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7章 色脈(1)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4777字
  • 2015-12-27 00:00:05

<篇名>診氣色法第一

內容:夫為醫(yī)者雖善于脈候,而不知察于氣色者,終為未盡要妙也。故曰∶上醫(yī)察色,次醫(yī)聽聲,下醫(yī)脈候。是知人有盛衰,其色先見于面部,所以善為醫(yī)者,必須明于五色,乃可決生死,定狐疑。故立候氣之法冠其篇首焉。

肝受病色青;心受病色赤,脾受病色黃;肺受病色白;腎受病色黑。(皆先視于本色。)春,面色青,目色赤,新病可療,至夏愈。

夏,面色赤,目色黃,新病可療,至季夏愈。

季夏,面色黃,目色白,新病可療,至秋愈。

秋,面色白,目色黑,新病可療,至冬愈。

冬,面色黑,目色青,新病可療,至春愈。

論曰∶此四時王相本色見,故療之必愈。夫五臟應就五行,若有病,則因其時色見于面目,亦猶灼龜于里,吉兇之兆形于表也。

扁鵲云∶病患本色青,欲如青玉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如青藍之色。若面白目青是謂亂常,以飲酒過多當風,邪風入肺絡于膽,膽氣妄泄,故令目青。雖云夭,救不可復生矣。

病患本色赤,欲如雞冠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赤如赭土。若面赤目白,憂恚思慮,心氣內索,面色反好,急求棺,不過十日死。

病患本色黃,欲如牛黃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黃如灶中黃土。若面青目黃者,五日死病患著床,心痛氣短,脾竭內傷,百日復愈,欲起彷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是謂神良。

病患本色白,欲如璧玉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白如堊。若面白黑無復生理也。此謂酣飲過度,榮華已去,血脈已盡。雖遇歧伯,無如之何。

病患本色黑,欲如重漆之澤,有光潤者佳,面色不欲黑如炭。若面黑目白,八日死,腎氣內傷也。

病患色青如翠羽者生,青如草滋者死。

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血者死。

黃如蟹腹者生,黃如枳實者死。

白如豕膏者生,白如枯骨者死。

黑如鳥羽者生,黑如煤者死。

凡相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

病患目無精光及齒黑者,不治。

病患面失精光,如土色,不飲食者,四日死。

病患及健人面色忽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必卒死。

論曰∶夫五色者,五臟之華也。故天晴明時,睹萬物,辨白黑,審長短。若五色不分,長短乖錯,此為錯亂。故人亦然。

黃帝問伯高曰∶察色知病,何如?伯高曰∶白色起于兩眉間,薄澤者,病在皮膚;唇色青黃赤黑者,病在肉;榮氣需然者,病在血脈;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者,病在骨。問曰∶病狀如是,取之奈何?伯高曰∶皮有部,肉有柱,氣血有輸,筋有結,骨有屬。

經曰∶皮部在于四肢;肉柱在于臂諸陽分肉之間及少陰分肉之間;氣血之輸在于諸經絡脈,氣血留居則盛而起;筋部無陰陽左右,唯疾之所在;骨之屬骨空之間,所以受津液而溢腦髓。若取之者,必須候病間甚者也,間者,淺之少之,甚者,深之多之。隨變而調之,故曰上工。經言∶知一臟為下工;知二臟為中工;參而知之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此之謂也。

雷公問曰∶人有不病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問曰∶病少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于兩顴上,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矣。黑色出于顏貌,大如拇指者,必卒死。顏貌者,面之首也。(顏當兩目下也,貌當兩目上、眉下也。)扁鵲曰∶察病氣色,有赤白青黑四氣,不問大小,在人年上者,病也,惟黃氣得愈。年上在鼻上兩目間。如下黑氣細如繩在四墓發(fā)及兩顴骨上者,死。或冬三月遠期至壬癸日,逢年衰者不可理,病者死。四墓當兩眉坐直上至發(fā)際,左為父墓,右為母墓,從口吻下極頤名為下墓,于此四墓上觀四時氣。

春見青氣節(jié)盡,死。

夏見赤氣節(jié)盡,死。

夏秋見白氣節(jié)盡,死。

春見白氣至秋,死。

夏見白氣,暴死,黑氣至冬,死。

秋見赤氣節(jié)盡,死,冬至后甲子日,死。

冬見赤氣,暴死,見黃氣至長夏,死。

論曰∶凡病黃色入鼻從口入井灶,百日死。井在鼻孔上曲中是。灶在口吻兩旁上一寸是。若入者,丙丁日死。

凡人死色易驗。但看年上有黑色橫度者,此人不出百日死。若天中從發(fā)際兩墓皆發(fā)黑色,此人三年死。天中,當鼻直上至發(fā)際是也。若顴骨上發(fā)黑色應之者,二百日死。

目下有黑色橫度年上者,不出三十日死。黑色入口應天中者,不出一年死。

若天中發(fā)死色,年上命門上并黃色者,未好半惡也,以天中為主,五年內死。天中發(fā)黑色,法三年內死。所以然者,有二處得主,故五年內死。

凡天中發(fā)黑色兩顴上發(fā)赤色應之者,不出六十日兵死。若年上發(fā)赤色應之者,不出三十日死。若命門上發(fā)赤色應之者,不出百日市死、婦人產死、兵死。同氣從命門入耳、年上、死。

赤色從眉沖下入目,五日死或丙丁日死。

黑色在左右眉上,一日死或壬癸日死。

若白色亦死,或庚辛日或二三日死。

赤色入口,三日死,遠期丙丁日死。

黑色從天中及年上入目,三日死或壬癸日死,或二三日死,或百日半年死。

青色如針在目下,春死或甲乙日死。

黃色入目匝四邊,戊己日死。

黑色準上行或入目,期壬癸日死,遠期二十日死,若入耳鼻三日死。(準上者,當鼻上也,行謂在壽上年上下降接相次。)黃色橫兩顴入鼻,一年死。

黑色如拇指在眉上,不出一年暴死。一云三年。

赤色如馬,黑馬如烏,見面死。(在口傍左右也,右名馬,左名烏。)黑色從眉繞目,死。

赤色在口兩旁,死。

黑色如深漆繞口,或白色,皆死。

黃帝問扁鵲曰∶人久有病,何以別生死,愿聞其要。對曰∶按《明堂》察色,有十部之氣,知在何部,察四時五行王相,觀其勝負之變色,入門戶為兇,不入為吉。白色見沖眉上者,肺有病,入闕庭者,夏死。黃色見鼻上者,脾有病,入口者,春夏死。青色見人中者,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見顴上者,腎有病,入耳者,六月死。赤色見頤者,心有病,入口者冬死。所謂門戶者∶闕庭,肺門戶;目,肝門戶;耳,腎門戶;口,心脾門戶。若有色氣入者,皆死。黃帝曰∶善。

問曰∶病而輒死,甚可傷也,寧可拯乎?對曰∶臟實則腑虛,腑實則臟虛。以《明堂》視面色,以針瀉調之,百病即愈。鼻孔呼吸,氣有出入,出為陽,入為陰,陽為腑,陰為臟,陽為衛(wèi),陰為榮。故曰∶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周于其身,漏下二刻,榮衛(wèi)之氣行度亦周身也。

夫面青者虛,虛者實之,補虛瀉實,神歸其室,補實瀉虛,神舍其墟,眾邪并進,大命不居。黃帝曰∶善。

五實(未見)六虛者,皮虛則熱,脈虛則驚,肉虛則重,骨虛則痛,腸虛則泄溏,髓虛則惰。

仲景曰∶鼻頭色青者,腹中冷,若痛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白者無血,色黃者胸上有寒,色赤者為風,色青者為痛,色鮮明者有留飲。

又仲景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jié)間病,言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言聲啾啾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篇名>診脈大意第二

內容:問曰∶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皆有動脈,而獨取寸口者,何也?扁鵲曰∶晝夜漏水下百刻,凡一刻一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下一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合五十度為一周,而復會于手太陰。手太陰者,寸口也,寸口者,五臟六腑氣血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脈有尺寸者,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寸口位八分,關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寸口關上為陽,陽脈常浮而速,尺中為陰,陰脈常沉而遲。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脈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脈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及性氣緩急,稱其形性則吉,與本性相乘則兇,何則?人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則為順,則為易治。

凡婦人脈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小兒四五歲者,脈自疾快,呼吸八至也。

凡春脈細弦而長,夏脈洪浮而長,來疾而去遲。

秋脈微浮而散,冬脈沉滑而實,季夏脈洪而遲。

凡心肺二脈大率俱浮,何以別之,浮而大者心也,浮而短者肺也。凡肝腎二脈俱沉,何以別之,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遲緩而長者脾也。

夫人受氣于谷,谷成于胃乃傳于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氣于胃,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榮行脈內,衛(wèi)行脈外,陰陽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故胃為水谷腑,主稟四方,皆以胃氣為本也。

凡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尸,死不治。

夫平和之脈,不緩不急不澀不滑不存不亡不長不短不低不昂不縱不橫,此為平也,無病。尺欲小大,關欲小實,老人脈欲微,陽羸于陰者,平也。

夫按之不足,舉之有余,名曰浮。浮,陽也。

按之去來促急,名曰數。數,陽也。

按之如琴瑟弦,三關通病,梗梗無有屈撓,名曰弦。弦,陽也。(《王函經》為陰。)按之如動珠子,名曰滑?;?,陽也。

按之實強,其脈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陽也。

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滿,名曰洪。洪,陽也。

按之洪大牢強隱指,名曰實。實,陽也。

脈見于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搖,名曰動。動,陽也。

上件八條,皆陽脈也。

按之有余,舉之不足,名曰沉。沉,陰也。

按之無,舉之來,兩旁實而中央空,名曰芤。芤,陰也。

按之遲小,名曰細。細,陰也。

按之短實而數,有似切繩狀,名曰緊。緊,陰也。

按之依依,名曰緩。緩,陰也。

按之大而遲,名曰虛。虛,陰也。

按之短小不至,動搖若有若無,或復浮薄而細急,輕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曰微。微,陰也。

按之乃得,舉之無有,濡而細,名曰弱。弱,陰也。

按之盡牢,舉之無有,不前不卻,但出不入,如魚之接食動中,名曰遲。遲,陰也。

按之無有,舉之有余,或如帛衣在水中,輕手與肌肉相得而軟,名曰濡。濡,陰也。

按之促數浮短,如刮竹皮,輕手乃得,重手不離其處,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澀。澀,陰也。

按之來,數時一止,名曰促。促,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按之小數中能還者,舉指則動,名曰結。結,陰也,不死。

脈動而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代,陰也,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條,皆陰脈也。

脈有相薄者,寸口微,而尺中弦,此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亦為相薄也。

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類;弦與緊相類;浮與芤相類;牢與實相類;微與澀相類;遲與緩相類;滑與數相類。

凡脈出為陽,入為陰,來往之間為脾,大陰凡脈浮滑長皆為陽,沉澀短皆為陰也。

脈有一陰一陽者,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脈有伏匿者,謂陰陽更相乘伏也。若脈居陰部,反陽脈見,為陽乘陰也;雖陽脈,時沉澀而短者,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反陰脈見,為陰乘陽也;雖陰脈,時浮滑而長者,此為陰中伏陽也。故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關之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謂之太過,減者謂之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是真臟之見也。得此諸脈,人不病自死。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死不治,欲決死生,當以月節(jié)期之。

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以知之。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鹦谐怂?,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夫欲知人病將愈,當診其三部之脈,大小遲疾浮沉正等,雖有寒熱不解,然陰陽已平,知當愈也。

夫病者發(fā)熱身體疼痛,此為表有病,其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當愈。病卒腹中急痛,此為里有病,其脈當沉細,今脈反浮大,故知當愈。然此二脈,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夫脈者,血之腑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內;浮而洪者,病在外。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⒏〔≡诜危聢陨咸摬≡谄⑽福L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緊者病在腎。

凡脈,腑為陽,主熱,臟為陰,主寒。陽微自汗,陰浮自下。陽數即口瘡,陰數即惡寒。陽數出血,陰澀下血。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江县| 宕昌县| 黎城县| 蓬溪县| 北海市| 土默特右旗| 商丘市| 乐昌市| 宝坻区| 新余市| 德庆县| 鹿邑县| 谢通门县| 左云县| 旅游| 土默特右旗| 揭阳市| 托里县| 阳山县| 辽源市| 龙岩市| 扶绥县| 古丈县| 米脂县| 泸定县| 衡阳市| 高碑店市| 封丘县| 崇仁县| 湖南省| 扎兰屯市| 石柱| 崇仁县| 长子县| 益阳市| 义乌市| 兴安县| 尉犁县| 三河市| 台山市| 平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