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能扶天下之威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
故澤及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圣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六合同。
求賢以德,致圣以道。賢去則國微,圣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圣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
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
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
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舍人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
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
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立;政不立,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佑,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順民,惡加于兇民,則令行而無怨。
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圣主,不能致其治。
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
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然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
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粟。
潛名報道者,時致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
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墜,其克必矣。
所以優游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常懼,而不敢失道。
豪杰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杰,國勢乃竭。豪杰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大臣疑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伸手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于進賢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