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兵部(1)
- 清會典臺灣事例
- 佚名
- 4860字
- 2015-12-27 00:43:20
·官制·
·福建綠營
光緒十三年,以澎湖協副將與海壇鎮總兵對調駐扎,其海壇協副將仍為外海水師。改海壇鎮標中軍兼中營游擊為澎湖中軍兼左營游擊、澎湖左營都司為海壇左營都司兼管中軍、海壇右營守備為澎湖左營守備、海壇協左營都司為福建外海水師。海壇協副將,歸福建水師提督節制;海壇、閩安兩協副將,均歸福寧鎮總兵管轄。
·臺灣綠營
總兵官一人、副將三人、參將四人、游擊四人、都司九人、守備十人、千總十七人、把總四十一人、外委五十六人。
康熙二十三年,設臺灣鎮總兵官,鎮標中、左、右二營各設游擊以下等官。設臺灣協副將,中、左、右三營各設游擊以下等官。移漳州城守協副將駐澎湖,左、右二營仍各設游擊以下等官。裁中營游擊、守備,改設城守守備。設北路營參將以下等官、南路營參將以下等官、淡水營都司以下等官。
五十一年,裁臺灣鎮左營把總一人。
五十七年,設淡水營,歸北路營參將管轄。移興化城守右營守備駐淡水;改臺灣鎮標中營千總一人、臺灣協左營把總一人為淡水營千總、把總,每半年輪派分防雞籠。
六十年,移臺灣鎮總兵官駐澎湖,移澎湖協副將駐臺灣。
六十一年,以移扎澎湖之臺灣鎮總兵官仍駐臺灣;其澎湖仍設水師副將。又,設臺灣鎮右營守備一人,裁分巡廈門道標守備、千總各一人、把總二人。
雍正元年,設臺灣水師協右營守備一人。以臺灣鎮標右營守備一人、把總一人駐崗山,左營守備一人駐下加冬,臺灣協水師中營千總一人駐鹽水港,左營千總一人駐笨港,水師副將及守備一人駐安平鎮城內。
九年,改臺灣北路淡水營守備為都司。
十一年,增設臺灣鎮標左營千總、把總各一人,右營把總一人。又,設臺灣城守營參將一人、守備二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為左、右二營。裁北路營參將,改設北路協副將;并設都司一人、守備一人、千總四人、把總八人。分中、左、右三營,中營設都司以下等官,左右二營各設守備以下等官。又,設南路營都司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二人,淡水營把總一人,臺灣水師協左營千總、把總各一人,右營把總一人。
十三年,移臺灣鎮標守備一人駐春牛埔,移水師千總一人駐小南門。
乾隆二十五年,移鹽水港汛把總一人駐林圯埔。
五十三年,移臺灣北路左營守備自嘉義縣城駐斗六門,嘉義縣城改設都司一人。
嘉慶十三年,改臺灣協右營游擊為艋舺營游擊,改延平協左營守備為艋舺營中軍守備;同駐艋舺,管轄陸路弁兵。改興化協左營守備為艋舺營水師守備,駐滬尾炮臺。撥淡水營千總、把總十人隸水師守備管轄。改淡水營都司為臺灣協右營都司,駐安平。
十六年,于噶瑪蘭地方之五圍設守備一人、存城把總一人、協防外委一人、額外外委二人,頭圍設千總一人、外委一人,嶐嶐嶺設額外外委一人,溪州設把總一人:歸艋舺營兼轄。
道光七年,移臺灣鎮標右營游擊一人駐彰化縣竹塹,為北路右營游擊。移原駐竹塹守備一人并右營千、把、外委各一人同駐大甲,又右營把總一人駐銅鑼灣,又外委一人駐斗換坪。
十三年,復設臺灣鎮標右營游擊。改原設臺灣北路左營為嘉義營,設參將一人,駐嘉義城;歸臺灣鎮總兵統轄。移原設北路左營都司駐斗六門,為斗六門營都司;歸嘉義營參將兼轄。移原設斗六門汛守備駐嘉義,為嘉義營參將中軍守備。
十四年,移加溜灣汛外委一人駐臺灣城守營,屬蕭壠汛;移舊社汛外委一人駐茅港尾汛、移貓霧捒汛千總一人駐葫蘆墩、移原設葫蘆墩外委一人駐大墩汛、移大安口汛外委一人駐吞霄汛、移下淡水營隨防把總一人駐阿緱汛、移南路營把總一人駐阿里港汛,歸下淡水營管轄。移下淡水營額外外委一人駐九槐厝,歸阿里港汛管轄。移枋寮汛外委一人駐湖州莊。
同治八年,撥臺灣鎮標右營游擊、守備各一人歸道標,并設都司、千總各一人;隸臺灣道管轄。裁臺灣鎮標右營、臺灣協中營、澎湖協左、右二營各游擊一人,改設都司一人。裁噶瑪蘭守備一人,改設把總一人。裁臺灣協中、右二營、澎湖協左、右二營各守備一人,裁臺灣鎮中、左二營、臺灣城守右軍、北路協中營、臺灣協中、左、右三營、澎湖協左、右二營、噶瑪蘭營、滬尾營各千總一人,裁南路營、嘉義營、北路協右營各千總二人,裁臺灣鎮標中營、南路下淡水營、北路協中營、臺灣協右營、滬尾營各把總一人,裁澎湖協右營把總二人、臺灣協中、左二營各把總三人、北路協右營把總四人。裁臺灣鎮標中、左二營同新改道標之臺灣鎮標右營、臺灣城守左、右二軍、南路營、北路協中、右二營、嘉義營、臺灣協中、左、右三營、澎湖左、右二營、艋舺營、滬尾營噶瑪蘭各外委四十六人。又移臺灣道標千總一人駐枋寮。
光緒元年奏定:福建巡撫駐臺灣,其臺地自千總以下,由巡撫考拔;守備以上,仍會同總督揀選題補。臺灣總兵撤去「桂印」字樣,歸巡撫節制。又裁安平協副將。
四年,奏撥臺灣左營游擊以下等官歸撫標左營,駐郡城;臺灣中營游擊以下等官,隨臺灣鎮移扎安平。改臺灣協中、右兩營都司為臺灣鎮標陸路,又撥左、右兩營所屬千、把、外委歸鎮標左右營。改臺灣水師協左營游擊為北路協陸路左營。改原駐省城之撫標左營參將為中營參將,所屬備弁改為中營名目;原設臺灣水師協左營守備、中、右兩營水師千總、把總、外委、額外外委為陸路。
五年奏定:督標輪流赴臺,撫標及臺灣改設水陸各缺,仍應復舊。移臺灣鎮標左營游擊一人駐恒春縣,為恒春營游擊。其守備以下,一律改隸臺灣鎮節制,作為游擊中軍,分駐車城;以千總同駐恒春為專營。以把總、外委派撥縣屬楓港大樹房。
九年,移分防車城汛守備一人駐鵝鑾埔石厝口,仍留把總一人駐車城汛。
十一年,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
十三年,撥新改之澎湖鎮標左營游擊、守備歸臺灣外海水師左營;臺灣鎮總兵官及澎湖鎮總兵官均歸閩浙總督、福建臺灣巡撫、福建水師提督節制。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一。
·職制·
·武職開列
雍正八年議準:福建臺灣水師營副將俸滿之日,該督、提查核題報;遇有水師總兵官員缺,于開列本內將俸滿之處聲明。
·武職陛見
嘉慶十五年諭:『臺灣遠隔重徉,在海疆中尤為最要之區。該處文武大員惟鎮、道二人管轄兵民,職守綦重;雖洋面肅清、漳泉客民斗案亦俱完結,但地處重鎮,時資彈壓,該鎮豈容暫離!即如新疆辦事大臣,從無奏請陛見之事。邊疆、外海,宜同一例;嗣后臺灣鎮總兵,除有升調準其奏請陛見外,余俱不得奏請陛見。著為令』。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
·銓選
康熙十一年(?)題準:雙月守備員缺,以開復、降調、捐還三項相間輪用一人(為還班一);武進士用二人(為科班二),年滿保送千總注冊候推者用二人(為委班二),澎、臺俸滿千總與難蔭守備以營用者相間輪用一人(為扎班一),無職任之功加應用守備考驗一等者用一人(為功班一),效勞期滿以營用者用一人(為勞班一),候補候選守備捐即用者用一人(為捐班一),武進士充補提塘年滿者用一人(為效力班一),分發各省題補之千總用一人(為分發千總班一),巡捕營當差千總用一人(為當差千總班一),蔭生改武以營用者用一人(為蔭生改武班一)。
乾隆十五年奏準:隨營候推之年滿千總壅滯甚多,雖經疏通,約計每年選用不過十余人;而未經選用者日漸加增,銓選竟無限期。按雙月選用守備扎班,系澎、臺俸滿千總與難蔭守備以營用者相間輪補。令難蔭無人,澎、臺俸滿千總注冊候推者人亦甚少;每值此班因無人輪用,將缺歸于下班用別項之人。嗣后雙月輪用扎班之時,如遇本班有應用之人,先盡本班選用;如無應用之人,即將隨營候推千總選用。
十八年議定:各省副將之中軍多系都司,惟臺灣、澎湖、興化、閩安、延平、張家口之副將中軍現系游擊,陜甘督標、河東河標、兩廣督標、廣州將軍標及江南太湖營之副將中軍現系守備,體制皆未畫一。除澎、臺系海外重地,應仍留游擊以資彈壓,毋庸議改;其余游擊、守備,均改都司。合之各省,通改都司八十員,以為守備升用之地。其現任游、守,仍照原官升轉,離任后陸續更換。
五十六年諭:『臺灣雖在海外,非若煙瘴地面例須更換者可比。嗣后俸滿更調之例,并著停止。欽此』。遵旨議定:澎、臺武職人員俸滿保送升用之例停止,推升時各按本任歷俸五年之后,照常俸升用。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一。
嘉慶六年奏準:澎、臺俸滿保送千總與難蔭守備,以單月扎班相間輪補一員。澎、臺千總俸滿既經停止,將單月扎班改為難蔭班、當差班改為差班、雙月三委班改為三候推班、當差班改為差班、蔭生改武班改為蔭生班。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二。
·銓選論俸
順治初年(?)定:福建省臺灣協、澎湖協、北路協各副將游擊都司守備,臺灣城守營、南路營各參將守備,臺灣鎮標中、左、右三營游擊守備,北路淡水營、南路下淡水營各都司,均于內地各營內揀選品級相當、熟悉風土之員,題請調補。副將三年俸滿、參將游擊都司守備二年俸滿,該督、提會核題報;于即升官員內先行升用之中又先行升用。內有水師各官,照銜缺升用后調回內地,以水師各營員缺調補。千總咨部調補,不算前俸;三年滿日,考驗保送。把總咨部拔補;三年滿日,以內地千總拔補。
十一年(?)議準:銓選次序,如注冊千總、澎臺千總、均按引見日期先后用。如同日引見,將俸滿日期在前者用。
乾隆十年議準:嗣后調赴臺灣武職各官,無論大小,均以到臺之日起算俸,分別報滿。
十八年議定:臺、澎俸滿水師人員題報俸滿后,行文該督將該員調回內地;遇有水師應升題補之缺,即行題補。
又奏準:福建省澎、臺水師人員于題報俸滿后,該督將該員調回內地;遇有題補之缺系其應升者,即行題補。
二十六年覆準:福建省澎、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官改為三年俸滿,保題調回內地,照例先行升用。
四十八年奏準:福建省澎、臺調回內地注銷邊俸人員,毋庸送部。
又奏準:苗疆、澎湖、臺灣俸滿人員,其升用之期較常俸倍速,與保送、保題人員無異。自應一體調取引見,恭候欽定。至循分供職,調回內地之員將俸滿先行升用之處注銷,毋庸送部。此內如有年力就衰、材技平庸者,該督、撫隨時參劾。
咸豐六年奏準:福建省臺灣水師陸路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缺出,如臺地無人可升、內地無人可調,準于內地揀選熟悉風土、諳練營務之員升補;歷俸五年期滿,果能整飭營伍、撫綏地方,悉照各省邊俸之例,由該督、撫出具切實考語,保題送部引見升用。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三。
·千總俸滿
乾隆二十四年議定:其臺灣三年俸滿千總,引見后發回題補候升者,均調回內地候升。
二十八年題準:澎、臺俸滿把總以千總候補者,令該督于甄別年滿千總時,一體甄別;如有衰弱怠惰者,即行休退。
五十六年議準:澎、臺千總照內地之例,六年俸滿分別保送,毋庸計算邊俸。
嘉慶九年奉旨:『兵部議覆「愛新泰所請將現在由臺募兵及義民首內拔補各員弁準其留臺升拔并嗣后予以限制」一摺,臺灣千、把、外委等官,舊例于三年俸滿、班滿時,均應調回內地差委;惟近年以來多有由義民首及臺募兵內打仗緝匪著有微勞,以次拔補者。該弁等本系土著,于該處地方情形素為熟悉,緝捕自較得力;若調至內地,轉屬生手。且伊等父母、妻子向皆就近團聚,一旦因換班內渡,無力搬移,不能兼顧,以致紛紛告退;情亦可憫!著照該部所議,查明該處現由本地募兵及義民首內除先經拔補各員外,嗣后定以限制:千總準其拔補三名、把總準其拔補五名、外委準其拔補十名、額外外委照缺計算,俱準其留臺差操。如有緝捕出力者,以次升拔。仍造冊咨部,以備查核』。
道光四年奉旨:『前據趙慎畛奏「臺灣營弁請照海疆久任之例計俸升補」,當交兵部議奏。茲據奏稱:駐臺守備以上久停更調,而千、把總以下仍系紛紛更換,于海疆情形未能周知,不足以資約束。嗣后臺灣千總、把總、外委、額外外委等弁三年期滿,俱著毋庸調回內地;其留臺分別保題升補之處,均著照所議行。至該督奏請千總俸滿先加升銜,未免過優;且留臺將備等向無此例,亦覺兩歧。所請,著不準行。該處營員,現雖更定章程,而班兵仍照舊三年更換。惟兵丁內亦有由臺招募土著入伍者;一經著有勞績,不得不加以甄拔。若年久拔補漸多,則營弁半屬臺地之人,易滋流弊;殊非杜漸防微之道。著該督等遇有千、把、外委等缺,仍按嘉慶九年兵部奏定章程:凡由臺募兵丁甄拔并招募臺地土著兵丁,均不得過十分之一,以符定額』。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四。
·保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