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行道懺悔滅惡法

  • 毗尼心一卷
  • 佚名
  • 3742字
  • 2015-12-27 01:17:03

破僧有五過失 一自害。二為智者所呵。三有惡名流布。四臨終生悔恨。五墮惡道 七犯聚者 一波羅夷罪(如斷人頭。不可還活。犯此戒者永斷圣種。一形之中不清凈也)二僧殘罪(如殘病人。障于布薩。行摩那埵罪可得滅)三偷蘭遮罪(此方名粗惡。此罪有四品。一五逆偷蘭遮滅擯。二波羅夷邊方便偷蘭遮。當于八僧中大眾悔罪。三僧殘邊方便偷蘭遮。當于四人僧小眾悔。四獨頭偷蘭遮對三人悔也)四波逸提罪(三十尼薩耆舍墮。已悔余波逸提。對一人清凈僧三說懺)五提舍尼罪(對一清凈僧一說懺悔也)六突吉羅罪(此方名惡作。今但取身作越威儀事。故心作者對手一說也)七惡說罪(與突吉羅一等但取口說越威儀事。故心作者對手一說)此突吉羅及惡說羅。若失意犯者聽責心悔。但自心念口言克心愧情誓不復作罪即得滅 下坐向上坐懺有五法 一偏露有肩。二脫草履。三札足。四有膝著地。五合掌說所犯事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故犯某罪不憶數。今向大德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懺悔則安樂。不懺悔不安樂。憶念犯發露。知而不覆藏。大德憶我清凈戒身。具足清凈布薩(如是三說)上座應語言。自責汝心生厭離(答言爾也)上座懺向下坐有四法 一偏露右肩。二脫革屣。三右膝著地。四合掌說所犯。長老一心念。懺文如上說。下坐應語言。大德應改悔生厭離(答言爾也)有三種人犯 一若僧犯二若眾多人犯。三若一人犯 有三種懺悔。若僧。若眾多人。若一人 為他作懺悔主應具五法 一善知犯。二善知懺悔法。三善知懺悔清凈。四善知作白。五善知作羯磨。具此五德乃受他懺悔能除人罪 四重 一犯淫(若人男女。若鬼神鬼男女。若畜生男女大小便道及口中。他犯已亦重。已犯他亦重。如毛頭入成重罪也)二犯盜(若劫若偷若公官強奪。若燒若理若懷色。若自作若教人作。但使損他五錢物離本處得重罪)三犯殺人(人者從初入胎中。乃至命未斷。若自殺若教人殺。隨他何方便 但合彼死死則犯)四犯妄稱得過人法(實是凡夫詐言得圣。或言我得禪定。我有天眼他心智。從四念處法以上三十七道品四圣果三明六通等。向他說犯重)尼八重(初四重如上說)五犯摩觸罪(要是男若童子有欲意。以去不問親疏。不簡道俗。彼此皆露身相觸。腋以下膝已上已往犯他亦犯。他來爾已亦犯。要有欲心受觸 樂觸著便犯也)六犯八事罪(八者一共有欲心男子捉手。二捉衣。三共入屏處。四共屏處立。五共屏處語。六共行。七共身相倚。八共期。此八事中犯無次弟。隨犯七事不職悔。若滿八事便犯重也)七犯覆藏他重罪(若見大戒尼犯波羅夷。應向一大尼發露。若故隱覆與惡同情過夜至明旦便犯。若畏他殺或致破僧來說不犯)八犯隨舉罪(若有惡比丘。為大僧作三舉羯磨。治罸其人未懺悔。僧未為其解羯磨。此比丘尼遣順供給黨惡成朋信受乖法。尼僧設諫茍執不舍。尼僧為作羯磨。三諫不舍便犯也)六重誡叉摩那尼學六法 一不淫(若已淫不得進大戒。若與深污心男子身相觸缺戒。應更與戒)二不盜(若偷人五錢物已上不得進大戒。若取四錢已下缺戒。應更與戒)三不殺(若方便斷人命不得進大。若故殺畜生蟲蟻蚤虱缺戒。應更與戒)四不妄語(若詐圣誑他不得進大戒。若泛妄語缺戒。應更與戒)五不飲酒(若無重病貪味而飲一渧入唯缺戒。應教懺更與戒)六不非時食(若過中破齋缺戒應教懺悔更與戒)比丘比丘尼護持禁戒寧死莫犯。如其犯者不如本不出家也。自毀壞道法。污辱師僧。穢亂三寶。欺負四恩。不消信施益罪多也。若無心在道茍欲為惡者。乃可舍戒。不可倚傍佛法而違犯也。若欲舍戒。當向大戒比丘[跳-兆+互]跪合掌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舍大戒還作白衣。愿大德憶。我是白衣(如是三說)若欲留五戒者當言。還作優婆塞。若欲留十戒者當言。還作沙彌。愿大德憶。我是沙彌也。昔從僧受得戒。今應汝法還僧。僧即證知。若布薩羯磨簡棄于外不得。仍在眾內共法事也。以此而推不容對余人舍。若尼還對比丘尼舍 五逆 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惡心出佛身血 十惡業 一殺。二盜。三淫。四妄語。五綺語。六兩舌。七惡口。八貪。九嗔。十邪見。前三身業犯。中四口業犯。后三意業犯 十三難 一犯邊罪(此人曾受大戒犯波羅夷。若為僧作滅儐。若自罷道后還愿受大戒者亦為難儐。在眾外故曰邊罪也)二污凈行尼(若是尼污凈行比丘。所言凈行者從出家大戒已來不曾犯淫名為凈行人也。若白衣時犯此凈行人名為難)三賊心受戒(此人無師盜剃頭被袈沙。不受戒而共他布薩。若作羯磨。偷竊佛法名為賊心受戒。若是沙彌六法。尼亦得盜聽說戒羯磨。作同事亦犯)四破內外道(此人先是外道來入佛法受大戒已不舍戒。被袈裟還作外道。耶見心重自然失戒。后更欲于佛法中受大戒者不復發戒也)五黃門(有五種黃門。一生黃門。二形殘黃門。三姤黃門。四變黃門。五半月黃門此五種人性多煩惱闕于持戒。煩惱障重不發大戒名為難)六殺父(白衣殺時所生父違恩逆理為難)七殺母(白衣時殺母違恩處深不得受大戒)八殺阿羅漢(白衣時殺得道人死時顏色不變)九破和合僧(以五邪之法戒亂群情。化誘內凡學人別作布薩羯磨。令如法之眾不得和合 斷其會圣之行 知而故作名為難)十惡心出佛身血(此人欲殺佛。而佛不可殺。但得重逆罪。而合末世或有心燒破佛圖精舍形像舍利。若見瑞相即是出佛身血亦得逆罪)十一人非(若鬼若神若天若魔變作人刑欲受大戒。實是非人名為難)十二畜生(若龍蛇若鹿若狐變作人形。不得受大戒)十三二根(此人亦有男根亦有女根。于僧尼二眾皆妨無置處)此十三難前五煩惱障重。中五業障重。后三報障重。一形之中不可改易。若未受戒不得受。若已受戒不得戒。不應向禮。應滅儐。科判三障。出摩夷中。亦有論文。前四及五逆。此九業障攝。黃門一種煩惱障攝。后三報障攝。文意不同。任情取舍

懺僧殘隨所犯有四番羯磨 一與覆藏羯磨(隨覆來曰多少行懺悔法。此治覆罪之過。尼有伴無覆藏)二與本日治羯磨(此人行覆藏時重犯。更從僧乞摩那捶亦爾還。從初日為始行也)三與磨那埵羯磨(若無覆藏直與此治法。比丘六夜。尼半月)四與出罪羯磨(比丘二十清凈。僧中出此罪。尼于二部四十人中洗拔得滅也)八事不白失宿 一往余事不白(行懺中間若有因緣復往余寺 應白彼寺僧。若不白失一夜)二出界不白(若有因緣復須出寺外者應白。寺外道上除行僧若不白失宿)三客比丘來不白(若有容僧來者即應白。不白失一宿)四寺內。除行者不白(僧伽藍大院內有客比丘急走過者不得白不犯。若安徐行應逐取向白。不白失宿)五病不遣使白(若自有病應倩一比丘白。僧知病不得自白。眾不者失宿)六二三人同室宿(比丘應獨在小房。尼得有于伴也)七在無比丘處住(僧伽藍中應有大戒在在寺宿。若獨在無比丘處經夜失一宿。若行摩那埵應常在四人僧中宿。若此處僧數不滿失一宿也)八若時集非時集不作白(時集者布薩時。非時集者余作羯磨時。此眾聚應白。若不白失宿。若行摩那埵應白。若不白失宿也)二奪三十五事 初二奪五事 一不得授人大戒。二不得受人依止。三不得畜沙彌。四不得受僧差教誡比丘尼。五設差不應往 第二奪五事 一不得作說戒人。二不得僧中問答毗尼。三不得僧中作羯摩。四僧評斷事不得在數。五不得為僧作使命人 第三奪五事 一不應早入聚落。二不應逼暮還。三應親近比丘。不應親近外道。四應順從善比丘教。五不應作異語 第四奪五事 一不應更犯此罪。余亦不應作。二若犯相似若從此生。三若復犯重于此。四不應嫌羯磨。五不應嫌作羯磨人 第五奪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敷坐具。二不得受洗足。三不得受洗足物。四不得受拭草履巾。五不得受他揩摩身 第六奪五事 一不得受善比丘禮拜。二合掌。三問訊。四迎逆五不得受善比丘持衣缽 第七奪五事 一不得舉善比丘罪。二不得與他作憶作白言。三不得證他事。四不得遮他布薩自恣。五不得共善比丘斗諍 此三十五事中。初十奪其師德。次十奪其隨意所行。次十事奪其供事。后五不聽于知他事應順行此法。若違犯一事罪則不滅。不得與出罪羯磨 十種自性偷蘭遮罪 一食人肉。二畜人皮。三剃陰上毛腋下毛。四用藥灌大便道。五畜人發欽婆羅。六裸形行。七畜石缽。八嗔恚破衣。九嗔恚破房。十嗔恚破寺塔。皆犯偷蘭遮。輕者對一人懺悔。法如波逸提也。罪重于突吉羅故為第五聚也。其中亦有重者。若生啖人肉及惡心破僧房破佛塔等。此則二三人前三說懺耳。若初篇第二篇偷蘭者僧作羯磨懺也。此義出摩夷中。僧祇律云。嗔心破六種犯偷蘭遮。破缽三衣破塔破僧房破界。有三種人犯尼薩耆 若僧若眾多人若一人 應在三種人前舍墮。若僧若眾多人若一人 有四種妄語 一波羅夷妄語。二僧殘妄語。三波逸提妄語。四阿毗波羅妄語 五種慳 一財物慳。二法慳。三家慳。四住處慳。五稱贊慳 五蓋覆心 一慳貪。二嗔恚。三睡眠。四調悔。五疑(貪嗔二蓋能覆戒品。睡調二蓋覆定品。疑之一蓋能覆惠品也)十使煩惱 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取。六疑。七貪。八嗔恚。九慢。十無明。此十煩惱驅馳行心流轉不住會。觀四諦空無我理滅初五見得無相行。次斷疑使得須陀洹。余之四使欲界煩惱判為九品。斷六品盡得斯陀貪。斷下三品盡得阿那含。經云。斷三結得須陀洹者。一我見。二戒取。三疑。此三重。又總五下分結。一調戲。二憍慢。三無明。四色染。五無色染也。此是上二界煩惱。阿那含人斷之。都盡得阿羅漢果 三涂四趣 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是為三涂純惡業感)四阿修羅(雜惡業所感也)六道眾生 一地獄道。二畜生道。三餓鬼。四阿修羅道。五人道。六天道 三界皆苦 一欲界(從地獄以上訖六天)二色界(從初禪梵天訖。四禪十八天也)三無色界(四空天訖非非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博白县| 青州市| 天台县| 惠水县| 宁河县| 全南县| 普格县| 澄城县| 乌什县| 绥芬河市| 西华县| 红河县| 丰宁| 榆社县| 杭锦旗| 柳林县| 和平区| 历史| 宽城| 海晏县| 平利县| 麻栗坡县| 安仁县| 瓮安县| 余干县| 塔河县| 沐川县| 鸡东县| 革吉县| 宁化县| 库车县| 株洲市| 廊坊市| 色达县| 星座| 葫芦岛市| 理塘县| 酒泉市| 大名县| 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