免主觀明確地提出批評。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說“你總是邋里邋遢”類似那種很主觀的話,而是應該就事論事,很客觀地向孩子講明是什么原因導致你要批評他,比如“你這一次離開家忘記了鎖門,上一次也是,這樣很危險啊”,做到批評錯誤的行為,而不是批評孩子本人,這樣能夠使孩子心服口服,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家長在批評的時候,切忌對孩子進行人格污蔑。

嘗試“三明治”批評法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運用“三明治”法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所謂“三明治”法是指把批評的內容夾在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這種批評的架構和三明治很相像,第一層是認同孩子的優點,中間這一層是對孩子的批評,第三層是對孩子的鼓勵和幫助。這樣的批評方法,不僅不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而且會使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評,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足。

幫助孩子控制不好的情緒

父母可以教孩子一些消除壓力和怒氣的辦法。比如建議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到操場上打打籃球。家長或者可以畫一幅孩子生氣的畫像給他看,然后告訴他:“這個孩子就是你哦。”總之,控制情緒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對孩子今后的發展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常的生活當中,家長可以和孩子協商一些規矩,如:生氣時要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允許大喊大叫,也不可以隨意說別人的壞話甚至是侮辱別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湘潭市| 平度市| 汝城县| 潮安县| 嵊泗县| 康保县| 四川省| 宁都县| 左贡县| 五河县| 舟山市| 达尔| 固原市| 丹江口市| 郴州市| 福海县| 华安县| 高台县| 当涂县| 彩票| 湘潭市| 台南县| 盐城市| 镇康县| 邵阳县| 合阳县| 宝清县| 新昌县| 龙南县| 隆回县| 淅川县| 武汉市| 东莞市| 北碚区| 安岳县| 宜宾市| 资阳市| 淄博市| 时尚| 蒙城县| 巴彦淖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