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針灸上(1)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4994字
  • 2015-12-27 00:00:05

<篇名>取孔穴法第一

內容:論曰∶安康公李襲興稱,武德中出鎮潞州,囑隨征士甄權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時有深州刺史成君綽,忽患頸腫如數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狀告余,余屈權救之,針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頃,氣息即通,明日飲啖如故。爾后縉紳之士,多寫權圖,略遍華裔,正觀中入為少腑,奉敕修《明堂》,與承務郎司馬德逸、太醫令謝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經圖,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權曰∶人有七尺之軀,臟腑包其內,皮膚絡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學于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雷公問難殷勤,對揚周密。去圣久遠,愚人無知,道聽途說,多有穿鑿,起自胸臆。至如王遺烏銜之法,單行淺近,雖得其效偶然,即謂神妙,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夫欲行針者,必準軒轅正經;用藥者,須依《神農本草》。自余《名醫別錄》益多誤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圖有旁庭臟會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無名,其角孫景風一十七穴,三部針經具存焉。然其圖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錯,前后易處,不合本經,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門、關元二穴,在帶脈下相去一寸之間,針關元主婦人無子,針石門則終身絕嗣。神庭一穴在于額上,刺之主發狂,灸之則愈癲疾。其道幽隱,豈可輕侮之哉?人誠知惜命,罕通經方,抄寫方書,專委下吏,承誤即錄,紕繆轉多,近智之徒,不見正本,逢為經抄,以此而言,可為深誡。今所述針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圖》為定,學者可細詳之。且夫當今醫者,各承一業,未能綜練眾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濟,何哉?或有偏功針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藥鉺,或有專于禁咒,故以網羅諸疾,有愈于是,慨其如此,聊以養疾之暇,撰錄灸經以貽后嗣。其于條例具之。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何則?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不能如此,雖時愈疾,茲為偶瘥,非醫瘥也。又以孔穴難諳,非圖莫可,雖復經本具述,自非碩學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爾。

<篇名>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內容:神庭在發際直鼻,不刺(一云入發際一分)。

曲差夾神庭一寸半在發際。

攢行在眉頭陷中。

睛明在目內。

迎香在禾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上一寸)。

素在鼻柱端。

水溝在鼻柱下人中。

兌端在唇上端。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

本神曲差旁一寸半。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夾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直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地倉夾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葉近下頦隙)。

承漿在頤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舌本。

頭維在額角發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關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取之。

上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張口則閉。

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

絲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在目外,去五分。

顴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篇名>頭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內容: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發際一寸,陷容豆。

囟會在上星后一寸陷中。

前頂在囟會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會在前頂后一寸半頂中心。

后頂在百會后一寸半枕骨上。

強間在后頂后一寸半,腦戶前一寸半。

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后一寸半。不灸。

風府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門上一寸)。

喑門在項后發際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腦戶下三寸,又名啞門)。

<篇名>頭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內容:五處在頭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處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

絡卻在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在絡卻后七分半,夾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發際三寸。

天柱夾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

<篇名>頭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內容:臨泣當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

目窗在臨泣后一寸。

正營在目窗后一寸。

承錄在正營后一寸。

腦空在承靈后一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

風池在顳后發際陷中。

<篇名>伏人耳后六穴第五

內容:顱息在耳后青脈間。

螈脈在耳本雞足青脈。不灸。

完骨在耳后入發際四分。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

翳風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

浮白在耳后入發際一寸(此穴在翳風前、竅陰后,寫時請為用心看)。

<篇名>伏人脊中第一行十一穴第六

內容: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陶道在大椎下節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節間。

神道在第五椎下節間。

至陽在第七節椎下節間。

筋縮在第九椎下節間。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節間。不灸。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節間。

命門在第十四椎下節間。

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節間。

長強在脊端。

<篇名>伏人脊中第二行二十一穴第七

內容:大杼在項第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風門、熱府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肺俞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膈俞在第七椎上兩旁各一寸半。

肝俞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膽俞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上在第一空腰果下一寸夾脊陷中。

次在第二空夾脊陷中。

中在第三空夾脊陷中。

下在第四空夾脊陷中。

會陽在陰尾骨兩旁。

<篇名>伏人脊中第三行十三穴第八

內容: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各三寸。

魄戶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神堂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三寸。

在肩膊內廉,夾第六椎下兩旁各三寸。

膈關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三寸。

魂門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陽綱在第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胃倉在第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胞肓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

秩邊在第二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

<篇名>側人耳頸二十穴第九

內容:頷厭在曲周顳下廉。

懸顱在曲周顳上廉中。

懸厘在曲周顳上廉。

天沖在耳上如前三寸。

曲鬢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穴。

率谷在耳上入發際一寸半。

和在耳前兌發下動脈。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

聽會在耳前陷中,張口行之。

天容在耳下頰后。

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天牖在頸筋、缺盆、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一云在風池上一寸)。

缺盆在肩上橫骨陷中。

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氣舍后一寸半。

天窗在曲頰下,扶突后、動應手陷中。

扶突在曲頰下一寸,人迎后。

人迎在頸大筋脈,動應手,夾結候旁以候五臟氣,不灸。

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

氣舍在頸直人迎夾天突陷中。

<篇名>側脅十穴第十

內容:章門一名長平,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

京門在監骨腰中季肋本夾脊。

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五樞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

居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

泉腋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大包在泉腋下三寸。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天池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掘肋間。

<篇名>胸博中央直下第一行七穴第十一

內容:天突在頸結喉下五寸中央宛宛中。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

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中。

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篇名>胸博第二行六穴第十二

內容:俞府在巨骨下去璇璣旁各二寸陷中,仰臥取之。

中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

神藏在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

靈墟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神封在靈墟下一寸六分。

步郎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篇名>胸博第三行六穴第十三

內容:氣戶在巨骨,夾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乳中不灸刺。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

<篇名>胸博第四行六穴第十四

內容:云門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

中府在云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

周榮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中。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中。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

<篇名>腹中央第一行十四穴第十五

內容:鳩尾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灸刺。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

上管在巨闕下一寸、去蔽骨三寸。

中管在上管下一寸。

建里在中管下一寸。

下管在建里下一寸。

水分在下管下、臍上一寸。

臍中不刺。

陰交在臍下一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石門在臍下二寸。女子不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

<篇名>腹第二行十一穴第十六

內容:幽門在巨闕旁半寸陷中。

通谷在幽門下一寸陷中。

陰都在通谷下一寸。

石關在陰都下一寸。

商曲在石關下一寸。

肓俞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五分。

中注在肓俞下五分。

四滿在中注下一寸。

氣穴在四滿下一寸。

大赫在氣穴下一寸。

橫骨在大赫下一寸。

<篇名>腹第三行十二穴第十七

內容:不容在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任脈二寸,直肋端相去四寸。

承滿在不容下一寸。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

關明在梁門下、太一上一寸。(《千金》云梁門下五分。)太一在關明下一寸。(《千金》、《甲乙經》皆云梁門下一寸。)滑肉門在太一下一寸。

天樞去肓俞一寸半,夾臍各二寸陷中。

外陵在天樞下、大巨上(《千金》云在天樞下半寸)。

大巨在長溪下二寸(《千金》云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

水道在大巨下三寸。

歸來在水道下二寸。

氣沖在歸來下鼠上一寸。

<篇名>腹第四行七穴第十八

內容:期門在第二助端,不容旁各一寸半,上直兩乳。

日月在期門下五分。

腹哀在日月下一寸半。

大橫在腹哀下三寸,直臍旁。

腸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一云腹結)。

府舍在腸結下三寸。

沖門在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一云沖門)。

<篇名>手太陰肺經十穴第十九

內容:少商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后內側散脈內。

太泉在掌后陷中。

經渠在寸口陷中。不灸。

列缺在腕上一寸半。

孔最在腕上七寸。

尺澤在肘中約上動脈。

俠白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

天府在腋下三寸,臂內廉動脈。不灸。

會在臂前廉,去肩頭三寸。

<篇名>手陽明大腸經二十穴第二十

內容: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

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后內側陷中。

合谷在大指歧骨間。

陽溪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一云在合谷上三寸)。

偏歷在腕后三寸。

溫留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

曲池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之中(一云在肘上橫紋中)。

肘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在肘上行馬里大脈中。不刺(《甲乙經》云在肘上兩寸)。

臂在肘上七寸囗肉端。

肩在肩端上,斜舉臂取之。

秉風在夾天外、肩上后,舉臂有空。

肩井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

天在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

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肩在肩端兩骨間。

<篇名>手少陰心經八穴第二十一

內容:少沖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后陷中,直勞宮。

神門在掌后兌骨之端陷中。

陰在掌后脈中,去腕半寸。

通理在腕后一寸。

靈道在掌后一寸半。

少海在肘內廉節后陷中。

極泉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

<篇名>手太陽小腸經九穴第二十二

內容:少澤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陷中。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

后溪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中。

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在后一寸陷中。

支正在腕后五寸。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貞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后陷中。

<篇名>手厥陰心主經八穴第二十三

內容:中沖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

勞宮在掌中央動脈。

內關在掌后,去腕二寸。

大陵在掌后兩筋間陷中。

間使在掌后三寸,兩筋間陷中。

門去腕五寸。

曲澤在肘后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腋取之。

<篇名>手少陽三焦經十七穴第二十四

內容:關沖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

腋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后,本節后間陷中。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關在腕后二寸陷中。

支溝在腕后三寸兩骨間陷中(一云在陽池上一寸)。

會宗腕后三寸空中。

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不刺。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后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

清冷泉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

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

俞夾肩后大骨下甲上廉陷中。

肩外俞在肩甲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甲內廉,去脊二寸陷中。

曲垣在肩中央曲甲陷中,按之應手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凯里市| 聊城市| 阳原县| 绵阳市| 刚察县| 镇江市| 鹤山市| 延长县| 新闻| 佛教| 叙永县| 社旗县| 荥阳市| 邓州市| 津市市| 永川市| 濉溪县| 辛集市| 清水县| 云林县| 江安县| 桂林市| 抚州市| 肥城市| 红桥区| 三台县| 伊金霍洛旗| 汾西县| 梅州市| 赣榆县| 呈贡县| 长治市| 五家渠市| 腾冲县| 嵊泗县| 凤翔县| 鲜城| 尚志市| 武威市| 临泽县| 伊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