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紀事

說苑君道篇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

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

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藉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

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

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

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

禽再拜受命而辭

建本篇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

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

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

危背之則亡

君道篇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

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

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

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

新序雜事篇哀公問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宮之中長

乎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

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

問乃圣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言之哀公曰否

吾子就席微吾子無所聞之矣孔子就席曰然君入

廟門升自阼階仰見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則哀將安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旦

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安

不至矣君平旦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

在君之門廷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安不至矣君出

魯之四門以望魯之四郊亡國之墟列必有數矣君

以此思懼則懼將安不至矣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

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安

不至矣夫執國之柄履民之上懔乎如以腐索御囗

馬易曰履虎尾詩曰如履薄冰不亦危乎哀公再拜

曰寡人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孔子家語王言解孔子閑居曾參侍孔子嘆息顧謂

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

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

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

明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

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

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

千里之外其征則必還師囗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政

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

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

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

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

而無征關譏市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

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

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

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

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

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

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

敦俗璞男囗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

而不怨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

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曾子曰敢問

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

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

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曾子曰敢問此義何謂孔子曰古者明王

必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實又知其

數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謂至

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士此之

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悅如此則天下之民名譽

興焉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謂天

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親也所謂天下之至明

者能舉天下之至賢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

是故仁者莫大乎愛人智者莫大乎知賢賢政者莫

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則四海之內供命而

已矣

論禮篇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問詩云愷悌君子民

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孔子曰夫民之父母

必達于禮樂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

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子夏曰敢問

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

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詩

禮相成哀樂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

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志氣塞于天地行之充于

四海此之謂五至矣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

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

敢問三無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

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扶

伏救之無服之喪也子夏曰言則美矣大矣言盡于

此而已孔子曰何謂其然吾語汝其義猶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志氣不違無體之禮

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所愿必從

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施及萬邦既然而又

奉之以三無私而勞天下此之謂五起子夏曰何謂

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其

在詩曰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躋昭

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是湯之德也子夏

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孔叢子抗志篇齊王謂子思曰今天下擾擾諸侯無

伯吾國大人眾圖帝何如子思曰不可也君不能去

君貪利之心王曰何害子思曰夫水之性清而土壤

汨之人之性安而嗜欲亂之故能有天下者必無以

天下為者也能有名譽者必無以名譽為者也達此

則其利心外矣

晏子諫上篇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

王之室則諸侯其至乎晏子對曰法其節儉則可法

其服居其室無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

侯也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

其衣服節儉而眾悅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

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衣不務于隅囗之削冠無

觚羸之理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且古者嘗有紩

衣攣領而王天下者其義好生而惡殺節上而羨下

天下不朝其服而共歸其義古者嘗有處櫓巢窟穴

而不惡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今君

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

章之觀而不厭則與民而讎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

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

景公與晏子登寢而望國公愀然而嘆曰使后嗣世

世有此豈不可哉晏子曰臣聞明君必務正其治以

事利民然后子孫享之詩云武王豈不事貽厥孫謀

以燕翼子今君處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猶出若

言不亦甚乎公曰然則后世孰將把齊國對曰服牛

死夫婦哭非骨肉之親也為其利之大也欲知把齊

國者則其利之者邪公曰然何以易對曰移之以善

政今公之牛馬老于欄牢不勝服也車蠹于巨戶不

勝乘也衣裘襦囗朽敝于藏不勝衣也酰醢腐不勝

沽也酒醴酸不勝飲也府粟郁而不勝食又厚藉斂

于百姓而不以分餒民夫藏財而不用兇也財茍失

守下其報環至其次昧財之失守委而不以分人者

百姓必進自分也故君人者與其請于人不如請于

己也

說苑君道篇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

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從法省易

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圣人寡

為而天下理矣書曰睿作圣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

孫其保之宣王曰善

漢書董仲舒傳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

數仲舒以賢良對策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

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

魏志齊王本紀正始八年秋七月尚書何晏奏曰善

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習所習正則

其身正其身正則不令而行所習不正則其身不正

其身不正則雖令不從是故為人君者所與游必擇

正人所觀覽必察正象放鄭聲而弗聽遠佞人而弗

近然后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季末暗主不知損

益斥遠君子引近小人忠良疏遠便辟狎亂生近

昵譬之社鼠考其昏明所積以然故圣賢諄諄以為

至慮舜戒禹曰鄰哉鄰哉言慎所近也周公戒成王

曰其朋其朋言慎所與也詩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可自今以后御幸式干殿及游豫后園皆大臣侍從

因從容戲宴兼省文書詢謀政事講論經義為萬世

北魏書孝文帝本紀帝每言凡為人君患于不均不

能推誠御物茍能均誠胡越之人亦可親如兄弟

文中子王道篇子曰杜如晦若逢其明王于萬民其

猶天乎董常房元齡賈瓊問曰何謂也子曰春生之

夏長之秋成之冬斂之父得其為父子得其為子君

得其為君臣得其為臣萬類咸宜百姓日用而不知

者杜氏之任不謂其猶天乎吾察之久矣目光惚然

心神忽然此其識時運者憂不逢真主以然哉

唐書李德裕傳敬宗時狎比群小聽朝簡忽德裕上

丹扆六箴表言心乎愛矣邇不謂矣此古之賢人篤

于事君者也夫跡疏而言親者危地遠而意忠者忤

臣竊惟念拔自先圣偏荷寵私不能竭忠是負靈鑒

臣在先朝嘗獻大明賦以諷頗蒙嘉采今日盡節明

主亦由是也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晚也二曰正服

諷服御非法也三曰獻罷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

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諷

偽游輕出也辭皆明直婉切

遵堯錄淳化三年秘書監李至進新校御書太宗謂

至曰嗜好不可不謹不必遠驗前古祇如近世符彥

卿累任節鎮以射獵馳逐為樂由是近習窺測其意

競以鷹犬為獻彥卿悅可兩人而假借之其下因恣

橫侵擾故知人君當淡然無欲不使嗜好形見于外

則奸邪無自入焉朕年長無他欲但喜讀書用監古

今成敗爾至拜舞稱賀

咸平五年春帝以上元御樓見人物繁盛因命舉酒

賜侍臣曰天下富庶如此嘉與卿等共舉此觴李沆

辭避至數四訖不受帝為色變翌日王旦謁之逡巡

語及力辭酒事沆曰天下庶事尚多有未濟者人主

豈得言治安遂極論治體以為自古人主好尚之弊

有三不好色則好兵不好兵則好神仙以沆觀之圣

性如此必無好色好兵之累第恐異日為方士所惑

沆老矣思念相公適當之耳

玉海慶歷四年三月己卯帝御邇英閣出危竿論一

篇述居高謹危之意顧侍讀學士丁度曰朕觀書之

暇取臣僚上言及進封事有可施于政治者書以分

賜卿等

遵堯錄神宗時王安石日益信用程顥每進見必為

帝言君道以至誠仁愛為本而未嘗及功利一日極

陳治道帝曰此堯舜之事朕何敢當顥愀然曰陛下

此言非天下之福也安石寖行其說意多不合事出

必論列數月之間章數十上若輔臣不同心小臣預

大計公論不行青苗取息等是也

明寶訓洪武六年正月辛酉太祖謂儒臣詹同曰朕

嘗思聲色乃伐性之斧斤易以溺人一有溺焉則禍

敗隨之故其為害甚于鴆毒朕觀前代人君以此敗

亡者不少蓋為君居天下之尊享四海之富靡曼之

色窈窕之聲何求而不得茍不知遠之則人乘間納

其淫邪不為迷惑者幾人乎況創業垂統之君為子

孫之所承式尤不可以不謹同對曰不邇聲色昔成

湯所以垂裕后昆陛下此言乃端本澄源之道萬世

子孫之法也

十二年八月丁卯太祖御華蓋殿與侍臣論治身之

道太祖曰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宮室飲

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于己者皆是也然惟禮可以

制之先王制禮所以防欲也禮廢則欲肆為君而廢

禮囗欲則毒流于民故循禮可以寡過肆欲必至滅

身十一月丁酉太祖與翰林待制吳沉論持身保業

之道太祖曰人當無所不謹事雖微而必慮行雖小

而必防不慮于微終貽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謹

小行而無已者則可以成大善忽細事而不戒者則

必至成大惡常人且然況人君乎沉對曰圣慮及此

誠社稷永安之道太祖曰安生于危危生于安安而

不慮則能致危危而克慮則能致安安危治亂在于

能謹與否耳

十三年六月庚申朔太祖謂侍臣曰人主能清心寡

欲常不忘博施濟眾之意庶幾民被其澤侍臣對曰

陛下此心即天地之心也惟人主之心無欲故能明

斷萬事萬事理則天下生民受其福太祖曰人之不

能明斷者誠以欲害之也然明斷亦不以急遽苛察

為能茍見有未至反損人君之明求之太過則虧人

君之量

十四年十一月乙巳蘇州府民有上治安六策者太

祖覽之以示近臣曰此人有忠君愛國之心但于理

道未明耳蓋人主之心當以愛物為主治國之道當

以用賢為先致治在得人不專恃法今此人首言用

法不知務矣

十六年四月乙亥太祖謂侍臣曰人君不能無好尚

要當慎之蓋好功則貪名者進好財則言利者進好

術則游談者進好諛則巧佞者進夫偏于好者鮮有

不累其心故好功不如好德好財不如好廉好術不

如好信好諛不如好直夫好得其正未有不治好失

其正未有不亂所以不可不慎也

十七年七月戊戌太祖御東閣翰林待詔朱善等侍

太祖曰人君能以天下之好惡為好惡則公以天下

之智識為智識則明又曰人之常情多矜己能多言

人過君子則不然揚人之善不矜己之善貸人之過

不貸己之過又曰凡事不可以耳目察惟虛心以應

之萬方不可以智力服惟誠心以待之善等頓首稱

大政紀洪武二十年八月上與侍臣論謹嗜好上曰

人君一心當謹嗜好不為物誘則如明鏡止水可以

鑒照萬類一為物誘則鏡垢水滓豈能照物侍臣對

曰陛下謹所嗜好正心之道莫過如此上曰人亦豈

能無好但在好之得其正耳如人主好賢則不肖遠

好直則諂佞者遠而國治矣茍反其所好則賢者遠

而不肖者進正直者遠而邪佞者進欲國不亂難矣

一嗜好之間而治亂系焉可不謹乎

二十七年三月辛丑上與侍臣論人主聰明不可使

壅蔽學士劉三吾曰人君惟博集眾論任用賢能則

視聽廣而聰明無所蔽若信任憸邪隔絕賢路則視

聽偏聰明為所蔽矣上曰人主以天下之耳目為視

聽則是非無所隱而賢否自見昔唐元宗內惑于聲

色外蔽于權奸以養成安史之亂及京師失守倉惶

出幸雖田夫野老皆能為言其必有今日者元宗雖

恍然悔悟亦已晚矣夫以田夫野老皆知而元宗不

知其蔽于聰明甚矣使其能廣視聽任用賢能不為

邪佞所惑則亂何從生哉

明寶訓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上與侍臣論尚書無

逸篇上曰自昔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逸而

廢勤與逸理亂盛衰所系也人君當常存惕勵不可

少怠以圖其終成王之時天下晏然周公輔政乃作

是書反復開諭上自天命之精微下至民生稼穡之

艱難以及閭里小民之怨詛莫不具載周公之愛君

先事而慮其意深矣朕每觀是篇必反復詳味求古

人之用心嘗令儒臣書于殿壁朝夕省閱以為鑒戒

今日講此深愜朕心聞之愈益警惕

二十九年四月丙申太祖謂侍臣曰朕觀古人于聲

色之好亦不能無如公劉之于貨太王之于色好之

不過其度也若太康之盤游桀紂之內嬖秦漢以下

耽于宮室苑囿及畋獵禱祠奇伎囗巧之類此好之

失其度也好失其度所以敗亡要之不邇聲色不殖

貨利惟成湯得其正也十一月乙卯朔太祖御武英

殿謂侍臣曰夫好憎者人情所不能無也然好得其

正憎得其實斯不陷于一偏至于喜怒莫不皆然有

所偏則人得而中之矣大抵人能不偏于好憎喜怒

則此心廓然大公不為物累是以耳目聰明志氣如

神矣

名山藏典謨記永樂元年十月命侍臣輯古人嘉言

善行有裨君道者以授長子而諭之曰朕少寓鳳陽

民間細事靡不究知受命北平經絕塞冒霜雪與士

卒同甘苦身所未歷則博考載籍覽鏡昔人之言行

今長子居守北平雖吏案奏牘亦令躬閱以知為臣

之難他日可為君也

永樂七年四月賜皇太子書曰朕命爾監國凡事務

寬大戒躁急文武群臣皆朕所命雖有小過勿遽折

辱亦不可偏聽為好惡機務之重審察而行稍有所

忽累德不細敬之慎之

永陵編年史世宗即位南京給事中孫懋上端本正

始疏一曰養圣德二曰正圣學三曰勤圣政上嘉納

名山藏典謨記嘉靖十四年八月上召費宏無逸殿

東室曰朕取稼穡艱難之意構茲殿今日召卿庶幾

君臣同游盛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遂昌县| 出国| 惠州市| 凌海市| 米脂县| 北安市| 永丰县| 巴楚县| 延吉市| 洪雅县| 高清| 青海省| 临高县| 聂荣县| 赞皇县| 山阴县| 光泽县| 广元市| 林芝县| 乐业县| 富蕴县| 津市市| 柘城县| 松滋市| 霍邱县| 博乐市| 玉树县| 中江县| 德保县| 东源县| 齐齐哈尔市| 张家界市| 承德县| 祁连县| 新津县| 青龙| 临邑县| 香港| 长汀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