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證門
痰證總括
痰因津液不四布,陰盛為飲陽盛痰,稠粘黃色為燥熱,清稀色白乃濕寒。
(注)痰者,水谷所化之津液不能四布,留于胸中而成者也。多因飲食無節,或乳食過食濃味,脾胃不能運化而生。若陰氣素盛,則化而為飲;陽氣素盛,則化而為痰。稠粘黃色,澀滯難出,謂之燥痰;清稀色白,滑而易出,謂之濕痰。二者或宜清潤,或宜通利,治各不同也。
燥痰
燥痰肺燥澀難出,氣逆喘咳臥不舒,面紅口干小便赤,清氣化痰滾痰孚。
(注)燥痰者,痰因火動也。火盛則痰多燥粘,氣逆喘咳,夜臥不寧,面赤口干,小便黃赤。輕者用清氣化痰丸清之,重者用蘇葶滾痰丸下之。
清氣化痰丸膽南星(九轉) 半夏(姜制,各一兩五錢) 橘紅 枳實(麩炒) 杏仁(炒,去皮尖) 栝蔞仁(去油) 黃芩(酒炒) 白茯苓(各一兩)為細末,姜汁為丸,淡姜湯下。
蘇葶滾痰丸(方見食積咳嗽)
濕痰
濕痰脾濕懶飲食,倦怠嗜臥面色黃,痰多枳桔二陳劑,飲多桂苓甘術湯。
(注)濕痰者,因小兒過食生冷、油膩之物,有傷脾胃,遂致脾土虛濕,不能運化而成濕痰,滑而易出。脾虛不運,故懶食;脾主四肢,故倦怠嗜臥;脾屬土,故面色多黃。
痰多者,宜用枳桔二陳湯加蒼術、白術,除濕化痰;飲盛者,須用桂苓甘術湯,扶陽散飲。調治合宜,而痰自化矣。
枳桔二陳湯(方見 乳)桂苓術甘湯茯苓 桂枝 甘草(生) 白術(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桂苓甘術濕痰飲,除濕利飲更扶陽,茯苓桂枝生甘草,白術土炒引生姜。
疝證門
疝證總括
諸疝厥陰任脈病,外因風寒邪聚凝,內因濕熱為寒郁,證皆牽睪引腹疼。胎疝多因稟賦病,總審熱縱寒痛疼,血左不移氣右動,濕則墜重虛墜輕。
(注)厥陰環陰器,入少腹;任脈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故諸病疝莫不屬之也。小兒病此,多因先天不足,本臟虛弱。復因外感風邪,內食生冷,寒邪凝結而成者有之。或因濕熱郁于中,復被寒邪束于外,邪氣乘虛并于血隊,流入厥陰,厥陰屬肝,其性急速,故牽引睪丸,少腹絞痛也,又有胎疝一證,多因孕婦啼泣過傷,動于陰氣,結聚不散,令兒生下即成此證者。大抵熱則多縱,寒則多痛;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濕腫墜則重,虛腫墜則輕。因證施治,自切中病情矣。
寒疝
寒濕內蓄日已深,復被風冷水氣侵,囊冷硬痛成寒疝,烏頭桂枝金茱神。
(注)寒疝者,因兒平日過食生冷,或臥濕地,以致陰結于內,氣滯不行。為日既久,復為風冷所束,水濕所傷,故發時囊冷結硬,牽引少腹作痛。初得之兼表者,以烏頭桂枝湯主之,寒甚者,以金茱丸治之。
烏頭桂枝湯桂枝 赤芍藥 甘草(炙) 烏頭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烏頭桂枝治寒疝,解表溫中法最良,廣桂枝同赤芍藥,烏頭甘草引生姜。
金茱丸金鈴子肉(一兩) 吳茱萸(五錢)共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數丸,鹽湯下。
濕熱感寒疝
濃味過度生濕熱,復觸風寒疝氣成,囊縱紅腫常刺痛,烏頭梔子服即寧。
(注)小兒平素過食濃味,致生濕熱。濕熱之氣下行,流入囊中,復為風寒所束,而疝證成矣。發時囊縱紅腫,常常刺痛,當以烏頭梔子湯調治之,庶疝可愈矣。
烏頭梔子湯烏頭 梔子(炒)用順流水入姜汁煎服。
(方歌)濕熱感寒疝氣疼,烏頭梔子湯最靈,梔子烏頭姜汁共,順流水煎病即寧。
胎疝
胎疝多因母過啼,兒生胞硬痛無時,輕用十味蒼柏治,重用金鈴川楝宜。
(注)胎疝者,因孕婦啼泣過傷,氣結不散,蘊于胞中,令兒生下胞硬疼痛。輕者十味蒼柏散主之,重者以金鈴散或川楝丸主之。
十味蒼柏散青皮(醋炒) 川附子(炮) 黃柏 益智仁 南山楂肉(酒炒) 蒼術(米泔水浸) 香附(制)元胡索(醋炒) 桃仁 甘草(炙)引用小茴香水煎服。
(方歌)十味蒼柏治胎疝,青皮川附柏楂蒼,香附益智元胡索,桃仁甘草引茴香。
金鈴散三棱 莪術(各三線) 陳皮 赤茯苓(各五錢) 茴香(三錢) 甘草(生二錢) 檳榔 枳殼(麩炒,各三錢) 釣藤鉤 青皮(炒,各四錢) 南木香(三錢) 金鈴子肉(一兩)上藥除檳榔、木香不過火,余焙共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無灰酒調服。
川楝丸木香 檳榔 三棱 莪術(各三錢) 青皮(醋炒) 陳皮(各四錢) 川楝肉(八錢) 芫花(醋炒,五分) 辣桂(二錢) 牽牛(生取仁,二錢) 巴豆(去油,三粒)上為極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姜湯送下。
陰腫
陰囊腫大邪氣凝,風癢濕墜熱多疼,疏風五苓導赤散偏墜守效丸最靈。
(注)陰器者,乃諸筋之總會也。因邪客于少陰、厥陰之經,濕熱之氣與風冷之氣相搏,氣不得通,故結聚而陰囊腫大。總之,風盛多癢,濕盛多墜,熱盛多疼。如外腎膚囊腫大,癢痛墜下,此風濕襲于下也,宜疏風五苓散主之。如外腎膚囊腫痛光亮,此因心火移熱于小腸故也,宜加味五苓散或導赤散主之。更有偏墜一證,或左或右,睪丸作腫者,此因食積不消,濕氣下行故也,宜加味守效丸主之。
疏風五苓散防風 蒼術(米泔水浸) 肉桂 羌活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白術(土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陰腫疏風五苓散,防風蒼術肉桂羌,豬苓澤瀉赤苓術,煎服之時入生姜。
加味五苓散金鈴子 白術(土炒) 澤瀉 木通 茴香(炒) 赤茯苓 橘核仁 肉桂 檳榔 豬苓引用生姜、燈心,水煎服。
(方歌)五苓散內用金鈴,白術澤瀉與木通,茴香赤苓橘核配,肉桂檳榔合豬苓。
導赤散加味守效丸(方見不小便)南星 山楂肉(酒炒) 蒼術(炒,各二兩) 白芷 半夏(姜制) 橘核仁 神曲(炒,各一兩) 海藻 昆布(各五錢) 吳茱萸 青皮(醋炒) 元胡索(醋炒) 荔枝核(炒,各一兩)共為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
小腸氣
痛引腰脊小腸氣,加味香蘇溫散宜,上沖心痛失笑散,有形胡蘆巴丸醫。
(注)小腸氣一證,其受病與疝氣等,亦因濕氣在內,而寒氣又束于外也。發時少腹脹控睪丸引腰脊,上沖心痛而不腫是也。治宜分別形狀∶如引腰而痛者,加味香蘇散溫散之;痛而沖心氣者,加味失笑散主之;如少腹中有形如卵,上下往來,痛不可忍者,宜胡蘆巴丸主之。
加味香蘇散蒼術(米泔水浸) 陳皮 川楝肉 甘草 蘇葉 香附(醋炒)引用蓮須、蔥白,水酒兌煎服。
(方歌)加味香蘇散蒼術,廣陳皮與川楝肉,甘草蘇葉香附同,蓮須蔥白共煎服。
加味失笑散五靈脂 蒲黃(隔紙炒) 元胡索(醋炒,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酒調下。
胡蘆巴丸胡蘆巴(炒) 川楝子(蒸去皮核焙,各四錢) 川烏(去皮臍) 巴戟肉(各一錢五分) 茴香(三錢) 吳茱萸(半酒半醋浸一宿焙,二錢五分) 牽牛(炒二錢)共為細末,酒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數丸,空心溫酒下。
淋證門
淋證總括
諸淋皆緣寒熱濕,下移膀胱溲無時,水道澀滯常作痛,寒熱石血隨證醫。
(注)小兒淋證,或因風寒襲入,或因濕熱下移,乘入膀胱,以致水道澀滯,欲出不出,淋漓不斷,甚至窒塞其間,令兒作痛。然必辨其為寒為熱,為石為血,分別治之,則水道宣通,淋自愈矣!
寒淋
冷氣入胞成寒淋,小便閉塞脹難禁,淋漓不斷腹隱痛,五苓倍桂小茴神。
(注)寒淋者,皆因風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閉塞,脹痛難禁,不時淋漓,少腹隱痛。須以五苓散倍加肉桂、小茴香治之,其淋自愈。
五苓散白術(土炒) 澤瀉 豬苓 赤茯苓 肉桂 小茴香水煎服。
(方歌)五苓治寒淋,白術澤豬苓,肉桂加倍用,茴香赤茯苓。
熱淋
膀胱蓄熱淋證成,十味導赤有奇功,小腹脹滿大便結,急服八正莫少停。
(注)熱淋者,膀胱蓄熱而成也。小便不通,淋漓澀痛,以十味導赤湯主之。若少腹脹滿,引臍作痛,大便秘結者,以八正散主之。
十味導赤湯生地 山梔子 木通 瞿麥 滑石 淡竹葉 茵陳蒿 黃芩 甘草(生) 豬苓水煎服。
(方歌)十味導赤藥最靈,生地山梔合木通,瞿麥滑石淡竹葉,茵陳黃芩草豬苓。
八正散(方見不小便)
石淋
濕熱蓄久石淋成,溲如沙石莖中疼,輕者須用葵子散,重則八正可相從。
(注)石淋者,逢尿則莖中作痛,常帶沙石之狀,因膀胱蓄熱日久所致。正如湯瓶久經火煉,底結白 也。輕則葵子散主之,重則八正散主之。
葵子散桑皮(炒) 瞿麥 梔子 赤茯苓 木通 車前子 甘草(生) 葵子水煎服。
(方歌)葵子散治石淋證,桑皮翟麥山梔仁,赤苓木通車前子,甘草葵子共和勻。
八正散(方見不小便)
血淋
血淋心熱傷血分,尿血同出莖中疼,清利須用小薊飲,莖中痛甚五淋從。
(注)血淋者,蓋因心熱傷于血分,熱氣傳入于胞,日久則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莖中不時作痛,須以小薊飲子治之;若莖中痛甚者,五淋散主之。
小薊飲子通草 滑石 淡竹葉 當歸 小薊 梔子(炒) 甘草(生) 生地 蒲黃 藕節水煎,空心服。
(方歌)小薊飲子治淋血,通草滑石淡竹葉,當歸小薊山梔甘,生地蒲黃合藕節。
五淋散當歸 赤芍 苦葶藶 木通 黃芩(炒) 梔子 車前子 淡竹葉 滑石 葵子 甘草(生) 赤茯苓引用蔥白,水煎服。
(方歌)五淋血淋莖中疼,歸芍葶藶芩木通,梔子車前淡竹葉,滑石葵子草赤苓。
頭痛門
頭痛總括
小兒頭痛分表里,里屬內熱表寒風,風寒外閉須疏散,內熱熏蒸以清攻。
(注)小兒頭痛之證不一,有在表在里之分。在表者,外感風寒也,法宜疏散之;在里者,內熱熏蒸也,法宜清解之。茍能調治得宜,則頭痛自除矣。
風寒頭痛
風寒頭痛屬太陽,上及巔頂額角旁,惡寒無汗身發熱,加味清空自堪嘗。
(注)風寒頭痛者,乃太陽經受邪也。其候惡寒發熱,上及巔頂,下連額角,不時作痛。法宜取汗,悉以清空膏主之。如痛甚者,于本方中加細辛;熱盛便秘者,于本方中加川大黃。
清空膏羌活 防風 柴胡 川芎 黃芩 黃連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痛甚加細辛。便秘加大黃。
(方歌)風熱上攻頭疼痛,加味清空膏最良,羌防柴芎芩連草,痛甚加辛便秘黃。
內熱頭痛
內熱頭痛屬陽明,鼻干目痛齒頰疼,清熱加味茶調治,便秘加入大黃攻。
(注)胃熱頭痛,病在陽明。因小兒肥甘無節,胃火上炎,故發時鼻干,目痛,上至頭,下至齒,頰痛無定時。宜加味茶調散清之。
加味茶調散荊芥穗 薄荷 黃芩 青茶葉 石膏(生) 白芷 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便秘者加川大黃。
(方歌)加味茶調治頭疼,胃經積熱上攻沖,荊穗薄荷芩茶葉,石膏生用芷川芎。
腹痛門
腹痛總括
小兒腹痛有四因,食寒蟲動痛相侵,停食感寒相兼痛,臨證醫治要詳分。
(注)小兒腹痛,其證有四∶如寒痛、食痛、蟲痛、停食感寒痛也,須隨證施治。寒則溫中,食則消導,蟲則安蟲,停食感寒則消散。調治合宜,其痛自除矣。
食痛
食痛傷食心胃痛,食入即痛喜飲涼,惡食腹滿吐便秘,承氣平胃酌量嘗。
(注)食痛者,皆因飲食不節,積滯不化所致,故食入即痛也。其候喜飲涼水,惡食腹滿,吐酸便秘。宜先以小承氣湯下之。若下后仍痛者,以香砂平胃散消導可也。
小承氣湯大黃 枳實(麩炒) 濃樸(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小承氣湯治腹痛,腹硬煩渴便不通,枳實濃樸大黃共,煎服便利立時松。
香砂平胃散蒼術(米泔水浸炒) 陳皮 甘草(炙) 濃樸(姜炒) 縮砂(研) 南山楂 香附(醋炒) 神曲(炒) 麥芽(炒) 枳殼(麩炒) 白芍(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砂平胃傷食痛,下后仍痛用此和,蒼陳樸草縮香附,山楂曲麥枳殼芍。
寒痛
寒痛中虛脾受寒,尿爪俱白面青看,喜熱腹滿或下利,理中肢厥加附煎。
(注)寒痛者,多因小兒中氣虛弱,復為風冷所乘,則脾經受寒,故不時腹痛。現證尿白,爪甲白,面多青,喜飲熱,或腹滿下利。宜理中湯溫之。若四肢厥冷,兼屬少陰,則加附子。
理中湯(方見不乳)
蟲痛
蟲痛不安腹因痛,面色乍青乍赤白,時痛時止吐清涎,安蟲理中治最合。
(注)蟲痛者,因腹中蟲動不安,故腹中作痛。其候面色乍赤乍青乍白,其痛時作時止,時吐清水。切不可妄用攻下,當以安蟲為主,其痛即除。新痛者,錢氏安蟲散治之;痛久不愈者,加減理中湯治之。
錢氏安蟲散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白礬(枯) 川楝子(去皮尖,各二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一匙,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加減理中湯(方見蟲吐)
內食外寒腹痛
內傷乳食外感寒,發熱惡寒腹痛兼,惡食嘔吐多啼叫,藿香和中可急煎。
(注)小兒內傷乳食,外感寒邪,遂致食寒凝結,腹中作痛。其候無熱惡寒,而更兼腹痛、惡食、嘔吐,啼叫不已者,以藿香和中湯治之。
藿香和中湯藿香 砂仁(研) 羌活 陳皮 蒼術(米泔水浸) 濃樸(姜炒) 山楂 甘草(生) 香附(炙) 白芷 蘇葉 川芎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藿香和中治腹疼,內傷食滯外寒風,藿砂羌蒼陳樸草,山楂香附芷蘇芎。
黃膽門
黃膽總括
黃膽濕熱郁蒸成,遍身皆黃及目睛,陽黃色亮身多熱,陰黃色暗冷如冰。
(注)黃膽一證,乃濕熱郁久,外發肌膚而然也。其候遍身面目皆黃,甚則深黃,面如煙熏之狀。其中又有陰陽之別∶如面紅、口渴、尿赤、色亮、身熱者,乃脾家濕熱,此陽黃也;口不渴而色暗黃,身冷如冰者,乃脾腎寒濕,此陰黃也。治者宜分別施治。
陽黃
陽黃無汗宜疏散,茵陳麻黃能發汗,腹滿便秘茵陳攻,表里無證茵苓善。
(注)陽黃一證,原因濕熱而成,治者當詳審之。如表實無汗,宜外發其汗,茵陳麻黃湯主之,使黃從表解也;里實二便秘澀,腹滿者,宜茵陳蒿湯下之,使黃從里解也;若表有汗,里不便秘腹滿,是表里無證,不可汗、下,惟利小便,宜用茵陳五苓散,使黃從水道利之則愈。
茵陳麻黃湯茵陳蒿 麻黃水煎,加黃酒少許服之。
(方歌)兒發陽黃身無汗,茵陳麻黃湯極便,麻黃茵陳各等分,量兒煎服有奇驗。
茵陳蒿湯茵陳蒿 川大黃 梔子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里實須用茵陳湯,梔子茵陳生大黃,燈心為引水煎服,便利黃消體泰康。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 赤苓 豬苓 澤瀉 白術(土炒)肉桂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茵陳五苓治黃病,利水除濕有奇功,術苓澤瀉豬苓桂,茵陳加入便自清。
陰黃
陰黃多緣轉屬成,脾濕腎寒兩虧生,溫脾茵陳理中治,溫腎茵陳四逆靈。
(注)陰黃者,乃脾濕、腎寒,兩虛而成,此最為危候。溫脾去黃,以理中湯加茵陳主之;溫腎去黃,以茵陳四逆湯主之。
茵陳理中湯(方見理中湯加茵陳)茵陳四逆湯附子(制) 干姜 茵陳蒿 甘草(炙)水煎服。
(方歌)茵陳四逆湯,附子共干姜,茵陳炙甘草,黃消病漸康。
水腫門
水腫總括
水腫俱屬脾肺經,肺喘脾脹要分明。上腫屬風宜汗散,下腫屬濕利水靈,通身腫者兼汗利,喘則逐飲脹則攻。再辨陽水與陰水,攻瀉溫補貴變通。
(注)小兒水腫,皆因水停于脾、肺二經。水停胸中則喘,水停膈下則脹,其間所腫部位,不可不察∶如腫在腰以上者,屬風,法宜發汗;腫在腰以下者,屬濕,法宜利水;有通身上下皆腫者,系風濕兩傷,法宜汗利兼施。腫而喘不得臥,宜逐肺飲;腫而脹滿便秘,宜攻脾水。腫從腹起至四肢者,可治;腫從四肢起至腹者,不可治。然又有陽水、陰水之分,宜詳別焉。陽水屬實,法宜攻泄,陰水屬虛,法宜溫補。應證而施,自無不效也。
風水腫
腫在上者因風起,急宜發汗莫從容,越婢湯中加蒼術,汗后全消病即寧。
(注)上身腫者,頭面、肩臂至腰間皆腫也。病因外感風邪,法宜發汗則愈,經所謂開鬼門是也。以越婢加蒼術湯治之。
越婢湯麻黃 石膏( ) 甘草(生) 蒼術(米泔水浸)水煎服。
(方歌)越婢湯治風水腫,麻黃甘草共石膏,再加蒼術水煎服,能使兒童腫即消。
濕水腫
腫在下者因濕起,急宜利水可安然,外法貼臍如神妙,內服沉香琥珀丸。
(注)下體腫者,腰臍至兩足皆腫也。病因脾經濕熱所成,急用利水之法,經所謂潔凈府是也。外用貼臍法,內服沉香琥珀丸。
貼臍法巴豆(去油四錢) 水銀粉(二錢) 硫黃(一錢)共研勻成餅,先用新棉一片,包藥布臍上,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待下三、五次,去藥以粥補住。
沉香琥珀丸苦葶藶子(一兩五錢) 郁李仁(去皮一兩五錢) 防己(七錢五分) 沉香(一兩五錢) 陳皮(去白,七錢五分) 琥珀(五錢) 杏仁(去皮尖,炒,五錢) 蘇子(五錢) 赤苓(五錢) 澤瀉(五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以麝香為衣,每服一錢,量兒大小與之,用滾白水下。
風濕腫
通身皆腫屬風濕,外散內利最相宜。峻攻則用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醫。水上攻肺喘不臥,蘇葶定喘最相宜。水停中州脹急滿,舟車神 量攻之。
(注)通身腫者,頭面手足皆腫也。得病之由,內停濕飲,外感風邪,風濕相搏,水道不利,外攻肌表,因而作腫也。重者用疏鑿飲峻攻之,輕者用茯苓導水湯和解之。若水停上攻于肺,喘急不得臥者,以蘇葶丸瀉之;水停中州脹滿者,以舟車神 丸攻之。
疏鑿飲子商陸 秦艽 羌活 椒目 木通 赤小豆 茯苓皮 大腹皮 澤瀉 檳榔引用姜皮,水煎服。
(方歌)疏鑿飲子風濕腫,外發內利陸秦羌,椒目木通赤小豆,苓皮大腹澤檳榔。
茯苓導水湯紫蘇 陳皮 白術(土炒) 木香 桑白皮(炒) 麥冬(去心) 赤茯苓 澤瀉 木瓜 大腹皮縮砂仁 檳榔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和解茯苓導水湯,紫蘇陳皮術木香,桑皮麥冬赤苓澤,木瓜大腹縮檳榔。
蘇葶丸舟車神 丸甘遂 芫花 大戟(俱醋炒,各一兩) 大黃(一兩) 黑牽牛(頭末,四兩) 青皮(炒) 陳皮木香 檳榔(各五錢) 輕粉(一錢)上為細末,水丸如椒目大,小兒二丸、三丸,大兒五丸、七丸,量服之,滾白水送下。
陽水
陽水身熱脈沉數,小便赤澀大便難,熱盛煩渴浚川散,濕盛脹滿神 丸,量兒大小斟酌用,應變而施勿一偏。
(注)陽水者,小兒濕熱內郁,水道阻塞,外攻肌表,以致外腫內脹,發熱口渴,心煩,小便短赤,大便秘結。法當泄水,不可少緩。熱盛煩渴者,以大圣浚川散攻之;濕盛脹滿者,舟車神 丸攻之。須量兒大小,視病輕重,合宜而用,勿執一偏過于峻攻,徒傷正氣也。
大圣浚川散川大黃(煨) 牽牛(取頭末) 郁李仁(各一兩) 木香(三錢) 芒硝(三錢) 甘遂(五分)共為細末,姜湯調下,量兒大小用之。
舟車神 丸(方見風濕腫)
陰水
陰水便利不煩熱,須服實脾腎氣丸,若服溫補俱無驗,攻補兼施病始痊。
(注)陰水者,因脾腎虛弱也。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主水,以致外泛作腫,內停作脹,若二便不實,身不熱,心不煩者,宜用實脾散、金匱腎氣丸。若服溫補之藥而無效驗者,則是虛中有實也。欲投攻下之劑,恐小兒難堪;若不攻之,又豈可坐以待斃。須攻補兼施,或一補一攻,或二補一攻,或九補一攻,審其進退,俟有可攻之機,以意消息。藥與元氣相當,始能逐邪而不傷正也。必須忌鹽醬百日,方可收功。
實脾散草果仁(研) 大腹皮 木瓜 茯苓 木香(研) 濃樸(姜炒) 干姜 附子(制) 白術(土炒)甘草(炙)引用棗二枚,水煎服。
(方歌)實脾散治陰水腫,草果大腹木瓜香,濃樸姜附術苓草,虛者仍兼腎氣方。
金匱腎氣丸熟地黃(一兩) 山藥(炒八錢) 山茱萸(八錢) 牡丹皮(五錢) 茯苓(一兩) 澤瀉(五錢) 肉桂(五錢) 淡附子(五錢) 車前子(五錢) 牛膝(八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錢半,白滾水送下。
腹脹門
腹脹總括
腹脹脾虛因久病,胃實多由食滯停,補虛健脾兼理氣,攻食消導自然寧。
(注)腹脹之病,脾、胃二經主之。有虛有實,宜分晰焉。虛者因久病內傷其脾,實者因飲食停滯于胃。虛則補脾,實則消導,調治合宜,其脹自漸除矣!
虛脹
久病脾虛失運健,或因吐瀉暴傷脾,食少即脹精神倦,面黃肌瘦四君宜。
(注)凡小兒久病脾虛,或吐瀉暴傷脾氣,健運失常,所以飲食不化,食少腹即脹滿。現證精神倦怠,面黃肌瘦,此虛脹也。宜用香樸四君子湯治之。
香樸四君子湯人參 白術(土炒) 白茯苓 甘草(炙) 香附(制) 濃樸(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樸四君治虛脹,參術甘草共茯苓,香附濃樸宜加入,引姜煎服脹即寧。
實脹
飲食過度內傷胃,停滯腹脹便不通,潮熱煩渴形氣壯,平胃承氣施治靈。
(注)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此實脹也。輕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氣湯主之。
加味平胃散南蒼術(炒) 濃樸(姜炒) 大腹皮(制) 陳皮 甘草(生) 萊菔子(焙) 山楂 麥芽(炒) 神曲(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加味平胃治實脹,蒼術濃樸大腹皮,甘草陳皮萊菔子,山楂麥芽炒神曲。
小承氣湯(方見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