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五年議準:福建陸路題補缺出,仍照舊例于現任屬員內揀選差操勤慎、著有勞績者,豫行保題送部引見,恭候欽定注冊;遇應用豫保時,內地將備缺出,內地豫保人員與臺灣豫保人員一體掣補。其臺灣將備缺出,遇應用豫保時,盡歸臺灣人員掣補;如臺灣無豫保人員,仍令該督于臺地人員揀選題補。至豫保游擊內有籍隸本省者,遇有廣東應掣之缺,互相調掣。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七。
·題補
乾隆五十六年議準:福建省臺灣協、澎湖協、各外海水師副將游擊都司守備,北路淡水營、外海水師都司,北路協陸路副將都司守備,臺灣城守營、南路營各陸路參將守備,臺灣鎮標中、左、右三營各陸路游擊守備,南路下淡水營陸路都司,遇缺出時,即于臺灣所屬人員內揀選題補;如無合例可題之人,再于內地各營揀選品級相當、熟悉風土之員題請調補。其臺灣武職人員,俱按在臺歷俸五年后,方準其升補內地之缺。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八。
嘉慶十三年,移福建省臺灣水師右營游擊、延平協陸路左營守備駐艋舺,作為艋舺營水師游擊、陸路守備;移北路淡水營都司駐臺灣水師右營,作為臺灣水師右營都司;移原設興化協左營守備駐滬尾,作為滬尾營水師守備:俱定為題補之缺。
十六年議準:福建省臺灣噶瑪蘭守備定為題補之缺;遇有缺出,照臺地武職升轉之例辦理。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六十九。
·調補
原定:福建省臺灣總兵官三年俸滿,由部將該省現任總兵官開列具題,請旨調補。臺灣協、澎湖協、北路協各副將游擊都司守備,臺灣城守營、南路營各參將守備,臺灣鎮標中、左、右三營游擊守備,北路淡水營、南路下淡水營各都司,以上各官遇有員缺,該督、撫揀選諳練老成、熟習風土之人題請調補。
又定:福建省臺灣澎湖副將在任三年、參游都司在任二年、千把在任三年,均屆期調補。
雍正八年議準:福建省臺灣水師營游擊守備、廣東省崖州水師營參將守備俸滿之日,該督、提查核具題,調回內地;俟本省水師員缺,題請調補。
乾隆十年議準:福建省臺灣水師陸路各外委員缺,均就臺兵考拔;三年報滿,與內地外委互相調補。
二十七年議準:福建省臺灣參將、游擊、都司、守備等官歷俸三年屆滿,于五月以前,先行遴員調補;仍扣足三年,再行報滿。
四十八年諭:『嗣后臺灣總兵、道府各員,俱著改為五年任滿。屆期若一體更換,未免俱易生手;著將總兵、道、府輪間更換,每遇兩年更調一員』。
五十三年議準:福建省臺灣北路左營守備駐扎嘉義縣城,為全郡適中之地;應另設都司一員,作為調缺。遇有缺出,于內地現任都司內揀選調補。其原設守備,即移扎斗六門;仍作為題調之缺。
五十六年諭:『臺灣副將一缺,關系緊要;必得諳習風土、熟悉情形之員,方與營伍有益。嗣后所有俸滿更調之例,著停止。欽此』。遵旨議定:福建臺灣副將、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向例三年俸滿調回內地之例概行停止,均準在臺升轉。其千、把、外委,仍照舊例辦理』。
嘉慶十六年議準:福建省臺灣新設噶瑪蘭守備一缺,如臺地無可升之員,于內地各員內擇其曾任臺疆、熟悉風土者題請調補。
咸豐六年議準:臺灣武職缺出,如臺地無員可升、內地亦無員可調,準于內地揀員題請升補;歷俸五年期滿,保題送部引見升用。
光緒十三年諭:『楊岐珍系實缺人員,現經留辦臺防,四川又無軍務;該督所請調赴川省差委之處,著不準行。實缺提、鎮,武職大員,體制較崇;近來狃于積習,各督、撫因其曾膺保薦,往往奏調差委,視同部曲。而該提、鎮亦遂甘聽指麾,僅顧私恩,罔知大體;既失朝廷建立專閫之意,又開夤緣依附之門;此風斷不可長!嗣后各督、撫于實缺提、鎮,概不準率行奏調,以符定制。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七十。
·升銜留任
乾隆十五年覆準:臺灣現任游擊如值較俸推升之時,停其推升他省;加銜一等,仍留原任。俟該員臺俸期滿,該督、提題報,照例升用。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七十一。
·儀式·
·儀飾
嘉慶九年諭:『兵部奏「遵旨查明軍功名目」一摺,此項軍功,自乾隆五十一年臺灣用兵時福康安因該處義民等守城打仗、奮勉出力,賞給五、六品及七、八品頂戴為數甚多;彼時福康安曾經專摺奏明,現俱有案可查。迨川、陜、楚邪匪滋事,各鄉勇隨同官兵剿捕,遇有打仗立功者,經略、參贊、督、撫、提、鎮以至司、道等官俱曾賞給頂戴,甚至有給予四品者;直至補用員弁,始行隨摺聲敘。而其初并未奏明賞給,實屬不成事體!鄉勇皆朕子民,為朕出力,非為領兵大臣等出力;若據實具奏,朕加賞頂戴,名達于朝,方為榮耀。若匿不具奏,私行賞給,受大臣之虛惠,實功朕不得知,是欲榮反辱矣。況頂戴為名器攸關,無論四、五品階級漸崇,即八、九品虛頂藉以榮身,亦當奏請賞給。且軍營奏請加恩,朕從不稍為靳惜;即二、三品大員如果帶兵出力,一經保奏,無不立加獎擢。然必須奏準施行,方合「恩出自上」之道。且軍功鄉勇,如有情愿隨營補用者,將來得有實缺,部中亦可按冊稽核,杜其冒濫;豈該大臣等所得任意給予!此次軍興已閱九載,各省軍功得邀頂戴者甚多;前經部臣議定章程,飭遵辦理。其從前擅給之大臣官員等,本難辭咎。惟其事始于福康安,后遂踵而行之;今福康安早經身故,其余亦概免深究。但賞功之典,非可以市私恩。嗣后遇有應行獎勵之處,俱當奏明請旨加恩,不得仍前擅給,以示慎重名器之意』。
·隨從
乾隆五十三年諭:『福康安等奏「清查臺灣積弊酌籌善后事宜」一摺,已令大學士、九卿議奏矣。內稱:「向來臺灣各營自總兵至守備衙門,皆有兵丁聽候差遣:分為旗牌、伴當、內丁、管班四項名目,各有目兵管領。總兵署內多至三百人;副將以至守備依次遞減,至少亦有三十余人。請嗣后將四項名目全行禁革,各署內酌留該班兵丁輪流親自上班」等語。額設兵丁,原以備差操、防守之用。乃臺灣鎮將各署內竟設有旗牌、伴當等四項名目,管領額兵,總兵署內至有三百余人之多,以致各該兵丁分班輪直,其余俱在外自謀生理;甚至有掛名在內,貼錢包差、代班差操等弊,實屬不成事體!不可不嚴加禁革。披閱之下,殊為駭異!但臺灣既有此等情弊,恐別省提、鎮、將弁各署亦有似此者。著各省督、撫即行詳悉嚴查,毋許各提、鎮、將弁設立旗牌等名目,私令所轄兵丁在署差用。設或署中需人差遣,原不妨酌留數人聽用。如有仍前設立名目,任意役使兵丁至如許之多者,即將該提、鎮、將弁嚴參治罪;務令額兵一體照常操演,毋許藉端曠伍,致滋他弊』!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七十八。
·出征·
·親征
康熙三十五年奏定:軍中豫備火器,八旗滿洲每旗馬馱子母等炮各五位,漢軍每旗馬馱子母等炮各九位、龍炮各一位、每翼沖天炮各一位。大同府所有神威炮二十四位,交該總兵賫赴西路大軍;宣化府所有神威炮二十四位,交該總兵賫赴中路大軍。其臺灣解到神威炮約重四百斤,攜行輕便,應將此炮每旗各增攜一位。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
·軍令
乾隆五十二年諭:『昨據柴大紀奏:將劉欽等三名正法示眾,又將強取民物之兵丁陳恩成審明正法,衣物給還原主;所辦俱屬公當嚴明,已將該鎮交部議敘矣。武職大員如或心存私見,所屬弁兵有需索不遂及挾嫌專戮情事,不但當革職治罪,即予以抵償亦所應得。若行軍之際,紀律貴在嚴明。綠營惡習,最為可惡;平時則強取民物,臨陣則恇怯退回。此而不誅,其何以照軍令而肅戎行!柴大紀深明紀律,將臨陣退縮之弁兵立正典刑,并將私取民家衣服之兵丁亦按軍法從事;是以將弁民丁共知儆懼,用命爭先,得以屢次克捷。而郝壯猷駐守鳳山,不惟不能如柴大紀之策勵士卒抵御賊匪,且畏怯幸生,從而逃回;是以身伏刑誅。朕于軍務,從來信賞必罰。其奮勇出力者,必從優甄錄;而畏葸退縮者,亦必重治示懲。國家累洽重熙,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無備。前于甘肅剿捕逆回蕆事后,曾命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將行軍紀律擇其緊要數條,頒發各營操演講習;乃尚有郝壯猷等畏葸偷生者!著將柴大紀用法嚴明、得邀獎敘,郝壯猷怯懦逃回、按律正法之處,補行載入,通行曉諭各營伍。俾專閫大員曉然于敵愾大義,共矢盡忱;而將備兵丁人人有勇知方,恪遵軍紀,盡成勁旅:以副朕整飭戎行、諄切誥誡之至意。欽此』。遵旨議定:補入行軍紀律曰:『用命者賞,不用命者戮;而臨陣之時,賞罰尤貴嚴明。若有兵丁恇怯、畏賊退縮者,領兵大員立時誅戮數人,其余弁兵知所畏憚,不惟不敢退縮,轉可奮勇爭先。即如臺灣賊匪攻犯諸羅時,柴大紀將退回之外委及搶取民人衣物之兵丁俱在軍前正法示眾,遂得屢次克捷,特邀恩旨獎敘;而原任總兵郝壯猷于賊匪攻犯鳳山時,既不能策勵士卒、奮勇殺賊,且敢畏怯幸生、委城逃避,以致身罹重辟。可見用法者得以轉怯為勇,不用法者反致戮及其身。凡屬專閫大員,平時各宜講明軍紀,臨時實力奉行;而將備兵丁,亦當時相儆惕,共知利害:可期有勇知方,仰邀甄拔』。
——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一。
道光十三年諭:』國家設兵衛民,所以戢奸禁暴。凡有將帥之責者,訓練于無事之時,固宜技藝精良,足資捍衛;尤須講明紀律,俾之有勇知方:庶為節制之師,克備干城之選。乃近日臺匪不靖,調派河南等省官兵進剿。旋因首犯就擒、余匪殆盡,中途停撤;尚未臨陣殺賊,而沿途滋事之案業已層見疊出。如御史周濤所奏:河南征兵行至宿州,毆斃人命;撤回時,又攜帶幼童至十七名之多。福建兵丁,勒折夫價,毆斃夫頭。游擊庚音保任聽兵丁定期不行,開單令地方官應付;千總李福祥勒借番銀,又有兵丁強搶鹽館之案。種種不法,皆由平日訓練不明、因循廢弛,以致恃強藐法,罔知顧忌;甚至帶兵員弁通同需索。似此驕縱,又何以戢奸禁暴乎!所有滋事弁兵,業經飭交該督、撫等從嚴懲辦。嗣后各將軍、都統、督、撫、提、鎮務須申明紀律,實心教導,示以法無可寬、令不可犯。偶有桀驁不馴者,即隨時懲創,毋稍姑息;作其果敢之氣,戢其獷悍之心,使一律精純,悉成勁旅。倘仍前廢弛,必將管轄大員懲處不貸;慎勿視為具文,以副朕整飭戎行、諄諄誥誡之至意』。
光緒三年諭:『何璟、丁日昌奏「特參廢弛營伍之守備」等語。臺灣滬尾營水師守備嘉朝泰,平日不能約束兵丁、整頓營伍,以致該營犯事及老弱充數至八十余名之多,實屬荒怠不職!嘉朝泰著即革職,永不敘用;以為玩視營務者戒』!
——以上見「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二。
·恩錫·
·襲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