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 佚名
- 4996字
- 2015-12-27 00:41:03
施云:『目下總不能辦,深恐兩相索累。倘日后臺灣出有別項情形,法國或另有打算,亦未可定。緣臺地與越南相近,本國亦有關系。我們哈外部與龔大人及慶常素來相熟,將來如有應與貴國關照之處,當可密商轉達也』。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八日到)
密。有德人來說:中、德交情最厚,向無微嫌;臺事曾請英、俄設法,今又專請法,獨未及德,似未周到。因此向德領事探商,渠亦以為應有電旨飭許使向德外部商請阻割臺灣,并由總署向德使籌商。察法、德素不相能,且臺地并無法商、又無領事,惟德有之;今請法不請德,恐德難以為情,致添一層痕跡,似非邦交所宜。惟添請德國,究與法使有無妨礙?無從遙揣。并請飭總署妥酌!伏乞圣裁。請代奏!景崧肅。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密。呈總署:俄、德、法已為我將遼、旅爭回,今倭換約展限七日,已蒙旨暫緩互換;乃以伊藤一言恐喝,倉卒互換。伊藤允展限之電到,亦已無及;忿抑萬狀!然事機難以屢誤,尚有補救一、二之方。蓋我約雖換,倭斷不敢占遼,必另索巨款抵補;前議二百兆已足令中國民窮財盡矣,豈可再加!開伊藤已向李相授意;此乃倭寇窘極狡極之計,萬不可又受其毒。此時要策,惟有堅持定見;但托俄議,不與倭議。聞俄本有「擬與倭商立退地約據,保索償費,尤代調?!怪f,蓋倭不能據遼,懾俄之威,非倭之讓;情不必感,費自不必加。倭不敢踞,俄又不肯占;倭計既窮,略為敷衍,即可令歸于我。即使俄不能代我減費,倭亦必自圖了事。若為倭所愚,開口輕許、又耗巨款,中國更不支,后患難言矣!臺灣情形亦與遼相同,惟懇請飭龔使速回英,飭王使速與法切商,則臺保全而不加巨費與倭。錢財雖輕于出地,然譬如人身,脂膏耗盡,何以自存!俄、法既經出頭,倭必無再戰之理。伏望朝廷堅忍力持,不勝大幸!請代奏!之洞肅。嘯。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密紅。頃接伊藤博文十八日戌正電稱:『十七日來電收到。日本一俟應先豫備中事整辦之后,即可與中國開議奉天南邊之地。至臺灣一節,日本現已告明中國政府,今日皇已派水師提督子爵樺山資紀作為臺灣巡撫、并作為日本特派大員,辦理按照「馬關和約」第五款末條之事。約兩禮拜,該巡撫即可履任辦事于行抵該處時,即豫備辦理特派之事。日本政府盼望中國政府立即簡派大員一人或數人,與該巡撫會晤;并將該大員等銜名告明日本政府。按照如此情形,本大臣告知貴大臣:日本政府謂如中國政府查照日本所請速派大員一人或數人與該巡撫樺山會晤,毫無延宕;則貴大臣所慮危險之事,即可免矣。該巡撫一經到任之后,則境內保全平安之事,一惟日本政府是問』。玩其語意,似已電由田貝告知鈞署。適科士達來晤,密與商籌;科謂:『和約既經批準互換,除日本允還奉天南邊另議外,其余應逐一照辦;斷不可游移,借故諉延,以致另起波瀾,生意外險。即請地國保護即使辦到,亦必枝節橫生』。鴻告以『臺灣官民不肯交接,奈何』?科謂:『皇上批準,中國官民豈可任聽梗阻,致失國體!如國家采納鄙言,應由政府屬田貝轉告日本:以中國派大員商交臺灣,日本應同時派大員商交遼東,方為公允』云云??煞袢载煶商剖饟崤c倭員妥為商辦?乞代奏請旨!鴻。效酉初。
廣東巡撫馬丕瑤奏強寇要盟權奸挾制籌策具陳折(四月二十一日到)
頭品頂戴廣東巡撫臣馬丕瑤跪奏:為強寇要盟、權奸挾制,民心不服,宗社攸關;謹籌策披瀝具陳,伏乞宸綱獨斷事。
竊臣閱天津電報局電傳和議已成,計列十款;李鴻章于二十六日回津等語。逖聞之下,驚駭彷徨,罔知所措!伏念李鴻章受國厚恩,前此淮勇之潰逃、海軍之覆沒,蒙我皇上軫念勛舊,不加誅戮;復令銜命出使,畀以全權。宜如何激發天良,力圖補救;豈容以敵人要求無饜,轉為之挾制朝廷,而置宗廟、社稷、土地、人民于不顧!茍有人心者,斷不出此。人謂倭人恃李鴻章為內援、李鴻章恃倭人為外援,由今觀之,誠不誣也。臣僻守南隅,憤懣不能自已;饉就愚戇所及,為我皇上縷晰陳之。
現議款內,有日本所得地方悉歸日本一條。查上年兵釁既開,背盟內犯,其曲在彼;徒以猝不及防,遂至金、復等州與旅順、威海等口相繼失守。各該處為燕、齊要隘,密邇神京;既曰議和,應將掠過地方悉數歸還。況奉屬為都門左臂,天津、煙臺為口岸咽喉,焉能任其獨據上游,搤吭拊背;北洋之險要盡失,此后防無可防。此其萬不可允者,一也。臺灣久為日本所垂涎,亦為各國所眈視。該省民物緊庶,其向化急公、涵濡圣澤者二百余年。我皇上一視同仁、痌瘝懷保,固不忍棄全臺士庶而舍此版圖;全臺士庶戴高履厚、踐土食毛,亦斷不忍負皇上深思而甘為夷虜。一旦割歸日本,遑論泰西各國群起紛爭;即臺南北各屬忠義民團亦必揭竿而起,將與倭人不共戴天。勝負何常,眾怒難犯,被時必至逼脅中國官員為之經畫;其將遷就倭人而驅逐臺民乎?抑亦保護臺民而再啟釁端乎?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至遼河以東地方割歸日本一條,尤為誕妄無理。失遼東逼近沈陽,為我國家根本重地。列祖、列宗創業垂統,締造艱難,尺土不可與人,臥榻豈容鼾睡!何況發祥之地,陵寢具在;無論其如何要挾,斷不能忍讓曲從。今若割以與倭,則南至海濱、北至漠外,任其縱橫無忌;而我則門庭自限,跬步不行。昔俄人婪索伊犁,使臣祟厚擅與訂約,猶蒙我皇太后、皇上赫然震怒,嚴加重譴;今以遼東相較,其輕重何止倍蓰!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至若陸地通商,外洋久已歆羨;其所以求之不得者,徒以民心固結、腹地紆回,未能逞其私志耳。今許于北京、河南、四川、梧州、肇慶添開五口,將來滇、黔、關、隴、江、漢、湖、湘四通八達盡為所據,不日建洋房、開鐵路、設領事、練洋兵,倭人倡率于前、各國踵行于后,十余年間將合中外為一家,各國爭肆豪強而中國獨承其敝;坐視民窮財竭,莫可如何!此其萬不可允者,又一也。以上四條,上自皇太后、皇上,下至廷臣、內外文武百官以及天下士庶皆知其萬無可允之理。倭人蓋明知其不可而故意要盟、李鴻章亦明知其不可而代為挾制,是雖和不和,即和亦不能終和,安用此和議為哉!
此次電信到粵,粵人無不怒目裂眥,思食李鴻章、倭奴之肉欲得而甘心焉。想天下之民情,固無不痛心疾首于此議也。伏愿我皇上大震天威,首以宗社為重,立將現議各款嚴行拒絕;并援崇厚之例,將李鴻章發交刑獄,特派王大臣嚴按治罪,俾倭人無消息之可通、無奧援之可恃,則彼之氣自奪而我之氣益奮。一面詔飭劉坤一、王文韶、宋慶、依克唐阿、裕碌、李秉衡、唐景崧、劉永福等嚴整師旅,速將所失地方克期收復;一面通飭沿海沿江督、撫、提、鎮將防務而實嚴備以遏寇氛,勝則予以不次之賞、不勝則予以不測之罰。其各省民團、義旅準其一律助戰,共建奇勛;當必有豪杰之士應時而出。計以賠款百兆,足敷軍糧、船械、賞犒一切之用,固無待于他求。師直為壯,勝算先操;臣以為斷不至如目前之泄沓也。若謂兵兇戰危,天津、遼陽等處皆與畿疆切近,我皇上至性仁孝,深恐有驚慈體;擬請飭下王大臣集議,恭奉皇太后西巡,避地山右或駐蹕長安,俾各路統兵大員得以大張撻伐,李鴻章、倭奴亦無所挾恫喝于其間。夫「謙受益、滿招損」,此「虞書」之兵法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此「論語」之兵法也;「謹慎寄事」,此漢諸葛之兵法也。自古戰事不在于外勢之強弱,而判于一心之敬肆;但使我上下、中外共常存憂勤惕勵之心,自可收掃蕩廓清之效。國威一振,眾志成城。彼曲我直、彼驕我奮,敗者可勝,失者可復。數月以后,事局必變。待倭人變計求和,則操縱在我,不至有傷元氣而損國體;庶軍務早平,宗社安如盤石矣。
臣愚戇無識,披瀝直陳,曷勝悚栗屏營之至!是否有當?伏乞皇上圣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欽奉二十日電旨,飭籌商臺灣辦法。查條約既經批準互換,斷無違約不交之理。因與科士達密籌,姑先與伊藤委婉電問。電文云:『貴大臣十七來電,業經轉電中國政府。奉昨日電旨內開:「現在臺灣兵民交憤,必不甘服聽命。該署撫唐景崧系守臺之官,現為臺民迫留,危在旦夕,實無權與之交割;究竟有何辦法?如何補救?著妥籌覆奏。欽此」。本大臣以貴大臣屢因兩國所有為難各事,和衷與本大臣商辦;況現在兩國重締和好,其交涉為難之處,應照友誼議結。察看臺灣現在情形,兩國全權大臣急宜會議此事辦法。查貴大臣業經認明,所有棄讓奉天南邊之事,應行會議辦理。本大臣之意,以為以上兩事,務須同事議結。現因臺地情形改變,與前不同;中國國家萬不得已,著本大臣與貴大臣商酌辦法。諒貴大臣必以為然,并令日本大員樺山提督暫緩起程為要』等語。此即前電另行籌商之意。彼即允再會議,亦必不肯放松;彼既棄遼,豈甘棄臺!姑先商緩,看其復電云何。仍求朝廷熟思審處,設法開導唐署撫,勿任固執,另起波瀾;致以一隅誤大局,是為至幸。請代奏!鴻。馬申。
出使大臣龔照瑗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哈外部告慶常云:倭事尚未穩妥,議院將詰問助華原委。若界務、商務不定,政府必受責;他事艱為出力。慶常云:已將此事電陳總署,請飭施使減讓。哈云:云南領事及鹽礦已屬施使酌量通融,余事請照準等語。慶常探聞法與他國密議臺事,暫不使華與聞生枝節。瑗。號。
美使田貝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公歷五月十三日上午十點鐘,日本政府自東京電致駐扎北京美公使云:『本日日本政府請煩美公使將以下情節轉達中國政府:日本朝廷業已簡派水師提督子爵喀巴壓那蘇肯奴埃作為臺灣、澎湖等島巡撫,并授以欽差大臣之職,準其按照馬關所立條約之第五款末節辦理一切事宜。該撫約于二禮拜之內赴任,抵任時即行辦理特委事件。日本政府即希中國政府立派欽差大臣一員或數員,前會該撫。至中國所派欽差之姓名、官階,亦望即行照會日本政府』云云。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全臺紳民敬電稟者:臺灣屬倭,萬姓不服。迭請唐撫院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慘曷極!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惟須有人統率,眾議堅留唐撫暫仍理臺事,并留劉鎮永福鎮守臺南。一面懇請各國查明「割地紳民不服」公法,從公剖斷臺灣應作何處置,再送唐撫入京、劉鎮回任。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情形萬緊,伏乞代奏!全臺紳民同泣叩』。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密。臺民知法不可恃,愿死守危區,為南洋屏蔽。堅留景崧與劉永福;經反復開導、再三力拒,無如眾議甚堅,臣等雖欲求死而不得。至臺能守與否,亦惟盡人力以待轉機。此乃臺民不服屬倭,權能自主;其拒倭,與中國無涉。懇旨飭下總署商倭外部,彼員從緩來臺,則臺與倭尚可從容與議;若即以武相臨,不過兵連禍結,彼斷難馴。以上各節,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訓示。請代奏!景崧肅。養。
出使大臣許景澄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羅拔稱:『俄國不及顧臺,亦不能再向日本說話;德國已由領事告:臺民不能保護,實無他策』。再述交地棘手情形;據云:『似宜先撤防兵,次第辦理;此外,亦無善策可籌』。等語。謹聞。澄。馬。
軍機處電寄慶常諭旨(四月二十二日)
奉旨:『據龔照瑗電稱:探聞法與他國密議臺事,暫不使華與聞,恐生枝節等語。臺民洶洶,勢難交割??滔氯毡九蓡T已將到臺,辦理殊為棘手。即著慶常密詢外部:能否再申護臺前議?迅速電覆。再,法使有「外部不愿接見王之春」之語,究竟曾否會晤?著一并電聞。欽此。四月二十二日』。
軍機處奏進呈日本條約片(四月二十二日)
換約委員伍廷芳等赍到日本條約一冊,恭呈御覽。謹奏。
四月二十二日(條約一冊原缺)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三日到)
王使之春來電云:『號電謹悉。遵旨令慶常詢外部「因何不愿接見?臺事有無辦法」?據復:「前商立約在未批準前,華既遲誤;三國勸倭展限,華不能緩。議院謂遼地全力已盡,不欲再舉。故無可晤商,非敢慢待」。又以恐德占先步激之,彼不為動。即前日法使向署問辦法,亦止探詢,無他意。立約致緩之由,詳前電;誠可惜!現仍令慶常隨時探問,一面候輪回華。乞代奏!春叩。個』等語。謹照轉,請代奏!之洞肅。禡。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三日)
奉旨:『李鴻章廿一日電奏已悉。茲據張之洞電奏:「接全臺紳民電稟云:臺灣屬倭,萬姓不服;既為朝廷棄地,惟有死守,據為島國。并據唐景崧稱:臺民堅留該署撫與劉永福,不聽開導;求死不得」等語。是臺灣難交情形,已可概見。該大臣仍當熟籌辦法,以期補救萬一。伊藤回電如何?即行電覆!張之洞、唐景崧原電,并由總理衙門照錄電知。欽此。四月二十三日』。
刑科給事中謝雋杭請派李鴻章李經方赴臺交割折(四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