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熱門
諸熱總括
小兒有病多發(fā)熱,表里虛實宜分別,觀形察色辨因由,審證切脈有妙訣,表證須汗里下之,虛則宜補實則瀉,平昔體認要精詳,方得臨時無遺闕。
(注)小兒發(fā)熱有表、里、虛、實之異,治亦有汗、下、補、瀉之殊。須觀形、察色、審證、切脈以別之。惟在平昔講習精詳,臨證庶不致誤。
表熱
表熱之證因外感,脈浮發(fā)熱惡風寒,頭痛身疼而無汗,十神通圣表為先。
(注)小兒外感寒邪,脈浮,發(fā)熱,惡風,惡寒,頭疼,身痛,無汗,此表熱也,宜十神湯主之。若兼內熱者,雙解通圣湯兩解之。
十神湯升麻 葛根 麻黃 蘇葉 香附(醋炒) 陳皮 赤芍藥 川芎 香白芷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十神湯治表熱證,升麻干葛共麻黃,香附陳皮蘇葉芍,芎芷甘草引生姜。
雙解通圣湯
里熱
里熱之證因內熱,遍身蒸熱小便紅,面赤唇焦舌燥渴,調胃白虎解毒清。
(注)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熱,以致發(fā)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有力者,先以調胃承氣湯下之;不愈用白虎湯,或黃連解毒湯清之。
調胃承氣湯大黃 芒硝 甘草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調胃承氣治里熱,大黃甘草共芒硝,引用生姜水煎服,大便通利熱自消。
白虎湯石膏〔 (按:石膏生用為宜)〕 知母(生) 甘草(生) 粳米水煎服。
(方歌)胃熱白虎湯,知母生用良,石膏合甘草,粳米共煎嘗。
黃連解毒湯黃芩 黃連 梔子 黃柏水煎服。
(方歌)黃連解毒湯,清熱效非常,芩連梔子柏,煎服保安康。
虛熱
虛熱病后營衛(wèi)弱,神倦氣乏用補中,嘔渴竹葉石膏治,面赤尿白厥白通。
(注)虛熱者,因小兒病后氣血虛弱,營衛(wèi)尚未調勻之故。其證神倦氣乏,宜用補中益氣湯治之。若兼口渴引飲而嘔者,宜用竹葉石膏湯治之。又有陰盛格陽,外浮發(fā)熱者,其面色雖赤,然小便必清白,四肢必厥逆,宜用白通湯收斂陽氣,熱退自愈。
補中益氣湯(方見飧泄)竹葉石膏湯竹葉 石膏〔 (按:石膏生用為宜)〕 人參 粳米 麥冬(去心) 甘草(生) 半夏(姜制)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病后虛熱煩渴嘔,皆因氣弱胃津亡,竹葉石膏參麥草,半夏粳米共生姜。
白通湯干姜 附子(制) 蔥水煎服。
(方歌)虛熱原于陰格陽,真寒假熱白通湯,散寒姜附蔥白莖,厥回熱退自然康。
實熱
實熱積熱午潮熱,腹脹尿紅大便難,煩渴口瘡腮頰赤,涼膈大柴效通仙。
(注)小兒有余積熱,以致午后潮熱,蒸蒸有汗,肚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煩渴啼叫,口舌生瘡,腮頰紅赤,脈洪數(shù)有力,法宜清熱通利。時時熱者,涼膈散主之;午后潮熱者,大柴胡湯主之。
涼膈散(方見急驚風)大柴胡湯(方見傷寒)
積滯門
積滯總括
小兒養(yǎng)生食與乳,撙節(jié)失宜積滯成,停乳傷食宜分晰,因證調治保安寧。
(注)夫乳與食,小兒資以養(yǎng)生者也。胃主納受,脾主運化,乳貴有時,食貴有節(jié),可免積滯之患。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滯不消而病成矣。醫(yī)者當別其停乳、傷食之異,臨證斟酌而施治焉。
乳滯
嬰兒乳滯睡不安,多啼口熱吐驚煩,肚脹腹熱便酸臭,慎攻宜用消乳丸。
(注)乳滯之兒,其候睡臥不寧,不時啼叫,口中氣熱,頻吐乳片,肚脹腹熱,大便酸臭也。但臟腑嬌嫩,不可過攻。惟宜調和脾胃為上,以消乳丸消導之。
消乳丸(方見傷乳吐)
食滯
小兒食滯任意餐,頭溫腹熱便膿酸,噯氣惡食煩作渴,大安承氣審宜先。
(注)小兒恣意肥甘生冷,不能運化,則腸胃積滯矣。其證頭溫,腹熱,大便酸臭,暖氣,惡食,煩不安眠,口干作渴。滯輕者,宜木香大安丸消導之;滯重便秘者,宜小承氣湯攻下之。
木香大安丸木香 黃連 陳皮 白術(土炒) 枳實(麩炒) 山楂肉(各三錢) 連翹(去心,二錢) 神曲(炒) 麥芽(炒,各三錢) 砂仁 萊菔子(焙,各二錢)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每服一錢,陳倉米湯下。
小承氣湯(方見食痛)
癖疾門
癖疾總括
癖疾過食腸胃滿,濁液外溢被寒凝,潮熱飲冷肌削瘦,腹?jié)M硬塊面青黃。
(注)癖疾一證,皆因飲食過節(jié),腸胃填滿,濁汁外溢,復感寒氣凝結而成。每生于左脅之下,始如雞卵,堅硬成塊,漸如覆盆之形,越臍則難治矣。其候身體潮熱,喜飲涼水,肌膚削瘦,面色青黃也,治者宜詳察之。
癖疾
癖疾潮熱渴飲冷,肚大青筋堅硬疼,內服消癖木香效,外貼紅花膏最靈。
(注)癖疾之始作也,午后潮熱,口渴飲冷,肚大青筋,漸至堅硬成塊,不時作痛。內以《千金》消癖丸治之,外貼紅花膏。內外兼治,其癖自消。若無熱渴者,先以木香丸治之,外亦以紅花膏貼之。
千金消癖丸蘆薈 阿魏(另為糊) 青黛 木香 濃樸(姜炒) 檳榔 陳皮 甘草(生,各一錢) 使君子(去殼) 胡黃連 山楂肉 香附(醋炒) 三棱(醋炒) 莪術(醋炒,各二錢) 水紅花子 神曲(炒) 麥芽(炒,各四錢) 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各三錢)上為細末,將阿魏一錢,白水和面,打糊為丸,綠豆大,米飲下,量兒大小服之。
木香丸木香 蓬莪術 縮砂仁 青皮 朱砂(研細各二錢)共為細末和勻,飛白面糊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丸,乳傷乳飲下,食傷以所傷物熬湯下。
紅花膏沒藥(五錢) 血竭 麝香 阿魏(各三錢) 當歸 赤芍(各一線) 水紅花料(一捆煎汁去渣熬膏一碗)。
共為細末,入膏內攪勻,以青布攤貼患處。
汗證門
汗證總括
自汗屬陽有虛實,或因胃熱或表虛,睡中盜汗為陰弱,心虛血熱隨證醫(yī)。
(注)汗乃人之津液,存于陽者為津,存于陰者為液,發(fā)泄于外者為汗。若汗無故而出者,乃因陰陽偏勝也。如小兒無因而汗自出者,謂之自汗。自汗屬陽,有虛實之別。虛者汗出翕翕,發(fā)熱惡寒,乃表虛也;汗出蒸蒸,發(fā)熱不惡寒,乃里熱也,表虛者,法當固表;里實者,法當攻熱。又有睡則汗出,覺則汗止,謂之盜汗。盜汗主陰虛,然當分心虛不固,心火傷陰也。心虛當補心,心熱當涼血。治者宜詳辨之,庶無差謬。
自汗
表虛自汗玉屏風,甚者桂枝加附從,里實自汗用白虎,便秘調胃承氣攻。
(注)表虛 自汗,玉屏風散主之。若惡寒冷,陽氣虛也,桂枝湯加附子固之。陽明里實,蒸蒸自汗,用白虎湯清之。便秘者,以調胃承氣湯攻之。
玉屏風散黃 (蜜炙) 防風 白術(土炒)水煎服。
(方歌)表氣虛弱時自汗,玉屏風治頗相宜,黃 防風炒白術,水煎溫服不拘時。
桂枝加附子湯白芍藥 桂枝 甘草(炙) 附子(制)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表氣虛弱甚,桂枝湯最良,芍藥桂枝草,加附病漸康。
白虎湯調胃承氣湯
盜汗
心虛盜汗睡多驚,酸棗仁湯服即寧,心火傷陰必煩熱,當歸六黃湯奏功。
(注)盜汗有二,虛實兩分。心虛者,陰氣不斂也,睡則多驚,以酸棗仁湯主之;心熱者,火傷于陰也,身多煩熱,以當歸六黃湯主之。
酸棗仁湯當歸 白芍(炒) 生地 茯苓 酸棗仁(炒) 知母(炒) 黃柏(炒) 五味子 人參 黃(炙)水煎服。
(方歌)酸棗仁湯治盜汗,陽不能藏陰本虛,歸芍生地茯苓棗,知柏五味共參當歸六黃湯當歸 生地黃 熟地黃 黃芩 黃柏 黃連 黃 (炙)引用浮麥,水煎服。
(方歌)當歸六黃治盜汗,陽盛陰傷液自流,生熟二地芩連柏,歸 浮麥汗能收。
失血門
失血總括
陰乘陽熱血妄行,血犯氣分不歸經(jīng),血病及腑滲濁道,傷于臟者溢出清,熱犯陽絡上吐衄,熱侵陰絡下失紅,又有努勞成血病,血止仍嗽勢多兇。
(注)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不能安于脈中,犯于氣分,妄行不能歸入經(jīng)脈也。若血病傷及于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上行于咽,出而為吐為衄;下從二便而出,為便為尿也。若血病傷及于臟者,則溢出于胸中之清道,上從喉出,而兼咳嗽;下從精竅而出,為尿血也。夫血藏于臟內,行于脈中,流于軀殼之內,不可得而見也。非損傷不能為病,而損之之因有三∶一曰熱傷陽絡,腑病也;熱傷陰絡,臟病也,宜以清熱為主。一曰努傷,宜以破逐為主。一曰勞傷,宜以理損為主。若日久血止,而咳嗽不休者,主必死之證,故勢多兇也。
衄血
衄血之候鼻干燥,身熱不渴苦頭疼,失表分汗麻桂治,內熱犀角瀉心清。
(注)衄血者,鼻中出血也。其候鼻中干燥,身熱不渴,苦頭痛,是熱傷陽絡也。有因傷寒失汗衄血者,乃熱郁于營。其身無汗,宜以麻黃湯汗之;身有汗者,宜以桂枝湯解之,設無表病,因內熱而衄者,宜以犀角地黃湯清之。熱盛者,四物三黃瀉心湯瀉之。外俱用發(fā)灰散,或黑梔子未吹鼻,其衄自止。
麻黃湯麻黃 杏仁(炒去皮尖) 桂枝 甘草(生)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傷寒失表營郁熱,身熱無汗血妄行,須用麻黃湯調治,桂枝麻黃杏草同。
桂枝湯桂枝 芍藥 甘草(炙) 生姜 大棗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牡丹皮 白芍藥 犀角 生地黃水煎服,便硬者加川大黃。
(方歌)犀角地黃湯,治衄效非常,丹皮芍犀地,便秘加大黃。
四物三黃瀉心湯川芎 當歸(酒洗) 生地黃 赤芍藥 黃芩 黃連 川大黃(酒洗)水煎服。
(方歌)四物三黃瀉心湯,熱盛吐衄功最良,芎歸生地赤芍藥,黃芩黃連川大黃。
吐血
吐血不咳因熱逆,若兼咳嗽努勞傷,內熱犀角地黃治,努傷承氣四物嘗,勞傷有熱雞蘇散,無熱須用救肺良。
(注)小兒吐血不咳嗽者,多因內熱,致血妄行上逆也,宜以犀角地黃湯主之。若因努勞吐血者,則兼咳嗽,先用桃仁承氣湯以破逐之,次用加味四物湯和之。又有勞傷吐血者,亦兼咳嗽。痰中帶血有熱者,雞蘇散主之;無熱者,救肺散主之。
犀角地黃湯(方見本門衄血)桃仁承氣湯桃仁(去皮尖研) 大黃 芒硝 甘草 桂枝 加當歸、芍藥、蘇木、紅花。
水煎服。
(方歌)努傷吐血先破逐,桃仁承氣湯絕妙,桃仁黃硝草桂枝,加入歸芍蘇紅捷。
加味四物湯當歸 芍藥 川芎 生地黃 茅根 蒲黃 牡丹皮 甘草(生) 梔子(炒黑)引用藕節(jié),酒水煎服。
(方歌)努傷吐血須活血,四物為主真妙訣,再加茅根與蒲黃,丹皮梔草引藕節(jié)。
雞蘇散雞蘇 薄荷葉 川貝母(去心) 麥門冬(去心) 桔梗 阿膠(蛤粉炒) 生地黃 甘草(生) 黃(炙) 白茅根 蒲黃(炒)水煎服。
(方歌)勞傷有熱嗽痰血,雞蘇貝母麥門冬,桔梗阿膠生地黃,黃 茅根蒲黃同。
加味救肺散麥冬(去心) 人參 黃 (炙) 郁金 五味子 當歸(酒洗) 白芍藥(酒炒) 川貝母(去心研) 甘草(炙) 馬兜鈴水煎服。
(方歌)勞傷無熱嗽痰血,加味救肺麥門冬,參 郁金五味子,歸芍貝母草兜鈴。
便血
熱傷陰絡病便血,臟毒血黯腸風紅,須辨腹痛肛腫痛,熱盛濕盛要分明。臟毒初起腫痛甚,大黃皂刺莫稍停,熱盛俱宜槐花散,濕盛平胃地榆靈,日久脈微氣血弱,升陽和血共養(yǎng)榮。
(注)大便下血,皆因小兒恣食肥甘,致生內熱傷陰絡也。若血色黯而濁,肛門腫痛,先血后糞,此為近血,名曰臟毒;若血鮮而清,腹中不痛,先糞后血,此為遠血,名曰腸風。臟毒肛門每多腫痛,初起宜用皂刺大黃湯消之;大下血后,熱盛微痛者,以槐花散和之;濕盛不痛者,以平胃地榆湯和之。腸風亦宜以槐花散主之。便血日久,脈微氣血弱者,升陽和血湯和之,繼以人參養(yǎng)榮湯補之。
皂刺大黃湯皂刺 生川大黃(各等分)量小兒年歲大小虛實,酌其多少,水酒煎服。
槐花散槐花(炒) 側柏葉 枳殼(麩炒) 川黃連 荊芥穗(炒)水煎服,臟毒加蒼術、苦楝;腸風加秦艽、防風。
(方歌)臟毒腸風槐花散,黃連枳殼槐柏荊,臟毒蒼術苦楝入,腸風須加艽防風。
平胃地榆湯蒼術(炒) 陳皮 濃樸(姜炒) 甘草 地榆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便血濕盛腹不痛,須用平胃地榆湯,蒼術陳皮濃樸草,地榆同煎引生姜。
升陽和血湯黃 (炙) 當歸(酒洗) 白芍(炒) 牡丹皮 陳皮 肉桂 秦艽 生地黃 熟地黃 生甘草炙甘草 蒼術(炒) 升麻水煎服。
(方歌)下血日久腹中痛,治宜升陽和血湯,二地二草 歸芍,陳丹秦艽升桂蒼。
人參養(yǎng)榮湯人參 黃 (炙) 白術(土炒) 白茯苓 白芍藥(炒) 肉桂 熟地黃 當歸(酒洗) 甘草(炙) 陳皮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失血日久氣血虛,人參養(yǎng)榮湯頗宜,參 術草白芍桂,地黃當歸草陳皮。
尿血
尿血多緣精竅病,尿血分出莖或疼,牛膝四物湯調治,急宜煎服效從容。
(注)尿血為精竅之病,乃尿與血先后分出者也。宜用牛膝四物湯治之,其證自愈。
牛膝四物湯牛膝 木通 郁金 甘草梢 瞿麥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赤芍藥水煎服。
(方歌)小兒溺血精竅病,宜用牛膝四物湯,牛膝郁金通瞿草,歸芍赤芍生地黃。
雜證門
二便秘結
小兒熱結二便秘,口渴舌干唇面紅,八正尿秘少腹?jié)M,神芎便秘腹脹疼。
(注)此證多因乳食停滯生熱,結于腸胃,以致二便秘結。其候舌干口渴,面赤唇焦也。
熱積則小便秘澀,少腹?jié)M急,宜八正散主之。若食積大便秘,腹脹痛者,宜神芎丸主之。
八正散(方見不小便)神芎丸大黃 滑石(水飛,各一兩) 薄荷 川芎(各四錢) 黃芩 黃連(生,各五錢) 牽牛(四錢)共為細末,滴水為丸,每服五丸,蜜湯化下。
氣虛脫肛
瀉痢日久中氣陷,肛松腸薄滑而脫,面色青黃指梢冷,脈來沉細唇淡白。補中益氣湯升舉,真人養(yǎng)臟固滑脫,外用澀腸散調敷,氣升肛澀腸自合。
(注)脫肛一證,因瀉痢日久,中氣下陷,腸胃薄瘦,遂令肛門滑脫不收。現(xiàn)證面色青黃,指梢冷,脈沉細,唇色淡白。宜溫補為主,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其氣;再以真人養(yǎng)臟湯溫補固滑;外以澀腸散摻之,則氣升肛澀而腸自收牟。
補中益氣湯(方見飧瀉)真人養(yǎng)臟湯(方見寒痢)澀腸散訶子 赤石脂 龍骨( ,各等分)共為細末,用臘茶調敷,和藥摻腸頭上,綿帛揉入。
肛腫翻肛
積熱肛腫大便難,努力肛出翻不還,外用蟠龍散消腫,內宜皂刺大黃煎。
(注)小兒積熱太盛,以致肛門作腫,大便艱難,努力翻出,肛脫不還,外用蟠龍散消其腫,內服皂刺大黃湯。其腫一消,肛自收矣。
曾氏蟠龍散干地蟠龍(略去土,焙,一兩) 風化硝(二錢)上銼研為細末,仍和勻樸硝,每以二錢至三錢,肛門濕潤者干涂,干燥者用清油調涂,先用荊芥、生蔥煎水,候溫洗浴,輕與拭干,然后敷藥。
皂刺大黃湯(方見便血)
龜胸
肺積痰熱病龜胸,胸骨高聳若龜形,氣急喘咳體羸瘦,寬氣百合酌量行。
(注)龜胸一證,多因小兒飲食不節(jié),痰熱熾盛,復為風邪所傷,風熱相搏,以致肺經(jīng)脹滿,攻于胸膈,高如覆杯,現(xiàn)證咳嗽喘急,身體羸瘦。治宜清肺化痰為主。先以寬氣飲開其氣道,再以百合丹除其壅滯。肺熱清而脹滿自除矣。
寬氣飲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炒) 橘紅 蘇子(炒) 枳殼(麩炒) 枇杷葉(蜜炙) 麥門冬(去心) 生甘草 苦葶藶水煎服。
(方歌)寬氣飲治兒龜胸,杏仁桑皮合橘紅,蘇子枳殼枇杷葉,甘草葶藶麥門冬。
百合丹百合 天門冬 杏仁(去皮尖,炒) 木通 桑白皮(炒) 甜葶藶 石膏(各五錢) 大黃(三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量兒大小服之,臨臥滾白水送下。
龜背
龜背坐早被風吹,傴僂背高狀如龜,內服松蕊丹緩治,外用灸法點龜尿。
(注)龜背者,因嬰兒坐早,被客風吹入脊膂,遂致傴僂曲折,背高如龜,往往為終身痼疾。內以松蕊丹調治之,外用《圣惠》灸穴法∶灸肺俞、心俞、膈俞三穴三五壯。或以龜尿點骨節(jié)上,亦可得效。
松蕊丹松花 枳殼(麩炒) 防風 獨活(各一兩) 麻黃 前胡 川大黃(生) 桂心(各五錢)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粥飲送下。
附∶取龜尿法用龜放在荷葉上,用鏡子照之,其尿自出。
五軟
五軟稟賦不足證,頭項手足口肉肌,地黃丸與扶元散,全在后天調養(yǎng)宜。
(注)五軟者,謂頭項軟、手軟、足軟、口軟、肌肉軟是也。頭軟者,項軟無力也;手足軟者,四肢無力也;肉軟者,皮寬不長肌肉也;口軟者,唇薄無力也。此五者,皆因稟受不足,氣血不充,故骨脈不強,筋肉痿弱,治宜補氣為主,先以補骨地黃丸補其先大精氣;再以扶元散補其后天羸弱。漸次調理,而五軟自強矣。
補腎地黃丸熟地黃(一兩五錢) 山萸肉(一兩) 懷山藥(炒) 茯苓(各八錢) 牡丹皮 澤瀉(各五錢)牛膝(八錢) 鹿茸(酥炙,五錢)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錢,用鹽湯下。
扶元散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熟地黃 茯神 黃 (蜜炙) 山藥(炒) 炙甘草 當歸 白芍藥 川芎石菖蒲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五軟扶元散堪嘗,參術茯苓熟地黃,茯神黃 山藥草,歸芍川芎及石菖。
五硬
陽氣不營成五硬,仰頭取氣難搖動,手足強直冷如冰,氣壅胸膈牽連痛。小續(xù)命湯最為良,烏藥順氣散極應,若遇肝木乘脾經(jīng),加味六君妙無竟。
(注)五硬者,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手心、足心冰涼而硬。皆由陽氣不營于四末,最為難治。重者以小續(xù)命湯疏其風,輕者以烏藥順氣散調其氣。若肝木乘脾,食少氣弱者,加味六君子湯治之。內外交治,而證自日瘥矣。
小續(xù)命湯人參 麻黃 川芎 黃芩 芍藥 甘草(炙) 防風 官桂(去皮) 附子(泡去皮臍) 杏仁(炒去皮尖) 漢防己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小續(xù)命湯治五硬,人參麻黃川芎共,黃芩芍藥草防風,官桂附子防己杏。
烏藥順氣散麻黃 白芷 川芎 桔梗 枳殼(炒) 僵蠶(炒) 烏藥 炮姜 甘草(生) 橘紅引用蔥白,水煎服。
(方歌)烏藥順氣五硬輕,麻黃白芷合川芎,桔梗枳殼僵蠶炒,烏藥炮姜草橘紅。
加味六君子湯人參 白術 炮姜 陳皮 半夏(制)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升麻(蜜炙) 柴胡(醋炒)(方歌)加味六君虛五硬,人參白術共炮姜,陳半茯苓炙甘草,升麻柴胡肉桂良。
五遲
小兒稟來氣血虛,筋骨軟弱步難移,牙齒不生發(fā)疏薄,身坐不穩(wěn)語言遲。加味地黃為主治,補中益氣繼相醫(yī),邪乘心氣菖蒲好,血虛發(fā)遲苣勝宜。
(注)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wěn),要皆腎氣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黃丸滋養(yǎng)其血,再以補中益氣湯調養(yǎng)其氣。又足少陰為腎之經(jīng),其華在發(fā),若少陰之血氣不足,即不能上榮于發(fā),苣勝丹主之。又有驚邪乘入心氣,至四五歲尚不能言者,菖蒲丸主之。
加味六味地黃丸熟地黃(一兩) 山萸肉(一兩) 懷山藥(炒) 茯苓(各八錢) 澤瀉 牡丹皮(各五錢) 鹿茸(炙三錢) 五加皮(五錢) 麝香共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大兒每服二錢,小兒一錢五分,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方見飧瀉)菖蒲丸人參 石菖蒲 麥門冬(去心) 遠志(去心) 川芎 當歸(酒洗) 乳香 朱砂(水飛,各一錢)共為細末,煉白蜜為丸,如黍米大,食遠用米湯送下。
苣勝丹當歸 生地黃(洗焙) 白芍藥(炒,各一兩) 苣勝子(碾,二兩) 胡粉(碾,三錢)同研勻,煉蜜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黑豆湯下。
鶴膝風
小兒稟賦不充盈,肌肉削瘦少崢嶸,膝骨外露如鶴膝,多緣腎弱髓難生,血脈不榮筋攣縮,膝貯風涎時作疼,大防風湯宜先服,地黃繼進莫從容。
(注)小兒鶴膝風,多因稟賦不足,血氣不榮,肌肉削瘦,遂致骨節(jié)外露,筋脈攣縮,股漸細小,而膝蓋愈大,要皆腎虛不能生精髓之故也。須先服大防風湯,繼以補腎地黃丸治之,庶氣血充而證自愈矣。
大防風湯人參 白術(土炒) 茯苓 甘草(炙) 熟地黃 當歸身 白芍藥(炒) 川芎 黃 (蜜炙) 羌活防風 杜仲 附子(制) 牛膝引用姜、棗,水煎服。
(方歌)大防風湯八珍 ,羌防附子杜仲移,榮筋更有川牛膝,虛風鶴膝最相宜。
補腎地黃丸(方見五軟)
解顱
小兒解顱最堪憐,先天有損腦髓干,面色 白形瘦弱,二目多白若愁煩。補腎地黃丸堪服,補陽扶元散為先,更有封囟散極效,臨時攤貼保安然。
(注)解顱者,乃囟大骨縫不合也。蓋腎生髓,腦為髓海,腎氣有虧,腦髓不足,亦如花木無根。現(xiàn)證面色 白,形體瘦弱,目多白睛,悲愁少笑,治宜補養(yǎng)腎氣為主。先以補腎地黃丸滋補其陰,再以扶元散補養(yǎng)其氣,外用封囟散攤貼之,則精血稍充,或可轉危為安也。
補腎地黃丸 扶元散(俱見五軟)封囟散柏子仁 防風 天南星(各四兩)為細末,每用一錢,以豬膽汁調勻,攤在緋絹帛上,看囟大小剪貼,一日一換,不得令干,時時以湯潤動。
囟陷
小兒緣何囟下陷,瀉久脾虧虛弱見,面目青黃四肢涼,六脈沉緩神慘淡。補中益氣湯最宜,固真湯進有奇驗,外用烏附膏攤貼,溫中理脾功無限。
(注)小兒臟腑有熱,渴飲水漿,致成瀉痢,久則脾氣虛寒,不能上充腦髓,故囟陷成坑,名曰囟陷。現(xiàn)證面目青黃,四肢逆冷,六脈沉緩,神氣慘淡。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其氣,再以固真湯溫補其脾,外用烏附膏攤貼于陷處極效。
補中益氣湯(方見飧瀉)固真湯(方見慢脾風)烏附膏雄黃(二錢) 川烏 附子(生,各五錢)上為細末,用生蔥和根葉細切,杵爛入前藥末,同煎作成膏,每早空心貼陷處。
囟填
囟門腫起氣上沖,其間虛實要分明,毛發(fā)憔悴頻頻汗,胸高氣促口唇紅。肝盛瀉青丸最效,里熱連翹飲堪行,因表防風升麻劑,硬冷屬陰用理中。
(注)囟填者,謂囟門腫起也。蓋因乳哺無度,或寒或熱,乘于脾經(jīng),致使臟腑不調,其氣上沖,為之填脹腫突。現(xiàn)證毛發(fā)憔悴,頻頻出汗,胸高氣促,口唇色紅,須分虛實治之。肝氣盛者,瀉青丸主之;里熱盛者,大連翹飲主之;因表者,防風升麻湯主之;堅硬不熱者屬陰,理中湯主之。
瀉青丸(方見急驚風)大連翹飲柴胡 荊芥 連翹(去心) 木通 滑石(水飛) 梔子 蟬蛻(去足翅) 瞿麥 當歸(酒洗) 赤芍藥 黃芩 甘草(生) 防風水煎服。
(方歌)連翹飲治熱上沖,柴胡荊芥翹木通,滑石梔子蟬瞿麥,歸芍黃芩草防風。
防風升麻湯麥冬(去心) 木通 甘草節(jié) 山梔 升麻 防風引用淡竹葉,水煎服。
(方歌)防風升麻湯,囟填效非常,麥冬木通草,山梔升麻防。
理中湯(方見不乳)
中惡
小兒神氣未充實,觸惡何能自主持,目閉面青驚悶亂,蘇合皂角功效奇。
(注)小兒神氣未充,一為邪惡所觸,何能主持?自然神魂離舍,目閉面青,悶亂不省人事。內以蘇合香丸除其邪,外以皂角末開通其閉,嚏出則氣通而蘇矣。
蘇合香丸(方見肛門內合)