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紀事
- 明倫匯編皇極典勤民部
- (清)陳夢雷
- 11752字
- 2015-12-27 00:42:55
新書修政語篇帝堯曰吾存心于先古加意于窮民
痛萬民之羅罪憂眾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
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
我陷之也仁行而義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賞而民勸
不罰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以德音遠也
呂氏春秋順民篇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
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
夫萬夫有罪在予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
神傷民之命于是剪其發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
福于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文王處岐事紂囗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
必敬紂喜命文王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載拜
稽首而辭曰愿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惡千里之
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
于千里之地
說苑政理篇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
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
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
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
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
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
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
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
悲
君道篇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
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者有
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乎天子天
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
者歟何其所臨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
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也其君歸也乃召其國大
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何
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
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
邾文公卜徙于繹史曰利于民不利于君君曰茍利
于民寡人之利也天生烝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
既利矣孤必與焉侍者曰命可長也君胡不為君曰
命在牧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茍利矣吉孰大焉遂徙
于繹
新書諭城篇楚昭王當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
朝饑饉時酒二重裘而立猶憯然有寒氣將奈我
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倉之
粟以賑饑者居二年闔閭襲郢昭王奔隋諸當房之
賜者請還戰至死之寇闔閭一夕而五徙臥不能賴
楚曳師而去昭王乃復當房之德也
新序雜事篇楚人有獻魚楚王者曰今日漁獲食之
不盡賣之不售棄之又惜故來獻也左右曰鄙哉辭
也楚王曰子不知漁者仁人也蓋聞囷倉粟有余者
國有餓民后宮多幽女者下民多曠夫余衍之蓄聚
于府庫者境內多貧困之民皆失君人之道故庖有
肥魚廄有肥馬民有饑色是以亡國之君藏于府庫
寡人聞之久矣未能行也漁者知之其以此諭寡人
也且今行之于是乃遣使恤鰥寡而存孤獨出倉粟
發幣帛而振不足罷去后宮不御者出以妻鰥夫楚
民欣欣大悅鄰國歸之故漁者壹獻余魚而楚國賴
之可謂仁知矣
晏子諫上篇景公之時霖雨十有七日公飲酒日夜
相繼晏子請發粟于民三請不見許公命伯遽巡國
致能歌者晏子聞之不悅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于
陌徒行見公曰十有七日矣懷囗鄉有數十饑氓里
有數家百姓老弱凍寒不得短褐饑餓不得糟糠敝
撤無走四顧無告而君不恤日夜飲酒令國致樂不
已馬食府粟狗厭芻豢三保之妾俱足粱肉狗馬保
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窮而無告無
樂有上矣饑餓而無告無樂有君矣嬰奉數之策以
隨百官之吏民饑餓窮約而無告使上淫湎失本而
不恤嬰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請身而去遂走而出公
從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趣駕追晏子其家不及粟
米盡于氓任器存于陌公及之康內公下車從晏
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棄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約也
夫子不顧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請
奉齊國之粟米財貨委之百姓多寡輕重惟夫子之
令遂拜于涂晏子乃返命稟巡氓家有布縷之本而
絕食者使有終月之委絕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無
委積之氓與之薪橑使足以畢霖雨令柏巡氓家室
不能御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財乏者死三日而畢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公出舍損肉撤酒馬不食府粟
狗不食囗肉辟拂嗛齊酒徒減賜三日吏告畢上貧
氓萬七千家用粟九十七萬鐘薪橑萬三千乘懷寶
二千七百家金三千公然后就內退食琴瑟不張鐘
鼓不陳晏子請左右與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
之辟拂三千謝于下陳人待三士侍四出之關外也
景公游于麥丘問其封人曰年幾何矣對曰鄙人之
年八十五矣公曰壽哉子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
長于胡宜國家公曰善哉子其復之曰使君之嗣壽
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子其復之封人曰使君無
得罪于民公曰誠有鄙民得罪于君則可安有君得
罪于民者乎晏子諫曰君過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
之賤者有罪貴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誰將治之敢問
桀紂君誅乎民誅乎公曰寡人固也于是賜封人麥
丘以為邑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
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
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
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令
所睹于涂者無問鄉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
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問晏子曰富民安眾難乎晏子對曰易節欲則
民富中聽則民安此兩者而已矣
韓子外儲說篇景公與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寢之臺
而還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后世將孰有此
晏子對曰其田成氏乎景公曰寡人有此國也而曰
田成氏有之何也晏子對曰夫田成氏甚得齊民其
于民也上之請爵祿行諸大臣下之私大斗斛區釜
以出貸小斗斛區釜以收之殺一牛取一豆肉余以
食士終歲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故市木之價不
貴于山澤之魚鹽龜囗蠃蚌不貴于海君重斂而田
成氏厚施齊嘗大饑道旁餓死者不可勝數也父子
相牽而趨田成氏者不聞不生故周秦之民相與歌
之曰謳乎其已乎苞乎其往歸田成子乎詩曰雖無
德與女式歌且舞今田成氏之德而民之歌舞民德
歸之矣故曰其田成氏乎公泫然涕曰不亦悲乎寡
人有國而田成氏有之今為之奈何晏子對曰君何
患焉若君欲奪之則近賢而遠不肖治其煩亂緩其
刑罰賑貧窮而恤孤寡行恩惠而給不足民將歸君
則雖有十田氏其如君何
孔子家語致思篇子路治蒲請見于孔子曰由愿受
教于夫子子曰蒲其何如對曰邑多壯士又難治也
子曰然吾語爾恭而敬可以攝勇寬而正可以懷強
愛而恕可以容困溫而斷可以抑奸如此而加之則
政不難矣
說苑政理篇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
以腐索御奔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之
國皆人也以道導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之則吾讎
也若何而毋畏
孔叢子雜訓篇孟軻問牧民何先子思曰先利之曰
君子之所以教民亦仁義固所以利之乎子思曰上
不仁則下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亂也此為不利
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安用身以崇德
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漢書昭帝本紀始元元年閏九月遣故廷尉王平等
五人持節行郡國問民所疾苦冤失職者
四年秋七月詔曰比歲不登民匱于食流庸未盡還
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勿出諸給中都官者減之
宣帝本紀本始元年春正月遣使者持節詔郡國二
千石謹牧養民而風德化
元康四年春正月遣大中大夫強等十二人循行天
下存問鰥寡覽觀風俗
元帝本紀初元元年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圣緒
獲奉宗廟戰戰兢兢間者地數動而未靜懼于天地
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時朕憂蒸庶之失業臨遣光
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
困乏失職之民
建昭四年夏四月詔曰朕承先帝之休烈夙夜栗栗
懼不克任間者陰陽不調五行失序百姓饑饉惟蒸
庶之失業臨遣諫大夫博士賞等二十一人循行天
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乏困失職之民
成帝本紀永始三年春正月己卯晦日有蝕之詔曰
天災仍重朕甚懼焉惟民之失職臨遣太中大夫嘉
等循行天下存問耆老民所疾苦
后漢書明帝本紀末平二年冬十月壬子詔有司存
耆耋恤幼孤惠鰥寡
安帝本紀元初二年五月京師旱河南及郡國十九
蝗甲戌詔曰朝廷不明庶事失中災異不息憂心惶
懼被蝗以來七年于茲而州郡隱匿裁言頃畝今群
飛蔽天為害廣遠所言所見寧相副邪三司之職內
外是監既不奏聞又無舉正天災至重欺罔囗大今
方盛夏且復假貸以觀厥后其務消救災眚安輯黎
元
順帝本紀建康元年春正月辛丑詔曰隴西漢陽張
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已來地百八十震山
谷坼裂壞敗城寺殺害民庶夷狄叛逆賦役重數內
外怨曠惟咎嘆息其遣光祿大夫案行宣暢恩澤惠
此下民勿為煩擾
魏志王朗傳朗字景興東海郡人也魏國初建以軍
祭酒領魏郡太守遷少府奉常大理務在寬恕罪疑
從輕鍾繇明察當法俱以治獄見稱文帝即王位遷
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上疏勸育民省刑曰兵起已
來三十余年四海蕩覆萬國殄瘁賴先王芟除寇賊
扶育孤弱遂令華夏復有綱紀鳩集兆民于茲魏土
使封鄙之內囗鳴犬吠達于四境蒸民欣欣幸遇升
平今遠方之寇未賓兵戎之役未息誠令復除足以
懷遠人良宰足以宣德澤阡陌咸修四民殷熾必復
過于曩時而富于平日矣易稱囗法書著詳刑一人
有慶兆民賴之慎法獄之謂也昔曹相國以獄市為
寄路溫舒疾治獄之吏夫治獄者得其情則無冤死
之囚丁壯者得盡地力則無饑饉之民窮老者得仰
食倉廩則無喂餓之殍嫁娶以時則男女無怨曠之
恨胎養必全則孕者無自傷之哀新生必復則孩者
無不育之累壯而后役則幼者無離家之思二毛不
戎則老者無頓伏之患醫藥以療其疾寬繇以樂其
業威罰以抑其強恩仁以濟其弱振貸以贍其乏十
年之后既笄者必盈巷二十年之后勝兵者必滿野
矣
蘇則傳則為金城太守是時喪亂之后吏民流散饑
窮戶口損耗則撫循之甚謹外招懷羌人得其牛羊
以養貧老與民分糧而食旬月之間流民皆歸得數
千家乃明為禁令有干犯者輒戮其從教者必賞親
自教民耕種其歲大豐收由是歸附者日多
齊王本紀正始七年秋八月戊申詔曰屬到市觀見
所斥賣官奴婢年皆七十或癃疾殘病所謂天民之
窮者也且官以其力竭而復鬻之進退無謂其悉遣
為良民若有不能自存者郡縣賑給之
晉書武帝本紀泰始四年十二月班五條詔書于郡
國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
末五曰去人事
元帝本紀太興二年五月壬戌詔曰天下雕弊加以
災荒百姓困窮國用并匱吳郡饑人死者百數天生
蒸黎而樹之以君選建明哲以左右之當深思以救
其弊昔吳起為楚悼王明法審令損不急之官除廢
公族囗遠以附益將士而國富兵強況今日之弊百
姓雕困邪且當去非急之務非軍事所須者皆省之
穆帝本紀永和元年九月景申皇太后詔曰今百姓
勞弊其共思詳所以振恤之宜及歲常調非軍國要
急者并宜停之
梁書武帝本紀大同七年十二月壬寅詔曰古人云
一物失所如納諸隍未是切言也朕寒心消志為日
久矣每當食投箸方眠撤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
為一人萬姓故耳州牧多非良才守宰虎而傅翼楊
阜是故憂憤賈誼所以流涕至于民間誅求萬端或
供廚帳或供廄庫或遣使命或待賓客皆無自費取
給于民又復多遣游軍稱為遏防奸盜不止暴掠繁
多或求供設或責腳步又行縱更相枉逼良人命
盡富室財殫此為怨酷非止一事亦頻禁斷猶自未
已外司明加聽采隨事舉奏又復公私傳屯邸冶爰
至僧尼當其地界止應依限守視乃至廣加封固越
界分斷水陸采捕及以樵蘇遂致細民措手無所凡
自今有越界禁斷者禁斷之身皆以軍法從事若是
公家創內止不得輒自立屯與公競作以收私利至
百姓樵采以供煙爨者悉不得禁及以采捕亦勿訶
問若不遵承皆以死罪結正
魏書獻文帝本紀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
六月乙丑詔曰夫賦斂煩則民財匱課調輕則用不
足是以十一而稅頌聲作矣先朝榷其輕重以惠百
姓朕承洪業上惟祖宗之休命夙興待旦惟民之恤
欲令天下同于逸豫而徭賦不息將何以塞煩去苛
拯濟黎元者哉今兵革不起畜積有余諸有雜調一
以與民
韓麒麟傳麒麟子顯宗為著作佐郎兼中書侍郎上
言曰伏見洛京之制君民以官位相從不依族類然
官位非常有朝榮而夕悴則衣冠淪于囗豎之邑臧
獲騰于膏腴之里物之顛倒或至于斯古之圣王必
令四民異居者欲其業定而志專業定則不偽志專
則不淫故耳目所習不督而就父兄之教不肅而成
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創基撥亂日不暇給然猶分別
士庶不令雜居伎作屠沽各有攸處但不設科禁買
賣任情販貴易賤錯居混雜假令一處彈箏吹笛緩
舞長歌一處嚴師苦訓誦詩講禮宜令童囗任意所
從其走赴舞堂者萬數往就學館者無一此則伎作
不可雜居士人不宜異處之明驗也故孔父云里仁
之美孟母弘三徙之訓賢圣明誨若此之重今令伎
作家習士人風禮則百年難成令士人兒童囗伎作
容態則一朝可得是以士人同處則禮教易興伎作
雜居則風俗難改朝廷每選舉人士則校其一婚一
宦以為升降何其密也至與開伎作宦途得與膏梁
華望接闬連甍何其略也此愚臣之所惑今稽古建
極光宅中區凡所徙居皆是公地分別伎作在于一
言有何為疑而闕盛美
周書蘇綽傳綽授大行臺度尚書領著作兼司農
卿太祖方欲革易時政務弘疆國富民之道故綽得
盡其智能贊成其事減官員置二長并置屯田以資
軍國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其一先治心曰凡今
之方伯守令皆受命天朝出臨下國論其尊貴并古
之諸侯也是以前世帝王每稱共治天下者惟良宰
守耳明知百僚卿尹雖各有所司然其治民之本莫
若宰守之最重也凡治民之體先當治心心者一身
之主百行之本心不清凈則思妄生思慮妄生則
見理不明見理不明則是非謬亂是非謬亂則一身
不能自治安能治民也是以治民之要在清心而已
夫所謂清心者非不貪貨財之謂也乃欲使心氣清
和志意端靜心和志靜則邪僻之慮無因而作邪僻
不作則凡所思念無不皆得至公之理率至公之理
以臨其民則彼下民孰不從化是以稱治民之本先
在治心其次又在治身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
一國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責射
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猶曲表而求直
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猶無的而
責射中也故為人君者必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躬行
仁義躬行孝悌躬行忠信躬行禮讓躬行廉平躬行
儉約然后繼之以無倦加之以明察行此八者以訓
其民是以其人畏而愛之則而象之不待家教日見
而自興行矣
唐鑒太宗貞觀二年畿內有蝗上入苑中掇數枚祝
之曰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舉手欲
吞之左右諫曰惡物恐成疾上曰朕為民受災何疾
之避遂吞之是歲蝗不為災
冊府元龜太宗貞觀十五年三月如襄成宮登子邏
囗見暍者僵于路駐蹕命左右取藥飲之乃蘇
宣宗春秋既盛在藩邸時備知民間庶事延英對宰
臣無不議及百姓
遵堯錄干德四年太祖宴宰相樞密使開封尹兩制
等于紫云樓下論及民間事謂趙普曰下民之愚雖
不分菽麥如藩侯不為撫養務行苛虐朕斷不容之
普對曰陛下愛民如此堯舜之用心也臣等不勝大
幸
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元年十一月丁卯幸太乙宮大
雪帝謂宰相曰雪固豐稔之兆第民力未充慮失播
種卿等其務振勸毋遺地利
五朝名臣言行錄富弼為相守格法行故事而附以
公議無心于其間故百官任職天下無事以所在民
力困弊稅役不均遣使分道相視裁減謂之寬恤民
力又弛茶禁以通商賈省刑獄天下便之
宋史仁宗本紀皇佑三年五月乙亥頒簡要濟眾方
命州縣長吏按方劑以救民疾
四年冬十月丁亥以諸路饑疫并征徭科調之煩令
轉運使提點刑親民官條陳救恤之術以聞
五年冬十月丁巳詔以蝗旱令監司諭親民官上民
間利病
嘉佑二年八月己酉命長吏選官和藥以救民疾
五年六月乙亥遣官分行天下訪寬恤民力事
哲宗本紀元佑元年三月辛巳詔民間疾苦當議寬
恤者監司具聞
徽宗本紀元符三年三月即皇帝位八月戊戌詔諸
路遇民有疾委官監醫往視疾給藥
崇寧五年二月甲子朔詔監司條奏民間疾苦
大觀四年三月甲寅囗所在振恤流民閏八月辛丑
詔諸事有不便于民者監司條奏之
欽宗本紀靖康元年八月辛丑詔求民之疾苦者十
七事悉除之
揮麈余話建炎己酉以葉夢得少蘊為左丞纔十四
日而為言者所攻而罷其自記奏對圣語備列于后
一日進呈知婺州蘇遲奏乞減年額上供羅圣訓問
祖宗額幾何臣等對皇佑編囗一萬匹問今數幾何
臣等指蘇遲奏言平羅婺羅花羅三等共五萬八千
七百九十七匹圣訓驚曰苦哉民何以堪臣等奏建
炎赦書諸崇寧以后增添上供過數非祖宗舊制自
合盡罷今遲奏乞減一半圣訓曰與盡依皇佑法臣
等奏今用度祖宗時不同卻恐減太多用度不足即
不免再拋買或致失信欲且與減二萬匹并八千有
零數臣等奏陛下至誠恤民可謂周盡圣訓復云如
此好事利益于民一日且做得一件一年亦有三百
六十件臣等退御筆即從中出曰訪聞婺州上供羅
舊數不過一萬匹崇寧以后積漸增添幾至五倍近
歲無本錢皆出科配久為民病深可矜恤今后可每
年與減二萬八千匹并零數者為永法仍令本州及
轉運司每年那融應副本錢足備臣等即施行
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四年春正月丁卯詔有司寬恤
兩浙江淮荊湖四川流民
度宗本紀咸淳六年春正月丁卯上制字民牧民二
訓以戒百官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八年春正月壬辰囗諸路鰥寡
孤獨疾病不能自存者官給廬舍薪米
十六年五月癸酉兀里養合帶言賦北京西京車牛
俱至可運軍糧帝曰民之艱苦汝等不問但知役民
使今年盡取之來歲禾稼何由得種其止之
仁宗本紀延佑四年春正月庚子帝謂左右曰中書
比奏百姓乏食宜加賑恤朕默思之民饑若此豈政
有過差以致然歟向詔百司務遵世祖成憲宜勉力
奉行輔朕不逮然嘗思之唯省刑薄賦庶使百姓各
遂其生也
明寶訓丙午正月辛卯太祖謂中書省臣曰為國之
道以足食為本大亂未平民多轉徙失其本業而軍
國之費所資不少皆出于民若使之不得盡力田畝
則國家資用何所賴焉今春時和宜令有司勸民農
事勿奪其時一歲之中觀其收獲多寡立為勸懲若
年谷豐登衣食給足則國富而民安此為治之先務
立國之根本卿等其行之
洪武元年正月乙酉太祖謂劉基曰曩者群雄角逐
生民涂炭死亡既多休養難復今國勢已定天下次
第而平思所以生息之道何如基對曰生息之道在
于寬仁太祖曰不施實惠而概言寬仁亦無益耳以
朕觀之寬仁必當聚民之財而息民之力不節用則
民財竭不省役則民力困不明教化則民不知禮義
不禁貪暴則民無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寬仁是徒有
其名而民不被其澤也故養民者必務其本種樹者
必培其根基頓首曰陛下盡心如此民其有不受惠
者乎傳曰以仁心行仁政實在于今日天下之幸也
二月乙丑太祖以立國之初經營興作必資民力恐
役及貧民乃命中書驗田出夫于是省臣奏議田一
頃出丁夫一人不及頃者以別田足之名曰均工夫
遇有興作于農隙用之太祖諭中書省臣曰民力有
限而徭役無窮當思節其力毋重困之民力勞困豈
能獨安自今凡有興作不獲已者暫借其力至于不
急之務浮泛之役宜罷之
四月丁未博興等縣民人高翼等五十二人來謝恩
先是詔免山東郡縣租稅至是翼等來謝太祖召至
前諭之曰朕以爾民勞困且逢饑饉艱于衣食故免
稅租三年欲爾民安也今若等遠來跋涉良苦是所
以安爾者反勞爾也豈朕之本心爾歸見鄉里長老
其以朕意告之但心在朝廷足矣不必來謝命禮部
各給道里費而遣之仍止其未來者
明昭代典則洪武二年上謂侍讀學士詹同待制秦
裕伯曰往者四方鼎沸生民之禍極矣天道厭亂人
心思治故作難者皆底滅亡今疆土雖定然中原不
勝雕弊東南雖已蘇息而錢谷力役又皆仰之果何
時可以休息也同對曰陛下撫念瘡殘憂勞于心誠
天下蒼生之福也上曰苦寒者思溫執熱者思濯今
民之思治甚于寒之思溫熱之思涼正當有以濟之
明寶訓洪武三年六月戊午朔先是久不雨太祖謂
中書省臣曰君天下者不可一日無民養民者不可
一日無食食之所恃在農農之所望在歲今仲夏不
雨實為農憂禱祠之事禮所不廢朕已擇明日詣山
川壇躬為禱之爾中書各官其代告諸祠且命皇后
與諸妃親執爨為昔日農家之食令太子諸王供饋
于齋所至是日四鼓太祖素服草履徒步出詣山川
壇設囗席露坐晝曝于日頃刻不移夜臥于地衣不
解帶皇太子捧榼進蔬食雜麻麥菽粟凡三日既而
大雨四郊沾足
大政紀洪武七年十二月乙丑命中書省行天下郡
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衣糧無所依者給之屋舍諭
曰天下一家民猶一體有不獲其所者當思所以養
之昔吾在民間目擊其苦鰥寡孤獨饑寒困踣之徒
常自厭生恨不即死如此者展轉于溝壑可坐而待
也吾亂離遇此心常惻然故躬提師旅誓清四海以
同吾一家之安今代天理物已十余年若天下之民
有流離失所者非惟昧朕之初志于代天之工亦不
能盡也爾等為我輔相當體朕懷不可使有一夫之
不獲也
明寶訓洪武十年五月乙未登州衛奏充拓新城請
令民筑之太祖諭工部臣曰凡興作不違農時則民
得盡力于田畝今耕種甫畢正當耘耔遽令操版筑
之役得無妨農乎且筑城本以衛民若反以病民非
為政之道也其令俟農隙為之
十一年三月壬午太祖謂禮部臣曰周書有言人無
于水鑒當于民鑒人君深居獨處能明見萬里者良
由兼聽廣覽以達民情元之世政專中書凡事必先
關報然后奏聞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尋至
大亂深可為戒大抵民情幽隱猝難畢達茍忽而不
究天下離合之機系焉甚可畏也所以古人通耳目
于外監得失于民有見于此矣爾禮部其定奏式申
明天下
十二年三月己巳太祖與禮部尚書朱夢炎論治民
之道太祖曰君之于民猶心于百體心得其養不為
淫邪所干則百體皆順令矣茍無所養為眾邪所攻
則百病生焉為君者能親君子遠小人朝夕納誨以
輔其德則政教修而恩澤布人固有不言而信不令
而從者矣若惑于憸壬荒于酒色必怠于政事則君
德乖而民心離矣天下安得而治夢炎對曰陛下所
諭甚切實帝王為治之要
七月庚戌太祖謂翰林學士宋訥曰朕每觀尚書至
敬授人時嘗嘆敬天之事后世中主猶能知之敬民
之事則鮮有知者蓋彼自謂崇高謂民皆事我者分
所當然故威嚴日重而恩禮寖薄所以然者只為視
民輕也視民輕則與己不相干而畔渙離散不難矣
惟能知民與己相資則必無慢視之弊故曰可愛非
君可畏非民眾非元后何戴后非眾罔與守邦古之
帝王視民何嘗敢輕故致天下長久者以此而已
十六年正月壬申北平按察司言高陽諸縣嘗被水
三皇廟分司廨宇圮壞請修治太祖曰災害之余居
官者當恤民不可勞民今北平水患方息民未寧居
風紀之司正當問民疾苦以撫恤之若有修造俟歲
豐足然后為之庶得先后緩急之宜今不恤民而以
廨舍祠廟為先失其序矣遂命停止
九月甲辰囗諭戶部曰數年以來頗致豐稔聞民間
尚有衣食不足者其故何也豈徭役繁重而致然歟
抑吏緣為奸而病吾民歟今歲豐而猶如此使有荒
歉又將何如四民之中惟農最苦有終歲勤動而不
得食者其令有司務加存撫有非法苛刻者重罪之
明昭代典則洪武十八年二月上問近臣今天下百
姓安否左春坊左贊善劉三吾對曰陛下威德四方
無虞盜賊屏息歲比豐登民皆安樂上曰天下人民
之眾豈能保其皆安朕為天下主心常在民惟恐其
失所每加詢問未嘗一日忘之三吾對曰圣心拳拳
若此恩德之及民者深矣上曰恩德亦非泛然醫如
盧扁不施藥石疾不自瘳匠如公輸不施繩墨木不
自正君如堯舜無紀綱法度之施而但曰恩德所謂
徒善不足以為政也
明寶訓洪武十八年三月壬戌太祖諭戶部臣曰善
為政者賦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勞故民力紓財
用足今天下有司能用心于賦役使民不至于勞困
則民豈有不足田野豈有不安爭訟豈有不息官府
豈有不清如此則民豈有不受其福者乎民既受福
為官長者亦得以享其福矣近來有司不以民為心
動即殃民殃民者禍亦隨之茍能憂民之貧而慮民
之困使民得以厚其生此可謂善為政者爾等勉之
九月太祖諭戶部臣曰人皆言農桑衣食之本然棄
本逐末鮮有救其弊者先王之世野無不耕之民室
無不蠶之女水旱無虞饑寒不至自什一之涂開奇
巧之伎作而后農桑之業廢一農執耒百家待食一
女事織而百夫待衣欲人無貧得乎朕思足食在于
禁末作足衣在于禁華靡爾宜申明天下四民各守
其業不許游食庶民之家不許衣錦繡庶幾可以絕
其弊也
大政紀洪武十八年十一月上與侍臣論保國之道
上曰保國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則親貧則離民之貧
富國家休戚系焉自昔昏主恣意奢欲使百姓困乏
至于亂亡朕思微時兵荒饑饉日食藜藿今日貴為
天子富有天下未嘗一日忘于懷故宮室器用亦從
樸素飲食衣服皆有常供惟恐過奢傷財害民也
洪武十九年正月戊午朔上曰治民猶治水治水者
順其性治民者順其情人情莫不好生惡死當省刑
罰息干戈以奠之莫不厭貧喜富當重農事薄賦斂
以厚之莫不好逸惡勞當簡興作節徭役以安之若
使之不以其時用之不以其道但抑之以威迫之以
力強其所不欲而求其服從是猶激水過顙終非其
性也
明寶訓洪武十九年四月丁亥詔遣御史蔡新給事
中宮俊往河南檢核被水人民有賑濟不及者補給
之太祖諭之曰民之被水旱者朝夕待餔己遣人賑
濟朕恐有司奉行不至有賑濟不及者不得粒食瀕
于死亡深用閔念特命爾往彼核實有未賑濟者即
補給之又曰君之養民如保赤子恒念其饑寒為之
衣食故曰元后作民父母爾等其體朕至懷
二十年正月丙子府軍前衛老校丁成言河南陜州
地有上絞下絞上黃塘下黃塘者舊產銀礦前代皆
嘗采取歲收其課今錮閉已久若復采之可資國用
太祖謂侍臣曰君子好義小人好利好義者以利民
為心好利者以戕民為務凡言利之人皆戕民之賊
也朕嘗聞故元時江西豐城之民告官采金其初歲
額猶足取辦經久民力消耗一州之民卒受其害蓋
土地所產有時而窮民歲課成額征取無已有司貪
為己功而不以言朝廷縱有恤民之心而不能知此
可以為戒豈宜效之
二十二年四月己亥命湖杭溫臺蘇松諸郡民無田
者許令往淮河迤南滁和等處就耕官給鈔戶三十
錠使備農具免其賦役三年太祖諭戶部尚書楊靖
曰朕思兩浙民眾地狹故務本者少而事末者多茍
遇歲歉民即不給其移無田者于有田處就耕庶田
不荒蕪民無游食靖對曰去年陛下念澤潞百姓衣
食不足令往彰德真定就耕今歲豐足民受其利太
祖曰國家欲使百姓衣食足給不過因其利而利之
然在處置得宜毋使有司擾之也
二十三年四月庚子武定侯郭英奏魯王墳塋成惟
享堂周垣未備請筑之太祖為工部尚書秦逵曰事
有不急者毋用勞民也方當耕種之時而英請筑堂
垣此豈使民以時之道英武人不學惟知筑垣為急
而不知奪農時為重也遂止之
名山藏典謨記洪武二十五年七月上謂侍臣曰治
有緩急治亂民不可急急則益亂撫治民不可擾擾
則不治
明寶訓洪武二十七年正月辛酉太祖退朝顧謂翰
林學士劉三吾曰自昔先王之治必本于愛民然愛
民而無實心則民不蒙其澤民不蒙其澤則眾心離
于下
三月庚戌命天下種桑棗太祖謂工部臣曰人之常
情安于所忽飽即忘饑暖即忘寒不思為備一旦卒
遇兇荒則茫然無措朕深知民艱百計以勸督之俾
其咸得飽暖比年以來時歲頗豐民庶給足田里皆
安若可以無憂也然預防之計不可一日而忘爾工
部其諭民間但有隙地皆令種植桑棗倘遇兇歉可
為衣食之助
大政紀洪武二十九年正月庚申朔上罷朝從容問
左右民間事禮部尚書門克新對曰圣澤深廣天下
之民各安生業幸蒙至治上曰雖堯舜在上不能保
天下無窮民若謂民皆安業朕恐未然何得遽言至
治
明昭代典則建文元年二月遣戶部侍郎夏元吉都
御史暴昭等二十四人充采訪使巡行天下問民疾
苦
大政紀永樂二年正月甲辰囗諭天下文武諸司曰
朕惟事天以誠敬為本愛民以實惠為先書曰惟天
惠民又曰安民則惠然天之視聽皆因于民能愛民
即所以事天朕嗣位以來嘗以此戒諭爾等而治軍
者或不恤軍治民者或不恤民非惟不恤又有刻害
之者甚違朕意今春時和東作方興宜各究心務實
申明教術勸課農桑問其疾苦恤其饑寒革苛刻之
風崇寬厚之政以迓天休臻于治理欽哉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二年四月囗諭文武群臣曰今
天下雖安民未蘇息郡縣豪猾遇有征繇并緣為奸
細民不勝盜賊滋起爾等其悉心政務毋橫斂一錢
毋妄興一役稱朕閔念元元之意
大政紀永樂三年正月庚子諭天下牧守之官以愛
民為本諭曰朕即位以來仰遵成憲惟欲民安物阜
風淳俗美刑措不用夙夜兢兢不敢怠寧尚慮天下
黎民之眾有未寧厥居者爾等皆牧守之官必思所
以愛養之毋殫其財毋疲其力毋為貪墨毋肆暴虐
教之務善以遠刑辟導之務本而棄末習如民皆安
居足食斯德行興刑罰措而天下治爾亦將有無窮
之用欽哉
明昭代典則永樂十年六月囗戶部曰朕為天下主
所務者安民而已故每歲遣人巡行郡邑唯欲周知
歲之豐歉民之休戚近者河內民饑有司不以聞往
往有言年谷豐登者若此欺罔獲罪于天此亦朕任
非其人之過其速令河南發粟賑民自今凡郡縣及
朝廷所遣官目擊民艱不言者悉逮下獄
大政紀永樂十九年四月戶部尚書夏原吉言愛民
所以敬天蠲逋負芻糧采辦金銀程課優恤流移以
回天意從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虞謙巡視浙江上
言便民事上命行之
名山藏典謨記仁宗即位謂翰林儒臣曰比朝野物
議何如有利害當興革者悉聞朕朕審可否紓民困
焉
大政紀洪熙元年四月時有至自南京者上問道路
所遇民何似對曰淮安徐州及山東境內民多乏食
而有司征稅糧方急遂問少師蹇義所對亦然上命
大學士楊士奇草詔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戶部工
部與聞上曰姑徐之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
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卿等姑勿言
命中官具楮筆令士奇等就西角門書詔上覽畢既
命用璽己遣使赍行上顧士奇曰汝今可語戶部工
部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地方千余里其間未必盡
無收宜有分別庶不濫恩上曰恤民寧過厚為天下
主可與民寸寸計較耶
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八月工部奏內府工用纻絲
紗羅計九千匹請下蘇杭等府織造上曰供用之物
雖不可缺然當念民力今百姓艱難可減半造又諭
尚書吳中等曰昔魏征告唐太宗每以恤民為言卿
等其體此意
宣德元年三月乙未朔順天府官引京城坊廂里老
人等入見上親諭勉之曰京師五方之民雜居習尚
不同朝廷供億百需以其便近多所責辦視外郡尤
煩勞皆朕所悉今嗣承大統期與海內相安于無事
矧京師乎爾為民者胥相訓告勤務本業孝親敬長
和睦鄰里不事游惰不作淫巧不犯憲章則為良民
有司體朝廷之心視民如子恤其饑寒均其征役撫
綏良善詰治奸慝俾吾民樂生則為良有司朝廷于
為善者賞之為惡者罰之賞罰之典皆祖宗成憲朕
不敢違時紀元之初政令維新京師之民拱聽圣諭
莫不稱慶
三年十月常州言今歲雨旸甚調田谷茂盛上諭尚
書胡曰今年各處多奏水災深慮百姓艱食常州
獨言豐稔頗慰朕心對曰陛下愛民常愿豐熟圣
心所欲天必從之上曰天果從之豈有他處水潦之
患亦是為善未至不能格天也自今朕與卿等更當
勉之
泳化類編宣德五年春宣宗已具寬恤令乃囗六部
都察院行之囗云朕恭膺天命嗣承祖宗洪業夙夜
孜孜保民圖治每食則思人之饑衣則思人之寒心
存民瘼未嘗忘之今春已和特頒寬恤之令其速行
之
大政紀宣德五年三月庚戌上御左順門召少師等
官蹇義楊士奇楊榮等以御制耕夫記示之上曰朕
昨謁陵還道昌平東郊見耕夫在田召而問之知人
事艱難吏治得失因錄其語成篇今以示卿卿亦當
體念不忘也
七年七月上以御制織婦詞一篇示群臣上曰朕非
好為詞章昔真西山有言農桑衣食之本為君者當
詔儒臣以農夫織婦耕蠶勤勞之狀作為詩歌使人
頌于前又繪以圖揭于宮掖布于戚里使皆知民事
之艱衣食之所自朕所以賦此也
天順五年六月輔臣李賢與會昌侯孫繼宗尚書王
翱馬昂請于上曰今天下人民艱難況又兵起宜寬
恤以蘇民困上有難色不得已而允之太監牛玉亦
聞下情如此力贊行之于是開寫十數條最苦于民
者悉皆停止
名山藏典謨記成化二十三年五月乙卯遣廷臣赍
香帛分禱天下山川以祈雨丙辰囗諭文武群臣曰
上天示戒旱久田枯民庶驚遑朕甚愍之寬恤刑獄
遍禱神祗雨尚未也冤未伸歟用未節歟困未蘇歟
抑爾百官罔上而厲下歟朕已節減用度囗放宮人
爾等各體朕心痛自修省紓朕憂憫元元之意
弘治二年二月以災異問輔臣消彌之道截湖廣歲
漕米遣戶部郎中江漢王宏分賑四川饑更發銀二
萬為饑民具耕種
七月命四川鎮巡官查勘成都府衛去歲賑恤后今
府庫余積幾何收成幾何猶有被災者量免稅糧流
移復業者免雜役三歲
永陵編年史嘉靖五年冬十月御史張珩丘養浩言
定國公祚冒請土田奪民世業戶部請核之帝命悉
以歸民其勿核
大政紀嘉靖六年春正月諭求利民事宜時災異迭
見大學士楊一清疏請寬恤以宣修省之澤帝曰朕
思民間疾苦情狀不一一時所見或有未盡匹夫匹
婦容有不被其澤者其令諸司四品以上及六科十
三道官各將利民事宜條疏具聞以備采酌施行所
言務切政事合民情忠誠明晰足以消弭災變副朕
敬天恤民之意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三十一年二月上諭禮部春半
土燥布種恐難其命文武大臣為農借雨各宮廟以
青衣角帶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