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古籀篆
石鼓文 古文尚書 古文孝經 延陵季子碑
泰山碑 望山碑 嶧山脾 倉頡十五篇
詛楚文 碧落碑 新泉銘 張平子碑
許慎說文 徐鍇通釋 六書考 石經遺字碑
薛尚功款識法帖 薛尚功重廣鐘鼎韻
王梵鐘鼎韻 張有復古編(又)五聲韻譜
林罕偏旁小說 高氏五聲韻總
夏竦古文四聲韻 翟耆年籀史
續千文 泉志
隸書
漢隸字源 碑本款韻 佐書韻編 蔡邕石經碑
洪適隸韻 洪適隸釋 嘯堂集古錄
真書
鍾繇力命克捷宣示 右軍樂毅畫贊黃庭霜寒
大令洛神賦 六朝曹娥遺教羊叔子碑
智永千字文 虞世南孔子廟碑
張旭郎官 陶弘景瘞鶴舊館壇
歐陽詢九成宮化度寺虞恭公皇甫碑
柳公權陀羅尼 褚遂良哀冊圣教
顏真卿麻姑壇放生池中興頌干祿字東方贊
行書
鍾繇丙舍吳人羸頓雪寒長風
逸少蘭亭開元寺(又)官奴來禽諸帖(并見淳化)
大令地黃鵝群諸帖(并見淳化)
謝安八月五日 褚河南枯樹賦星霜
李邕岳麓娑羅樹云麾東林寺
張從申玄靜先生碑 懷仁圣教序
草書
張芝知汝諸帖右軍十七諸帖大令委曲諸帖(并見淳化)
張旭千文 懷素自敘千文圣母藏真
淳化閣帖(為諸帖之祖。)
絳帖(淳化之子。) 潭帖(淳化之子。) 太清樓帖(淳化之弟。)
戲魚堂帖 秘閣續帖 黔江帖 東庫本
鼎帖 賜書堂帖 蔡州帖 彭州帖
汝州帖 泉州帖 脩內司帖 利州本
甲秀堂帖 星鳳樓帖 寶晉齋帖 玉麟堂帖
二王帖 群玉堂帖 百一帖
近世雜刻種種,去古愈遠,茲不具載。
原筆
劉熙云:筆者,述也,述其事書之。上古用竹簡刀錐畫之,或用漆以竹梃子書之。詩曰:貽我彤管。禮曰:史載筆。說文曰:楚曰聿,吳曰不律,燕曰弗,秦曰筆。
蒙恬始用兔毫為筆。毛穎傳云:穎,中山人,蒙恬載以歸,始皇封諸管城,號管城子。累拜中書令,呼中書君。
書指云:筆管欲細欲輕,毫不欲太剛,亦不欲太弱。
古人以象管為筆,重而不適。竹管兔毫者為佳,取圓熟而健。若貍毫者峭而不圓,未善也。
江淹夢筆生花而文章益進,王珣夢人授筆如椽,而草武帝哀冊謚議。筆洵有靈,毋以毛錐薄之也。
藏筆須用黃連輕粉明礬漬尖,且塞管孔。然亦一年而止,不可太久,久則毫宿而易斷也。
原墨
劉氏云:墨者,畫也,畫其跡以為則也。上古以漆畫字,未嘗有黑。毛穎傳云:與絳人陳玄、弘農陶弘、會稽楮先生友善,出處必偕。
坡仙云:世人論墨,多貴其黑而不取其光。光而不黑,固為棄物;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采,亦復無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乃為佳也。
又云:王晉卿遺墨用黃金丹妙,墨成,價與金等。三衢蔡瑫自煙煤膠外,一物不用,特以和劑有法,甚黑而光,殆不減晉卿。胡人謂犀墨暗,象白暗,可以名墨,亦可以名茶。
墨膠以鹿角者為妙,然最要椎煉堅好,磨之,其光可以照人,而四旁可截紙,乃貴耳。
墨舊而膠氣盡者,必少光采。世重舊墨,取其入藥耳。若作書畫,太舊則煙浮而不光,須十年上下者為妙。
原研
劉氏云:研者,堅也,研也。太公曰:石研孔著,其用久矣。唐皆鳳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援筆因勢,凹則鋒圓,書畫亦圓。今研如砥,援筆則鋒多偏。近有钅敖心凸研,援筆則三角矣。
坡翁云:建州北苑鳳凰山,山如飛鳳下舞之狀,山下有石,聲如銅鐵,作研至美,如有膚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余名之曰鳳咮。
又云:仆好用鳳咮石研,然論者多異同。蓋自少得真者,為暗黮灘石所亂耳。
淄石號韞玉研,發墨而損筆。端石非下巖者,宜筆而褪墨。二者當安所去取?用褪墨研如騎鈍馬,數步一鞭,數字一磨,不如騎騾用瓦研也。
端溪石出肇慶府端溪下巖。舊坑卵石,色黑如漆,細潤如玉,有眼,眼中有暈,六七眼相連,排星斗象。此巖慶歷間坑已竭。又有一種卵石,去膘方得材,色青黑細潤如玉,有青花如箸頭大,似碧石青瀅,或有白點如粟,排星斗象,水濕方見,皆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二種石最貴。下巖止有一坑,出此二種石,其色未嘗紫也,別無新坑。
端溪中巖,舊坑亦卵石也,色紫如嫩肝,細潤如玉,有眼,小如綠豆,或有綠條文,或有白條文。堅而圓者為眼,橫而長者為條。扣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此種石亦貴。外有青膘色,久用鋒鏌不退。
北宋時坑已取竭。中巖新坑石色淡紫,眼如鸜鵒,眼中有暈,嫩者扣之無聲,磨墨微有聲。
端溪上巖,舊坑新坑石皆灰色,紫而粗燥,眼如雞眼大,扣之磨墨皆有聲,久用光如鏡面。舊坑稍勝,新坑惟端溪有眼。古云:無眼不成端。其眼有活眼、淚眼、死眼。活眼勝淚眼,淚眼勝死眼。又云:眼多石中有病。
辰沅州出一種石,色深黑,質粗燥,或有小眼。端溪人取歸,刻作端樣,稱為黑端。辰沅人自制者,多作犀牛八角等樣。又有一種氵黎石,出九溪氵黎溪,表淡青,內深紫而帶紅,有極細潤者,久用則光如鏡面。或有金線及黃脈相間者,號為紫袍金帶。
歙溪石出歙縣龍尾溪。舊坑卵石,色淡青黑有細紋,潤如玉,水濕微紫,或隱隱有白紋,成山水星月異象,燥則否。大者不過四五寸,多作月研,就其材也。或有純黑者。此石最貴,不減端溪下巖。南唐時方開,至宋時盡矣。龍尾溪新坑,石色亦有青者,質粗燥。有極大者,盈二三尺。
金星舊坑新坑石,淡青色,并粗燥,大者盈尺。
銀星舊坑新坑石,色淡青黑,并粗燥,有星處不堪磨墨,多側取為研,大者盈尺。
萬州懸巖金星石,質亞端溪下巖,色漆黑,細潤如玉。水濕金星則現,干則否。極發墨。
洮河綠石,色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出臨洮大河深水底,甚難得。今有綠石研名洮石者,多是氵黎石之表,或是長沙山石也。氵黎石光而潤,亦不受墨。
銅雀研,乃銅雀臺瓦,入水多年,故滋潤發墨,世多偽者。
未央研,乃未央宮瓦,亦注水經久,好事者以為研。
原紙
劉氏云:紙者,砥也,平滑如砥。上古竹簡韋編,漢蔡倫字敬仲用樹膚敝布魚網為之,故從巾;一從糸,氏聲。
坡翁云:成都浣花溪水清勝常,以漚麻楮作箋紙,堅白可愛。數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揚州有蜀岡,岡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謂與蜀水相似。西至六合,岡盡而水發,合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紙,與蜀產不甚相遠。自十年以來,所造益多,工亦益精。更數十年,當與蜀紙相亂也。
北紙用橫簾造,紋必橫,其質松而厚。南紙用豎簾,紋豎。故二王真跡,多是會稽豎紋竹紙。唐有麻紙,其質厚。有硬黃紙,其質如漿,潤澤瀅滑,用以書經,故善書者多取作字。五代有澄心堂紙。宋有觀音紙,匹紙長三丈,有彩色粉箋,其質光滑,蘇、黃多用是作字。元亦有彩色粉箋,有蠟箋,彩色花箋、羅紋箋,皆出紹興。有白箓紙,清江紙、觀音紙,出江西。趙松雪、巙子山、張伯雨、鮮于樞多用此紙。有倭紙,出倭國,以蠶繭為之,細白光滑之甚。或云倭國無蠶,亦樹膚也。
紙取無灰者為妙,然愈舊愈佳。堅滑則勝,松澀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