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大宗師(1)

莊子著書,自謂言有宗、事有君,蓋言有所主,非漫談也。其篇分內外者,以其所學,乃內圣外王之道。謂得此大道于心,則內為圣人;迫不得已而應世,則外為帝為王。乃有體有用之學,非空言也。且內七篇,乃相因之次第。其逍遙游,乃明全體之圣人,所謂大而化之之謂圣,乃一書之宗本,立言之主意也。次齊物論,蓋言舉世古今之人,未明大道之原,各以己見為是,故互相是非。首以儒墨相排,皆未悟大道,特以所師一偏之曲學,以為必是,固執而不化,皆迷其真宰,而妄執我見為是。故古今舉世,未有大覺之人,卒莫能正之。此悲世之迷而不解,皆執我見之過也。次養生主,謂世人迷卻真宰,妄執血肉之軀為我;人人只知為一己之謀,所求功名利祿,以養其形,戕賊其真宰而不悟。此舉世古今之迷,皆不知所養耳。若能養其生之主,則超然脫其物欲之害,乃可不虛生矣。果能知養生之生,則天真可復,道體可全,此得圣人之體也。次人間世,乃涉世之學問。謂世事不可以有心要為,不是輕易可涉;若有心要名干譽、恃才妄作,未有不傷生戕性者。若顏子、葉公,皆不安命、不自知而強行者也。必若圣人,忘己虛心以游世,迫不得已而應,乃免患耳。其涉世之難,委曲畢見。能涉世無患,乃圣人之大用也。次德充符,以明圣人忘形釋智、體用兩全,無心于世而與道游,乃德充之符也。其大宗師,總上六義,道全德備,渾然大化,忘己、忘功、忘名。其所以稱至人、神人、圣人者,必若此,乃可為萬世之所宗而師之者,故稱之曰大宗師。是為全體之大圣,意謂內圣之學,必至此為極,則所謂得其體也;若迫不得已而應世,則可為圣帝明王矣。故次以應帝王,以終內篇之意。至若外篇,皆蔓衍發揮內篇之意耳。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知人之知,乃指真知,謂妙悟也。天,乃天然大道,即萬物之所宗旨。所為,謂天地萬物,乃大道全體之變,故曰天之所為。蓋天然無為,而曲成萬物,非有心也。人之所為,謂人稟大道,乃萬物之一數,特最靈者。以賦大道之全體,而為人之性,以主其形,即所謂真宰者。故人之見聞知覺,皆真宰以主之;日用頭頭,無非大道之妙用,是知人即天也。茍知天人合德,乃知之至也)!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大道在人,稟而有生者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所知者,在人日用見聞覺知之知也。所不知,謂妙性本有,人迷不覺,故日用而不知。由其不知,雖有,故但知貪欲以養形,而不知釋智遺形以養性。故舉世昏迷于物欲,戕生傷性,不能盡性全生,以終其天年者。茍能于日用之間,去貪離欲,即境明心,回光返照,以復其性,是以其知之所知,養其知之所不知。如此妙悟,乃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雖然有患者,意謂我說以所知,養所不知,此還有病在。何也?以世人一向妄知,皆恃其妄知,強不知以為知,未悟以為悟,妄為肆志,則返傷其性。必待真悟真知,然后為恰當。第恐所待而悟者,未必真悟,則恃為已悟,則未可定也。必若真真悟透,天人合德,本來無二,乃可為真知)。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意謂我說以人養天,不是離人日用之外別有妙道。蓋天即人也,人即大也。直在悟得本來無二,原無欠缺。真知天人一體,方稱為真人矣)。

此一節,乃一篇立言之主意,以一知字為眼目。古人所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禍之門。蓋妙悟后,方是真知;有真知者,乃稱真人,即可宗而師之也。然知天知人,即眾妙之門也。雖然有患,即知之一字,眾禍之門也。謂強不知以為知,恃強知而妄作,則返以知為害矣。此舉世聰明之通病也。

何謂真人(此下喚起真人,以示真人之所養者深迥,與常人不同也)?古之真人,不逆寡(寡,謂薄德無智之愚人。不逆者,不拒也),不雄成(雄,自恃也。成,謂己為全德也。不恃己德以激世也),不謩士(謩,即謀士。即事謂無心于事,虛己以游,全不以事干懷也)。若然者(真人如此處世),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能登假于道也(言真人無心以游世,此全無得失利害之心。以情不附物,故水火不能傷。此則遺物全性,是知則能登遐于道也)。若此(真人即世忘世之如此),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夢發于妄想,以真人情不附物,則妄想不生,故寢無夢),其覺無憂(真人虛懷游世,了無得失之心,故覺無憂),其食不甘(以道自娛,故不甘于味),其息深深(深者,綿綿之意。息粗而淺,則心浮動。真人心泰定而不為物動,故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此釋上深深之意。踵者,腳跟也。以喻息之所自發處,深不可測,故心定而不亂),眾人之息以喉(眾人之息在喉,則粗淺之至,故浮而妄動,所以日用心馳于物,而不知道)。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心浮則言躁,言不由中,則易屈服。嗌者,咽喉也。哇,吐也。以淺粗之言,自咽而吐,無根之言也)。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言世人粗淺如此者,乃嗜欲之深,汩昏真性,全不知有天然妙性。皆墮妄知,無真知也)。

此一節,言真人妙悟自性,是為真知者,故所養迥,與世不同。而以眾人觀之,則自別矣。前云有患,正恐未悟,而恃妄知為得者,害之甚也。故此雙明之。

古之真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前略言真人處世,忘利害。此則言,真人不但忘利害,而且超死生。以與大道冥一,悟其生本不生,故生而不悅;悟其死本不死,故不惡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出入,即生死二字,老子云“出生入死”。由不悅生,故不貪生。欣,猶貪也。不惡死,故不距。距,謂爪而不肯入也)。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倏然,乃鶴沖舉刷羽之聲也。言真人無心游世,倏然沖舉,出入死生,如游太虛,了無罣礙。故云如此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以悟其生本不生,故不忘其所始;以生與道游,不見有世可出,混萬物為一,故不求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眾人以生為累,故患而不喜。真人載道而生,故受形而喜。雖處人世,心不違道,相忘于世,故念念而復)。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心與道游,故不捐道。捐,棄也。人即是天,不假造作修為,故不以人助天。如此乃謂之真人)。

此一節,言真人游世,不但忘利害,而且忘死生。故雖身寄人間,心超物表。意非真知妙悟,未易至此,欲人知其所養也。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若然者,言真人如此游世,其容貌與眾不同。其心志,筆乘作忘,言無心于世也。其容寂,言容貌寂然,乃內湛而外定也。其顙頯,寬裕也,謂其貌廣大寬容,不拘拘之狀也。此老子云“孔德之容、唯道是從”也)。凄然似秋(言其面嚴冷,若秋氣之肅也),暖然似春(言近之,則其中溫然、暖然,令人可親可愛也),喜怒通乎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言無心于喜怒,但隨物所感,或喜或怒,了無一定于中。故曰通乎四時、與物有宜,而人不知無喜怒也。故曰莫知其極)。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言圣人無心御世,與天施合德。假而用兵,即亡人之國,而不失人心,本無殺伐之心也。縱恩施萬世,原非有意愛人也。所謂天生天殺之意也)。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心要通于物,非自然矣);有親,非仁也(大仁不仁。親者,有心私愛,非大仁也。故曰賊莫大德有心);天時,非賢也(揣度時勢,非任命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明哲保身,乃稱君子。不通利害,率意狂為,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偽行虛名而無實,則非士矣);亡身不真,非役人也(亡己為人,則人皆聽役;若執己殉名,則見役于物,非役人者也)。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馀、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此數子者,皆知之不真,殉名喪實,去圣遠矣)。

此一節,概言所知不真,不能忘己、忘名,有心要譽,殉名喪實,皆非真知之圣也。下又言真人真知之不同。

古之真人(此下一節,明真人游世之狀),其狀義(無可不可)而不朋(中心和而不流),若不足(虛之至也)而不承(若一物無所受);與乎(與世容與)其觚而不堅也(觚者,方也。雖介然不群,而非堅執不化者),張乎(施為也)其虛而不華也(雖見施為,而中心空空,不以華美為尚);邴邴乎(邴,喜貌)其似喜乎(雖喜而無心于喜也),崔乎(言折節謙下也)其不得已乎(雖謙下以接人,其實以不得已而泛應也),滀乎(滀,如水之湛滀也)進我色也(謂中心湛滀,而和氣日見于顏面之間),與乎(與之相處)止我德也(人與相處而不忍去),厲乎其似世乎(厲,謂嚴整而不可犯,亦似世之莊重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謷,謂謷然禮法之外,似不可以禮法拘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連者,妝攝撿束之意,雖收攝撿束,但似好閉,其實無所閉藏也),悗乎忘其言也(悗,俯下之意,謂對人謙下,若忘其言者)。以刑為體(刑者,不留其私,謂中心一私不留,以為其體),以禮為翼(雖忘禮法,猶假禮以輔翼,可行于世),以知為時(真知時之可否,以行止也),以德為循(言以德但為循順機宜也)。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綽者,有余之義,謂殺盡私欲,一私不留而尤損之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世也(言既游世,不可出于禮法之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于事也(言迫不得已而后應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于丘也(丘,高處也。言循順機宜,接引愚蒙,令有識者皆可上進于道。故喻如有足者,皆可引進于高處也。此四句,釋上刑禮知德四句)。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老子云“用之不勤”,勤勞也。言真人游行于世,無心而游,雖行而不勞也)。

此一節,形容真人虛心游世之狀貌,如此之妙。言雖超世,而未嘗越世;雖同人,而不群于人。此真知之實也。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故者,由上游世之工夫純一,故得天人合德也。好之者,天也。弗好者,人也。今皆一矣,是謂之天人合德)。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謂天人合一,謂天與人合一而歸于道,則萬物雜然而不一者,盡皆渾然會歸于道也)。其一與天為徒(既人合其天,則人天一,則人可與天為徒也),其不一與人為徒(謂天人原本不一也,今人既合天,而未免游于人世,則以天而游,故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此之謂真人(若超然絕俗,則是以天勝人;若逐物亡性,則是以人勝天。今天人合德,兩不相傷,故不相勝。必如此方是真人)。

此一節,總結前知天、知人工夫,做到渾然一體、天人一際,然后任其天真。則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故天與人兩不相勝。必如此真知妙悟、渾化之極,乃可名為真人。此豈可強知妄見而可比擬哉!此真人真學之全功,故下章從“死生、命也”起,至藏舟章末,皆極口勉人學道,要做真實工夫。

死生,命也(此下教人做了死生之工夫。命,謂自然而不可免者);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有死生,如時之夜旦,不可免者。且陰陽有夜旦,太虛恒一而無昏晚。喻人形雖有生死,而真性常然不變,如太虛之無變,故曰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去聲),皆物之情也(謂真性在人,天然自具,一毫人力不能與其間。此人人同有之真體,所謂真宰、天君是也。此須養而后知)。彼特以天為父(言人人皆稟真性而有形,天然自足,故曰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言此血肉之假身,賴世之父而有生,且養身全孝以尊父;況天君載我之形、卓然不屬形骸者,豈不知有所養而尊之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且以世人知有君,欲盡忠者,而以身死之;況真君宰我之形,而不能忘形以事之、忠之,可謂不智之甚矣。此言激切之至,人讀此而不悟非夫也)!

此言真性在我,而不屬生死者,乃真常之性也。而人迷之而不悟,嗜欲傷之而不知所養,豈非至愚也哉!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煦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此取魚失水,如失道德而后仁義。且以仁義相尚,正似相濡以濕沫,不若相忘于江湖。以喻必忘仁義,而可游于大道之鄉也)。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若兩忘而化其道(無譽無非,則善惡兩忘,而與道為一,乃真知之盛也)。夫大塊(天地也)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言人生天地,勞佚死生,皆自然而不可郄者,命也。此所謂人也,茍知命之所系,即道之在。是知由人而即天也。若知天與人本無二致,則渾然合道,而不以人害天;虛心游世,以終其大年,生不忘道。故云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此其天人合德、死生不變、任造物之自然,此知之至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炉霍县| 黑水县| 尼玛县| 沾化县| 卢氏县| 闵行区| 平和县| 潼关县| 尉氏县| 宽甸| 正安县| 伊金霍洛旗| 陇南市| 类乌齐县| 本溪| 铅山县| 黎城县| 平湖市| 金塔县| 安徽省| 赫章县| 晋中市| 个旧市| 沙田区| 商城县| 略阳县| 兖州市| 万山特区| 富平县| 桃园市| 民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巨野县| 阿尔山市| 庆元县| 阳城县| 裕民县| 保康县| 富锦市| 静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