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書法離鉤
  • 潘之淙
  • 4000字
  • 2015-12-27 00:04:52

賞鑒

辨古人墨跡,當(dāng)觀其用筆。雖體制飄逸,興思不同,其法一也。有如真書,宜逐筆拆看,不可全以紙色體勢言之。

響拓偽墨跡,用紙加碑帖上,向明處以游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淡墨,謂之響拓。然圈隱隱猶存,其字亦不精彩。

唐蕭誠偽為古帖,示李邕曰:右軍真跡。邕欣然曰:是真物。誠以實告。邕復(fù)視曰:細(xì)看亦未能好。以此論之,古帖前墨,誠未易辨也。

古墨跡紙色必表古而里新。贗作者用古紙,浸汁染之,則表里俱透;微揭視之乃見矣。

東坡云:辨書之難,正如聽響切脈。知其美惡則可,自謂必能正名之者,皆過也。

蘭亭帖,世以定武本為第一,金陵清涼本為第二。其定武本薛珦別刻石易去,宣和間于薛珦家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所存。清涼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戒寺,僧金西白盜去,后事發(fā),其僧系獄死,石遂不知其處。

山谷云:蘭亭敘草,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復(fù)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寫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會其妙處爾。

又云:觀其筆意,右軍清真,風(fēng)流氣韻,冠映一世,可想見也。今時論書者,憎肥而喜瘦,黨同而妒異,曾未夢見右軍腳汗氣,豈可言用筆法耶!

弇州云:蘭亭如聚訟,自宋已然。即以定武一石言之,有肥者,有瘦者,有五字未損者,有五字損者。何子楚、王明清謂唐時諸供奉拓此帖,獨歐陽率更逼真。石留之禁中,他本在外,爭相摹拓,而歐本獨不出。耶律德先入汴,得而棄之殺胡林,流轉(zhuǎn)李學(xué)究家,以至復(fù)入公庫,所謂未損本也。定武薛師子紹彭摹之他石,以應(yīng)世購,潛易古刻,于湍流落左右五字微劖一二筆,藏于家。大觀中人主知之,取進(jìn)御,龕之宣和殿壁。京師陷,諸珍寶悉逐虜北,而此獨留。宗汝霖得之,以進(jìn)光堯,至維揚(yáng)而復(fù)失之,所謂損本也。然則紹彭之所別摹者,亦得稱未損本也。夫未損本既有兩種,不易辨,而先拓者又不可得,蓋不能不取極于損本矣。

唐人臨禊帖,自湯普徹、馮承素、趙模、諸葛貞外,其嚴(yán)整者必歐陽率更,而佻險者咸屬褚河南。

太傅宣示帖,為丞相始興公寶愛,以授右軍。右軍以授王脩,脩死從殉,遂不傳。傳者乃右軍別臨本,梁武所謂勢巧形密、勝于自運(yùn)者也。

外景、樂毅,俱有完本不完本。完本則爛若舒錦,不完本則零若遺珠。三復(fù)之馀,覺不完者差勝。二書見駁通人,幾成子朝之誣,至有以為吳通微及王著筆者。此中尚可容虞、褚數(shù)人,不知通微輩能辦之否。

沈存中謂樂毅論是右軍手書刻石,唐文皇將以殉葬。此殆是夢中語。按此論乃右軍手書以貽子敬者,至梁武已疑其為摹跡,而陳文帝時賜始興王,貞觀中進(jìn)御,十三年命起居郎褚遂良排署。至中宗朝,太平公主攜出,以錦袋裝之。后變起,咸陽老嫗竊得,為吏所跡,迫而投之爨下。宋有二石本,其一秘閣所刻,其一高紳學(xué)士家所藏,蓋他摹本之壽諸石者也。

曹娥碑小楷則右軍軼塵,行筆則蔡卞竭蹶矣。不謂中間尚藏北海,其流利豐妍,肉不欺骨,自是可人。

曹娥碑憔悴宛篤,若花蕊漂流,幼女捐軀于波間。東方朔贊遒逸瀟灑,令人作天際真人想。黃庭經(jīng)象飛天仙人,樂毅論象端人正士不得意。

昔人謂洛神賦象凌波神。考趙吳興孟頫謂所得之陳集賢者十三行,僅二百五十字,系晉麻紙,字畫神逸,墨彩飛動,為天下法書冠。又謂宣和書譜所藏末有柳公權(quán)跋語者,其行字筆意皆同,而小乏韻,且系唐硬黃紙,定以為臨本無疑。

東坡云:唐太宗購晉人書,自二王以下僅千軸。蘭亭以玉匣葬昭陵,世無復(fù)見,其馀皆在秘府。至武后時,為張易之兄弟所竊,后遂流落人間,在王涯、趙延賞家。涯敗,為軍人所劫,剝?nèi)ソ鹩褫S而棄其書。余嘗于李都尉瑋處見晉人數(shù)帖,皆有小印涯字,意其為王氏物也。

山谷云:右軍嘗戲為龍爪書,今不復(fù)見。余觀瘞鶴銘,勢若飛動,豈其遺法耶?歐陽公以魯公書宋文貞碑得瘞鶴銘法,詳觀其用筆意,審如公說。

佛遺教經(jīng)一卷,不知何世何人書。或曰右軍羲之書。此書在楷法中,小不及樂毅論耳。清勁方重,蓋度越蕭子云數(shù)等。頃見京口斷崖中瘞鶴銘,大字,右軍書,其勝處乃不可名貌。以此觀之,良非右軍筆畫也。若瘞鶴碑?dāng)酁橛臆姇耸谷瞬灰伞H鐨W、薛、顏、柳數(shù)公書,最為端勁,然才得瘞鶴銘仿佛爾。惟魯公宋開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間。

智永真草千文,崔氏所藏真跡,薛嗣昌刻之長安漕司者。翻本尚完好,但太瘦生耳。

今世惟歐陽醴泉銘多舊本,當(dāng)是宋人好臨仿其書,而石堅致耐拓耳。

人傳懷仁圣教序為借內(nèi)府右軍書集成者,不知集與習(xí)通,乃懷仁習(xí)右軍之字而書,非拘拘集湊也。若使集湊,則三五字已不免補(bǔ)綴之痕,彼其鋒芒映帶,章法掩抑,又何奇也!且其墨跡久藏項氏,近歸武陵楊脩齡侍御,其字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哉!

淳化帖,宋太宗搜訪古人墨跡,于淳化中命侍書王著用棗木板摹刻十卷于秘閣,各卷尾篆書題云: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有銀錠紋,用澄心堂紙、李廷珪墨拓打,手摹之而不污。親王大臣則賜一本。摹刻雖近肥俗,然深得古意,不見古跡,得此足矣。但人間罕得,今世人所有,皆轉(zhuǎn)相傳摹者。

絳帖,淳化之子,尚書潘師旦用淳化閣帖增入別帖,重摹刻廿卷于絳州。北紙北墨,極有精神,在淳化閣帖之次。其石比淳化帖本高二字,骨法清勁,足正王著肉勝之失。然駁馬露骨,人未免羸瘦之憾。

潭帖,淳化之子,寶月大師摹。風(fēng)韻和雅,血肉停勻,但形勢俱圓,乏峭健之氣。慶歷間僧希白重摹本亦佳。紹興間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大清樓帖,大觀間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跡重刻于太清樓,較淳化帖有數(shù)帖多寡不同。其中有蘭亭帖,蔡京摹刻,京沉酣富貴,恣意粗率,筆偏手縱,非復(fù)古意,賴刻手精工,猶勝他帖耳。卷尾題云:大觀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上石。太清樓續(xù)閣帖,劉燾摹刻,工夫精致,亞于淳化。肥而多骨,求備于王著,乃失之粗硬,遂少風(fēng)韻。

戲魚堂帖,元祐間劉次莊以淳化閣帖十卷,摹刻于臨江,卷尾除去篆題而增釋文,頗為有骨格者。淡墨拓尤佳,在潭帖之次。

黔江帖,秦子明于長沙借寶月古法帖摹刻。石載入黔江紹圣院,乃潭人湯正臣父子刻石。

東庫本,世傳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為二。其后絳州公庫乃得上十卷,絳守重刻下十卷,足為一部,名東庫本。其家亦復(fù)重刻上十卷,足為一部。于是絳州有公私二本。靖康兵火,石并不存,金虜重摹者,蓋天淵矣。

鼎帖廿卷,紹興廿一年武陵丞趙铚與子濬編次者也,較諸帖增益最多。中間有右軍黃庭,他本所無。石硬而刻手不精,雖博而乏古意。

賜書堂帖,宋宣獻(xiàn)公刻于山陽。有古鐘鼎款識文絕妙,但二王帖未精。石已不存,后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臨摹絳帖上十卷刻石,出于臨江潭帖之上。

彭州帖,彭州亦刻歷代法帖十卷,不甚精彩,紙類北紙。

汝州帖,乃摘諸帖中字牽合為之,每卷尾有汝州印。后會稽重摹,謂之蘭亭帖。

脩內(nèi)司帖,淳熙間奉旨以御府珍儲刻石禁中。卷尾題云:淳熙二年乙巳歲二月十五日,脩內(nèi)司恭奉圣旨摹刻上石。亦名秘閣續(xù)帖。

利州本,慶元中以戲魚堂帖并釋文重刻石于益昌,釋文字畫較臨江帖稍大。

泉州帖,完善本雖少遜于大觀絳帖,比之他刻亦大徑庭。凡泉刻第五卷,智果而后缺十馀幀,其他不爾也。

甲秀堂帖,廬江李氏刻。前有王顏書,多諸帖未見,后有宋人帖亦多。

星鳳樓帖,尚書趙約刻于南康。曹士冕摹勒,工致有馀,清而不濃,亞于太清續(xù)帖者也。

群玉堂帖,韓侂胄刻。所載前代遺跡,亦多有宋人書。

寶晉齋帖,宋米元章芾手摹二王以下真跡入石者也。凡閣帖所載俱置之。人皆謂元章特妙臨摹,又工作古書畫色,以真贗本并示人,人往往不能辨。此帖雖古意藹然,而不能脫米家腕法。

百一帖,王萬慶摹刻。筆意清遒,雅有勝趣,恨刻手不精耳。

二王帖,許提舉刻于臨江,摹刻極精。

章草千文集,書家定為漢章帝書,而后人復(fù)定為杜度書,不知章草言以之通章奏耳。千文乃梁周興嗣取右軍帖中所有千字作韻語,章帝時那得有之?疑只是蕭子云之最得意者。

孔明對玄德語,章草法甚妙,不知與王中令書先后,要皆為妙墨。

蓋融會張芝、索靖兩家,骨肉豐殺略相宜爾。

索征西筆短意長,誠不可及。今人作字,大概筆多而意不及。

智果善學(xué)書,合處不減古人,然時有僧氣可恨。羊欣書舉止羞澀。

蕭衍老翁亦善評書也。

宋儋筆墨精勁,但文辭蕪穢,不足發(fā)其書。

王侍中學(xué)鍾繇最近,真、行皆妙。

昨遂不奉恨深帖,有秦漢篆筆。中令自言,故應(yīng)不同,真不虛爾。

中令書中有相勞苦語,極佳。讀之了不可解者,當(dāng)是箋素敗逸字多爾。觀其可讀者,知其爾也。米元章專治中令書,皆以意附會,解說成理,故似杜元凱春秋癖耶?

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彌覺成就爾。嘗以右軍父子草書比之文章,右軍似左氏,大令似莊周也。

王會稽初學(xué)書于衛(wèi)夫人,中年遂妙絕古今。今人見衛(wèi)夫人遺墨,疑右軍不當(dāng)北面,蓋不知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耳。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無不如意。

王中令人物高明,風(fēng)流弘暢,不減謝安石。筆札佳處,濃纖剛?cè)幔耘c人意會。貞觀書評,大似不公,去逸少不應(yīng)如許遠(yuǎn)也。

王、謝承家學(xué),字畫皆佳,要是其人物不凡,各有風(fēng)味耳。

張長史郎官廳壁記,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故草圣度越百家,無轍跡可尋。懷素見顏尚書道張長史書意,故獨入筆墨三昧。

盛傳顏公書得長史筆法,僧懷素見公,自矜得折釵股筆。顏公言折釵股何如屋漏痕。懷素起捉公手云:老賊盡之矣。觀魯公乞米、乞鹿脯帖、與郭令書、祭侄文,皆當(dāng)與王中令雁行耳。懷素草暮年乃不減長史。蓋張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兩人者一代草書之冠冕也。

樂毅論,舊石刻斷軼其半者,字瘦勁無俗氣。后有人復(fù)刻此斷石文,摹傳失真多矣。完書者是翰林侍書王著寫,用筆圓熟,亦不易得。如富貴人家子,非無福氣,但病在韻耳。東方曼倩畫贊,筆圓靜而勁,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長。蓋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輩或隨時用一人筆法耳。

道林岳麓寺詩,字勢豪逸,真復(fù)奇崛,所恨工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復(fù)生,不過如此。禁中板刻古法帖十卷,當(dāng)時皆用歙州貢墨墨本賜群臣。元祐中,親賢宅從禁中借板墨百馀本,分移宮僚,但用潘谷墨,光輝有馀而不甚黟黑,又多木橫裂紋,士大夫不能盡別也。

北墨多用松煙,色青,北紙橫紋,其質(zhì)松厚,不甚染墨,拂之如薄云過青天。凡北碑皆然,不用油蠟。南碑用油墨,色純黑,用油蠟碑文。贗墨皆仿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新巴尔虎右旗| 孝昌县| 西乡县| 秭归县| 敖汉旗| 吉安县| 泰州市| 潜江市| 天全县| 临泽县| 承德市| 建湖县| 灵山县| 蓬安县| 合川市| 德安县| 北碚区| 嵩明县| 禄丰县| 西贡区| 五台县| 开化县| 老河口市| 渝北区| 洛阳市| 台安县| 镇坪县| 宜都市| 天长市| 邢台市| 永德县| 绥中县| 阿图什市| 芦山县| 含山县| 普定县| 惠来县| 赤城县| 万源市| 吴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