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雜疫(3)

  • 松峰說疫
  • 劉松峰
  • 3502字
  • 2015-12-28 09:39:22

其癥心煩少氣,頭痛項急,起則目眩欲倒,身微熱,戰掉不自安,時復憎寒,心中欲吐,吐時無物。新豬糞(不拘多少。)入上好黃酒中攪開,用細白絹濾出青汁,頓熱服之,盡劑。鋪濃,上蓋暖,覆臥取汗,天寒房內生炭,常令暖毋寒,寒則不汗。如汗出,候干乃起,慎風冷,兼治瘧及風勞蟲毒。

化金疫

其癥初覺即昏不知人,不治即死。急以生豆令嚼,甘美不腥即是。以幕上有河字錢一文,放入喉中即化,有化至三四枚而愈者。

抱心疔

其癥肚痛連心,兩脅脹滿,脊背痛,上連頭痛,痛極渾身強直,昏暈欲死。視其臍上必有紅絲一條,照心口蔽骨下二指挑斷其絲。又于兩肋骨端亦挑兩處,如前法。又于脊上對臍腎俞穴,上下各指半,再挑二處,如前法,皆將盤絲挑盡斷,皆以皂礬末納挑眼內令滿,以手揉之即愈。忌腥冷、豆腐、諸豆,并一切蔓生之物。三日后食發物,發所挑瘡口。

瘟痧

其癥惡寒發熱,或腹痛,似瘧非瘧,氣急喘逆,頭面腫脹,胸腹飽悶脹滿,或泄瀉下痢膿血。

輕者牽連彌月,重者危急一時。治宜放痧,消食積為主,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熱,健脾養血補其中虛。

宜識痧筋

凡痧有青筋、紫筋,或現于數處,或現于一處。必用針去其毒血,然后據癥用藥。(按∶輕者針即見效,不用服藥。)

放痧十則

一在頭頂心百會穴。一在兩眉中間印堂。一在兩眉稍洼陷處太陽穴。一在結喉兩旁。一在舌底下筋之兩旁。一在雙乳。(以上俱斜挑。)一在兩手背十指尖當中近甲薄肉。一在兩臂灣。

一在兩足背十指尖當中近甲薄肉。一在兩腿灣。(以上但直刺。)

放痧法

(原作刺痧,今改作放字,兼挑與刺二字言之。)腿灣上下有細筋,深青色或紫色,或深紅色者便是。(皮白嫩者方顯紫紅色。)刺之則有紫黑毒血。腿上大筋不可刺,刺亦無毒血,反令人心煩,兩腿邊硬筋上筋不可刺,(硬筋,腿之大粗筋。

其上筋,乃指靠皮之小筋言。)刺之恐令人筋吊,(縮也。)手臂筋色亦如此辨之。至于宜針挑者,唯取挑破皮略見血。(如無血,手擠之。)至于指尖刺之太近指甲,令人頭眩。凡刺不可太深,銀針方佳,鐵性有毒。

錦按∶兩腿灣、兩臂灣,止此二處宜尋痧筋刺之。余處亦不言痧筋,是無痧筋也。只按穴放之可耳。法有直刺、斜挑之異,故以放字該之。至于挑法,亦當有隨癥施治者,如頭痛則挑印堂及太陽穴,胃痛則挑心窩,腹痛則繞臍挑之。脅痛則密挑兩肋以及挑肩井穴,挑背挑項,挑耳尖耳葉,挑腰挑軟肋,(數處皆諸痧必挑之穴。)俱用針斜挑皮擠血。

至于少商穴及兩手足指尖,乃系直刺,如無血亦須擠之。

刮痧法

背脊頸骨上下及胸脅兩肩背臂之痧,用錢蘸香油刮之。頭額腿上痧,用棉紗線或 麻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軟肉內痧,用食鹽以手擦之。

新定刮痧法

脖項后當中洼處刮一道,脖項后兩旁左右大筋上各刮一道,前身兩肩下脅上軟肉縫中各斜刮一道,兩脅肋軟縫中左右各刮三道,左右肩靠著肩井軟肉處各刮一道,背脊骨兩旁豎刮,自項下至腰各刮一道,背后脅肋軟縫中左右各刮三道。以上皆用錢蘸鹽水刮之。兩臂內用 麻一縷,捻松繩蘸水刮之,但要出痧紅紫為度。諸穴并治一切痧癥,唯 麻刮臂灣,專治眩暈惡心痧。若非病癥,刮之亦不紅紫。

松峰曰∶前刮痧法出《痧脹玉衡》書。新定刮痧法乃屢用而屢效者,并錄之以備擇用。

治痧三法

肌膚痧用油鹽水刮之,則毒不內攻。血肉痧看青紫筋刺之,則毒有所泄。內形痧須辨經絡臟腑,在氣在血,則可消散而絕其根。(此段言當用藥。)

治痧分經絡癥候

足太陽膀胱痧,腰背巔頂連風府脹痛難忍。

足陽明胃經痧,兩目紅赤如桃,唇干鼻燥,腹中絞痛。

足少陽膽經痧,脅肋腫脹痛,連兩耳。

足太陰脾經痧,腹脹版痛,且不能屈伸,四肢無力,瀉不止。

足厥陰肝經痧,心胃吊痛,身重難移,作腫(身上。)作脹。(腹內。)足少陰腎經痧,痛連腰腎,小腹脹硬。

手太陽小腸經痧,半身疼痛,麻木不仁,左足不能屈伸。

手陽明大腸經痧,半身脹痛,俯仰俱廢,右足不能屈伸。

手少陽三焦經痧,胸腹熱脹,揭去衣被,干燥無極。

手太陰肺經痧,咳嗽聲啞,氣逆發嗆。

手厥陰心包絡痧,或醒或寐,或獨語一二句。

手少陰心經痧,病重沉沉,昏迷不醒,或狂言亂語。

用藥大法

痧癥藥宜冷服。蓋昏迷不醒,乃痧之熱毒攻心,故心不能自主而昏迷。冷藥入口,從膈間順流而下,則熱毒在胸臆者,隨藥而消,故旋清醒,即尚昏迷,必有食積、血痰阻塞,再按脈癥用藥,開導攻下,未有不醒者,茲特舉用藥之一隅,以俟神而明之者。用荊、防之類,從表而散;用青、陳二皮,從中而消;用枳實、大黃之類,從大便而下;用木通、澤瀉之類,從小便而行;用楂、芽、卜子之類,所以治其食之阻;用銀花、紅花之類,所以治其血之壅;(銀花治血未解。)用檳榔、蓬術之類,所以治其積之滯。

痧前禁忌

忌熱湯、熱酒、粥湯、米食諸物,犯之輕者必重,重者立斃。

痧后禁忌

痧后略松覺餓,驟進飲食即復,忍耐一二日,乃可萬全。

《痧脹玉衡》書言治痧甚精詳,第其中盡有過拘泥之處,即如風勞臌隔等雜癥,皆以痧論,則所見無非痧者有是理乎。茲特擇其中大綱緊要數條,詮次而注釋之,而治痧之大法亦盡于此矣。

錦再志。

撲鵝痧

其癥痰涎壅盛,氣急發喘,喉聲如鋸,痛似喉鵝,但喉鵝喉內腫脹,此則無之。又形似急喉風,但喉風痛而不移,此則痛無定處。且喉鵝無痧筋,(解見前。)此有痧筋。根據前刺法刺之,服吹方開后擇用之。

冰硼散 治痧癥咽喉腫痛。

天竺黃 硼砂(各二錢) 朱砂 冰片(各二分) 元明粉(八厘)共為細末,瓷瓶貯,蠟封口。(出氣難用。)患者吹喉中。

救苦丹 治痧氣郁悶之劑。

枳實 蘿卜子(各一兩) 烏藥 連翹(各八錢) 郁金(二錢)共末,清茶稍冷下。

荊芥銀花湯 此治血滯之劑。

荊芥 銀花 紅花 茜草 丹皮 赤芍(各一錢) 白蒺藜(去刺,研末,八分) 烏藥(五分) 香附(三分,搗)水二盅,煎七分,微溫服。

附治諸痧痛方 井水、河水各半和服。泥漿水澄清服。白糖和梅水服。晚蠶沙末,白滾湯候冷調服。以上治痧癥無食積阻滯者。

吐法 治新食阻住痧毒,明礬四分,白湯一碗,候冷化服。又方∶食鹽一撮,白湯一碗,候冷和服。二方必多飲方吐,少則不效。(按∶白礬稍多些亦可。)

青筋

此癥因氣逆而血不行,并惡血上攻于心也。多由怒氣相沖,或憂郁氣結不散,或惱怒復傷生冷,或房勞后受寒濕,以致精神恍惚,心慌氣喘,噎塞上壅,嘔噦惡心,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刺痛,脅肋腰背痛,頭痛腦痛,口苦舌干,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節酸痛,或憎寒壯熱,遍身麻痹,手足厥冷,顫掉,默默不語,不思飲食等癥,皆惡血攻心所致。古無治法,惟刺兩手曲池上青筋,出瘀血可愈。或屢患屢刺,莫之能除。夫人以氣血為主,故丹溪曰∶氣血和,百疾不生。此病先傷于外,而復損其血,茲制一方,名白虎丸。白虎西方肺金之謂,青筋乃東方肝木之象,以白虎而治青筋,金能平木,有至理存焉。能代針砭之苦,且免后之復發。兼治男子久痢便血,婦人崩漏帶下,并一切打撲內損,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神效。

白虎丸千年鍛石,不拘多少,刮外雜色泥土,研細水飛,糊丸如梧子大。每用燒酒送五十丸,看輕重加減。初覺一劑取效,過三五日病已老,宜多服。

松峰按∶原方下注云,此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則凡霍亂痧掙,皆可以通融治之。惟燒酒送,獨于青筋為宜。蓋青筋,多生冷寒濕所致。至熱癥或用冷水冷茶送,氣滯用陳皮,食積用麥芽水送,隨癥變通可耳。

痰疫

患此病者,初得之亦并不顯尋常瘟疫應有等癥,不過頭微痛,身微覺拘急寒熱,心腹微覺疼痛脹滿;三兩日內抖然妄見鬼神,狂言直視,口吐涎沫,鼻中流涕,手足躁擾,奔走狂叫,脈沉緊而數,身體不熱。亦有熱者,卻與邪入陽明胃腑發狂迥異。此感疫癘之氣,風火痰三者合而成病。不急治,三二日即斃。宜先針少商穴并十指,(刺法見前。)急服竹瀝解疫煎一二劑神效。此亦世所罕有之癥,曾有患此者,余深覺 異。因思暴病皆屬于火,怪病皆屬于痰,以意為之,先用刺法,后用藥餌輒效。一時患者數人,方知其為疫也,治之應手而愈,遂定其名曰痰疫,筆之以備采擇焉。

竹瀝解疫煎 (自定新方。)黃連 黃芩 梔子 膽草 僵蠶(泡,焙) 膽星 蔞仁(去油研) 川貝(去心研) 橘紅半夏(制)流水煎熟,用竹瀝、姜汁兌服,總以竹瀝為君。(多則一盅,少亦半盅。)上七十二疫癥,或謂命名多不雅馴,言之不文,似未足以行遠也。余應之曰∶此真所謂少所見則多所怪也!余周行海內,越歷已深,其癥大概北省恒多,而南國恒少。饑饉之歲常多,而豐樂之年頗少。且其命名也,皆出自經史子集,名山石室,并良醫口授,試之而歷有奇效,方敢筆之于書。洵非無稽之談,索隱鄙倍者之可同日而語也。試觀古今來醫書中字句之欠通,歌辭之鄙俚,平仄乖違而讀不上口者,未可更仆,以視余之說疫中而敢有是乎。以上不過數癥,命名仍其方言土語耳。而說者輒目之為涉俗,獨不聞古圣人于邇言,猶必察焉耶。吾愿世之大方家,閱是書者,不鄙薄焉,而以為芻蕘之尚堪詢也,則濃幸矣!松峰再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定日县| 凤翔县| 万年县| 兖州市| 太仓市| 肃宁县| 泊头市| 黄大仙区| 张家界市| 通河县| 安新县| 崇阳县| 溧阳市| 镇康县| 宜阳县| 睢宁县| 兰溪市| 大埔县| 甘孜| 凌云县| 铜川市| 富源县| 新乐市| 忻州市| 玉山县| 邵阳市| 普陀区| 磐石市| 博野县| 密山市| 临潭县| 彭山县| 胶州市| 青铜峡市| 称多县| 阿拉善盟| 黄平县| 固镇县| 北流市| 德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