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科舉
五月初五日諭云:“我朝沿宋明舊制,以四書文取士。康熙年間,曾經停止八股,考試策論,未久旋復舊制。一時文運昌明,儒生稽古窮經,類能推究本原,闡明義理,制科所得,實不乏通經致用之才。乃近來風尚日漓,文體日敝,試場獻藝,大都循題敷衍,于經義罕有發明。而淺陋空疏者,每獲濫竽充選。若不因時通變,何以勵實學而拔真才?著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其如何分場命題考試,一切詳細章程,該部即妥議具奏。此次特降諭旨,實因時文積弊太深,不得不改弦更張,以破拘墟之習。至于士子為學,自當以四子、六經為根柢。策論與制藝,殊流同源,仍不外通經史以達時務。總期體用兼備,人皆勉為通儒,毋得競逞辯博,復蹈空言,致負朝廷破格求才至意。”
六月初一日諭云:“張之洞、陳寶箴奏請飭妥議科舉章程,并酌改考試賦詩小楷之法一折。鄉、會試改試策論,前據禮部詳擬分場命題各章程,已依議行。茲據該督等奏稱,宜合科舉經濟學堂為一事,求才不厭多門,而學術仍歸一是,擬為先博后約,隨場去取之法,將三場先后之序互易等語。朕詳加披閱,所奏各節,剴切周詳,頗中肯綮。著照所擬,鄉、會試仍定為三場。第一場試中國史事國朝政治論五道。第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三場試四書義兩篇,五經義一篇。首場按中額十倍錄取,二場三倍錄取,取者始準試次場。每場發榜一次,三場完畢,如額取中。其學政歲科兩考生童,亦以此例推之。先試經古一場,專以史論時務策命題。正場試以四書義經義各一篇。禮部即通行各省,一體遵照。朝廷于科舉一事,斟酌至再,不厭求詳。典試諸臣,當仰體此意,精心衡校,以期遴選真才。至詞章楷法,雖館閣撰擬應奉文字,未盡可廢,如需用此項人員,自當先期特降諭旨考試。偶一舉行,不為常例。嗣后一切考試,均以講求實學實政為主,不得憑楷法之優劣為高下,以勵碩學而黜浮華。其未盡事宜,仍著該部隨時妥酌具奏。”
(二)興學校
五月十五日諭云:“軍機大臣會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王大臣奏,遵旨籌辦京師大學堂,并擬詳細章程,繕單呈覽一折。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必須規模閎遠,始足以隆觀聽而育人才。現據該王大臣詳擬章程,參用泰西學規,綱舉目張,尚屬周備,即著照所擬辦理。派孫家鼐管理大學堂事務,辦事各員,由該大臣慎選分派。至總教習綜司功課,尤須選擇學貫中外之士,奏請簡派。其分教習各員,亦一體精選,中西并用。所需興辦經費及常年用款,著戶部分別籌撥。所有原設官書局及新設之譯書局,均著并入大學堂,由管學大臣督率辦理。此次設立大學堂,為廣育人材,講求時務起見,該教習等按照奏定課程,認真訓迪,日起有功,用副朝廷振興實學至意。”
五月二十二日諭云:“前經降旨開辦京師大學堂,肄業者由小學中學以次而升,必有成效可觀。惟各省中學小學尚未一律開辦。總計各直省省會及府廳州縣,無不各有書院,著各該督撫督飭地方官,各將所屬書院坐落處所,經費數目,限兩個月詳查具奏。即將各省府廳州縣,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中西兼習之學校。至于學校等級,自應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州縣之書院為小學。皆頒給京師大學堂章程,令其仿照辦理。其地方自行捐辦之義學、社學等,亦令一律中西兼習,以廣造就。至各書院需用經費,如上海電報局招商局及廣東闈姓規,聞頗有溢款,此外陋規濫費,當亦不少。著該督撫盡數提作各學堂經費。各省紳民,如能捐建學堂,或廣為勸募,準各督撫按照籌款數目,酌量奏請給獎。其有獨力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賞。所有中學小學應讀之書,仍遵前諭,由官設書局,編譯中外新書,頒發遵行。至于民間祠廟,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以節糜費而隆教育。似此實力振興,庶幾風氣遍開,人無不學,學無不實,用副朝廷育養成材至意。”
六月十一日諭云:“李端奏各省學堂請特派紳士督辦等語。現在京師大學堂,業經專派管學大臣,克日興辦。各省中學堂、小學堂,亦當一律設立,以為培養人才之本。惟事屬創始,首貴得人,著各直省督撫,就各省在籍紳士,選擇品學兼優,能符眾望之人,派命管理各該處學堂一切事宜。隨時稟承督撫,認真經理。該督撫慎選有人,即著奏明派充,以專責成而收實效。”
六月十九日諭云:“英、美、日本各部僑寓華民眾多,群居錯處,不乏可造之才,亟應設立學堂,兼肄中西文字,以廣教育。著出使大臣等,體查情形,妥為勸辦,議定章程,詳晰覆奏。”
六月二十三日諭云:“中國創建水師,歷有年所,惟是制勝之道,首在得人,欲求堪任將領之才,必以學問為根本。應如何增設學額,添制練船,講求駕駛,諳習風濤,以備異日增購戰船,可期統帶得力,著南北洋大臣沿海各將軍督撫,一體實力籌辦,妥議具奏。至鐵路、礦務,為目今切要之圖,造端伊始,亟應設立學堂,預備人材,方可冀收實效。所有各處鐵路扼要之區及開礦省分,應行增設學堂,切實舉辦之處,著王文韶、張蔭桓悉心籌畫,奏明辦理。”
七月二十二日諭云:“孫家鼐奏請設醫學堂等語。醫學一門,關系至重,急應另設醫學堂,考求中西醫理,歸大學堂兼轄,以期醫學精通。即著孫家鼐詳議辦法,具奏。”
(三)興實業
五月十六日上諭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議覆御史曾宗彥奏請振興農學一折。農務為富國根本,亟宜振興。各省可耕之土,未盡地力者尚多。著各督撫督飭各該地方官,勸諭紳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實興辦,不準空言搪塞。須知講求農政,本古人勞農勸相之意,是在地方官隨時維持保護,實力奉行。如果辦有成效,準該督撫奏請獎敘。上海近日創設農學會,頗開風氣。著劉坤一查明該學會章程,咨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查核,頒行。其外洋農務諸書,并著各省學堂廣為編譯,以資肄習。”
五月十七日諭云:“自古政治之道,必以開物成務為先。近來各國通商,工藝繁興,風氣日開。中國地大物博,聰明才力,不乏杰出之英,只以囿于舊習,未能自出新奇。現在振興庶務,富強至計,首在鼓勵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書,及創行新法,制成新器,果系堪資實用者,允宜懸賞以為之勸。或量其材能,試以實職;或錫之章服,表以殊榮。所制之器,頒給執照,酌定年限,準其專利售賣。其有能獨力創建學堂,開辟地利,興造槍炮各廠,有裨于經國遠猷,殖民大計,并著照軍功之例,給予特賞,以昭激勵。其如何詳定章程之處,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即行妥議具奏。”
七月十三日諭云:“少詹事王錫蕃,奏請飭各省設立商會,于上海設總商會等語。現在講求商務,業于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并諭令劉坤一、張之洞,先就上海漢口試辦商務局,擬定辦法奏聞,現尚未據奏到。商會即商務之一端,著劉坤一等,歸案迅速妥籌具奏。其沿江、沿海商賈輻輳之區,應由各該督撫,一體查明辦理。所有一切開辦事宜,并著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咨商各督撫,詳訂章程,妥為籌辦。”
六月二十九日諭云:“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代奏工部主事康有為條陳,請興農殖民以富國本一折。訓農通商,為立國大端,前迭諭各省整頓農務、工務、商務,以冀開辟利源,各處辦理如何,現尚未據奏報。萬寶之源,均出于地,地利日辟,則物產日阜,即商務亦可日漸擴充,是訓農又為通商惠工之本。中國向本重農,惟向無專董其事者,非大為倡導,不足以鼓舞振興。著即于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派直隸霸昌道端方,直隸候補道徐建寅、吳懋鼎為督理。端方著開去霸昌道缺,同徐建寅、吳懋鼎,均著賞給三品卿銜,一切事件,準其隨時具奏。其各省府州縣,皆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農報,講農器,由紳富之有田業者試辦,以為之率。其工學商學各事宜,亦著一體認真舉辦。統歸督理農工商總局端方等,隨時考查。各直省,即由該督撫設立分局,選派通達時務,公正廉明之紳士二三員,總司其事。所有各局開辦日期,及派出辦理之員,并著先行電奏。此事創辦之始,必須官民一氣,實力實心,方可漸收實效。端方等及各該督撫等,務當仰體朝廷率作興事之意,考取新法,精益求精,庶幾農業興而生殖日繁,商業盛而流通益廣。悉以植富強之基,朕實有厚望焉。”
七月二十六日諭云:“刑部奏,代遞主事蕭文昭條陳一折。中國出口貨,以絲、茶為大宗。自通商以來,洋貨進口日多,漏卮巨萬,恃此二項,尚堪抵制。乃近來出口之數頓減,若非亟為整頓,恐愈趨愈下,益無以保此利權。蕭文昭所請設立茶務學堂及蠶桑公院,不為無見。著已開通商口岸及出產絲、茶省分各督撫,迅速籌議開辦,以阜民生,而固利源。”
七月二十七日諭云:“瞿鴻機奏江陰南菁書院,遵改學堂,并將沙田試辦農學一折。江陰南菁書院,經前學政黃體芳,創設考課通省舉貢生監,現既改為學堂,著準其照省會學堂之例,作為高等學堂,以資鼓舞。該書院原有自管沙田一頃,據稱擬參用西法,樹藝五谷、果蔬、棉麻等項,將未經圍占之地,先行試辦。如有實效,再行推廣學堂農會,相輔而行,洵為一舉兩得之道。該學政此奏,具見籌畫精詳,留心時務。即著照所議,認真辦理,務收實效,毋托空言。”
(四)保教民
五月二十二日諭云:“各國傳教,載在條約,迭經諭令各該督撫,妥為保護,以期民教相安。乃本年四川江北廳等處,教案未了,廣西永安州,復有殺斃教民之事,湖北沙市,亦有因案牽連之事,總由地方官不能仰體朝廷諄諄誥誡之意。遇有民教交涉案件,非漫不經心,即意存歧視。畛域未化,斯嫌隙易生,無怪教案之層見迭出也。是用特加申諭,各直省大吏,凡有教堂州縣,務當諄飭地方官,實力保護。平日如有教士謁見,不得有意拒絕。使彼此誠信相孚,從教之人,自不致借端生事。一面開導百姓,毋以薄物細故,輕啟釁端。即使事出倉猝,該管官吏,果能持平辦理,亦何難消患未萌。是在各該將軍督撫,嚴飭所屬,隨時妥慎籌辦。從前未結之案,即著迅速了結,此后不準再有教案。倘仍防范不力,除將該地方官照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奏定新章,從嚴懲辦外,該將軍督撫,責無旁貸,亦必執法從事,勿謂言之不預也。”
(五)改兵制
五月二十一日諭云:“前據順天府尹胡,奏請精練陸軍,并神機營改用新法操演,出使大臣伍廷芳,奏京營綠營,參用西法,各折片。先后諭令軍機大臣,會同神機營王大臣,八旗都統妥議。茲據該王大臣等,會同議奏,改練洋操,為練兵要著。各省綠營練勇,迭經諭令,認真裁并,一律挑揀。著該將軍督撫,歸入前次戶部兵部議復御史曾宗彥請改操摺內,一并迅速籌議,切實具奏。神機營,業經挑選馬步官兵一萬人,勤加訓練,即著汰弱留強,實力講求,務成勁旅。八旗滿洲蒙古漢軍驍騎營,兩翼前鋒護軍營,均著以五成改習洋槍,五成改習洋機抬槍。著派奕色楞額永隆,管理八旗驍騎營,崇禮載卓蘇魯岱管理兩翼前鋒護軍營。奕向來辦事認真,熟諳武備,務須會同簡派各員,并督同各旗營專操大臣,按照泰西兵制,更定新章,認真操演。其八旗漢軍炮營藤牌營,著一并改用新法,挑揀精壯,如式演練,以成有用之兵。果使日起有功,何惜寬籌餉項。各直省將軍督撫,及該管王大臣等,務當振刷精神,屏除積習,毋得始勤終怠。至一切陣法、器械、營制、餉章,及挑選將弁教習各節,著按照胡等所奏,議定切實辦法,奏明辦理,用副朝廷整軍經武至意。”
五月二十八日諭云:“裁空糧,節餉需,為方今救弊之要圖。前經諭令各省體察情形,妥速具奏。現據該將軍督撫先后奏陳,或裁制兵,或裁防勇,或裁練軍,或稱業經裁并,無可再裁,當經詳加披閱。各省情形雖屬不同,但法敝則亟宜變通,財匱則尤資補救。其已裁者,即著照擬定章程,妥切辦理。其未裁者,仍著再行切實酌核,總期裁一名空糧,即節一分虛糜,空糧裁盡,餉項自舒。無論水陸各軍,一律挑留精壯,勤加訓練,俾成勁旅。并著遵照前降諭旨,力行保甲,詰奸禁暴,相輔而行。再能整頓厘金,嚴杜中飽。富國強兵之計,無有亟于此者。當茲時事多艱,朕宵旰焦勞,力圖振作,每待臣下以誠,而竟不以誠相應。各該疆臣,身膺重寄,具有天良,何至誥誡諄諄,仍復掩飾支吾,茍且塞責耶?經此次諄諭之后,倘再有仍前敷衍,不肯實力奉行,經朕查出,或別經發覺,試問各該大臣,能當此重咎否也?”
八月初一日諭云:“現在練兵緊要,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奮,校練認真,著開缺以侍郎候補,責成專辦練兵事務。所有應辦事宜,著隨時具奏。當此時局艱難,修明武備,實為第一要務。袁世凱惟當勉益加勉,切實講求訓練,俾成勁旅,用副朝廷整飭戎行之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