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8章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浙江秀水人。

少聰慧絕人,書過眼即能復誦。十七,棄舉子業,肆力于古學,久之,博通群籍。顧寧人、閻百詩皆亟稱之。康熙己未開詞科,年逾五十,與富平李因篤等四人以布衣入選,并授翰林院檢討,纂修《明史》。

既入詞館,日偕諸名宿掉鞅文壇。時王漁洋工詩而疏于文,汪苕文工文而疏于詩,閻百詩、毛西河工考記而詩文復次乘,獨先生兼擅其長。

任修史,有上總裁七書,大意謂:宜定體例,寬期限,革除事多難信;道學傳不當以門戶分邪正,不必別立;崇禎朝雖無實錄,亦未可專據邸報。世取其有識。后史成,多從之。

尋充講官。辛酉,典試江南,稱得人。為言者所中,鐫級,旋復原官。因無意進取,假歸,遂不復出。乙酉,圣祖南巡,召見于行宮,進所著《經義考》,溫諭褒獎,賜御書“研經博物”四字。《經義考》,于十四經外,附以逸經、毖緯、擬經、家學、承師、宣講、立學、刊石、書壁、鏤版、著錄、通說諸門,共三百卷。每一書,前列撰人姓氏、書名、卷數,次列存佚、闕未見字,次列序跋暨諸儒論說,有所考正。更自為案語附末。上下二千年間,元元本本,使傳經原委,一一可稽,稱賅博詳贍焉。

又嘗慨明詩自萬歷后,作者散而無統,輯《明詩綜》百卷。搜集北都地理,山川古跡,與夫掌故文獻,加以辨證,成《日下舊聞》四十二卷。工倚聲,甄錄宋元人詞,為《詞綜》三十四卷。自著詩文詞,總曰《曝書亭集》,八十卷。

子毘田,亦善詩。

朱右曾

朱右曾,字述之,號咀露,江蘇嘉定人。

道光戊戌進士。官知府。邃于經學,通故訓。守鄉先達錢竹汀家法,而與太倉陸麟書、同里葛其仁諸人為友。嘗取《詩經》地名,廣搜群籍,一一辨訂,并考其今地所在,成《詩地理征》七卷。陳碩甫作《詩疏》屢引之,又以《逸周書》上翼六經,下籠諸子,弘深質古,雖未必果出文、武、周、召之手,要非戰國秦、漢間人偽托。蓋周室之初,箕子陳疇,《周官》分職,皆以數紀,既大致與此書相似;且稱引者,如荀息、狼瞫(shen)、魏絳,復均在孔子前,而《商誓》《度邑》《皇門》《芮良夫》諸篇,大似今文《尚書》,猶非偽古文所能仿佛也。獨惜孔、晁注固嫌疏略,更多訛闕;近代盧抱經雖有校本,亦殊未備;乃采集各家之說,仍是刪違,申以己意,撰《逸周書集訓校釋》十卷:一考定正文,若《大匡》“樹患不瘱”,“瘱”訛為“〈疒悉〉”之類;、一正其訓詁,若《武稱》“遂其咎”之“遂”,當本《說文》訓“亡“之類;一詳其名物,若矛為刺兵,非句兵之戟之類。咸極精審。自以為譬《左氏傳》欲待服、杜諸儒出而論定,非徒妄作夸辭者比矣。

朱筠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學者稱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蕭山,曾祖必名始居京師,遂為顧天大興人。

年十三,通七經。與弟珪少皆以能文有聲于時。大學士諸城劉文正公延居邸第,凡參決大事,每從咨訪,中乾隆癸酉鄉試。明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方略館纂修官。及丁父憂,服闋后,無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會上夙聞公名,召坐詢家事,使為強起,辭不獲已,遂復就職。即授贊善。旋擢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己丑,欽派協辦內閣學士批本事。庚寅,典試福建。俄奉命督學安徽。以識字通經誨士,序刊舊藏宋槧許氏《說文》,廣布學宮,語諸生曰:“古學權輿專在是矣!”婺源江慎修、歙汪雙池,皆品端學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鄉賢,藉資激勸。適有詔求遺書,欣然謂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訪以獻,且上言:“中秘所貯《永樂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聲韻字為部居,割裂破碎,與散佚無異。請旨敕下儒臣,采輯討論,以還舊觀,可得人間未見書數百種。”上覽奏嘉許,因開四庫全書館,校理各省上進之書及《大典》。且征遺雅之士戴震等五人為纂修官。于是自《大典》輯出逸書凡五百余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內,天下學者莫不歡欣鼓舞復知稽古之榮焉。尋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議鐫三級,解任還朝。得旨:“朱筠學問尚優,著仍以編修用,在四庫全書處行走。”嗣充日下舊聞總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學政。教諸生務經古根柢之學如在皖。任滿,與弟珪相代。一時稱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人饋一石,積試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見,病卒于家。年五十二。

公博聞閎覽,于學無不通。解經宗鄭、孔,而兼參宋元諸儒之說。論史宗涑水,而歷代諸史亦皆考究貫串,證其同異。為文仿遷、固、淵、云,詩歌出入昌黎、東坡。書法參會六書,有隋以前體格。既著聲施早,自年三十許,天下震驚其名者以為宿學耆德,及既見止,爽然自失。為人性質直,坦易無城府。內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獎拔士類。后生小子,一藝之長或未及然者,假借稱譽,過于所試,雖得汰評之誚,不自屑也。前后從游幾數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于樹藝,由拱把至于百圍,咸達其性,靡所矯揉。才彥若戴東原、邵二云、王懷祖、汪容甫輩,皆延至幕中,卒用績學顯。弟子以通經著者;興化任大椿,龍溪李威,陽湖洪亮吉、孫星衍,會稽章學誠,偃師武億,全椒吳鼒,均其首選也。惜所著書多未就,僅傳《笥河詩文集》二十卷。

朱之瑜

有一位大師,在本國幾乎沒有人知道,然而在外國發生莫大影響者,曰朱舜水,日本史家通行一句話,說”德川二百余年太平之治”。說到這句話,自然要聯想到朱舜水。 舜水,名之瑜,字魯嶼(朱之瑜,字楚嶼。明末到安南,改字魯嶼,后居日本,又號舜水。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詔特征,未就,人稱征君),浙江余姚人。生明萬歷二十八年,卒清康熙二十一年(1600-1682),年八十二。他是王陽明、黃梨洲的胞同鄉。他比梨洲長十一歲,比亭林長十四歲,他和亭林同一年死,僅遲三個月。最奇怪的,我們研究他的傳記,知道他也曾和梨洲同在舟山一年,然而他們倆像未曾相識。其余東南學者,也并沒有一位和他有來往。他的'深藏若虛”,可比船山還加幾倍了。

崇禎十七年明亡時候,他已經四十五歲了。他早年便絕意仕進,那時不過一位貢生,并無官職。福王建號南京,馬士英要羅致他:他不就,逃跑了。從南京失陷起,到永歷被害止,十五年間,他時而跑日本,跑安南,跑暹羅,時而返國內,日日奔走國事。他曾和張蒼水(煌言)在舟山共事,他曾入四明山助王完勛翊練兵,他曾和馮躋仲京第到日本乞師,他曾隨鄭延平(成功)入長江北伐。到最后百無可為,他因為抵死不肯剃發,只得亡命日本以終老。當時日本排斥外人,不許居住,有幾位民間志士敬重他的為人,設法破例留他住在長崎。住了七年,日本宰相德川光國,請他到東京,待以賓師之禮。光國親受業為弟子。其余藩侯藩士,(日本當時純為封建制,像我國春秋時代)請業的很多。舜水以極光明俊偉的人格,極平實淵的學問,極誠摯和藹的感情,給日本全國人以莫大感化。德川二百年,日本整個變成儒教的國民,最大的動勞實在舜水,后來德川光國著一部《大日本史》、專標“尊王一統”之義。五十年前,德川慶喜歸政,廢藩置縣,成明治維新之大業,光國這部書功勞最多,而光國之學全受自舜水。所以舜水不特是德川朝的恩人,也對日本維新致強有很大的影響。

舜水并沒有開門講學,也沒有著書。我們研究這個人,只靠他一部文集里頭的信札和問答。他以羈旅窮困之身,能博鄰國全國人的尊敬,全恃他人格的權威。他說:“不佞生平,無有言而不能行者,無有行而不如其言者。”(《文集》卷九《答安東守約書》)又說:“弟性直率,毫不猶人,不論大明、日本,唯獨行其是而已,不問其有非之者也。”(《文集》卷十二~《答小宅生順問》)。又說:“自流離喪亂以來,二十六七年矣,其瀕于必死,大者十余。......是故青天白日,隱然若雷霆震驚于其上,至于風濤險巇,傾蕩顛危,則坦然無疑,蓋自信者素耳。”(《文集》卷十八《德始堂記》)又說:“仆事事不如人,獨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似可無愧于古圣先賢萬分之一。一身親歷之事,固與士子紙上空談者異也,“(《文集》卷八《答小宅生順書》)他是個德行純粹而意志最堅強的人,常常把整個人格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與人共見。所以當時日本人對于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殊非偶然。

他的學風,主張實踐,排斥談玄。他說:先儒將現前道理,每每說向極微極妙處,固是精細工夫,然圣狂分于毫厘,未免使人懼。不佞舉極難重事,一概都說到明明白白平平常常,似乎膚淺庸陋,然'人人皆可為堯舜'之意也。......末世已不知圣人之道,而偶有問學之機,又與人辨析精微而逆折之,使智者詆為芻狗,而不肖者望若登天。......此豈引掖之意乎?(《文集》卷九《答安東守約書》)。又說:顏淵問仁,孔子告以非禮勿視聽言動。夫視聽言動者,耳目口體之常事;禮與非禮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學之持守。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騖高騖遠哉!......故知道之至極者、在此而不在彼也。(《文集》卷十八《勿齋記》)舜水之教人者,大略如此。

這種學風,自然是王學的反動。所以他論陽明,許以豪杰之士,但謂其多卻講學一事。(《文集》卷六《答佐野回翁書》)不唯王學為然,他對于宋以來所謂“道學家”,皆有所不滿。他說:有良工能于棘端刻沐猴,此天下之巧匠也,然不佞得此,必詆之為砂礫。何也?工雖巧;無益于世用也。......宋儒辨析毫厘,終不曾做得一事,況又于其屋下架屋哉?(《文集》卷九《與安東守約書》)

他論學問,以有實用為標準。所謂實用者,一曰有益于自己身心,二曰有益于社會。他說:為學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國家,不在掉弄虛脾,捅風捉影。......勿剽竊粉飾自號于人曰”我儒者也”。處之危疑而弗能決,投之艱大而弗能勝,豈儒者哉?(《文集》卷十《答奧村庸禮書》)他所謂學問如此,然則不獨宋明道學,即清儒之考證學,也非他所許,可以推見了。

舜水嫻習藝事,有巧思。”嘗為德川光國作《學宮圖說》,圖成,模之以木,大居其三十分之一,棟梁枅(音機)椽,莫不悉備。而殿堂結構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曉者,舜水親指授之,及度量分寸,湊離機巧,教喻縝密,經歲乃畢。光國欲作石橋,舜水授梓人制度,梓人自愧其能之不及。此外,器物衣冠,由舜水繪圖教制者甚多。”(據今井弘濟、安積覺合撰《舜水先生行實》)我們因這些事實,可以見舜水不獨為日本精神文明界之大恩人,即物質方面,所給他們的益處也不少了。

總而言之,舜水之學和亭林、習齋皆有點相近。博學于文功夫,不如亭林,而守約易簡或過之;摧陷廓清之功不如習齋,而氣象比習齋博大。舜水之學不行于中國,是中國的不幸,然而行于日本,也算人類之幸了。

夏峰、梨洲、亭林、船山、舜水這些大師,都是才氣極倜儻而意志極堅強的人。舜水尤為伉烈。他反抗滿洲的精神,至老不衰。他著有《中原陽九述略》一篇,內分“致虜之由”,“虜害”、“滅虜之策”等條,末題“明孤臣朱之瑜泣血稽顙謹述”。此外,《文集》中關于這類話很多。這類話入到晚清青年眼中,象觸著電氣一般,震得直跳,在當時,影響實在不小。他死后葬在日本,現在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便是他生前的住宅,死后的墳園。

朱舜水的著作,康熙年間即在日本廣為流傳,先后有《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朱征君集》十卷諸刊本行世。清末,日人稻葉巖吉將上述二本參校合刊為《朱舜水全集》。民國初年,浙江人馬浮據以刪定厘為《文集》二十五卷、《釋奠儀注》一卷、《陽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紀事》一卷,總為《舜水遺書》。近年,中華書局將舜水遺著重加校點成《朱舜水集》刊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阳县| 灵寿县| 黑龙江省| 临夏县| 延津县| 东宁县| 东光县| 盐亭县| 兴隆县| 会昌县| 清涧县| 潞西市| 阿克陶县| 田林县| 西乌| 舒兰市| 新乐市| 文成县| 通海县| 六枝特区| 循化| 开原市| 黑水县| 榕江县| 邓州市| 凤山市| 双峰县| 容城县| 沙田区| 苏尼特左旗| 青龙| 华容县| 乌兰浩特市| 平乡县| 安化县| 大安市| 庆安县| 乌恰县| 南宫市| 荆州市|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