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鏡秘府論》西卷《文二十八種病》實列三十種病,前八病見引于魏文帝《詩格》,與《文筆式》多類似。《本朝文粹》引及《文筆式》亦可與《文鏡秘府論》相印證。第九病至十四病據(jù)小西甚一說,亦出自《文筆式》。
第一,平頭。
平頭詩者,五言詩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同聲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聲。犯者名為犯平頭。平頭詩曰:“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詩曰:“山方翻類矩,波圓更若規(guī)。樹表看猿掛,林側(cè)望熊馳。”又詩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飛雪。飄枝聚還散,吹楊凝且滅。”
第二,上尾。
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名為上尾。詩曰:“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如此之類,是其病也。又曰:“可憐雙飛鳧,俱來下建章。一個今依是,拂翮獨先翔。”又曰:“蕩子別倡樓,秋庭夜月華。桂葉侵云長,輕光逐漢斜。”若以“家”代“樓”,此則無妨。
第三,蜂腰。
蜂腰詩者,五言詩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似蜂腰也。詩曰:“青軒明月時,紫殿秋風日。曈昽引夕照,晻曖映容質(zhì)。”又曰:“聞君愛我甘,竊獨自雕飾。”又曰:“徐步金門出,言尋上苑舂。”
第四,鶴膝。
鶴膝詩者,五言詩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似鶴膝也。以其詩中央有病。詩曰:“撥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闕。浪蹙飛船影,山掛垂輪月。”又云:“陟野看陽春,登樓望初節(jié)。綠池始沾裳,弱蘭未央結(jié)。”
第五,大韻。
大韻詩者,五言詩若以“新”為韻,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鄰”、“身”、“陳”等字。既同其類,名犯大韻。詩曰:“紫翮拂花樹,黃鸝閑綠枝。思君一嘆息,啼淚應言垂。”又曰:“游魚牽細藻,鳴禽哢好音。誰知遲暮節(jié),悲吟傷寸心。”
第六,小韻。
小韻詩,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為犯小韻病也。詩曰:“搴簾出戶望,霜花朝漾日。晨鶯傍杼飛,早燕排軒出。”又曰:“夜中無與語,獨寤撫躬嘆。唯慚一片月,流彩照南端。”
凡小韻,居五字內(nèi)急,九字內(nèi)少緩,然此病雖非巨害,避為美。
第七,傍紐。
傍紐詩者,五言詩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魚”、“元”、“阮”、“愿”等之字。此即雙聲,雙聲即犯傍紐。亦曰,五字中犯最急,十字中犯稍寬。如此之類,是其病。詩曰:“魚游見風月,獸走畏傷蹄。”如此類者,是又犯傍紐病。又曰:“元生愛皓月,阮氏愿清風。取樂情無已,賞玩未能同。”又曰:“云生遮麗月,波動亂游魚。涼風便入體,寒氣漸鉆膚。”
傍紐者,據(jù)傍聲而來與相忤也。然字從連韻,而紐聲相參。若“金”、“錦”、“禁”、“急”、“陰”、“飲”、“蔭”、“邑”,是連韻紐之。若“金”之與“飲”,“陰”之與“禁”,從傍而會,是與相參之也。如云:“丈人且安坐,梁塵將欲飛。”“丈”與“梁”,亦“金”、“飲”之類,是犯也。
第八,正紐。
正紐者,五言詩“壬”、“衽”、“任”、“入”四字為一紐。一句之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入”等字。如此之類,名為犯正紐之病也。詩曰:“撫琴起和曲,疊管泛鳴驅(qū)。停軒未忍去,白日小踟躕。”又曰:“心中肝如割,腹里氣便焦。逢風回無信,早雁轉(zhuǎn)成遙。”“肝”“割”同紐,深為不便。
正紐者,謂正雙聲相犯。其雙聲雖一,傍正有殊。從一字紐之得四聲,是正也。若“元”、“阮”、“愿”、“月”是。若從他字來會成雙聲,是傍也。若“元”、“阮”、“愿”、“月”是正,而有“牛”、“魚”、“妍”、“硯”等字,來會“元”、“月”等字成雙聲是也。如云:“我本漢家子,來嫁單于庭。”“家”、“嫁”是一紐之內(nèi),名正雙聲,名犯正紐者也。傍紐者,如“貽我青銅鏡,結(jié)我羅裙裾”。“結(jié)”、“裙”是雙聲之傍,名犯傍紐也。又一法,凡入雙聲者,皆名正紐。
第九,水渾病。
謂第一與第六之犯也。假作《春詩》曰:“沼萍遍水纈,榆莢滿枝錢。”又曰:“斜云朝陳列,回娥夜抱弦。”
第十,火滅病。
謂第二與第七之犯也。即假作《閨怨詩》曰:“塵暗離后鏡,帶永別前腰。”又曰:“怨心千過絕,啼眼百回垂。”
第十一,木枯病。
謂第三與第八之犯也。即假作《秋詩》曰:“金風晨泛菊,玉露宵沾蘭”。又曰:“玉輪夜進轍,金車晝滅途。”
第十二,金缺病。
謂第四與第九之犯也。夫金生兌位,應命秋律于西方。上句向終,下句欲末,因數(shù)命之,故生斯號。即假作《寒詩》曰:“獸炭陵晨送,魚燈徹宵燃。”又曰:“狐裘朝除冷,褻褥夜排寒。”
第十三,闕偶病。
謂八對皆無,言靡配屬。由言匹偶,因以名焉。假作《述懷詩》曰:“鳴琴四五弄,桂酒復盈杯。”又曰:“夜夜憐琴酒,優(yōu)游足暢情。”
第十四,繁說病。
謂一文再論,繁詞寡義。或名相類,或名疣贅。即假作《對酒詩》曰:“清觴酒恒滿,綠酒會盈杯。”又曰:“滿酌余當進,彌甌我自傾。”
(以上《文鏡秘府論》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