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 景岳全書
- 葉天士
- 4998字
- 2015-12-28 09:41:21
潤腸丸(九八)治脾胃伏火,大腸干燥,或風熱血結,宜用此丸通之。若結在直腸,宜用豬膽汁導之。蓋腎主五液,開竅于二陰,若津液滋潤,則大便通調,若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必當培補,乃忌此藥。
桃仁(去皮尖) 麻子仁(各一兩) 羌活 歸尾 大黃(煨) 皂刺 秦艽(各五錢)上各另研為末,煉蜜或豬膽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若用豬膽汁導而糞不結燥者,須急補元氣。
沒藥丸(九九)善逐滯血。
當歸(一兩) 桂心 芍藥(各半兩) 桃仁(去皮尖,研) 沒藥(各三錢) 虻蟲(去足翅)水蛭(炒,各三十個)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空心醋湯下。
當歸丸(百)行血,利水,通大便。
當歸(半兩) 大黃 桂心(各三錢) 赤芍藥 葶藶(各二錢) 人參 甘遂(面裹煨,半錢)煉蜜丸,如彈子大。空心米飲化下一丸。
破棺丹(百一)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發狂。
大黃(二兩半,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童便、酒化下,白湯亦可。
忍冬酒(百二) 解諸癰毒。
忍冬藤(鮮者四五兩,若干者,止用一兩,搗) 大甘草節(一兩,生用)二味入砂鍋內,以水二鐘,煎至一鐘,再入無灰酒一鐘,又煎數沸,去 ,分三服,病重者晝夜兩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另用忍冬藤研爛,入酒少許罨患處。
金銀花酒(百三) 治一切癰疽發背,疔瘡喉痹等證。
用金銀花藤葉搗爛,取汁半鐘,和熱酒半鐘溫服,甚者不過三五服,可保無虞。
槐花酒(百四) 治癰瘍熱毒最妙。
用槐花四五兩炒微黃,乘熱入酒二鐘,煎十余滾,去 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但察其有熱毒未清者皆可用。槐花治濕熱之功最為神速,惟胃寒者不宜服。大抵腫毒非用蒜炙及槐花酒先去其勢,雖用托里諸藥,其效未必甚速。
蒲公英酒(百五)治乳癰吹乳,不問已成未成皆可用。
用蒲公英一握,搗爛,入酒半鐘,取酒溫服, 貼患處,甚者不過三五服即愈。
遠志酒(百六) 能托散諸毒,治女人乳癰尤效。
遠志(不拘多少,用米泔浸洗,捶去心)上為末。每服三錢,用好酒一鐘調,遲少頃,澄清飲之,以滓敷患處。
牛膝酒(百七)治楊梅風毒,腰痛。
牛膝 川芎 羌活 五加皮 杜仲 甘草 地骨皮 薏仁(各一兩) 生地黃(十兩)海桐皮(二兩)上 咀,用帛裹入無灰酒浸二七日,夏月三五月。每服一杯,日三五次。
消癭酒(百八)昆布(三錢) 海藻(五錢) 沉香 雄黃(各一錢,研末) 海螵蛸(二錢)上為咀,用好酒一升湯煮。任意每服一二鐘,或浸十余日亦可飲。
桑枝煎(百九)大治口渴。
取嫩桑枝細切一升炒,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三五劑,更多尤妙。《抱樸子》云:療風痹干燥,臂痛香港腳,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耳目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神仙截法(百十)治癰疽發背、一切惡瘡,預服則毒瓦斯不入內。
真麻油 一斤,銀器內熬十數沸,候冷。
上用酒兩碗,入油五盞。通口熱服,一日用盡,緩則數日服之。吳安世云:吾家三世用之,無有不效。又聞獵者云:凡中藥箭,急飲麻油,藥毒即消,屢用甚 。按:上方凡大便秘結而毒蓄于內者,最宜用之以疏通其毒。若陰毒及大便不實者,乃非所宜。
砭法(百十一)治丹毒疔瘡紅絲走散,或時毒瘀血壅盛。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 者一塊,以箸一根,劈開頭尖夾之,用線縛定,兩手指輕撮筋尾,令瓷 正對患處,約懸寸許,再另用箸一根頻擊箸頭,令毒血遇刺皆出,毒自減退。若毒瓦斯入腹膨脹者難治。
刺少商穴(百十二) 治咽喉急痛。
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瓜甲角如韭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即消。若重而膿成者,必須針患處,否則難治。
洪丞相蜞針法(百十三) 凡癰瘍勢 毒盛,血凝不散者,宜用此法以殺其勢。
治癰初作,先以筆管一個,入大螞蝗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惡血得去其毒即散。
如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屢試屢效。若血不止,以藕節上泥涂之即止。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涂上,先干處即是。
騎竹馬灸法(百十四)治一切瘡瘍,無有不愈。
其法令病患以手肘憑幾而坐,男左女右,將手臂豎起要直,乃用竹篾一條,自臂腕中曲處橫紋間量起,貼肉直上至中指尖盡處截斷為則,不量指甲。另用竹扛一條,令病患脫衣正身騎定,前后用兩人扛起,令病者腳不著地,仍使人扶定,勿令傴僂,卻將前量臂篾從竹扛上尾 骨坐處,直貼脊背量至蔑盡處記之,此取中之處,非灸穴也。又用薄篾量男左女右手中指節兩橫絞處,截為同身寸法,將此寸蔑即安前脊中點記處,兩邊各開一寸,盡處即是灸穴,各灸五七壯。疽發于左則灸右,疽發于右則灸左,兩邊俱甚則左右皆灸。蓋此穴乃心脈所過之處,凡癰疽皆心火之留滯,灸此則心火流通而毒自散矣,有起死回生之功,屢試屢驗。
神仙隔蒜灸法(百十五)治一切癰疽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及治痘疔毒瓦斯熾盛,使諸痘不能起發,已起發者不能灌膿,已灌膿者不能收靨等證。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此攻散郁毒從治之法也,大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頭去皮切三分濃,按瘡頭上,用艾炷于蒜上灸之,五壯換蒜復灸,或三十壯,或一二百壯,愈多愈妙。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
或陰毒紫白色,不起發,不痛,不作膿者,尤宜多灸,仍服托里之劑。如灸后仍不痛,或不作膿,不起發者不治,此氣血虛極也。
附子餅(百十六)治潰瘍氣血俱虛,不能收斂,或風寒襲之,以致血氣不能營運,皆令不斂。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以唾津和為餅,置瘡口上,將艾炷于餅上灸之,每日灸數壯,但令微熱,勿令痛,如餅干,再用唾津調和,務以瘡口活潤為度。
豆豉餅(百十七) 治瘡瘍腫毒硬而不潰,及潰而不斂,并一切頑瘡惡瘡。用江西豆豉餅為末,唾津和作餅子,如錢大,濃如三文錢,置患處,以艾炷于餅上灸之,干則再易。如灸背瘡,用漱口水調餅覆患處,以艾鋪餅上灸之。如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毒。如有不效,必氣血虛敗也。
木香餅(百十八)治一切氣滯結腫或痛,或閃肭,及風寒所傷作痛,并效。
木香(五錢) 生地黃(一兩)上以木香為末,生地黃杵膏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處,以熱熨斗熨之。
香附餅(百十九)治瘰 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
用香附為末,酒和量瘡毒大小作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
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
神效桑枝灸(百二十)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此陽氣虛弱。用桑枝燃著,吹熄其焰,用火灸患處片時,日三五次,以助腫潰。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畔。其陰瘡瘰 ,流注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潰則解熱毒,止疼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余毒,生肌肉。若陽證腫痛,甚或重如負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其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神效蔥熨法(一二一)治流注結核,骨癰鶴膝,肢體腫塊,或痛或不痛。或風寒襲于經鉻,流注肢體,筋攣骨痛。或跌撲損傷,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或先用隔蒜灸法而余腫未消,最宜用熨,以助氣血而行壅滯,其功甚大。用蔥頭鈿切,杵爛炒熱敷患處,冷即易之,再或熱熨數次,腫痛即止,其效如神。或用蔥煎湯,熏洗傷處亦妙。或用蔥一大把,束其數節,切為薄餅置患處,用熱物熨之,或鋪艾灸之亦可,必易餅多熨為妙。
神仙熏照方(一二二)雄黃 朱砂 血竭(真者) 沒藥(各一錢) 麝(二分)上五味,研細末,用棉紙卷為粗捻,約長尺許,每捻中入藥三分裹定,以真麻油潤透,點灼瘡上。須離瘡半寸許,自紅暈外圈周遭徐徐照之,以漸將捻收入瘡口上,所謂?外而內也。更須將捻猛向外提,以引毒瓦斯,此是手法。此藥氣從火頭上出,內透瘡中,則毒隨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消,可漸減之,熏罷隨用后敷藥。
廣陵李杜云:背瘡所患,惟內攻與外潰耳。證屬火毒,醞釀斯成,不能外散,勢必內攻,不能中出,勢必旁潰。醫者往往以涼藥圍解,多罹此二患。又陰瘡不起發者,止有隔蒜灸一法,然亦未見鑿鑿取效。此方初用藥捻熏照,以火引火,毒瓦斯外散,后用藥敷圍,追膿止痛,毒從孔竅及瘡頂中出,可免旁潰矣。陰瘡一照,即起紅暈,狀如蒸餅,變為陽證,可保無虞,此其奇中大略也。照法日每一次,初次用捻三根或四根,次日用四根或五根,再次漸至六七根止,大率看瘡輕重,酌捻多寡。重者不過六七日,腐肉盡化為膿,從瘡口中陸續涌出,新肉如石榴子累累而生,此時不必再照。圍藥終始如一,隨瘡勢大小,漸漸收入。照圍后不可聽醫用膏藥貼蓋,以致毒瓦斯怫郁,止剖蔥葉量瘡口貼之。凡照時先須用豬蹄煎湯,澄清洗去圍藥。
如法熏照,待瘡勢大愈,肉生將滿,始可用生肌散,或護以太乙膏,平復后膏藥猶不可離,此其始末細微也。內服者,大要不出十宣散、護心散等方,最忌寒涼,恐傷胃氣。此瘡由惱怒郁結濃味所致,受病以年計,愈久則愈甚也。調攝之法,非懲忿窒欲,清散托里,治以前方,即盧扁復生有望而走耳。又前方初止治背疽,其后一切腫毒無不牧功,蓋法無定則,醫貴變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余不佞善病,故留心方術,然未經累驗,不輕授人。此一方初驗于化南,再驗于陳大參景山,及范中翰舍初,其他證亦曾用以推展,皆應手取效,輒贅其詳于此。
其傳則道人孫氏,今大播廣陵,余先慈賴以保安者廿年云。
池陽來陽伯云:王孝廉良甫為余言,廣陵人有善神燈照者,療渠發背神良,已求得其禁方矣,余識之。已西歲余客廣陵,偶 腫比于股,招所謂善療者照之,不膿得愈。又館友胡含素患發背,大如覆盂,神懵懵憒矣,延瘍醫至,束手,待肉腐糜方可用膏,徐長肌肉。問其術曰至此,問其候曰百日。
果如其說,則含素將成烏有矣。遂急同弟輩求得前方刻本,按法治之。一日痛止,二三日神清,如脫桎梏,釋重負,肉腫如盂者日縮而小,并未嘗腐糜也。不月余膿盡,爽然起矣。奇矣哉!不表而汗,不針而潰,不灸而陷舉,不補而實,不下而毒盡,凡醫人之針刺不必用也。至理歸于易簡,大道本在目前,所謂不可不思議者也。古今道術入妙者皆如此類,茲重刻之,故為此敘。
曲梁聶云翰云:戊戌春暮,余病疽京邸,疽據背中,前與心對,初發微若黍粒,搔之痛癢關心,寒熱交作,甫十日大若升,再十日大若斗,食逆便結,匝月目不一瞬,醫方所載諸死候業已十犯八九,兩絕復蘇,自分無生,手條后事。偶從楊楚璞得李肖衡所傳異人指授仙方,如法熏敷,越二日毒漸解,乃有起色,不易方而竟就痊,距初發浹廿旬。歸家出以試人,經僅逾月,重亦不出百日,靡不起者,蓋余所感毒極重,勢極大,又治極遲,即二三內外科名家皆束手失色,以為從所未聞未見,及試人則取驗更捷,蓋感有輕重,治有遲早也。顧念非此異方,不能起余必死異證,非余起死回生,不能白此方之神異,余以此方活,安忍天下人以此證危。因慮此方莫獲廣沛于天下,又慮天下忽視此方而不加篤信,或亂于恥功不已出之醫口,疑似轉盼間,致誤大事而悔無及也,因贅數語以為此方之引。
咸林王維英云:丙午端陽日,余左臂患疽,其大如拳,用騎竹馬法,灸之百十壯, 起如銅錢,四圍腫覺退。筍中蓄此仙方,命制藥料,欲俟破后熏之,不識其初亦可熏也。客有備言可熏者,因于當日即熏十條,瘡頂高收,四圍色自,夜間毒肉從邊化為稠膿,徐徐內潰,粘同膠鰾。每日如法熏照洗貼,五六日,中尖毒肉脫落一條,共有十三孔,瘡外一指許旁串三孔,且痛且癢,即極力照之,初出黃水,次出稠膿,后流清漿,瞬息口牧,并未再串。其原載敷藥,長安中若不產 、五龍二草,止用金銀花三色敷之。干則覺痛,即去之不敷,并未用生肌散,惟護以太乙膏,月余盡痊。當此瘡將愈,左臂又患一疽,正對無二,即照捻十條,敷以麩炒醋調文蛤膏,一日數更。次日五條,三日頂破膿出,不痛不癢,其毒盡散。同時有患別瘡者,余付此藥熏之,隨熏即散,并未成形。乃知是方也,真仙方哉!真仙方哉!持此療瘡,天下無瘡矣余恐世人但知瘡破后可照,不識照初發者尤易散;又恐因敷藥不全,并棄前方,不識敷藥不用亦可也,故備述終始,以神此方之用。
洗藥神效散(一二三) 洗陰濕諸瘡。
蛇床子(二兩) 樸硝(一兩)上每用一兩,水一一碗,煎數沸,洗瘡拭干,摻生肌藥。
雄黃解毒散(一二四) 治一切癰腫潰爛。毒勢甚者,先用此藥二三次,以后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 白礬(四兩) 寒水石( ,一兩半)上俱為末,用滾湯二三碗,乘熱入藥末一兩洗患處,以太乙膏或神異膏貼之。
豬蹄湯(一二五) 治一切癰疽杖瘡潰爛,去惡肉,潤瘡口,止痛。
白芷 黃芩 當歸 赤芍藥 獨活 生甘草 露蜂房(連子者佳,各五錢)用豬蹄一只,水四五碗,煮熟去油 ,取清湯,入前藥一兩許,煎十數沸,去 溫洗,惡肉隨洗而下,隨用膏藥貼之。按:此湯不必用黃芩,或以白礬易之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