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8章 色脈(2)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5055字
  • 2015-12-27 00:00:05

夫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氣血,任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畜,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即熱煩,設有不應,知有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終必有奸,審察表里,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珍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凡療病,當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療之。形氣相得,色澤以浮,脈順四時,此為易治,形氣相失,色夭不澤,脈實堅甚,脈逆四時,此為難療。

夫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脈大,胸中氣多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

夫關前為陽,關后為陰,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數則吐,陰數則下,陽弦頭痛,陰弦腹痛。

<篇名>診四時脈第三

內容:春,肝木王,其脈弦細而長者,平脈也,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肝,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大而緩者,足脾之乘肝,土之畏木為微邪,雖病不死。

夏,心火王,其脈浮大而洪者,是平脈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心,水之克火,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心,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當愈。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心,金季夏六月,脾土王,脈大穣穣而緩者,為平脈也。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浮而短澀,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脾,水之畏土,為微邪,雖病不死。

凡脾脈王則不見,衰時即見。

秋,肺金王,其脈微浮而短澀者,是平脈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乘肺,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肺,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肺,木之畏金,為微邪,雖病不死。

冬,腎水王,其脈沉濡而滑者,是平脈也。反得大而緩者,是脾之乘腎,土之克水,為賊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腎,子之乘母,為實邪,不治自愈。反得微浮而短澀者,是肺之乘腎,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腎,火

<篇名>診寸口脈第四

內容:寸口緊者,中風風頭痛,亦為傷寒頭痛。

寸口沉而橫者,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浮大而實,宿食不消,浮滑亦然。

寸口沉而緊,寒結在心下痛。(《千金》云沉而緊,若心下有寒,時時痛,有積邪。)寸口沉滑,胸中有水氣,面目腫有微熱,名為風水。

寸口沉而弱,寒熱、疝瘕、少腹痛。

寸口微而弱,氣血俱虛,男子吐血,婦人下血,嘔汁出。

寸口弱而弦,胸中脅下腰背并痛。

寸口雙弦,脅下拘急而痛,澀澀而寒。

寸口弦緊而細,痛在心下。

寸口洪而大,傷寒熱病,并胸脅下滿痛。

寸口細沉滑者,有積聚在脅下,左右皆滿背相引痛。

寸口細而數,數即發熱,細即反吐。

寸口緩而數者中風。

寸口沉而喘則寒熱。

寸口盛而緊者,傷于食也。

寸口急疝瘕少腹痛。

寸口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沉細者,名曰陽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臂不能舉。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病,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

寸口偏絕者,則臂偏不用,其人兩手俱絕者,不治。

寸口脈弱而遲,弱即衛氣微,遲即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即發熱。衛為氣,氣微即心中饑,饑而虛滿不能食。

寸口脈弱而緩,弱則陽氣不足,緩即胃氣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于膈上。(一作下。)寸口脈微而弱,微即無氣,弱即血不足,血不足即不能呼,氣不足則不能吸,呼吸不足則脅滿短氣。

寸口脈微而澀,微即衛氣不得,澀即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即疼而煩滿,口即難言,衛氣虛即惡寒而數欠。

寸口脈微而澀,微即衛氣衰,澀即榮氣不足,衛衰其色黃,榮不足其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即根葉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寸口脈微而緩,微即衛氣疏,疏即膚空,緩即胃氣足,足即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脈道乃地,水入于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寸口脈微而數,微即為風,數即為熱,微為風,風即汗出,數為熱振而寒栗。

寸口脈微而遲,尺脈沉即為血,滑即為實,血實內結入絡胸臆,肺痿色薄,不能喘息,而心堅脫色,口不能言,肝舉筋厥,四逆,不識人。

寸口脈微而濡,濡即為弱,微即為寒,濡即惡寒,弱即發熱,濡即厥逆,微濡相薄,即為煩,其氣在心。

寸口脈微,尺中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

寸口諸微為無陽,諸濡為無血,諸弱為發熱,諸緊為寒,微濡為血不足。

<篇名>診關上脈第五

內容:關上浮而數,胃中熱。

關上浮大,風在胃中,腹脹急,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千金》云關上浮大,風有胃中,弱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細微而絕者,腹中癖,少氣,不能食。

關上微而芤,唾血亦吐血。

關上弦緊而細,癥在胃管。

關上緊而滑者,蛔蟲動。

關上微浮,積熱在胃中。

關上滑而大小不均,是為病方欲來,不出一二日內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痢,如痢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弦大,有痛在臍左右上下。(《脈經》云∶關脈弦長者,積在臍左右上下。)

<篇名>診尺中脈第六

內容:尺中緊數而弦,下痢病。

遲中浮數,小便不利,尿黃。

尺中微而滑,帶下病。

尺中微而芤,尿血。

遲中弦而細,癥在臍下。

尺中細而急,筋攣疼痹,不能行。

尺中細而滑,婦人欲產。

尺中虛小者,足脛痿、寒痹、腳疼。

尺中虛者,漏血,小便不禁。

尺中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腳疼酸,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有余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苦少腹痛滿不能尿,尿則陰中痛,大便亦熱。

尺中牢長,關上無有,此為陰干陽病。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濡,發熱汗出。

尺寸俱浮直下,此為督脈,腰皆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

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短氣。

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為通沖脈,胸中有寒疝。

<篇名>診雜病脈第七

內容:熱病,大汗后脈不安靜者,此段死。

熱病,脈盛大而快,不得汗,此熱發也。

寒熱螈,脈絕代者,死。

熱病未得汗,脈盛大者,生;細小者,死。

熱病多汗,脈虛小者,生;緊實者,死。

熱病得汗,脈常喘而熱不退者,死。

汗出而衄,其脈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一云∶微細為難治。)傷寒脈浮而洪大者,易治;譫言妄語,身熱脈洪大者,生;沉細而微,手足四逆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

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

上氣注液,脈虛、慢、伏匿者生;牢弦者,死。

寒疰上氣,脈虛濡者,生;牢急而疾者,死。

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澀而四肢寒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死。

上氣喘息,脈滑者,生;大而快者,死。

唾血,脈沉弱者,(生。一云∶緊強者死,滑者生。)吐血,脈牢實者,死。

吐血、鼻衄,脈沉細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中惡,腹大,脈緊實細者,生;浮大者,死。金瘡出血不斷,脈大而止者,七日死。

金瘡出血太多,脈虛細者,生;大數者,死。

金瘡所傷,在陽處者,去血四五升,脈弱微緩而遲者,生;急疾者,死。

人被笞榜,內有結血,脈實大者,生;虛小者,死。

從高墮下及金瘡內有瘀血、腹脹、脈牢大者,生;沉細者,死。

心腹痛,脈沉細者,生;浮大而長者,死。

腹脹,脈浮者,生;虛小者,死。

下痢,脈微細者,生;浮大者,死。

下痢,脈代絕者,不死。

腸便膿血,脈沉細虛遲者,生;疾大而有熱者,死。

腸下白沫,脈沉者,生;浮者,死。

腸下赤白,脈細微而遲、身體溫暖,可治。

腸,其脈滑者,生;浮者死;懸絕者,死。

泄痢,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而數者,死。

洞泄,或去膿血,食不化者,脈微小者,生;實急者,死。

泄痢,脈細微而澀者,生;緊大而滑者,死。

泄痢,寸關脈不見,尺中時一見,此腎氣見,為難治。

下痢脈絕,手足寒,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不溫者,死。

霍亂,脈大可治;微細難治。

霍亂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治。

病手足厥逆,脈當沉細而澀,反得堅大而滑者,死。

水病,脈洪大者,生;微細者,死。

消渴,脈數大者,生;細小浮短者,死。

卒中風,四肢不收,唇口僻,語言不正,脈浮遲者,生。癲病卒忤,脈堅弦實大者,生;虛伏濡小者,死。

癲狂恍惚,脈實牢者,生;沉細者,死。

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不收,其脈浮遲者,生;實大數急者,死。

病風痹不仁,痿厥,脈虛數者,生;牢急者,死。

目囗囗,脈大緩者,死。

閉目不欲見人,脈得肝脈者,生;反得肺脈者,死。

耳聾,脈大者,生;沉遲細者,難治。

堅積泄痢,脈微細者,生;浮者,死。

頭痛,脈短澀者,死;浮滑者,生。

中毒藥,陽脈洪大而速者,生;微細者,死。(《脈經》“速”作“遲”。)暴病,脈微細者,生;大急洪直者,死。

大人得小人脈者,死。

脈但出不能入者,死。

將死之脈,如群鳥之聚,一馬之馭系木交緊(一作馳)之狀,如懸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堅關之里,不在榮衛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困病脈,如蝦之游、如魚之翔者,死。蝦游者,冉冉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而復起,起輒遲而沒去,甚速是也。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身,其動疏而住久是也。

脈病患不病,脈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脈既絕而止,時復一起,不相連屬也。雀啄者,脈來甚數而急疾,絕止久已復頓來。

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脈辟辟急也。解索,脈動數而隨散亂無次緒也。

脈來涌涌不去者,死。

脈如轉豆者,死。

脈如偃刀者,死。

脈怒來忽去、暫止復來者,死。

脈中移者,死。

脈久絕者,死。

脈有表無里者,死。

婦人尺脈按之不絕者,胎也。

產后寸口焱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新產后渴,熱病,脈細而四脈冷者,死。

三部脈沉浮正等不斷絕者,有娠也。

妊娠,脈滑疾重,手按之不散者,胎已三月也;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妊娠七八月,脈實大牢強弦緊者,生;沉細者,死。欲產者,其脈細而滑也。

婦人欲產,其脈離經者,曰生也。

新產,脈小緩滑者,生;實大弦急者,死。

已產,脈沉虛小者,生;實牢堅者,死。

婦人月經不通,脈絕小實者,生;浮虛者,死。

婦人脈寸關調如故,而尺脈絕不至者,月經不利,當患少腹引腰絞痛,氣積聚上叉胸脅也。

漏下赤白,脈急疾者,死;遲滑者,生。

婦人脈遲寸俱微弱,則絕子不產也。

小兒脈沉者,乳不消也。

小兒弦急者,客忤氣也。

凡按人脈五十至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足,吉也;四十動而一止,一臟無氣,四歲死;三十動而一止者,二臟無氣,三歲死;二十動面一止者,三臟無氣,二歲死;一十動而一止者,四臟無氣,歲中死。

凡脈一動一止、或三動一止、或十動一止,投數無常,此死脈也。命雖未盡,正當小引日月耳。

凡脈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其脈五至,不大不小為平。若一呼三至,一吸三至,始為得病也。

夫脈前大后小,則為頭痛目眩,前小后大,則為胸滿短氣。

問曰;何謂損至,答曰∶脈有損至。謂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謂至脈也。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謂損脈也。至脈從下上也,損脈從上下也。損脈之為病也,一損,損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于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于五臟。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于筋,筋緩不能自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氣也。

凡脈一息再至為平,無病也。一息三至名離經。離,失也;經,常也。其人榮衛已虧,將欲病也。

一息四至為奪精,其人已病也。一息五至為絕命,有大有小為難治。一息六至為將滅。

一息七至為命盡。一息八至為無魂。一息九至為無魄。一息十至為今死。

一息一至,其人雖行,當著床,其人血脈已病,諸氣皆不足也。二息一至為危。三息一至為困。四息一至為行尸,將死。五息一至為定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铜川市| 卓资县| 惠水县| 张家界市| 渝北区| 松潘县| 榆树市| 罗江县| 杭锦后旗| 勐海县| 宜宾市| 织金县| 内乡县| 温州市| 孝昌县| 民丰县| 武冈市| 韶山市| 太谷县| 微博| 澄迈县| 鸡东县| 吴堡县| 汤原县| 徐水县| 乐昌市| 越西县| 兴海县| 如东县| 彭泽县| 庆城县| 桂东县| 楚雄市| 马尔康县| 仙桃市| 云霄县| 丹东市| 凌海市| 罗城| 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