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2章

  • 景岳全書
  • 葉天士
  • 4943字
  • 2015-12-28 09:41:21

集香散(一二六) 洗癰疽潰爛。

白芷 藿香 茅香 香附 防風(各三錢) 木香 甘草(各錢)上用水三碗,煎數沸,去 ,淋洗患處。

立齋曰:此乃馨香之劑也,血氣聞香則行,得臭則逆也,凡瘡毒將盡未盡宜用之。

若有瘀肉,宜先用雄黃解毒散解之,后用此方,洗后須即用膏藥貼護,勿使風入肌肉易生,直至收口為度。最忌用生肌之藥敷藥方(一二七)車前草 草 金銀花 五爪龍草上四味,鮮草,一處搗爛,加多年陳米粉,即常用糨衣者,初起時仍加飛鹽少許,共調為稠糊敷瘡上,中留一頂拔膿出。若冬時無鮮者,用干葉為末,陳醋調敷亦可。或五龍草一時難得,即單用四味亦能奏功,不必拘執也。陽伯曰:瘡毒初起毒盛者,須內服敗毒藥數劑;其有氣血薄弱者,亦須用托里藥數劑,則萬全之計耳。

《秘傳》圍藥鐵井欄(一二八)敷一切惡毒,即收斂消腫,神效。

牛糞灰(曬干燒灰,用新瓷罐盛之,干處加倍用) 鐵線草 草烏 文蛤 白芨白蘞 貝母心 陳小粉(炒極黃色,各等分)上為末,用高醋熬熱調藥如糊敷瘡,四圍中留錢孔以出毒瓦斯,干則易之。瘡勢惡甚者,用飛龍奪命丹等藥,出汗,無不效。

大黃揭毒散(一二九)敷熱壅腫毒。

大黃(一兩半) 白芨(一兩) 樸硝(二兩)上為末,井水調搽,干則潤之。

草烏揭毒散(百三十)治一切癰疽腫毒。

草烏 貝母 天花粉 南星 芙蓉葉(等分)上為末,用醋調搽四圍,中留頭出毒,如干,用醋潤之。

抑陰散(一三一)治瘡瘍元氣虛寒, 腫不消,或不潰斂,或筋攣骨痛,一切冷證。

草烏(二兩) 南星(煨) 赤芍藥(炒) 白芷(各一兩) 肉桂(五錢)上為末,蔥湯調涂,熱酒亦可。

抑陽散(一三二)一名洪寶丹。治瘡屬純陽,腫痛發熱。

天花粉(三兩) 姜黃 白芷 赤芍藥(各一兩)上為末,茶湯調搽患處。

陰陽散(一三三)治瘡屬半陰半陽。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去節,炒,一兩) 赤芍藥(炒) 白芷 石菖蒲(各二兩)上為末,蔥酒調搽。

神功散(一三四) 諸發背癰疽,及諸瘡,不問腫潰皆效。

黃柏(炒) 草烏(炒,各一兩)上為末,用漱口水調入香油少許搽患處,如干,仍用水潤之。

清涼救苦散(一三五) 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藥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黃連 黃柏 白芷 雄黃 芒硝 山茨茹 赤小豆南星 金線重樓上等分為末,蜜水調敷腫處,以翎頻掃之。

二黃膏(一三六) 敷一切腫毒,熱浮在外,或時氣熱壅者。

黃柏 大黃(各等分)上為末,用醋調敷,如干,用水潤之。

回陽玉龍膏(一三七)治陰疽發背,寒邪流注,風濕冷痹,諸香港腳冷痛無紅赤者,及跌撲所傷為敷涼藥,或人元氣虛寒,腫不消散,或不潰斂,及癰腫堅硬,肉色不變,久而不潰,潰而不斂,或鼓椎風筋攣骨痛,一切陰寒冷證第一藥也。

草烏 肉桂(各五錢) 姜黃(炒) 南星(煨) 白芷 赤芍藥(炒,各一兩)上為末,蔥湯或熱酒調涂。

沖和膏(一三八)治一切瘡腫,不甚 熱,積日不消。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去節,炒,三兩) 赤芍藥(炒,二兩) 白芷 菖蒲(各一兩)上為末,蔥頭煎湯調搽。

麥飯石膏(一三九)治瘡疽初起,先以麥飯石膏涂之,俟瘡根漸收,即敷神異膏斂之。

但麥飯石膏難于修合,用神異膏亦效。

白麥飯石(炭火 ,醋淬數次,研極細二兩。據《本草》所載,凡石如飯團,粒粒粘結成塊者即是,皆可用也) 鹿角(生取帶腦骨者,斷之,用炭火燒煙盡,研極細四兩)上用米醋調和,入砂器煎,以竹片不住手攪熬成膏。先用豬蹄湯洗患處,以鵝翎拂涂四圍,干則以醋潤之,若腐爛者,用布帛攤貼之。李氏曰: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

有患癰不潰而危者,全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取十全之功也。嘗見世間醫者,每有妙方,秘而不傳,或更改以惑人,誠可惡也。余思西華麥飯石膏守死不傳,其立心私刻,君子鄙之矣。

黑末子(百四十)治癤毒。

用羊角連內骨燒存性,為末。酒調三錢,分上下服之,瘡可散。立齋曰:此方未嘗用,蓋秘方也。嘗治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癢或瘭毒,此而不治,亦乃殺人。以 羊角燒存性,研為極細末,以雞子清調涂之,甚效。本草亦云然。

乳香定痛散(一四一)治瘡瘍潰爛,疼痛不可忍,諸藥不效者。

乳香 沒藥(各二錢) 寒水石( ) 滑石(各四錢) 冰片(一分)為細末,搽敷患處,痛即止。此方乳、沒性溫,佐以寒劑制之,故寒熱之痛皆妙。

烏金膏(一四一)治發背中央肉死,涂之即腐;未死,涂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肉腐黑,涂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以紙捻醮 其內。有等發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元氣虧損,毒瓦斯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須服大補之劑,中涂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之狀,中央漸潰漸脫,內用純陽之藥以接其元氣,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陽隨陰散,元氣愈傷,或涂涼藥則毒瓦斯不解,氣血愈虛,非徒無益,適以害之矣。其方用巴豆去殼炒黑,研為膏,點腫處,或涂瘀肉上,則自消化,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涂瘡內,或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若余毒不斂者,以此 之,不致成痛。

透骨丹(一四三) 此潰膿藥,外科不可缺。

蟾酥 硼砂 輕粉 巴豆(各五錢) 蝸牛(二個) 麝香(一分)上先將巴豆研如泥,次入蝸牛、麝香再研,后入各藥研極細,以小瓷瓶收藏。每用少許以乳汁化開,先用鐵輕輕撥破毒頭,挑藥米粒許納于瘡口,外用清涼膏貼之。

針頭散(一四四)治一切頑瘡,內有膿管瘀肉,或瘰 結核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藥追蝕腐之。

赤石脂(五錢) 輕粉 麝香(各五分) 乳香 白丁香(各三錢) 生砒 黃丹(各一錢)蜈蚣(一條,炙干)上為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糯米糊和作細條,陰干 入,外以膏藥貼之。凡瘡口久不合者,內有膿管,必須用此腐之,內服托里之藥。

代針膏(一四五)治瘡瘍膿熟不潰。

乳香(二分) 白丁香(真者是) 巴豆(炒焦) 堿(各五分)上為末,熱水調點瘡頭上,常以堿水潤之,勿令其干。

替針丸(一四六)治膿成不潰者。

白丁香 砂(另研) 真沒藥 乳香(各一匙)糯米四十粒,先以礦灰拳大一塊,置瓷碗內,量入井水,待熱氣將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狀,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

上各另為末,然后和勻收貯。用時以飯丸麥粒大,每用一粒,水濕粘瘡頭上,其膿自出。

凡瘡瘍血氣壯實,膿成不潰者,宜用此藥以泄其毒,則肌肉易生,瘡口易斂。若氣血虧損者,須用甘溫之劑以培根本,否則不惟不潰,且難收斂。若附骨疽及緊要之地,當及時針砭出之為善。

三合散(一四七) 治癰疽不肯作膿。

新巴豆肉 明砒 斑蝥(等分)上為細末, 瘡內,惡肉自化。

立齋曰:此方藥性太毒,果有惡毒之證,宜用腐之,取其以毒攻毒也。若以陽氣虛,不能腐化成膿者,宜用大補之劑,及桑木灸之。丹溪云:氣血壯實,膿自涌出。大抵瘡之潰斂遲速,總由血氣之盛衰使然也。

藜蘆膏(一四八)治一切瘡疽 肉突出,不問大小長短,用藜蘆一味為末,以生豬脂和研如膏涂患處,周日易之。

生肌散(一四九)治瘡口不合。

木香 輕粉(各二錢) 黃丹 枯礬(各五錢)上為細末,用豬膽汁拌勻曬干,再研細,摻患處。

立齋曰: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膿之劑,非竟自生肌藥也,蓋毒盡則肉自生。常見患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類以求生肌,殊不知余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及增腐爛耳。若此方誠有見也。

收口摻藥(百五十)李氏云:龍游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燥為末,干摻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于此。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桔梗湯(一五一)治咳嗽吐膿,痰中有血,胸膈兩脅作痛,煩悶作渴,或出臭濁,已成肺癰證。

桔梗(炒) 貝母 當歸(酒浸) 栝蔞仁 枳殼(麩炒) 薏仁 桑白皮(炒) 百合(蒸,各一錢五分) 五味子(炒) 知母(炒) 地骨皮 甜葶藶(炒) 甘草節 防己 黃 杏仁(各五分)水二鐘,煎服。

(《濟生》)桔梗湯(一五二) 治肺癰咳嗽膿血,咽干多渴,大小便赤澀。

方如前,但少五味、葶藶、知母、地骨皮四味。

用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大便秘者,加大黃。

人參五味子湯(一五三) 治氣血勞傷,咳膿咯血,寒熱往來,夜出盜汗,羸瘦困乏,一切虛損肺痿之證并治。

人參 五味子(炒,搗) 熟地黃 當歸(酒炒) 白術(炒)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桔梗(炒) 前胡(各一錢) 黃 (炙) 地骨皮 桑白皮(炒) 枳殼(炒) 柴胡(各七分)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四順散(一五四)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去心) 紫苑(去苗) 桔梗(炒,各一錢半) 甘草(七分)水一鐘半,煎七分,食遠服。如咳嗽,加杏仁。亦可為末,白湯調服。

合歡飲(一五五)治肺癰久不斂口。

用合歡皮白蘞二味同煎服。合歡皮即槿樹皮也,亦名夜合。

紫菀茸湯(一五六)治飲食過度,或煎爆傷肺,咳嗽咽干,吐痰唾血喘急,脅痛不得安臥,肺痿等證。

紫菀茸(去苗) 桑葉(經霜者) 款冬花 百合(蒸焙) 杏仁(去皮尖) 阿膠(蛤粉炒) 貝母(去心) 半夏(制) 蒲黃(炒,各一錢) 人參 犀角(鎊末)甘草(炙,各五分)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七分,入犀角末。食后服。

升麻湯(一五七)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吐膿腥臭。

川升麻 桔梗(炒) 薏苡仁 地榆 黃芩(炒) 赤芍藥(炒) 牡丹皮 生甘草(各一錢)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如金解毒散(一五八) 治肺癰。

桔梗(一錢) 甘草(一錢半) 黃連(炒) 黃芩(炒) 黃柏(炒) 山梔(炒,各七分)水二鐘,煎八分。徐徐陸續飲之,不可急服。按:此方乃降火解毒之劑也,凡發熱煩渴,脈洪大者,用之即效。若脈數,咳痰腥臭,或唾膿瘀者,宜用桔梗湯。

如圣柘黃丸(一五九)治肺癰咳而腥臭,或唾膿瘀,不問膿之成否并效。肺家之病雖有方,惟此方功效甚捷,不可忽之。

柘黃(一兩,為末) 百齒霜(即梳垢,二錢)用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柘黃,乃柘樹所生者,其色黃,狀如靈芝,江南最多,北方鮮有。

葶藶散(百六十) 治過食煎 ,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能臥,及肺癰濁唾腥臭。

甜葶藶 桔梗(炒) 栝蔞仁 川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炒) 葛根(各一錢)甘草(炙,五分)水一鐘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知母茯苓湯(一六一)治肺痿喘嗽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知母(炒) 茯苓 炙甘草 人參 白術 五味子(炒,搗) 麥門冬 半夏(制)薄荷 桔梗 柴胡 款年花(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 黃芩(炒,各二錢)川芎(五分)水二鐘,姜三片,煎一鐘。食遠服。

四味排膿散(一六二) 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嫩黃 (鹽水炒) 白芷 五味子(研,炒) 人參(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后蜜湯調下。

八味排膿散(一六三) 治腸癰少腹脹痛,里急后重,脈滑數,或時時下膿。

黃 (炒) 當歸(酒拌) 金銀花 穿山甲(蛤粉炒) 白芷 防風 連翹 栝蔞(各三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或為末,每服三錢,食后蜜湯調下。如膿將盡,去穿山甲、連翹,倍當歸,加川芎。

薏苡仁湯(一六四) 一名瓜子仁湯。治腸癰腹中 痛,或脹滿不食,小便短澀。婦人產后多有此證,縱非癰,服之尤效。

薏苡仁(炒,五錢) 栝蔞仁(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上水煎。空心服。

牡丹皮散(一六五) 治腸癰腹濡而痛,時時下膿。

牡丹皮 人參 黃 (炒) 白茯苓 天麻 白芷 桃仁(去皮尖) 薏苡仁 當歸 川芎(各一錢)官桂 甘草(各五分) 木香(三分)上水煎服。

梅仁湯(一六六) 治腸癰壅痛,大便秘澀。

梅仁(九個,去皮尖) 大黃(炒) 牡丹皮 芒硝 犀角(鎊,各一錢) 冬瓜仁(三錢,研)上水煎,入犀角末服。

大黃湯(一六七) 一名牡丹皮湯。專治腸癰小腹堅腫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其脈沉緊,膿未成者,急服之。

牡丹皮 栝蔞仁(各三錢) 桃仁(去皮尖) 大黃(煨) 芒硝(各二錢)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本方去栝樓,即名大黃牡丹湯,立齋曰:此方乃行血破血之劑也,如發熱自汗惡寒,小腹作痛,小便如淋,脈未數者有效。丹溪曰:小腹腫痞,按之痛,小便如淋,或自調,發熱身無汗,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宜下之,當有血,此結熱所成也,故《金匱》用大黃利之,即此方也。若無前證,恐不宜用。其有脈滑數,腹內脹痛,或時時后重,而膿已下,宜用八味排膿散、蠟礬丸,及托里之藥。

射干湯(一六八)治胃脘癰吐膿血。

射干(去毛) 山梔仁 赤茯苓 升麻(各一錢) 白術(五分) 赤芍藥(一錢半)上水煎服。

槐花散(一六九)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熟地黃 青皮 白術(炒) 荊芥穗 當歸身(酒拌) 升麻(各一錢) 川芎(四分)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水煎服亦可。

除濕和血湯(百七十) 方在和陣二一九。治陽明虛陷,濕熱便血腹痛。

夏枯草湯(一七一)治瘰 馬刀,已潰未潰,或日久漏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坝县| 五家渠市| 安达市| 宾阳县| 八宿县| 鹤山市| 洪雅县| 梓潼县| 沁阳市| 丽水市| 汾阳市| 阿拉尔市| 施甸县| 太康县| 松滋市| 读书| 凤庆县| 托克托县| 英吉沙县| 萍乡市| 屏东市| 公安县| 丁青县| 民和| 临沭县| 元朗区| 齐齐哈尔市| 丰台区| 鹰潭市| 潮州市| 晋宁县| 察隅县| 长寿区| 马关县| 缙云县| 福贡县| 辰溪县| 张掖市| 洛南县| 本溪| 丰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