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臺灣前山業已開辟無遺,后山雖平曠膏腴遠遜前山,然道里袤長亦與前山相等。當夏秋溪河盛漲時,前山南北文報往往經月不通,后山更不必論。即如日本窺伺臺南,扎營業已經旬,郡中尚未得信。近者如此,遠者可知。幸而疫重敵退,否則倭營業已深入穩扎,豈不大費經營?若非郵遞艱難,何致如此隔膜!其害一。后山之地,棄之必為彼族所據;取之則開百里之路,必須設數營之勇分扎要隘。否則,「生番」必乘虛狙殺,路雖開猶不開也。開千余里之路,即須添設數十處之營,費重時長;年復一年,勢成坐困。其害二。臺灣四面環海,敵人隨地可以泊船,即隨地可以登岸。彼則輪船飄忽,朝擾北而暮可擾南;我則跋涉艱難,速計旬而遲須計月。留營固恐餉需難繼,撤勇又恐事變忽來;處處為敵所制,實時時為敵所乘。其害三。安平炮臺連炮費至四十萬兩,尚非泰西新式。即使其能得力,而全臺口岸如安平者尚有數十處,若均設臺防守,為費殆將千萬。度支如此艱難,豈能籌此巨款!然不籌,則防無可防。其害四。臺灣民情浮動,相傳「無十年不反」之說。遠者姑不必論;即自道光十二年土匪張丙之案起、至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之案止,內連道光二十二年防海一案計叛案八起,約費軍餉并攤款共銀五百三十四萬兩、又米銀五十二萬兩,民捐尚不在內。合而計之,三十年之間縻國帑與民捐且逾千萬;百姓因遭賊而家破人亡者,至今言之猶有余痛。蓋彰化一帶,深山大澤,易于藏垢納污;往往亂機已釀,經年累月而官尚未聞知,皆由道阻信艱之故。其害五。同治十三年日本瑯嶠事起,臺灣辦理海防至今計共享餉四百余萬,淮軍月餉尚不在內。倘海上仍有波瀾,又需另起爐灶,大費張羅。若不速興礦利,則庫儲之出入有定而臺灣之事變無窮,猶之以石塞海,石盡而海不枯。其害六。臺灣水陸額兵共十八營,每年需餉三、四十萬兩;合并則防汛全空,仍舊則訓練皆偽。自「開路撫番」以來,前后山一帶勇數添至二十余營,每年需餉又在百萬兩外。零星散扎,分則勢孤,以御「生番」且不足,何況外侮!是輪路不設,不惟該兵勇不能合營操演;而深入瘴鄉,即冊籍多寡亦無人為之查考。其害七。臺灣府城逼近安平,然安平實無口岸可以泊船;故輪船到安平,無論官員兵勇,均須坐在桶中,由竹排泛海上岸。前年颶風驟發,船政「安瀾」、「大雅」兩船皆在安平擊碎,民船之受害者更無數。雞籠口岸雖穩,而自南至北動輒兼旬;故官民各船明知安平之險,不能不靠泊于此。其害八。澎湖離安平一百五十里,據臺郡咽喉,有口可以泊船,凡船自閩來臺郡者,皆須路過;既靠安平起清人貨,又必須駛回澎湖避風。我兵之克鄭經、朱一貴也,皆先得澎湖而后入臺。然澎湖百物不生、實一絕地,攻者易而守者難;該處一有疏虞,則輪船行駛無路。其害九。淡水所轄七、八百里,彰化亦數百里,聲教之所不及,洋人輒開堂引誘入教;羽翼既成,一呼百應,實為心腹之憂。臺北一帶滿山皆礦,煤、鐵出于是,硫礦、樟腦、煤油、茶葉出于是;往往洋人既知而我尚未知,洋人既采而我尚未采。欲處處設官置吏,則無此經費。皆由地方遼闊、礦事不興,故官與地不習,官與民又不習。其害十。夫以輪路、礦務之不舉行,其害之可睹,固灼灼然有如此者。

今試以輪路、礦務之利言之:輪路計一日約行二千余里,由臺南至臺北頃刻即達;軍情可瞬息而得,文報無淹滯之虞:利一也。后山瘴癘盛行,若有輪路則屯軍擇善地駐扎,遇有緊急方軌而馳、朝發夕至,不必使有用之兵受瘟疫之害;利二也。輪路比輪船捷至一倍,平居精練二枝勁兵駐扎南、北二路,海上有事,電報卯來,精銳辰集;隨敵所向,合兵急攻,以逸待勞、以眾乘寡:主客之勢既異,勝負之券可操。是無輪路而兵多餉重,征調遲延,我處處為敵所制;有輪路而兵精餉有,赴援神速,敵且處處為我所制矣。以視株守一隅、軍符已下累日而消息仍覺杳然者,相去豈可同年而語!利三也。內山奸民縱有煽動,而勁旅呼吸即達;朝聞萌蘗,夕壓重兵,比于迅雷不及掩耳:教民無所用其簧鼓、奸宄無所用其機智、番眾無所用其兇橫。禍亂不生,商民安堵;百貨流通,舟車輻輳:利四也。日本瑯嶠一役,合沿海七省因臺事而設防,耗餉何止千余萬。臺中若設輪路、興礦務,則敵人知我已得竅要,可無意外之虞。不惟大宗之餉可省,即常年防軍亦可酌裁;漏卮已塞,庫藏自有余裕:利五也。輪路開,兵勇可以歸并操練;不惟營官不敢以少報多,即勤惰、壯弱亦可隨時稽核:臥薪嘗膽以求實濟,斷無練而不精之兵:利六也。輪路開,則由臺灣府城至雞籠口不過數時可到;來往人等自可由雞籠起岸,不必再涉安平之險:利七也。自府城視澎湖,則澎湖為咽喉;自雞籠視澎湖,則澎湖為枝指。而且雞籠渡海,水程近三分之一,不必經由澎湖。彼族知澎湖不足以制我之命,斷不聚全力以爭之,則我亦不必聚全力以御之;兵減餉輕:利八也。雞籠礦務已用機器舉辦,明春可以開至煤層。以成本計之,每噸約在一圓三角左右;運至香港則每噸可值五、六圓,計每噸可得余利三、四圓。該處民礦,若用價一律由官買回自辦以斷葛藤,將山中之煤無盡,即公家之利無窮。又大水堀地方查有鐵礦,據洋工翟薩面稱:約有六分成色。然該洋工尚非鐵務專門;擬將鐵苗寄至英國傾镕,分準成色若干?再定辦法。蓋外國一切制造皆從鐵務生根,工匠不能煉鋼,軍事斷無起色。又金包里磺礦前經封禁,其洞淺深不一,煙焰直沖,吐出磺末,左右窮民私煮售賣。夫外洋之磺不能禁使不入,而中國之磺轉禁使不出;非計也。今若設廠開挖,每百斤成本約在一圓左右;運至遠省,即可值銀四、五圓。若能涓滴歸公,此利誠為不小。又牛頭山之煤油,現用人力每日僅可取數十斤;倘能改用機器開挖、澄清,亦是一宗大利。樟腦則因前任道員辦理不善,幾至開釁;近來日漸減色,尚須另籌辦法。茶葉,數年以來厘稅蒸蒸日上;擬再籌款給本種植,其利當可與煤并駕齊驅。夫外人之所以垂涎臺灣者,以有礦利耳。礦務若自我全行舉辦,無主之物變為有主;垂涎之根既絕,則窺伺之念自消。同時并舉,計機器、人工等費,大約不過百萬;將來收效無窮,所獲何止倍蓰:利九也。臺灣、日本、小呂宋三島皆系鼎足而立,相距不過一、二日水程。現在各島情形如同戰國,利之所在,各出全力爭之,強必并弱、眾必并寡。日本前本弱國,自設輪路、電線、開礦、練兵、制器后,今乃雄踞東方,眈眈虎視;前年窺臺南、上年逼琉球不令進貢,今又脅高麗使與通商,彼其志豈須臾忘臺灣哉!既已斷我手足,必將犯我腹心。而且臺灣為東南七省尾閭,上達津沽、下運閩浙;臺事果能整頓,則外人視之有若猛虎在山,不敢肆其恫喝。若再輔以中等鐵甲船二、三號,則遇各島無理肆擾,尚可由臺斷其后路,使彼有首尾不能相顧之憂。故臺強則彼有如芒刺在背,時存忌憚之心;臺弱則彼視為奇貨可居,各蓄吞噬之念。輪路開、礦務興,則兵事自強而彼族之狡謀亦自息:利十也。

夫臺灣不辦輪路、礦務之害如彼,辦輪路、礦務之利如此;其得失取舍,固可不待懸揣而知。而或者慮輪路、礦務一辦,必致傷人廬墓,百姓怨嗟。不知臺中曠土甚多,輪路不致礙及田廬;開礦之處并無人居,且一風水」之說亦未深入膏肓。此可無慮者一。或又慮輪路用煤必多,將來煤盡則輪路將成廢物。不知臺北各山到處皆煤,固有用之不竭之效。況煤價愈賤,則輪路獲利益賒。此可無慮者二。又或以輪路經費繁重為慮。不知后山暫可緩開,自前山極北之雞籠起、至極南之恒春止,計程約在千里;以一里約二千兩計之,大約經費總在二百萬兩以外,不過安平炮臺六倍之費,大約得上年臺中日本防務所用之六、七便足集事。且防務所給勇糧既出,則不能復還;輪路則租稅可收、礦務則余力無盡,每年歸還成本之后源源挹注,于帑項實大有裨益。至輪路、礦務、電線三者,必須相輔而行;無礦務則輪路缺物轉輸而經費不繼,無電線則輪路消息尚緩而呼應不靈。查雞籠達恒春陸路電線,尚有閩省今春議撤之線可以移用;即添補修整,為款當不甚巨。至達省水路電線則為費較多,似可從緩再商。雞籠、滬尾關系全臺形勝,此二處炮臺、水雷似亦宜擇要舉辦。夫輪路、礦務,曲突徙薪之費也,費少而效賒;臨事募勇,焦頭爛額之費也,費多而無濟。目前所費有限,將來所省實多。此可無慮者三。又或慮輪路僅在前山,則后山番情尚多反復。不知臺事以御外為要,外侮既靖,擇「生番」之尤兇者大舉剿辦,則撫局自永遠可諧。一俟后山有礦可采,再行次第舉辦路線,庶免浪費錙銖。況于南、北、中三路多開快捷方式,則前后山將混而為一;險阻日通,則獉狉日辟。此可無慮者四。又或慮輪路、礦務取法洋人,他日全局要害必為洋人所盤踞。不知我但雇洋人為工匠,工竣則洋人可撤;將來一面舉行即一面學習,不過二、三年,當可自為制造。以練兵為體,以輪路、礦務為用;故有輪路、礦務則餉可足、兵可精,并非謂有輪路、礦務而兵可不用也。日本借泰西之款雇李泰國開輪路,至今尚無流弊;何況款由自籌!且環地球皆辦輪路、礦務,人有快捷方式、有余利可以制我,而我無快捷方式、無余利可以制人,終非勝算。夫輪路與輪船等耳,輪船可行則輪路亦可行。非常之舉,原雖為黎民所懼;要在持議者堅定不搖耳。此可無慮者五。又或慮臺灣開辟二百年,何以從前議守議戰并無輪路、開礦之說?不知從前無外人環集覬覦,故不必處處設防;今則外人攻之之法與從前不同,則我御之之法亦當與從前有異。譬之乘小舟于曲港,固可游駛自如;及出至大海重洋篙槳之所不能為力者,則小舟非顛即覆矣。且兵事與礦事相為表里,礦不興則無財,無財則餉何由而足?礦不興則無煤、鐵,無煤、鐵則器何自而精?地與勢殊,即不能不事隨時變,理固然也。此可無慮者六。又或慮臺中既設輪路,恐彼族欲于內地效尤。不知臺灣系屬海外,與內地情形迥然不同;況系中國自行舉辦,并非如上海由于洋人私造者可比。將來如奉密旨準行,則請辦奏中尚須聲明「臺灣海島孤懸,廬墓無幾,不致為輪路所傷,仍請他處不得援以為例」等語,見諸抄報;似此辦理,則彼族亦無從借口。此可無慮者七。

目下臺灣疫重兵疲,民窮變亟。防廣則營皆散扎,勇不練而豈能精;口多則敵易紛乘,險無定而何能扼!餉將竭而備仍虛,寇已深而謀未定。日本及小呂宋皆逼近臺疆,蓄銳養精,機深意險。若不未雨綢繆,速將輪路、電線、練兵、購器、開礦各事分投速辦,誠恐該二島猝然有變,非僅止于虛聲恫嚇而已。宋臣蘇軾有云:『言之于無事之時,則其言易于有為而苦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時,則其言易于見信而苦于無及』。臣每反復斯言,輒復慨然三嘆!伏維圣慈獨斷,飭下總理衙門籌議有無經費?如何舉行?并請特簡熟悉工程大員駐臺督理,俾靖浮言而收實效;將見臺防有盤石之安,即沿海無風鶴之恐:臺民幸甚!大局幸甚!

兩江總督沈葆楨奏報「登瀛洲」兵輪回閩片(光緒三年正月二十四日)

再,前因長江急需兵輪、江南制造局無可分撥,經臣先后商之福建巡撫丁日昌、船政大臣吳贊誠調來閩廠新造之百五十匹馬力「登瀛洲」兵輪一號,于上年九月初五日駛抵金陵。日來迭接丁日昌函稱:日斯巴尼亞有窺伺臺灣之意,閩廠輪船不敷分布,奏請將「登瀛洲」調回,并請南洋撥借各種炮火應用;鈔片咨會前來。伏念臺灣地利未開,久為外人所虎視。小呂宋與臺洋只一水之隔,其借口起釁又在臺灣;以事勢揣之,如果稱兵,竊恐先犯臺北。惟臺灣有警,長江即應一律設防。上海輪船無多,以扼吳淞口門尚虞不足;長江原非一船所能濟事,若「登瀛洲」撥還閩廠,并此一船而無之,設外警猝來,憑何調遣?江陰各處炮臺以絀于經費,炮位所短甚巨,更無從挹彼注茲。顧彼此均屬棘手之時,不能不先其所急;隨飭「登瀛洲」于本月初八日駛赴上海,裝足子藥,展輪回閩,聽候調遣。并由局員極力搜索,騰出克樂博行炮二尊、美太于士行炮十二尊、火箭二百枝,配齊彈子、家伙各件,續交「靖遠」輪船帶回;函懇丁日昌:如長江有警,迅飭「揚威」等船聯囗〈舟宗〉北來,以壯聲威而資指臂。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訴等議奏丁日昌等籌議臺灣事宜請旨遵行折(光緒三年二月二十四日)

光緒三年正月十九日,準軍機處交出軍機大臣面奉諭旨:『沈葆楨、李鴻章先后具奏「籌議臺灣事宜」各一折(注一),著該衙門議奏。欽此』;并鈔錄原折,知照前來。臣等正在會商議奏間,正月二十二日奉上諭:『丁日昌奏「查勘臺灣北路回抵郡城布置大略情形」各折片,覽奏均悉。另折奏「統籌臺灣全局,擬輪路、礦務」,另片奏「請另簡熟悉工程大員」各等語,著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議奏。欽此』(注二);并準軍機處將原奏折片鈔交到臣衙門。臣等公同閱看,沈葆楨、李鴻章兩折及丁日昌折片,同系統籌臺灣應辦事宜,冀維全局;現由臣等參觀互核,歸并會議,請旨遵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巴中市| 栾川县| 扶沟县| 三穗县| 甘谷县| 丰都县| 旺苍县| 夏邑县| 鄢陵县| 呼玛县| 依兰县| 和顺县| 天峻县| 河南省| 涿州市| 琼中| 甘泉县| 台州市| 本溪市| 合江县| 梅河口市| 墨脱县| 灯塔市| 瓮安县| 大厂| 团风县| 体育| 福安市| 金昌市| 泰州市| 射洪县| 申扎县| 准格尔旗| 广元市| 德江县| 缙云县| 辛集市| 东源县| 泾川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