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 唐語林
  • 王讜
  • 4916字
  • 2015-12-27 01:34:07

隋置明經、進士科,唐承隋,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六科。主司則以考功郎中,后以考功員外郎。士人所趨,明經、進士二科而已。及大足元年,置拔萃,始于崔翹。開元十九年,置宏詞,始于鄭昕。開元二十四年,置平判入等,始于顏真卿。是年,考功員外郎李昂摘進士李權章句疵之,榜于通衢;權摘昂詩句之失,由是世難其事,乃命禮部侍郎主之。后有左補闕薛邕,中書舍人達奚、李韋、李麟、姚子彥、張蒙、高郢、權德輿、衛次公、張宏靖、于允躬、韋貫之、李逢吉、李程、庾承宣、賈饣束、沈、杜審權、李、裴恒、王鐸、李蔚、趙騭、鄭愚,太常少卿李建,尚書蕭昕,仆射王起,常侍蕭仿,黃門侍郎許孟容、鄭顯,刑部侍郎崔樞,戶部侍郎韋昭度雜主之,而宏靖不以進士顯。

唐朝初,明經取通兩經,先帖文,乃案章疏試墨策十道;秀才試方略策三道;進士時務策五道??脊T外郎職當考試。其后舉人憚于方略之科,為秀才者殆絕,而多趨明經、進士。高宗時,進士特難其選。龍朔中,敕左史董思恭與考功員外郎權原崇同試貢舉。思恭吳士輕脫,泄進士問目,三司推,贓狼籍,命西朝堂斬決。告變,免死除名,流梧州。開耀元年,員外郎劉思立以進士惟試時務策,恐復傷膚淺,請加試雜文兩道,并帖小經。明皇時,士子殷盛,每歲進士到省者,常不減千余人,在館諸生更相造詣,互結朋黨,以相傾奪,號之為“棚”,推聲望者為“棚頭”。權門貴盛,無不走也,以此熒惑主司視聽。其不第者率多喧訟??脊Σ荒苡?。開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貢舉屬于禮部,侍郎姚奕頗振綱紀焉。后明經停墨策,試口義,并時務策三道。進士改貼大經,加《論語》。自是舉司帖經,多有聱牙、孤絕、例拔、筑注之目。文士多于經不精,至有白首舉場者,故進士以帖經為大厄。天寶初,達奚、李巖相次知貢舉。進士聲名高而帖落者,時或試詩放過,謂之“贖帖”。十一年,楊國忠初知選事,進士孫季卿會謁國忠,言禮部帖經之弊:“舉人有實材者,帖經既落,不得試文;若先試雜文,然后帖經,則無遺才矣?!眹胰恢?。無何,有敕進士先試帖,然仍前后開一行,是歲收人有倍常歲。又舊例:試雜文者,一時一賦,或兼試頌論,而題目多為隱僻。策問五道,舊例:三道為時務策,一道為方略,一道為征事;近者方略之中,或有異同,大抵非精究博贍之才,難以應乎茲選矣。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解褐多拜清緊,十數年間擬跡廟堂。輕薄為之語曰:“及第進士,俯視中、黃郎;落第進士,揖蒲、華長馬?!庇衷疲骸斑M士初擢第,頭上七尺焰光。”好事者紀其姓名,自神龍以來迄于茲,名曰《進士登科記》,亦所以示前良,發起后進也。寶應二年,楊綰為禮部侍郎,奏:舉人不先德行,率多浮薄,請依鄉舉里選。于是詔天下舉秀才孝廉,而考試章條,漸加繁密,至于升進德行,未之能也。其后應此科者益少,遂罷之,復為明經、進士。

唐制:常舉人之外,又有制科,搜揚拔擢,名目甚眾。則天廣收才彥,起家或拜中書舍人、員外郎,次拾遺、補闕。明皇尤加精選,下無滯才。然制舉出身,名望雖美,猶居進士之下。仕宦自進士而歷清貫,有八俊者:一曰進士出身,制策不入;二曰校書、正字不入;三曰畿尉不入;四曰監察御史、殿中丞不入;五曰拾遺、補闕不入;六曰員外郎、郎中不入;七曰中書舍人、給事中不入;八曰中書侍郎、中書令不入。言此八者,尤加俊捷,直登宰相,不要歷綰余官也。朋僚遷拜,或以此更相譏弄。舉人應及第者,關檢無籍者,不得與第。陳章甫制策登科,吏部放榜,章甫上書:“昨見榜云:‘戶部報無籍者?!舾嫡f無姓,商后置于鹽梅之地;屠羊隱名,楚王延以三旌之位,未聞征籍也。范雎改姓易名為張祿先生,秦用之霸;張良為韓報仇,變姓名而游下邳,漢高用之為相。則知籍者,所以計賦耳,本防群小,不約賢路。若人有大才,不可以籍棄之;茍無良德,雖籍何為?”所司不能奪,特諮執政收之。常舉外,復有通五經、明一史,以獻文章并著述之輩,或府中書考試,亦同制舉。

春官氏每歲選升進士三十人,以備將相之任。是日,自狀元已下,同詣座主宅,座主立于庭。一一而進曰:“某外氏某家。”或曰“甥”,或曰“弟”。又曰:“某大外氏某家?!庇衷唬骸巴獯笸馐夏臣摇!被蛟弧爸乇淼堋?,或曰“表甥孫”。又有同宗座主宜為侄,而反為叔。言敘既畢,拜禮得申。予輒議曰:“春官氏選士得其人,止供職業耳,而俊造之士,以經術待聘,獲采拔于有司,則朝廷與春官氏皆何恩于舉子?今使謝之,則與選士之旨,豈不異乎?至有海東之子,嶺嶠之人,皆與華族敘中表,從使拜首而已。論諸事體,又何有哉?”

神龍元年已來,累為主司者:房光庭再,太極元年、開元元年。裴耀卿再,開元五年、六年。李納四,開元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嚴挺之三,開元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裴敦復再,開元十九年、二十年。孫逖再,開元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已前,并考功員外郎。姚奕再,開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始命春官小宗伯主之。崔翹三,開元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達奚四,天寶二年、三年、四年、五年。李巖三,天寶六年、七載、八載。李麟再,天寶十載、十一載。陽渙再,天寶十二載、十五載。裴士淹再,至德二年、三年。姚子彥再,乾元三年、上元二年。蕭昕再,寶應二年、貞元三年。薛邕四,大歷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張渭三,大歷六年、七年、八年。蔣渙再,大歷九年、十年。常兗三,大歷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潘炎再,大歷十三年、十四年。鮑防三,興元二年、貞元元年、二年。劉太真再,貞元四年、五年。顧少連再,貞元十年、十四年。呂渭三,貞元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權德輿三,貞元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停舉,永貞元年。崔再,元和元年、二年。韋貫之再,元和八年、九年。庾承宣再,元和十年、十一年。王起四,長慶二年、三年、會昌三年、四年。楊嗣復再,寶歷元年、二年。崔郾再,太和元年、二年。鄭浣再,太和三年、四年。賈饣束再,太和五年、六年。高鍇再,開成元年、二年。柳景再,開成五年、會昌元年。陳商再,會昌五年、六年。鄭顥再,大中十年、十三年。

董生言:日常右轉,星常左轉。大凡不滿三萬,日行周二十八舍,三百六十五度。然必有差,約八十年差一度。自漢文三年甲子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至唐興元元年甲子冬至,日在斗九度,九百六十一年,差十三度矣。

含元殿,鑿龍首岡以為址,彤墀钅口砌,高五十余尺。左右立棲鳳、翔鸞二闕,龍尾道出于闕前,倚欄下視,南山如在掌中。殿去五門二里,每元朔朝會,禁軍御杖宿于殿庭。金甲葆戈,雜以綺繡;文武纓佩,蕃夷酋長皆序立。仰觀玉座,若在霄漢。

太湖中有禹廟。山僧云:“禹導吳江以泄具區,會諸侯于此?!?

西明寺、慈恩寺多古畫。慈恩塔前壁有“濕耳獅子趺心花”,為時所重。圣善、敬愛兩寺,亦有古畫。圣善寺木塔院,多鄭廣文畫并書,敬愛寺山亭院有畫雉尾若丹砂子,上有進士房增題名處。后有人題曰:“姚家新婿是房郎,未解芳顏意欲狂。見說正調穿淚箭,莫教射破寺家墻。”西北角有病龍院,并吳生畫。

盧言舊宅在東都歸德坊南街。廳屋是杏木梁,西壁有韋冕郎中畫馬六匹。

兗州鄒縣嶧山,南面半腹,東西長數十步。其處生桐,相傳以為《禹貢》“嶧陽孤桐”者也。土人云:此桐所以異于常桐者,諸山皆發地土多,惟此山大石攢倚,石間周回,皆通人行,山中空虛,故桐木響絕,以是珍而入貢也。按《漢書 地理志》:下邳縣西,有葛嶧山,古之嶧陽下邳者是矣。

關西西風則雨,東風則晴,皆以為常候。夫九州之地,洛陽為土中,風雨之所交也。今關西西風則雨,關東東風則雨,是風氣各自其方而來,交于土中,陰陽和則雨成。

相里湯陰縣北有里城,周回可三百余步,其中平實,高于城外地丈余,北開一門,相傳文王演《易》之所。曹子建《詰紂文》云:“崇侯何功,乃用為輔?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庇^此意,見文王所囚之地,紂使負土實此城也。未詳子建所據。今按:此東頓邱、臨黃諸縣多有古小城,周一里或一、二百步,其中皆實。郭緣生《述征記》云:“彭城東有宅城,云是崇侯冢,自淮迄于河上。城而實中謂之‘宅’,邱垅可阻謂之‘固’。”然則城小而實,皆古人因依立冢以為保固,子建所云“負土既盈”,或承流俗之傳耳。

晉文王欲修九龍堰,阮步兵舉鋤掘地,得古承水銅龍六枚,堰遂成。水歷曷東注,謂之千金渠。晉世又廣功焉。石人東肋下文云:“泰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蕩壞三曷,今改為曷。更于西開泄,名曰伐(原注:一作代)龍渠。增高千金之舊一丈四尺,若五龍。歲久復壞,可轉于西更開三曷。二渠合用二十三萬五千六百九十八功。以其年十月二十二日起作,功重人少,到八年四月二十日畢。”伐龍渠,即九龍渠也。元魏修復故曷,朝廷太和中造石渠于水上。按橋西門之南頰文,稱晉元康二年十一月二日畢。漢司空王梁為河南,將引水以溉京都,渠成而水下流。后張純堰洛而通漕,是渠今引洛水,蓋純之創也。

凡造物由水,水由土。故江東宜綾紗,宜紙,鏡水之故也。蜀人織錦初成,必濯于江,然后文采煥發。鄭人以滎水釀酒,近邑與遠郊美數倍。齊人以阿井煎膠,其井比旁井重數倍。

蜀土舊無兔鴿。隋開皇中,荀秀鎮益州,命左右賣兔、鴿而往。今蜀中鴿尚稀而兔已眾。戴祚《西征記》云:“開封縣東二佛寺,余至此始見鴿,大小如鳩,戲時兩兩相對?!膘?,江東人,晉末從劉裕西征姚泓,至開封縣始識鴿。江東舊亦無鴿。梁武時,侯景圍臺城,軍士熏鼠捕鴿而食。數月之后,殿屋鼠鴿皆盡。然則江東有鴿,亦當自北賁往耳。

凡東南郡邑無不通水,故天下貨利,舟楫居多。轉運使歲運米二百萬石以輸關中,皆自通濟渠入河也?;茨细莨げ荒苋朦S河。蜀之三峽,陜之三門,閩越之惡溪,南康贛石,皆絕險之處,自有本土人為工。大抵峽路峻急,故曰“朝離白帝,暮宿江陵”。四月、五月尤險,故曰:“滟大如馬,瞿唐不可下;滟大如牛,瞿唐不可留;滟大如袱,瞿唐不可觸。”揚子、錢塘二江,則乘兩潮發棹。舟船之盛,盡于江西,編蒲為帆,大者八十余幅。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東北風,謂之“信風”。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鳥信,五月麥信。暴風之候,有拋車云,舟人必祭婆官而事僧伽。江湖語曰:“水不載萬?!毖源蟠贿^八九千石。大歷、貞元間,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婚嫁悉在其間。開巷為圃,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大,此則不啻載萬也。洪、鄂水居頗多,與一屋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奏聲樂,役奴婢,以據舵樓之下。

海舶,外國船也,每歲至廣州、安邑。師子國船最大,梯上下數吏,皆積百貨。至則本道輻輳,都邑為喧闐。有番長為主人,市舶使籍其名物,納船腳,禁珍異,商有以欺詐入牢獄者。船發海路,必養白鴿為信,船沒則鴿歸。

龍門人皆言善于懸水接水,上下如神,然寒食拜掃必于河濱,終于水死也。

海上居人,時見飛樓如結構之狀,甚壯麗者;太原以北晨行,則煙靄之中睹城闕狀,如女墻雉堞者:皆《天官書》所謂蜃也。

建安郡建安縣有大勤墟,中有石,無小大悉如硯形。舊說此墟人有好學,而于義理不能疾曉,常自咎頑愚,每盛夏烈暑,乃肉袒以自負。后因雷雨,空中有人謂曰:“念爾懇誠,吾令爾墟內石,大小俱成硯,茍用者,義理速解,以旌爾志?!庇曛挂曋?,果然。今俗謂之“孔硯”。

輕紗,夏中用者名為“冷子”,取其似蕉葉之輕健而名之。

林邑獻火珠,云得于羅剎國。

風爐子以周繞通風也,一說形象烽火,名“烽爐子”。

茶拓子,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手,取碟子承之。既啜,杯傾,乃以蠟環碟中央,其杯遂定。即命工以漆環代蠟。寧善之,為制名,遂行于世。其后傳者,更環其底,以為百狀焉(原注:貞元初,青鄆猶繪為碟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樣。后人多云拓子,非也。蜀相即升平崔家)。

元和中,酌酒猶用樽杓,所以丞相高公有“斟酌”之譽。數千人一樽一杓,挹酒而散,了無所遺。其后稍用注子,形若,而蓋、嘴、柄皆具。太和九年后,中貴人惡其名犯鄭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異,名曰“偏提”,時亦以為便,且言柄有礙而屢傾側。

被袋非古制,不知何時起也,比者遠游行則用。太和九年,以十家之累,士人被竄謫,人皆不自保,常虞倉卒之遣,每出私第,咸備四時服用。舊以紐革為腰囊,置于殿乘,至是服用既繁,乃以被袋易之。大中以來,吳人亦結絲為之,或有餉遺,豪徒玩而不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齐齐哈尔市| 含山县| 绍兴市| 靖安县| 开封县| 涿鹿县| 达州市| 焦作市| 乌拉特后旗| 承德市| 晴隆县| 葫芦岛市| 南投市| 红安县| 黑山县| 永顺县| 龙胜| 芜湖市| 宝鸡市| 集贤县| 南华县| 普洱| 杨浦区| 仙游县| 山阳县| 彭阳县| 华阴市| 阿克陶县| 雷波县| 宜州市| 隆昌县| 揭西县| 册亨县| 丹棱县| 松滋市| 定远县| 延津县| 慈溪市| 宁陕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