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
- 佚名
- 4718字
- 2015-12-27 00:41:03
光緒二十一年下
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都察院代遞選用道李光漢等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初八月)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初八日到)
戶部代遞主事劉寅浚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初九日)
戶部代遞主事鄧福初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初九日)
都察院代遞候補道易順鼎等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初九日)
國子監司業瑞洵奏時局艱難宜籍外援以資臂助折(四月初九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九日到)
福建陸路提督程文炳請重訂和議折(初十日到)
南洋大臣張之洞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盛京將軍裕祿等來電(四月初十日到)
都察院代遞奉恩將軍宗室增杰等條陳折(四月十一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十一日)
翰林院代遞編修楊天霖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十二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二日到)
陜西巡撫鹿傳霖奏和款狂悖太甚萬不可從折(四月十四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陜甘總督楊昌浚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陜西藩司張汝梅來電(四月十四日到)
都察院代遞江西舉人羅濟美等條陳折(四月十五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五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六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奏查明澎湖失守情形折(三月十四日、四月十七日到)
軍機處錄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法使問答奏片(四月十八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十八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十九日到)
廣東巡撫馬丕瑤奏強寇要盟權奸挾制籌策具陳折(四月二十一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出使大臣龔照瑗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美使田貝來電(四月二十一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出使大臣許景澄來電(四月二十二日到)
軍機處電寄慶常諭旨(四月二十二日)
軍機處奏進呈日本條約片(四月二十二日)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二十三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三日)
刑科給事中謝雋杭請派李鴻章李經方赴臺交割折(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經方諭旨(四月二十四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德國外部來電(四月二十五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五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軍機處電寄唐景崧諭旨(四月二十六日)
侍郎長萃請飭李鴻章親赴臺灣辦理交割事宜折(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二十七日到)
軍機處奏赴臺辦理交割除李經方外實無別員可派請飭不準推諉片
軍機處擬給李鴻章電信(四月二十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八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八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二十九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四月二十九日)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一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初五日)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五日到)
署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六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七日到)
軍機處擬給張之洞電信(五月初七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等來電(五月初八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初九日到)
軍機處擬給慶裕邊寶泉電信(五月初九日)
署理福建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奏報失守澎湖各員解閩日期折(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初十日到)
軍機處電寄張之洞等諭旨(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邊寶泉諭旨(五月初十日)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王文韶諭旨(五月十一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前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署北洋大臣王文韶來回(五月十二日到)
廣東巡撫馬丕瑤來電(五月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上海道劉麒祥來電(五月十三日到)
軍機處電寄劉坤一諭旨(五月十三日)
軍機處電寄許景澄諭旨(五月十三日)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四日到)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五月十四日)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五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七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十九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一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二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大學士李鴻章來電(五月二十四日到)
閩浙總督邊寶泉來電(五月二十五日到)
吏科掌印給事中余聯沅奏報傳聞臺灣劉永福與倭擊戰情形片(六月初二日)
翰林院侍讀學士準良請明諭將劉永福革職片(六月二十日)
戶科掌印給事中洪良品奏和款難籌請勿借款以招后釁折(六月二十四日)
鴻臚寺卿劉恩溥請勿輕棄臺灣折(七月二十二日)
署兩廣總督譚鍾麟來電(十月初六日到)
南洋大臣張之洞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初三電奏,計已進呈。頃王使之春江電云:『頃赴外部,極言德向助日;因俄、法牽制,復忌其強,遂有壓日之舉。惟日電稱彼邦屢勝,礙難相讓。若照所請,恐激民變云。假如中國臺、閩、粵民變,何以處之?或足牽制。當稱謝;因請設法相助。隨問「奉旨否」?對「未」;但不便再問。若從民變著想,尚有權衡』等語。查路透電報,倭拒俄、法諸國,確系以恐激民變為詞;正與法外部之言相同。倭既藉民變以拒諸國,我更可籍民變懇諸國以拒倭。昨臺撫唐江電稱:『臺民不愿歸倭,欲劫留崧與劉永福在臺同守;僅許送出老母,而家屬不準行。乘機欲亂,有劫司庫、械局之謀,以有備而止。二十八日,砍死中軍、鎗傷平民。旋聞有各國阻止批約之信,目前稍定。倘無轉機,各官及良民均無生理矣。軍火萬難收回,存局恐百姓不準提出。不知各國究竟有切實辦法,能阻割地否?批準期到,大亂立起。電報、驛站,人均逃散,必至信息不通』等語。是臺灣民變,其勢已成;遼民亦必不服,毫無虛假。竊思「恐激民變」一說,正合西例,可冀西洋各國動聽;且措詞又得體。仰懇朝廷熟籌全局,一面飭總署迅速與各公使商;一面電許、龔兩使迅與俄、德、英商,電王使迅與法商,或有轉機。再,英袖手不管,必有隱情;上海傳言倭與英約,分與利益:情形種種可疑。此說如確,我更宜與英商。倭餌英以利,我亦能為;我許英者較厚,自舍倭助我矣。即不相助,亦免助倭為患;似甚緊要。英若作梗,則大局處處窒礙矣。恭候圣裁。請代奏!之洞肅。歌。
福州將軍慶裕等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和約未奉明文,傳聞不勝駭憤;不獨遼東根本、臺灣要害,國事人心關系綦重,萬不可棄;即腹地設局、制造,亦奪我自主之利權,蹙民生、妨國計,并絕日后興復之機。此二事,即論公法亦不合;況賠費過巨,竭脂膏以借寇赍盜,民何以堪!國何以立!李鴻章不與力爭,圖茍安耳。然萬方解體、四國生心,雖欲茍安,亦何所得!似此和局,千古所無。伏望朝廷俯察群言,迅伸干斷,駁廢謬約;飭下各將帥嚴備待戰,一面邀各國憑公剖斷計議,大局幸甚!請代奏!慶裕、寶泉叩。魚。
署臺灣巡撫唐景崧來電(四月初七日到)
密。俄、德、法出阻約,或云割遼而未阻割臺,海外傳聞不一。臺亂日起,臣無淚可揮,無詞再瀆。惟反復焦思,中外固強弱迥殊,但能矢志不割地;有此限制、事猶可為。或已失之地,力不能復,聽其占據;猶屬有說。臺未失而與人,此端一開,各國援以索地,是不動兵而可裂我疆宇;恐大變即在目前!諸臣可茍安;皇上春秋鼎盛,臨天下之日甚長,斷不可圖茍安。今一割地以后,欺凌艱苦之事,惟皇上一人當之;諸臣不復見矣。割臺,臣可偷生;然天良未泯,甘泯危機,萬死不悔。總之,戰而失與割而失,大有不同;況戰,未必即失耶!至京師之重,重在皇上耳;巡幸而出,披無恫喝,必不立爭京師,即保京師之法。伏乞圣三思。請代奏!景崧肅。魚。
都察院代遞選用道李光漢等條陳時務呈文折(四月初八月)
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等跪奏:為據呈代奏事。
據選用道李光漢、丁憂候補道易順鼎、內閣中書陳嘉銘等、吏部主事洪嘉與等、禮部主事羅鳳華等、廣西京官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福建京官兵部主事方家澍等、湖北舉人黃贊樞等、江南舉人汪會武等、河南舉人王囗〈氵賀〉等、浙江舉人錢汝雯等、順天舉人查雙綏等、山東舉人周彤桂等、四川舉人劉彝等、王昌麟等,各以條陳赴臣衙門呈請代奏;臣等公同閱看各該呈詞,字句間有未盡檢點之處,惟事關重大,情詞追切,既據該職該舉人等各取具同鄉京官印結呈遞前來,臣等不敢壅于上聞。再,原呈字數較多,若照例鈔錄進呈,恐致耽延時日;是以未便拘泥成例,謹將原呈十五件恭呈御覽,伏乞圣鑒!謹奏。
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八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臣裕德、左都御史臣徐郙、降二級留任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年(感冒)、左副都御史臣宗室奕杕、左副都御史臣楊頤(入闈)、署左副都御史臣沈恩嘉、左副都御史臣壽昌。
湖南選用道李光漢呈文
河南候補道易順鼎呈文
內閣中書陳嘉銘等呈文(略)
吏部主事洪嘉與等呈文
禮部學習主事羅鳳華等呈文
翰林院編修李驥年等呈文
兵部主事方家澍等呈文
湖北舉人黃贊樞等呈文(略)
江南舉人汪曾武等呈文(略)
河南舉人王囗〈氵賀〉等呈文(略)
浙江舉人錢汝雯等呈文
順天舉人查雙綏等呈文
山東舉人周彤桂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劉彝等呈文(略)
四川舉人王昌麟等呈文(略)
湖南選用道李光漢呈文
湖南岳州府平江縣三品銜選用道李光漢,謹頓首稽首,呈懇都察院臺前:
彭、左既死,誰與言戰!一和了事,國有常例;其和權常操爵閣督臣一人之手,而天子、大臣不得主持,何暗無天日至此!和此開彼、和彼開此,覆轍在前,人人共見共聞。該爵閣督臣操此和術,故敢欺蒙圣上,敷衍海防,婪帑肥私;與倭奴結親通貲,甘心以國家海軍兵輪、軍械及各利器盡輸倭奴,作倭奴之心腹,為國家之盜賊。故倭奴得以我攻我,箝制淮軍諸將陽戰陰輸,未事先逃。故倭奴得以指揮如意,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奪朝鮮,侵犯內地城池、口岸,隔絕中國海道,輪船逼近幾輔,恐懼君心,冀遂和謀。朝廷果墮計術,賞還三眼花翎、黃馬褂,誠遣該爵督臣躋倭廷議和。外間傳聞倭奴條約:高麗自主之國,割遼陽以南、割全臺,令前敵繳炮臺、繳軍械,由倭奴在中國設機器局改造中國土貨,賠款二萬萬,駐兵威海六年扼我咽喉、俟繳賠款撤兵,釋放淮軍獲罪之員,俘獻伊、宋、李等條。我中國三歲乳兒聞之,皆知顯系該爵閣督臣心窽、手段;豈圣天子暨各在位大臣獨不洞鑒!即倭奴,亦初不料堂堂中國竟皆能如此順從,而朝廷一一允之。吁!何太阿倒持、江河日下至此!以一窮蹙小島國尚敢如此,倘各大國援例收利,接踵效尤:俄則欲割新疆、甘、陜、蒙古、東三省以東,英、美、法等國欲割粵、閩、蘇、杭、云、貴、川等處。此則問賠款幾萬萬,彼則欲駐兵各要害;此則欲改造中國制度,彼則欲征收中國錢糧:其亦將照例允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