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6章

  • 幼科證治準繩
  • 佚名
  • 4985字
  • 2015-12-26 19:22:03

此藥優于他下藥丸,故宜大小。下多,冷粥解之。若有瘡綿挺如指,蜜和一丸涂挺頭,旦內瘡中,喁出之,不瘥更作。溫病不得大便,服之得下佳,宿食不消,亦服之。飛尸遁尸,漿服半丸,日一,應須臾止。心腹脹滿痛,服一丸。瘧者,根據發日,先宿勿食,清晨服一丸,丁壯人服二丸,得吐下,忍饑,過發時乃食。婦人產后血結中奔,走起上下,或絕產無子,或月經不調,面目青黃,服半丸。小兒淋瀝寒熱,臚脹大腹,不欲食,食不生肌,三四歲如麻子大一丸,日一服,六七歲兒服二丸,比三十日,心腹諸病瘥,兒小半之,愈,大良。忌野豬肉、蘆筍、生蔥。

按∶病兒若無實積,或有積而虛,皆不宜用此,若疳勞一路,自當求之肥兒之屬。

《圣惠》柴胡散 治小兒寒熱往來,乳食不下,四肢無力,心腹脹滿,上焦痰壅,漸漸羸瘦。

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色,去裙 。各一兩) 人參 前胡 桔梗 訶梨勒皮 地骨皮赤芍藥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甘草(炙,微赤)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五味子散 治小兒寒熱往來,不欲乳食,羸瘦心脹。

五味子 當歸(銼碎,微炒) 人參 桔梗 前胡(各去蘆頭) 白術 赤茯苓 黃芩(各用一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更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人參散 治小兒寒熱往來,食少羸瘦。

人參(去蘆頭) 黃 (銼) 柴胡(去苗) 白茯苓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 木香(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白術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訶梨勒皮(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黃 丸 治小兒往來寒熱,多汗心煩,小便赤黃,不欲乳食,四肢羸瘦。

黃 (銼) 麥門冬(去心,焙) 赤茯苓 白術 子芩 甘草(各一分) 柴胡(去苗) 鱉甲(涂醋炙令黃,去裙 。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香甲散 治寒熱往來肌瘦。

鱉甲(酥炙黃,去裙 ) 木香(各一兩) 川大黃(微炒) 陳橘皮(去白,焙干) 當歸(洗,焙干) 柴胡(去苗) 知母 甘草(炙。各半兩) 檳榔(三枚)上件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

(以下俱雜病,于五臟無所敷,故列于后)〔婁〕治小兒瘧疾,多與大人同法,以出汗為瘥,宜桂枝、柴胡、麻黃、參、苓等輩,又視其病食、病痰,以意消息之,大抵多是飲食失節得之,須以消導為先可也。〔曾〕《內經》瘧論∶ 瘧皆生于風,而發作有時何也?岐伯曰∶夏傷于暑,秋必病瘧。謂腠理開而汗出遇風,或得于澡浴,水氣舍于皮膚,因衛氣不守,邪氣并居。其疾始作,伸欠寒栗,腰背俱痛,骨節煩疼,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疼而渴,乃陰陽二氣交爭,虛實更作而然。陰氣獨盛則陽虛,故先寒戰栗,腰背頭項骨節皆痛,陽氣獨勝則陰虛,故先熱,發時不嗜食,善嘔,頭疼腰痛,小便不利,陰盛陽虛則內外皆寒,陽盛陰虛則內外俱熱,此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蘊積痰飲,病氣與衛氣并居,故病日作,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薄五臟,病氣深入,不能與衛氣俱出,則間日而作。當衛氣所至,病氣所在,則發在陽則熱,在陰則寒。經曰∶亢則害,極乃反,俟陰陽各衰,衛氣與病氣相雜則病休,陰陽相搏,衛氣與病氣再集則病復,各隨其衛氣之所在,與所中邪氣相合而然也。先寒后熱者,先傷寒而后傷風,名曰寒瘧。先熱后寒者,先傷風而后傷寒,名曰溫瘧。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身重寒熱,骨節痛,腹脹滿,自汗善嘔,名曰濕瘧。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蓋瘧之為病,為證非一,故處方之制,隨其陰陽虛實,脈病證治,汗吐下溫,對證施治,以平為期。然百病中人,必因其正氣之虛,感受邪氣,留而不去,其病為實,自表傳里,先汗后下,古今不易,故治瘧之法,必須先表,用百解散(驚)水姜蔥煎投,次小柴胡湯(往來寒熱)加桂、水姜棗煎服,以和解表里之邪,自然作效。若表里實,用當歸散(潮熱)、五和湯(里熱)或烏犀丸(積)、六圣丸(積)下之,勻氣散(疝)止補,后以藿香飲(不乳食)加草果、良姜、水姜棗煎投,正胃氣,去寒邪,則自平復。如解表后寒熱往來,以二仙飲(本條)截之,寒熱既除,用平胃散(不乳食)加茴香湯(腹痛)和勻,鹽湯空心調服,溫胃燥脾,進美飲食,使中州之土既實,則外邪不戰而自屈,此為明論。有寒多熱少,經久不愈,致脾胃弱,飲食減,神色變,二姜丸(本條)及清脾湯(本條)為治。〔薛〕經曰∶夏傷于暑,秋必 瘧。其證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凍飲料,蓋邪氣并于陽則陽勝,并于陰則陰勝,陰勝則寒,陽勝則熱,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故寒熱間發也。有一日一發,二日一發,三日一發,有間一日連二日發,有日與夜各發,有上半日發,下半日發,及發于夜者,有有汗,有無汗,此其略也。以詳言之,當分六經五臟及痰、食、勞、暑、鬼瘴之不同(六經五臟瘧詳見雜病準繩)。痰瘧者,胸膈先有停痰,因而成瘧,令人心下脹滿,氣逆煩嘔是也。食瘧者,是飲食傷脾,其人噫氣吞酸,胸膈不和是也。勞瘧者,久而不瘥,表里俱虛,客邪未散,真氣不復,故疾雖間,遇勞即發是也。暑瘧者,其人面垢口渴,雖熱已退,亦常有汗是也。鬼瘧者,進退無時是也。

瘴瘧者,感山嵐瘴氣,其狀寒熱休作有時是也。久而不愈,名曰 瘧, 瘧、老瘧也,老瘧不愈,結癖于兩脅之間,名曰瘧母,此先失于解散,或復外感風寒,內傷飲食,故纏綿不已也。治法,風暑之邪從外而入,宜解散之,解表后,即宜扶持胃氣,故丹溪曰∶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固正氣為主,驟發之瘧宜解表,久發之瘧宜補脾,寒瘧宜溫,溫瘧宜和,癉瘧宜清,挾痰則行痰,兼食則消食,勞瘧宜安,暑瘧宜解,鬼瘧宜祛,瘴瘧宜散,此亦其略也。更以詳言之,則熱多寒少者小柴胡湯。寒多熱少者清脾飲子。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者柴胡桂枝湯。

汗多渴者白虎湯。渴而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小便赤,熱多而渴者,小柴胡湯。熱多汗出,腹滿便 者,大柴胡湯,渴加葛根。痰瘧者,二陳湯(痰涎)加柴胡、黃芩,甚者加枳實。食瘧者,先用大安丸(宿食),次用異功散(吐瀉)。勞瘧、 瘧,并用補中益氣湯(虛熱)。暑瘧者,十味香薷飲。鬼瘧者,鬼哭散。瘴瘧者,四獸飲。瘧母者,鱉甲飲。

凡脾胃虛而患瘧者,不拘有汗無汗,三陰六經,悉以六君子湯為主,熱多加柴胡、山梔,寒多加干姜、肉桂,有汗加黃 、浮麥,無汗加蒼術、葛根,元氣下陷,及肝木乘脾,并加升麻、柴胡、為善。若用青皮、草果、常山等藥,以為攻截良法,正氣益虛,邪氣益深,是多延綿不止,而為勞熱者有矣。若乳母七情六欲,飲食不調,或寒熱似瘧,肝火熾盛,致兒為患者,又當治其乳母,斯無誤矣。

《全生指迷》論曰∶寒熱之病,或寒已而熱,或熱已而寒。若寒熱戰栗,頭痛如破,身體拘急,數欠,渴欲飲冷,或先寒而后熱,或先熱而后寒,或 時而發,或間日而作,至其時便發,發已如常,此謂之瘧。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風寒之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而后與邪氣相合而發,寒多者宜溫之與姜桂湯,熱多者宜解之與栝蔞湯,寒熱等者宜調之與鱉甲湯。大人小兒瘧疾,若寒從背起,冷大如手,不甚戰栗,似欲發熱而汗出,或即頭痛,嘔吐時作,其脈遲小,此由脾胃素弱,因氣寒而收聚水谷,不能克化,變而成痰,伏痰在內,陰上乘陽,陽為陰所乘,所以作寒,逼而成汗,宜服旋復花丸、半硫丸。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熱多于寒

小柴胡湯(往來寒熱)《全生指迷》栝蔞湯栝蔞根(四兩) 柴胡(去苗,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炙。各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姜三片,棗一枚,掰破,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寒多于熱

清脾飲子 治癉瘧脈弦數,但寒不熱,或寒多熱少,膈滿不食,口苦舌干煩渴,小便黃赤,大腸不利。

青皮(炒) 濃樸(姜制) 白術 草果 柴胡 茯苓 半夏(湯泡七次) 黃芩 甘草(灸。各等分)上每服二三錢,水煎。

《全生指迷》姜桂湯干姜 牡蠣(火 通赤) 甘草(炙。各二兩) 桂(去粗皮,取心,三兩) 柴胡(八兩) 栝蔞根(四兩) 黃芩(二兩。《活人書》用三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草果飲 治寒多熱少,手足厥冷,遍身浮腫,肚腹疼痛。

濃樸(姜制) 青皮 草果 藿香 甘草(炙) 丁皮 神面 良姜 半夏曲上等分, 咀。姜棗煎,空心服。

清脾湯 治諸瘧久不瘥者,脾胃虛弱,形容憔悴。

濃樸(去粗皮,姜汁拌勻釀一宿,炒干,一兩) 烏梅(打破,去仁) 半夏(湯煮透,濾,銼,焙干) 良姜(銼,用東壁土炒) 青皮(去白。各半兩) 甘草(炙,三錢) 草果(炮,去殼取仁,二錢半)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煎七分,未發前并三服。仍忌生冷油膩,時果毒物。

二姜丸 治瘧疾往來寒熱,經久不愈者。

良姜(一兩,銼片,東壁土炒) 白姜(一兩,銼片,巴豆九粒去殼,同炒微黃,去巴豆)上為細末,用 豬膽汁和水煮面糊、丸麻仁大,就帶潤以朱砂為衣。熱多,用溫湯早晨面北空心送下。寒多,亦于清旦用溫酒面南空心咽服。若寒熱相停,用陰陽湯,以一半冷水一半熱湯參和是也,不拘向南北投服。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寒熱相等

胡黃連散 治小兒瘧。

人參 胡黃連 草果 檳榔 甘草 柴胡(各等分)上銼散。水一盞,煎三分服。

〔張渙〕桃仁湯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鱉甲(酥炙微黃,去裙 。各一兩) 桂心 黃芩 赤茯苓 川升麻(各半兩)上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全生指迷》鱉甲湯鱉甲(湯浸,刮凈,酷炙黃) 白術 桂(去皮) 常山 柴胡(去苗。各一兩) 牡蠣(半兩,火 赤)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寒而不熱

〔張渙〕烏梅丹 治小兒發寒瘧甚者。

烏梅肉(一兩,炒干) 母丁香 干漆(微炒) 當歸 桂心(各半兩。以上搗羅為粗散,吹入) 麝香(二錢半,細研)上件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全生指迷》旋復花丸旋復花 桂心 枳實(麩炒) 人參(各五分) 干姜 芍藥 白術(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 烏頭(炮,去皮) 礬石(火 一伏時。各八分) 細辛(去苗) 大黃(濕紙裹,煨) 黃芩 葶藶(炒) 濃樸(去粗皮,姜汁炙) 吳茱萸(炒) 芫花(炒) 橘皮(洗。各四分) 甘遂(三分,炒)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三丸,未知加至七丸,小兒黃米大二丸。

半硫丸半夏(湯洗七次,三兩) 硫黃(二兩,研飛)上為末,生姜汁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拘時候,小兒黍米大、三五丸。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熱而不寒

〔湯〕治癉瘧但熱不寒方,用黃丹 通紅,臨發,蜜湯調下,能飲酒用酒調。一法,專服小柴胡湯,次服人參前胡湯。

〔張渙〕知母丹 治小兒發熱瘧甚者。

知母(微炒) 鱉甲(酥炙,去裙 ) 川大黃(細銼,微炒) 赤茯苓 朱砂(細研水飛。各一兩) 川芒硝川升麻(各半兩) 龍腦(一錢,研)上件同拌勻,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生姜湯下,大便利下即愈,量兒大小加減。

《活人書》治瘧疾但熱不寒者。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石膏(一斤) 桂(去皮秤,三兩) 粳米(二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外散風暑之邪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發熱自汗或無汗。

桂枝 白芍藥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各一錢) 杏仁(十粒,湯泡,去皮尖)上,水一鐘,大棗二枚,煎四分,食遠服。

知母麻黃湯 治傷寒,或十數日,或半月二十日,終不惺惺,常昏沉似失精神,言語錯繆,又無寒熱,醫或作鬼祟,或作風疾,多般治之不瘥,或朝夕潮熱頰赤,或有寒熱似瘧,都是發汗不盡,余毒在心胞絡間所致。

知母 麻黃(去節) 甘草(炙) 芍藥 黃芩(各半兩) 桂枝(去粗皮,半兩,盛暑可減半)上銼散。每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令微汗,若心煩不眠,欲飲水,當稍稍與之,令胃氣和即愈,未汗再服,大小加減。

柴胡桂枝湯 治瘧身熱多汗。

柴胡(八錢) 黃芩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三錢) 半夏(二錢半)上,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白虎加桂湯 治小兒瘧疾發渴。

石膏(五錢,碎如米)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桂枝(五分)上,水一盞,粳米一撮,煎服。

十味香薷散香薷(一兩) 人參 白術 黃 橘紅 白扁豆 干木瓜 濃樸(姜制)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熱湯或冷水,調下。

卷之九·肺臟部·腎臟部瘧

內理中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洪湖市| 宽甸| 内江市| 千阳县| 琼中| 东城区| 乌苏市| 前郭尔| 西城区| 麻栗坡县| 商河县| 象山县| 澎湖县| 沧州市| 罗田县| 德惠市| 贵南县| 焦作市| 秦安县| 彭泽县| 嘉祥县| 遵义县| 宁化县| 许昌市| 石屏县| 葫芦岛市| 安康市| 武平县| 仪陇县| 白河县| 石泉县| 门源| 班戈县| 涟源市| 休宁县| 孟村| 揭阳市| 东阳市| 美姑县|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